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工河流域地貌形态要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其他生态与环境因子的分布与变化。在干旱区地貌对环境的影响更严重,是流域环境变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不可忽略的因素。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Arc GIS软件中对三工河流域DEM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四个地貌形态要素图,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海拔<1 000 m的低海拔地区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1.34%;坡度平缓的地区(≤3°)占整个流域总面积的57.06%;西北坡向面积占整个流域总面积的26.62%;地势起伏度<20 m占整个流域面积的39.73%。利用GIS技术对流域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ETM卫星影象、野外调查,探讨地貌形态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为深入分析地貌环境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横断山区地貌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横断山区地貌区划的基本原则和划区依据。在分析本区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将区内地貌划分为2个地貌区;Ⅰ.横断极大起伏大起伏高山山原地貌区;Ⅱ.云贵川高中山山原地貌区,13个地貌地区,并分别论述了各区主要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3.
对涪江上游流域地貌特征及其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地貌演化过程,也可为该区域构造活动和河流发育历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经空间叠加处理的海拔高程数据和地势起伏度数据,在涪江上游流域划分出15种地貌形态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断裂活动状况,从研究区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地势起伏度、干流下切深度、河道水平扭错等方面探讨流域地貌特征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1)虎牙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带逆冲活动驱动区域性间隙抬升使中海拔地貌区成为涪江上游流域地貌类型的主体;(2)虎牙断裂逆冲作用导致位于上盘的西侧块体具有更高的隆升幅度和海拔高程,并加剧了外营力侵蚀,形成了相对较高的地势起伏形态;龙门山断裂带三条主干断裂的上盘叠瓦式向上推移,使虎牙断裂东侧区域海拔高程和地势起伏度均自北向南逐级降低;(3)涪江上游流域一系列逆断层的差异活动导致位于断裂上盘区域的河道下切深度、下切速率总体上大于下盘区域。涪江干流对流经区域地表的切割,内、外营力的贡献比值大致为1.95∶1;(4)横跨断裂的涪江河道因断裂平移走滑而沿断裂走向发生同步弯曲,龙门山断裂带的区域性右旋作用使涪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流向在龙门山地区发生系统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90 m分辨率DEM,利用Arc GIS10.1软件对达日断裂地形起伏度、条带剖面、水系等方面进行提取分析,对其构造地貌特征进行研究。从最大高差-面积比法得到最佳分析窗口为43×43,其最大高差稳定的区域范围为14.98 km2。地形起伏度在15~870 m,地形起伏度大于270 m的区域占83.89%,其中起伏度大于575 m的区域占48.50%,其地形以山地地形为主。研究区的坡度在0°~50°,并且起伏度大的区域往往坡度也比较大,其受区域构造活动性影响比较大。研究区域内山体上部有多级夷平面发育,主要夷平面是4 400 m和4550 m左右,最高海拔约为4 720 m,最低海拔约为4 100 m。研究区内水系比较发育,研究区水系密度在0~0.81 km/km2,水系流向和水系密度大致NW向,与断裂走向大致相当,故研究区的水系受断裂活动构造的影响非常大。研究区的地貌特征受活动构造影响所控制,其造成地形起伏度较大,在达日断裂的影响下,断裂上下盘的地貌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系统提取和分析了中条山北麓河流坡降指标、河道陡峭指数及面积高程积分等河流地貌参数。研究表明:河流坡降指标、河道陡峭指数及面积高程积分在永济至解州一带表现出较高的值;综合分析岩性、降水及构造等因素可知,新构造运动是控制中条山北麓河流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自北向南总体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在永济南活动最强。前人研究表明,中条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活跃,全新世以来仍有多次活动,但不同部位活动强度各异,解州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相比韩阳段及夏县段高,极高值在出现在永济南一带。可见,基于河流地貌参数获得的中条山北麓新构造运动强弱与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强弱一致。  相似文献   

6.
以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融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ALOS DEM数字地形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阐述区内地形分异、地貌格局与发育演化等特征。结果表明:1)保护区基本地貌类型以大起伏中山(57.45%)为主,其次为大起伏亚高山(30.66%)和中起伏中山(11.17%),海拔、起伏度、坡度、面积-高程积分值等定量地形指标的平均值从三江口片区至朝天马、海子坪片区逐渐降低,夷平剥蚀面级数逐渐减少;2)保护区及附近地区共发育7级夷平剥蚀面,其中Ⅰ~Ⅲ级为山顶面和残余夷平面,Ⅶ级为金沙江侵蚀阶地面,Ⅳ~Ⅵ级为剥蚀面,与区域3次构造旋回相对应;3)保护区面积-高程积分值在0.197~0.815之间,平均为0.503,超过80%的区域处于地貌演化的壮年阶段,表明区域地表侵蚀动力较强,在人类活动增强背景下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未来的保护规划应考虑各个基本地貌类型区的地表动力差异。综合而言,独特、丰富的地貌结构使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所依附的生态环境要素得以保存,加强地貌多样性研究有助于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实现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王欢  高江波  侯文娟 《地理学报》2018,73(9):1674-1686
土壤侵蚀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核心与前沿议题,然而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进行定量归因仍需加强。以喀斯特典型峰丛洼地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手段和RUSLE模型模拟土壤侵蚀,综合土地利用、坡度、降雨、高程、岩性、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针对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进行土壤侵蚀的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及因子间耦合作用程度在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差异显著,其中土地利用和坡度是决定土壤侵蚀空间异质的主导因子,但在山地丘陵区,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升高,坡度的控制作用下降,即地理探测器q值表现为中海拔丘陵>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生态探测器显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因子有显著差异;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土地利用与坡度的协同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达到70%以上;对于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检验,风险探测器显示在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等地貌形态类型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影响因子分层组合数占比至少55%。因而,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治理应综合考虑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影响机制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致使祁连山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隆升,造就了祁连山地区复杂的构造格局和急剧变化的构造地貌,其典型水系流域地貌特征揭示了该地区的新构造活动和地貌演化过程。庄浪河流域位于祁连山东段,作为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前缘地区,庄浪河流域的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非常敏感,提取庄浪河流域的地貌信息,有助于揭示祁连山东段庄浪河流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及系统探讨该区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构造意义。庄浪河流域内及边缘发育有庄浪河断裂、天祝盆地南缘断裂、疙瘩沟隐伏断裂以及金强河-毛毛山-老虎山断裂。晚新生代以来,这些断裂仍在活动,并且控制着流域内的构造变形、山体隆升和河流水系地貌发育。本研究采用ALOS DEM 12.5 m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高程条带剖面、河流坡降指标体系(K,SL,SL/K)和Hack剖面、面积-高程积分值(HI)和积分曲线(HC)等方法,对庄浪河流域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庄浪河地区地形起伏由北西向南东递减,构造活动存在东西分异的规律;庄浪河流域内部K值、SL、SL/K、HI值西侧高于东侧,Hack剖面西侧相比东侧上凸更明显;H...  相似文献   

9.
根据野外调查,结合相关文献,利用GIS制图与空间分析功能对伊洛河流域更新世地貌特征与演化进行了分析,在原有地貌类型基础上划分若干地貌单元,对各类地貌单元的海拔高度、坡度、面积及比例进行量算,并对地貌演变的气候与构造驱动进行评述,为区域早期人地关系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新构造运动,在区域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抬升,其对区域宏观地貌特征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新近纪以来的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波动,在地貌发育过程中起到较小尺度下的修塑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侵蚀等不同特征.伊洛河流域现代地貌特征的形成是构造、气候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燕山运动奠定了伊洛河流域的地貌轮廓,但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区域地貌不断演变,现代地貌特征逐步形成且仍在不断演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金坪子堆积体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坪子堆积体位于康滇构造带上,在形态特征上类似滑坡堆积体。根据金坪子堆积体的DEM和实地调查,将堆积体按地貌类型划分为八个部分:上斜坡、泥石流扇、金坪子古沟谷堆积平台、金沙江谷坡、金沙江阶地、现代金沙江巨砾岩块滩地、金沙江离堆山、硝沟沟谷。通过分析金坪子堆积体各地貌单元的重矿物组合特征、TL测年数据和钻孔资料,认为金坪子堆积体是多种动力元在不同时代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复式堆积体,它是三套分别以老金沙江、古金沙江和现代金沙江为轴心的地貌体系时空更替的产物。乌东德峡谷贯通,老金沙江金坪子深潭形成,195.00±9.70 kaB.P.金坪子深潭开始被充填,角砾岩开始形成;137.00±6.80 kaB.P.坡积物充填胶结结束,老金沙江最高洪水位达到1 070 m;金沙江改道,并在915 m发育漫滩相阶地堆积物,其年代为41.13±3.49 kaB.P.;之后,金沙江表现为强烈深切,形成金沙江离堆山。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单一地貌划分单元造成的分类结果破碎或漏分问题,该文引入双尺度流域单元划分方法,即采用两种不同大小流域单元的组合作为地貌划分基本单元,以提高地貌划分的细分性和完整性。以30 m ASTER GDEM数据为数据源,基于最佳地形因子组合(高程、地势起伏度、坡度、坡度变率、光照模拟值)、双尺度流域单元、CART决策树算法,实现了北回归线(云南段)地区平原(2类)和山地(7类)共9类地貌的划分,双尺度流域单元划分的最佳流量阈值分别为500、2000。通过平均值、标准差、Moran′s I和人工判读结果对分类结果进行检验,发现基于CART决策树的双尺度流域单元地貌分类方法在北回归线(云南段)地区总体精度可达82.1%,Kappa系数为0.793,总体能够准确识别出研究区的地貌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是地貌类型划分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就高鲁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地貌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基本地貌类型为山地,以中起伏亚高山(42.43%)为主,其次是中起伏中山(34.89%);河谷切割深,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发育;平均坡度23.4°,以较陡坡(32.58%)、陡坡(25.86%)为主;半阴坡(26.61%)和阳坡(26.43%)的面积略高于阴坡(24.58%)和半阳坡(22.15%);平均面积—高程积分值(HI)为0.532,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各片区起伏高度差异小,基本地貌类型、坡度、坡向的构成,剥夷面级数和HI值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比例尺的城市地貌系列图是高度概括和综合反映地貌环境的实体和演变趋势,并向城市规划、部门提供地貌信息的最佳方式。对研究平原城市最为重要的基础图件是,地面坡度及坡地形态示量图,地势起伏程度图、地表组成物质分布图以及地貌类型图。  相似文献   

14.
靳鹤龄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1,21(4):367-373
和田河是典型的干旱荒漠河流,也是塔里木盆地惟一南北向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河流,流域的第四纪沉积以风成相与河流相冲洪物为主,其厚度达到250m以上,据其沉积特征推断时代为中更新世。18 ka MP以来麻扎塔格山下60km处河流向东摆动了3次,形成了三道古砂堤,造成河流摆动的原因是新构造运动、强烈的风沙活动和河流季节变化,河流及其摆动对沙漠及沙漠地貌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沙漠及其风沙地貌发育提供丰富的碎屑物质;二是控制风沙地貌发育的活动性,并抑制了风沙地貌向高大复合沙山发育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河床沉积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怡文  陈中原 《地理学报》2003,58(2):223-230
对长江中下游武汉至河口段304处河床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量与分析,通过各参数间的模拟、统计及对比,探讨了沉积物粒度、水动力因素及河床地貌三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河床沉积物以中、细砂为主,床底搬运十分微弱,河道相对稳定;从上至下沿程有明显的“粗-细-粗-细”粒径变化,主要反映河流动力地貌、动力沉积特征;粒径在河床的沿程分布总体为北粗南细,说明北岸侵蚀,南岸淤积的特点。研究同时也表明,颗粒因河型不同而迥异;颗粒偏态度-峭度在不同河型中表现各异,对区分顺直微弯分汊和鹅头形分汊河道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独龙江流域地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首先概述独龙江流域的地貌基本形态结构,分析现代地貌作用的外营力,讨论地质构造和地表物质对研究区地貌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作者着重根据现代冰川分布及其特征、古冰川遗迹、冰缘地貌类型和古冰缘地貌遗迹,研究独龙江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构造抬升和气候演变。最后分析研究区坡地形成过程,河流地貌的发展与演变,阐述独龙江流域的地貌发育史。总之,文章坚持将今及古的观点,反对泛冰川和泛构造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新疆农业地貌分类:以编制新疆1:100万农业地貌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木  陈模 《干旱区地理》1994,17(4):53-61
针对新疆地域辽阔,地形起伏巨大,山地层状地貌显著,盆地封闭、干旱,风成和流水地貌发育等特点,着眼于地貌与农业的关系,采用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分类原则,以地貌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海拔高程、物质组成、相对高差、坡度等要素为指标,制定新疆农业地貌分类系统,划分农业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沟沿线地形起伏具有不同的特征,有必要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视角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该文以沟沿线地形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分形方法对选取的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貌样区沟沿线地形的起伏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貌样区的沟沿线地形起伏在整个空间尺度均表现出标度不变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多重分形特征。进一步计算并对比6个样区的多重分形参数Δα和Δf(α),绥德样区的Δα(0.6479)最小、Δf(α)(0.4941)最大,表明绥德样区沟沿线全局地形起伏变化的奇异性最小,而局部地形以高值起伏为主;甘泉样区的Δα(0.8945)最大,其多重分形特征最强,沟沿线整体地形起伏变化的奇异性最大;淳化样区Δf(α)(-0.4881)最小,其沟沿线局部地形以低值起伏为主。多重分形谱参数可作为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沟沿线地形起伏变化特征描述和评价的综合定量指标,为分析黄土地貌地形变化特征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M的地球与火星格状沙丘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丘是柴达木盆地可类比火星的重要地貌类型,沙丘形态是类火星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数字地形分析(DTA)的方法,采用高程、坡度、坡向及地表复杂程度4个地形计量学指标对火星(北极地区)和地球(柴达木盆地)格状沙丘的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研究区的高程剖面、坡度、坡向的地理学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大相似性;(2)高程、高程梯度、坡度和坡向的直方图相似度指数均大于0.7;(3)不同尺度上的分形维数近似相等,即地表复杂程度相似。用数字地形分析与直方图相似度指数结合的方法,定量或半定量地分析两个研究区沙丘地貌形态的相似性,这对类火星风沙地貌研究中科学选择试验点是一种新的尝试,以期为反演火星风沙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志明 《地理学报》1993,48(2):105-113
该图以多层次表示法和表列式分解型图例,着重表现构造地貌为基础的内外力地貌成因、形态及其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在内力方面,采用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表现了构造地貌;外力方面,除表现传统的堆积成因形态类型外,辅以气候地貌的地带分异;而形态分类则利用DTM,对国土地形进行了基本形态要素的机助分析与制图,并引进地形起伏度概念,调整了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案。通过项目研制,作者力求探讨一种符合现代地貌学理论,服务于科研、教学和国土整治的新型国家地貌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