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5个保护区为例来探究外来入侵植物与环境及人为因子间的关系。利用CCA分析了环境变量与外来入侵植物丰度的关系,采用了多元回归得出了与外来入侵植物最为相关的环境与人为因子。结果显示,从泰山自然保护区到丰林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25种、12种、13种、5种、5种,沿着包括纬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降雨量等环境因子强度的降低而下滑。而同时,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随着人为活动的干扰度增强而增加。从起源上来看,热带成分从31%降至0,而北美起源的植物则逐渐增加。从科的组成上看,五个自然保护区中均有菊科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15%、33%、36%、 40% 和20%,显示了其世界广布的特性,而其他科属入侵植物的分布并不均衡。从生活型上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外来入侵植物的传入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及利用喜好的驱动。  相似文献   

2.
湿地高等植物初级生产力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雪莲  吕宪国  郗敏 《湿地科学》2007,5(4):370-375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影响湿地高等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生态因子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和降水格局变化等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改变了湿地高等植物的初级生产力。CO2在大气中不断增加,并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及其他生理代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湿地高等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物质积累;气候变暖改变了一些地区的降水格局,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湿地的水文情势,使湿地水位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不断增加,直接影响了湿地高等植物的初级生产力;温度升高严重影响了湿地土壤中氮的矿化速率以及矿质氮的转化过程,直接影响土壤的供氮能力,进而影响湿地高等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回顾了湿地高等植物初级生产力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进程,指出近期湿地高等植物初级生产力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3.
地球暖化促进植物迁移与入侵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钟永德  李迈和 《地理研究》2004,23(3):347-356
在当今快速的全球气候变化 ,特别是快速而急剧的地球暖化情况下 ,现有植物及其系统被迫 :1)重新适应这种变化了及仍在变化着的环境条件 ;2 )往高海拔及极地方向迁移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 ;或者 3)因其迁移的速度赶不上气候变化的速度而消亡。同时 ,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 (包括降水量及其分配 )的变化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干扰型式 (包括干扰种类、强度及延续时间 )的变化 ,一方面将使现有植物及其生态系统对外来生物的抗性弱化 ,另一方面将激活外来物种的活性 ,导致外来生物的快速扩散与大规模入侵 ,进而排挤和“杀死”当地乡土种 ,减少生物多样性 ,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在制定域、国家及全球经济与环境政策时 ,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以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重庆雪玉洞CO_2浓度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重庆雪玉洞洞穴CO2浓度、地下河CO2分压及地下河水、滴水次生沉积物稳定碳同位素δ13C等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的完整水文年监测,并结合该洞以往的CO2短期观测记录,发现洞内与CO2相关的环境因子均存在显著的季变性,其总体特征是:CO2浓度夏高冬低,δ13C夏轻冬重。对比每月游客量变化,发现人为因素对洞穴CO2环境的改变远弱于自然因素,洞内发育的常年地下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地下河的存在使不同相态的碳在洞内快速流动交换以达到平衡,从而在"质"上(同位素比)和"量"上(浓度)反映外部环境的季节变化,又使得各项地球化学指标在每年的4月和11月换季时呈现突变特征。可推断雪玉洞CO2的改变来源于地下河对洞穴上部土壤CO2的传递,最终归因于土壤层生物活动对季节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而雪玉洞地下河在CO2变化过程中的传递作用十分突出,可作为同类型洞穴的借鉴,为旅游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体δ^13C值影响,认为大气CO2浓度增加时,植物体δ^13C值会下降;光照增强,植物δ^13C值增大;UV-B增强时,植物体的δ^13C值降低;温度、水分条件与植物体δ^13C值的关系,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作者认为可能与其研究区域、研究的植物种数量、种类、植物部分及叶片成熟度、采样时间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生物与土壤     
S152.75,S154.42005043173沙地植物生长对CO2增加和土壤干旱的响应=Responseof sandlandplantsgrowthtoCO2enrichmentandsoildrought/郭建平,高素华∥水土保持学报.—2004,18(4).—174~176实验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种柠条、杨柴、油蒿的根长、主茎高、地径等生长量对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和土壤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和土壤干旱对植物生长量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不同的植物种对CO2浓度的反应不同,而且不同的植物对土壤干旱的反应也有差异,由此而使得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和土壤干旱对植物的复合影响十分复杂.表1参1…  相似文献   

7.
天目山柳杉树轮δ13C年序列的共性与个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天目山3株柳杉树轮的δ^13C年序列,发现δ^13C年序列值存在差异,但序列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3个树轮δ^13C序列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47~0.65,通过了α为0.001的信度检验;用二项式拟合法与差值法对3个δ^13C序列含有的高频与低频成分进行分离,3个低频序列间的相关系数达0.93~0.99,3个高频序列间的相关系数达0.79~0.84,相关性显著提高;低频部分与大气CO2浓度高度负相关,高频部分与季节的气温、降水高度相关。分析3个树轮δ^13C序列间差异形成原因,结果表明:3个树轮δ^13C序列含有相似的高频与低频变化,气候因素与大气因素(如CO2浓度)对不同柳杉个体δ^13C年序列高、低频变化的影响是共同的;3个δ^13C序列的差异主要由树木立地处局部环境条件的差异引起。不同树木个体其δ^13C序列的共性变化是主要的,个性差异并不影响树轮δ^13C作为研究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适宜性,利用同一地区不同立地处的树轮δ^13C序列可以重建基本一致的历史气候和大气CO2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中国植被可能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依据我国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对生物地理模式MAPSS中的某些参数和过程进行了调整。将改进后MAPSS模拟的当前气候状况下潜在植被类型及叶面积指数的分布与我国植被区划图和多年平均的NDVI(NOAA/AVHRR)比较,发现结果有了很大的改进。将大气环流模式HadCM2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应用于改进后的MAPSS对我国植被未来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考虑到未来大气升高的CO2浓度对植物水分利用率(WUE)的可能影响,进行了WUE变化和不变化2种预测。结果发现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带的北移,尤其是北方的落叶针叶林的面积减少很大,以至可能移出我国境内;华北地区和东北辽河流域未来可能草原化;西部的沙漠和草原可能略有退缩,相应被草原和灌丛取代;高寒草甸的分布可能略有缩小,将被萨瓦纳和常绿针叶林取代。同时模拟的结果表明模型对WUE非常敏感。最后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外来物种入侵目前已成为威胁湿地生态状况的五大主要因子之一。以华侨城湿地为例,调查发现该湿地入侵植物12科23属26种,入侵动物2科2属2种;并提出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施工设计的目标、原则、技术要点、验收标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冷杉和林芝云杉交叉定年后 ,进行了过去 1 0 0年的年轮δ13 C分析。结果表明 :冷杉和云杉年轮δ13 C序列记录了大气CO2 浓度升高引起大气CO2 的δ13 C下降的全球性趋势 ,但两者的响应程度不同。冷杉和云杉年轮δ13 C高频变化包含共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但在细节变化上存在差异。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上 ,两者记录的信息可以进行相互比较 ,以便利用不同地区不同树种的δ13 C进行大区域气候重建。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耕地数量、质量与空间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的相关检索文献作为研究数据源,运用EXCEL软件和文献计量方法统计分析1994年以来该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并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进行人为筛选分类,分析研究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和空间变化的进展情况。结果表明:我国耕地变化研究经历了早期调查、动态监测以及土地利用和耕地变化综合研究三个发展阶段,目前研究还存在综合性与系统性不够、缺少定量指标和综合模型、研究尺度不全面、专业化研究不够和服务目标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鉴于此,认为从多尺度构建具有空间、动态性的综合模型是今后耕地变化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a monthly dataset of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1961-2010) from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cross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of Qinghai Province (THRHR)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limate change.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abrupt change analysis were examined by using moving average, linear regression, Spline interpo-lation, Mann-Kendall test and so on.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research, which mainly contained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several cold and warm fluctuations for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THRHR and its three sub-headwater regions, but the temperature in these regions all had an obviously rising trend at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level, especially after 2001. Th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d evidently after the 1990s, and the winter average temperature exhibited an obvious upward trend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Except the standard value of spring temperature,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temperature standard value in the THRHR and its three sub-headwater regions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upward trend for the standard value of winter average temperature indicated significantly. (2) The tendency rate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THRHR was 0.36℃10a?1, while the tendency rates in the Yellow River Headwater Region (YERHR), Lancangjiang River Headwater Region (LARHR) and Yangtze River Headwater Region (YARHR) were 0.37℃10a?1, 0.37℃10a?1 and 0.34℃10a?1 respectively.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outh of Yushu County and the north of Nangqian County. The rising trends of temperature in winter and autumn were higher than the upward trends in spring and summer. (3) The abrupt changes of annual,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average temperature were found in the THRHR, LARHR and YARHR, and were detected for the summer and autumn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YERHR. The abrupt changes of annual and summer average temperatures were mainly in the late 1990s, while the abrupt changes of autumn and winter average temperatures ap-peared primarily in the early 1990s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respectively. (4)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the diversities of altitude and underlying surfac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possibly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high increasing rate of temperature in the THRHR.  相似文献   

13.
冯利华 《地理科学》1998,18(6):538-541
洪涝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因子表现出趋势变化,周期变化和偶然变化等规律,因而洪涝序列中带有趋势变化,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等成分。这样,根据趋势变化分析,周期变化分析和随机变化分析综合集成的方法来寻求钱塘江流域洪涝年的长期变化 可行的,提出的综合预测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ttlement sites of six period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northern Shandong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ArcGIS progra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proxy record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contained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ree sections at the Shuangwangcheng site and the previous 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humid and the sea level was relatively high during the period of 8000-5000 a BP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ancient people lived in the relatively flat (slope of 〈2°) areas at high elevation (20-300 m above sea level), such as diluvial tableland and alluvial plain. On the other hand, few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low-lying plain in the west of the study area indicate that few people lived there during that period. This might be attributed to frequent flooding in the area. After 5000 years ago, the scope of human activity extended to the area close to the sea because the relatively colder and drier climate results in sea-level fall, meanwhile the low-lying plain in the west was occupied by the ancient people. The study area of this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ehistoric culture, the intensified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early city-states. However, around 4000 a BP, the abrupt change in climate and the increase i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floods severely disrupted human activities, and eventually led to the decline of the Yueshi culture.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gradually stabilized in a mild-dry state, which promoted the redevelopment and flourish of the Bronze Culture. The previous situation, which was characteristic of sparse human settlements due to freshwater shortage and unfitted conditions for sedentary agriculture, changed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northern coastal wetlands.Local residents effectively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toug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y producing sea-salt, which led to the rapid growth of huma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264,自引:3,他引:261  
朱会义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03,58(5):643-650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景观指数等。但有关文献对这些指数的表述与计算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混乱与误用。文章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指数方法,将其按资源变化的分析、变化方向分析、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目的取向加以归类,然后在此类型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各种指数方法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06-2015年武汉月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资料,重建了过去110年武汉市年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分析了其年代际尺度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①过去110年武汉市经历了“暖—冷—暖”3个多年代际波动,其中1906-1946年与1994-2015年气候相对温暖,1947-1993年则气候相对寒冷;②在多年代尺度上,武汉市存在多次显著增温和降温过程,其中增温速率最快的30年和50年分别出现在1980-2009年和1960-2009年;最快降温速率则出现在1928-1957年和1925-1974年;③过去110年武汉市年均温发生了3次跃变,其中由冷转暖的跃变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和90年代中后期,而由暖转冷的跃变则出现在40年代;④武汉市年均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和中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幅偏大。此外,全球增暖停滞现象在武汉市最近十几年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7.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研究是目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多机构和科学家的重视,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及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体系;总结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荒漠化和干旱、环境污染、全球化以及城市化等多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概括了目前关于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研究的热点领域以及我国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与累积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湿地在流域中处于水陆交错的特殊过渡区域,是地表重要的景观覆盖类型和生态系统。湿地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在维护区域/流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景观格局和过程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过程。该过程对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物种迁移产生作用,对地理环境也产生巨大环境效应。湿地景观变化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紧密相关,与人类活动影响息息相联。至今,人类已把天然的湿地景观格局改变为受人类支配的土地利用格局。自然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力产生显著影响,对局地、区域及全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湿地景观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区域响应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热带天然林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林媚珍  张镱锂 《地理研究》2001,20(6):703-712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遥感信息、林业二类调查资料的研究,简要分析了海南岛森林的历史变迁和驱动原因,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海南岛森林覆被动态变化过程与驱动因子。主要结论:1)海南热带天然林面积变化明显,从1950年的1200000hm2下降至1979年的415200hm2,到1998年恢复到614700hm2;2)从历史时期至现在,森林覆被变化可分为森林递减(~1987年)和森林恢复(1987~)两个时期;3)空间变化主要表现在:砍伐森林由沿海平原台地逐渐向内陆丘陵盆地扩展,最后到达中部山区;4)不同时期影响热带天然林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和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的研究进展,为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借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土地利用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开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呈现综舍化研究的趋势。研究内容、研究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研究方法与手段、驱动机理、地区案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