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网络空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网络空间作为人类活动新的空间形态,是人和信息的共同载体,网络空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网络空间的科学刻画,是网络事件分析、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石,也是信息化时代地理学研究拓展的新领域。在全球网络空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亟需加强地理学与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传统地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创建网络空间地理学。网络空间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内容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理论基础是从传统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演变为人地网关系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构建网络空间、现实空间的映射关系,在网络空间重新定义传统地理学关于距离、区域等基本概念,构建网络空间可视化表达的语言、模型、方法体系,绘制网络空间地图,探究网络空间结构和行为的演变规律等;技术路径包括网络空间要素数据采集与融合、网络空间可视化表达、网络空间态势与行为智能认知等,其中智能认知涵盖了网络空间态势现状评估、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与溯源分析、网络事件态势模拟与风险预测等。网络空间地理学的创建将为网络空间的科学认知、地理学与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建设以及国家网络安全防控和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信息与通信技术已经重构了时空关系,其中网络空间对传统时空观的颠覆最为典型。网络空间的地理研究包括外部、内部与相互作用三个层面。在界定网络空间的空间归属前提下,提出了其物质性构建的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外部物质层面所蕴含的地理内涵。研究表明:网络空间的本质是一个由信息组成的虚拟空间,其既属于社会空间,也在地理空间研究范畴内;信息基础设施、网民、建设与管理实体是构建网络空间的三大物质性组分,也是进行网络空间外部层面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网络空间构建的物质基础在地点与地理位置、距离与尺度、障碍与边界、区域与区域分异等传统地理关注领域仍具有重要地理意义;城市本身演变为了信息城市甚至是智慧城市,且其与信息基础设施一起成为城市网络分析的新要素;网络空间制图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认知网络空间地理涵义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流空间基本性质的地理学透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的发展,使空间形态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隐性变化,表现为由地理空间向地理网络空间转换。地理网络空间的外在表现即是流空间,它是信息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空间形态,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新视角。该文基于流空间的形成机制,流空间与地理网络空间、位空间的关系和流空间的发展对地理科学的影响,对流空间的基本性质予以地理学透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路紫  匙芳  王然  韩冰  吴士锋  韩瑞玲 《地理科学》2008,28(5):601-606
在对传统的地理空间和新的计算机网络空间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省域为单元的联系频率、基于主干网的联系形式和城市节点间的联系速度三个方面: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两个空间对应的若干基本类型以及特征;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两个空间各自的联系形式进行了归纳;应用网络服务器距离衰减方法整理了从全国5个网络测试站返回的程序测算数据,对中国两个空间的联系速度进行了规律性认知。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句法整合度与标准穿行度2个形态变量,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林州市西乡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景网络和背景网络量化数据,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线路和不同层次公共空间的现状及成因。结果表明:(1)穿行度和整合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2)当R取值2 00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浅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当R取值25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适度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3)背景网络空间应尽量保持其原生态性,为游客提供惊喜空间。从村落旅游线路构建和不同层级空间开发层面提出传统村落旅游保护与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空间性质的透视与中原城市群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区域是地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论题。在地理学发展进程中,对区域的论争主要围绕地域空间、网络空间和空间的生产展开,并呈现出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的趋势。城市群空间是一种新的区域空间,具有地域空间、网络空间、空间的生产与建构等多重属性。空间具有社会性和历史建构性,对空间的关注正从空间中的生产向空间本身的生产转变。空间生产离不开权力运作,空间是话语建构的产物。中国对城市群概念的认知和范围界定的争议源于区域概念的多重属性。以中原城市群的构建过程为实证案例,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城市群究竟是什么?"这一核心论题,透视了城市群空间的多重性质。最后,针对单一维度的局限性,提出了认知和界定城市群的多维度框架,包括领土(Territory)、地方(Place)、尺度(Scale)、网络(Network)和功能(Function)五个方面,并指出了今后进行城市群研究需要关注的理论重点。  相似文献   

7.
安頔  胡映洁  万勇 《地理研究》2022,41(9):2465-2481
深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认识,科学测度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对推进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城市网络和网络外部性两种研究视角,基于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使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信息网络、企业网络、人口网络三种流要素城市网络,对中国336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的网络空间异质性、经济增长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网络联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外围”特点,形成全国范围和省域、城市群范围两种尺度下的空间结构,表现出兼具择优选择与地理邻近的复杂特征;网络关联下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溢出效应,反映出网络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对比实体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地理邻近关系下的相似性,以及跨越省级边界的差异性;对于全国范围下的网络关联矩阵,使用对称化和标准化处理更为合适,表明省域和城市群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基于美国国家空域系统变革和新一代航空运输体系应用以及欧洲"同一天空"计划实施中综合集成和技术合作的背景,以及中国十三五"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的背景,以MH370航迹跟踪/区域搜索为例,讨论卫星通信、社交网络、测量大数据支持下地理网络空间组成关系的新特征及其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二十年来,地理网络空间已经具有若干新特征——由卫星通信支持的海陆空天大网络异构特征、由社交网络支持的信息交互跨域特征、由测量大数据支持的时空一体化特征,较初期的地理网络空间发生了超大规模的变化、广泛跨域的变化、时空紧密结合的变化。其中,海陆空天异构网络在空间规模无限放大的同时又体现出多层次特征、新要素加入特征、互联-分散特征;信息交互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跨国家/跨部门/跨人群的跨域特征,其在不同社会因素及应用动机作用下形成了核节点层级结构;测量大数据基础上的时间-空间一体化特征既表现在初始状态下相对位置的估计,也表现在不同飞行状态(自动巡航与操作)航向、航速变化的识别,还表现在全球漂流的时空推导。这项研究旨在通过海陆空天异构大网络、信息跨域交互、时空一体化对MH370航迹跟踪/区域搜索的特殊作用,揭示地理网络空间组成关系的新变化及其机制,为国家空域系统信息集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突发新冠肺炎的疫情背景下,全国范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纷纷开始了网络直播教学。网络直播课堂的学习环境与线下课堂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这种变革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从地理资源、学习工具、地理情境、学习管理、学习形式及师生关系六要素着手,构建了地理直播课堂学习环境分析框架,分析不同学习层次、不同课型的八门地理直播课例的学习环境,根据两轮课堂观察和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地理直播课堂学习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聂可  王振声  杜清运  罗平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196-1207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地理相关大数据使得传统的空间分析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平面空间分析方法在分析网络空间点要素空间过程、揭示其空间分布时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对探索网络约束点要素特定的分析方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本文定义了网络约束的思想,详细阐述了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方法体系,并分别从网络约束点格局的理论和应用出发,梳理了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的一阶方法、二阶方法及其他方法上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网络约束点格局分析在交通安全领域、犯罪学领域和其他城市点要素中的典型应用,最后在方法与应用层面,讨论近年重要的研究动向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Cyberspace is a new spatial realm of activities involving both humans and data, and it has become a cornerstone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every country.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cyberspace is essential for analyzing cyberspace incidents, governing cyberspace and ensuring cybersecurity. Accordingly, cyberspace has become a new field of geographic research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ver cyberspace, there has been an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research between the fields of geography and cybersecurity, leading to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that have created the sub-discipline of cyberspace geography. Cyberspace geography(CG) extends geographical research from real spaces to virtual spaces,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is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ic human-land relationship theory into a human-land-network relationship theory. CG research includes constructing mapp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yberspace and real space, redefining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ic concepts of distance and regions for cyberspace, creating a language, models and methodologies for visually representing cyberspace, drawing maps of cyberspace, and researching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evolution of cyberspace structures and behaviors.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CG include collecting and integrating data on elements of cyberspace, visually representing cyberspace and conducting cyberspace situa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 awareness. Intelligence awareness covers cyberspace situational status assessments, network hotspot event dissemination and traceability analysis, and network event situational simulations and risk predictions. CG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cyber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such as geography and cybersecurity, and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cyber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s as well as a community of common future in cyberspace.  相似文献   

12.
通过搜集和处理互联网中的关键词数据,测度了在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两个方面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体系,并研究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网络协作关系。研究表明,网络信息空间所折射的长三角城市网络与实体空间中的城市网络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小城市表现活跃,以及网络信息空间所呈现的平面化网络特征。但本文的分析也表明城市地理区位、地理邻近性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是影响城市网络差异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城市网络形成是一个复杂机制的结果,在信息传播和基础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持续演化。  相似文献   

13.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6):253-265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geographic concepts and geographers' Web site design. The concepts—place, site, and situation—provide the context for reconsidering current metaphors dominating the rhetoric of cyberspace. Challenging the predominant metaphor of cyberspace as path or highway, we draw on the work of French phenomenologist Merleau-Ponty and on the work of phenomeno-logically oriented geographers to propose the figure/ground structure of cyberplace in contrast to the void of cyberspace. For the absolute freedom of unlimited space we suggest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orld. If geographers succeed at creating Web sites informed by disciplinary concepts, Web site design itself can help to reconceive geographic concepts. Two virtual field-trips offer the opportunity to demonstrate the interaction of a reconceived notion of place and the design of graphical interfaces. The article discovers possibilitie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of geographic Web sites. Three design strategies—geographic context, duration, and nonlinearity—are recommended as a result of this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探讨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网络虚拟信息空间的地理研究、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这一崭新问题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较广的综述,并提出近期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近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信息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对其生产、存储、处理和传输都产生了重构性作用,特别是创造出了网络空间。尝试构建出信息对人类行为影响的机理框架,并借助它分析网络空间对人类行为的作用;之后选择地域依托型的石家庄行者户外网络空间为例,揭示其对地理空间中户外活动的导引过程与作用。研究表明:传统的信息对人类行为作用框架包括外部环境、大脑空间、认知基础、自身条件、动机、行为/信息输出与反馈,无论是动机的认知与激发、外部环境的塑造、认知基础的改变,还是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信息都有重要作用;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新的外部环境,通过影响动机认知与激发、认知基础、信息获取与处理,进而作用于人类行为;石家庄行者户外网络空间虽不是导致户外活动发生的根本因素,但作为外部环境和工作人员与会员、会员间的联系中介,直接影响户外活动的组织过程和会员参与决策,进而引导着会员户外移动的方向和参与效果。  相似文献   

16.
姚常成  吴康 《地理研究》2022,41(9):2330-2349
随着高速交通技术和移动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城市创新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在网络空间中彼此远离但有着较强经济活动关联的城市之间是否也可以实现协同创新,目前仍缺乏经验证据。基于2001—2016年中国289个地级市宏观面板数据和微观层面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工具变量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定量研究了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对于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创新要素依旧存在着向头部企业和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且正是这种集中所带来的集聚外部性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发展;城市可通过融入经济关联网络,借助于网络外部性来提高自身创新水平;就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来看,虽然政府科教支出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以及高铁网络的建设是集聚外部性与网络外部性发挥的重要条件,但经济活动密度的提升所带来的集聚外部性还可以强化网络外部性所带来的创新效应,而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所分享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则帮助网络外部性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因此,政府在探索城市创新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就无需囿于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这一条路径,积极融入城市群内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凭借网络外部性所分享的新知识与新技术,同样也能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