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安长延堡夏季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运用碱液吸收法,对西安长延堡土壤CO2释放量在不同天气状况下进行了多次昼夜观测,查明了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出土壤CO2释放量与温度、降水以及植被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土壤CO2释放量增大;由于集中降水导致土壤通气性变差、温度明显降低,使得CO2释放量比晴天有所减少;在不同的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存在差异,从裸地到草地再到林地,CO2释放量由小变大。  相似文献   

2.
西安南郊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CO2浓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艳花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6,26(6):910-914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西安南郊不同植被、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土壤CO2浓度进行了多次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从早8:00到次日早8:00,土壤CO2浓度具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昼夜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特点与昼夜温度变化基本一致,但两者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同步;土壤CO2浓度从总体来看是白天和夜间很接近;松树林下的土壤CO2浓度大于草地土壤CO2浓度,草地土壤CO2浓度大于竹林下的土壤CO2浓度。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天然次生白桦林土壤CO_2释放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长白山天然次生白桦林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通量.在生长季节的春、夏、秋三个时间段对白桦林土壤CO2释放通量测定的结果表明:白桦林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均与温度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白昼的土壤CO2的释放通量始终高于夜晚,但白昼土壤CO2释放通量的峰值与气温的峰值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土壤CO2释放通量夏季明显高于春秋两季,凋落物层对土壤CO2释放具有一定的影响,夏季去除凋落物层后土壤CO2释放通量高于未除凋落物层时CO2释放通量,而春秋两季则出现相反的结果.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有凋落物覆盖的土壤CO2释放通量与地下5cm温度相关性最好,而去除凋落物后土壤CO2释放通量则与地表温度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通量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湿地独特的土壤、植被以及水文过程,使得湿地碳通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湿地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和CH2的释放水平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通量变化与许多外部因素相关,包括土壤状况、水文条件、植被类型、外源氮等。对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变化以及影响碳通量相关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现有的研究表明,土壤状况对湿地碳通量影响较复杂,在一定范围内,表层土壤温度与气体排放密切相关,甚至呈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覆盖也影响湿地碳通量变化,导致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水文条件特别是水位高度对湿地CO2和CH2排放的影响不同,高水位不利于CO2排出,CH2则与之相反;植被对湿地碳排放也起到正、负两方面作用,并且物种各异。还讨论了湿地碳通量研究进展的瓶颈问题,特别对植被演替较快的潮滩湿地碳通量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土壤CO_2浓度昼夜变化及其对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石林地区两个研究点土下20、40和60cm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夜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土壤CO2排放量除受环境因子影响之外,还受土壤CO2浓度所控制。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温度对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即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和温度升高是通过影响土壤空气中CO2的形成速率,导致土壤CO2浓度升高,从而促进土壤CO2的排放。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气象、遥感数据,运用RWEQ模型,结合风蚀季节的植被盖度变化对近30年的土壤风蚀量和植被的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评估,揭示了植被盖度变化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多年平均土壤风蚀量为160.1亿t,并处于下降趋势,土壤侵蚀强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各大沙漠区和植被盖度较低的草地,且春季为我国土壤风蚀的多发期,占全年风蚀量的45.93%;中国北方多年平均防风固沙量为203.1亿t;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由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工程实施后春季植被盖度的提升区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以及东北地区;大部分区域的春季植被盖度减小(提高)与防风固沙的服务保有率的下降(提升)呈显著正相关(r0.7,p0.01);前后两个十年相比较草地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服务功能提升幅度最大(2.02%),其次为林地(1.15%)、农田(0.99%)和荒漠(0.86%)。  相似文献   

7.
土壤CO2释放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流通途径之一,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全球C平衡.土壤CO2释放通量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传统研究只关注年、季之间以及水平空间上的土壤通量,对于垂直剖面的CO2通量变化关注较少.土壤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是垂直方向上各个土壤层次共同产生的,因此对其垂直剖面CO2通量研究十分必要.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综合介绍了土壤垂直剖面CO2通量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土壤垂直剖面的复杂性,对于研究其CO2通量的变化还存在着方法上的困难;使用气体扩散理论计算各层间的通量是否能真正反应自然状态下CO2在土壤中的传输,以及土壤温度、含水量和微生物等因素对通量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8.
选取干旱区准噶尔盆地南缘梭梭和柽柳两类典型荒漠植被区的4种不同地表类型(冠层下、枯枝落叶层、地衣结皮覆盖区、裸地),对其从6~10月份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各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旨在揭示干旱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类典型荒漠植被区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梭梭植被区4种地表类型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在8月达到峰值;柽柳植被区冠层下土壤微生物量碳也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但其他3种地表类型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却在8月降到最低值。通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两类不同植被区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全氮均为(P<0.05)正相关,此外,梭梭植被区与土壤湿度存在正相关,而柽柳植被区则与土壤总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两类荒漠植被区土壤微生物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
土壤微生物量可敏感指示土壤质量,是衡量荒漠地区生态恢复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而有关荒漠区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与土壤微生物量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人工植被固沙区和天然植被区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下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未踩踏、中度踩踏和重度踩踏结皮下0~5 cm和5~15 cm土样并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结果表明:人为踩踏藻-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可减少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且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随踩踏程度的增加而减少,重度踩踏显著减少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P<0.05),土壤速效磷、速效氮、全磷和全氮的损失是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减少的重要因子。除踩踏程度外,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也受结皮演替阶段的影响。人为踩踏的藓类结皮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显著高于藻-地衣结皮(P<0.05),表明演替晚期的藓类结皮比演替早期的藻-地衣结皮抗干扰能力更强;无论季节如何更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表现为未踩踏 > 中度踩踏 > 重度踩踏;人为踩踏结皮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 > 秋季 > 春季 > 冬季。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固沙区和天然植被区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可减少土壤微生物量,表明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可引起土壤质量下降,导致荒漠生态系统的退化。因此,保护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广东英德宝晶宫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每月一次对广东英德宝晶宫溶洞洞穴空气CO2浓度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洞穴空气CO2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洞内空气CO2浓度在201×10-6?3 450×10-6之间变化,年平均值为1 018×10-6。在空间上,越靠近洞口或者通风效应越强的地方洞穴空气CO2浓度越低。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洞穴空气CO2浓度在夏半年(5-10月)高而在冬半年(11-4月)低的特点。洞穴空气CO2浓度变化主要受洞穴通风效应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呼吸作用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变化的影响。此外,宝晶宫特殊的洞穴结构及游客等因素也对该溶洞CO2浓度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栓皮栎叶芽休眠解除过程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平 《地理研究》1994,13(1):43-50
树木的休眠及其解除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十分重要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利用全国范围内获得的观测资料,对栓皮栎这个重要用材树种的叶芽休眠之解除过程进行了模拟。其出发点是:林木存在绝对低温需要,在此需要得到满足后,进一步的低温和驱温的协同作用使林木的生长能力逐步恢复直到休眠解除。研究表明:接近林木基点的温度对低温积累是最有效的,休眠后期的不稳定高温会部分抵消前期低温的影响。栓皮栎对低温的绝对需要量为5个低温单位,休眠完全解除共需34个低温单位和194个驱温单位。在整个分布区内,栓皮栎的休眠解除被划分成四个基本类型,即北方型、中部型、华南型及西南型。并对树木的休眠解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使用非定常二维边界层大气动力和热力方程组数值模式,结合西安市1983年秋冬季城郊气象场的观测资料及能源耗量,分析计算了西安城市热岛热力场的特性和强度,并评估了由于城市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加对未来城市热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兴仁县近50年气候特征及其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地气候资料的整理分析,是对更大范围内某一地区的气候研究提供参考的依据之一。贵州省兴仁是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资料较长,对贵州西南片区有较好的代表性。通过对兴仁50年完整的气象资料整理分析,得出该地温度、降水、风、相对湿度、云量、雾日、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并以此特征作出该地的气候类型评定;同时根据该地近50年冷暖趋势、干湿趋势的变化,分析总结出其近代的气候变迁。  相似文献   

14.
李洪波 《极地研究》2012,24(4):415-422
本文对极地海洋病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阐述,尤其是海冰融化对病毒的生态影响。内容包括极地海域的浮游病毒丰度、多样性及在碳循环中的作用研究,以及我国在极地科考中所进行的与浮游病毒相关的工作。并提出了今后在极地海域要解决的与病毒相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了我国高山土壤分类后,概述了高山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阐述了土壤分类命名原则,提出了新的高山土壤分类系统以及涉及这些土壤的土纲及其以下级别的检索。  相似文献   

16.
“2003.8.2”滇中石林县冰雹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8月2日石林县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是强大的辐合抬升,高能高湿的不稳定条件所造成。回波分析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出现了两种典型的雹云,即合并型雹云和传播型雹云。本文对这两类雹云回波的速度场、强度场和VIL值的特征量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模糊综合评判在大田县均溪河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为福建省大田县最主要的河流之一,均溪河的水质状况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模糊数学方法克服了过去一些传统方法的主观性较大的缺陷,改进了评价效果。先分析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原理和评判步骤,然后根据1999年和2001年监测的数据,应用该方法对大田县均溪河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个别因素外,其它主要的污染物浓度都有所降低,均溪河水体质量由Ⅲ级上升到Ⅱ级,说明其总体水质状况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前期降水短缺影响的干旱指数。利用1951-1991年逐月全国160个站的降水资料划分干旱等级,分析了我国干旱,包括多旱、重旱和持续干旱的区域分布,指出我国主要有四大干旱中心;分析了干旱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全国及多数区域的现代干旱存在着线性增长的趋势。最后利用全国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讨论了干旱的影响,指出全国近代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存在着三个高值期,且总体线性增长趋势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9.
1996年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的泥石流是降水、地貌、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暴发前期降水和 8月 4~ 5日的降雨量为主要的激发因素 .大力植树种草 ,整修水利设施是减灾防灾和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46年来昆明市日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昆明市1961~2006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与日照百分率、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地面定时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为115 h/10 a,其中又以春、夏季减少最快。年日照时数存在突变现象,突变点在1980年。日照百分率与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一致。年低云量、总云量、水汽压略呈增加趋势,总云量和水汽压与日照时数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是昆明市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因素。地面能见度呈下降趋势,表明大气气溶胶含量上升,影响日照时数变化,但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