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北京一号卫星影像的数据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一号"卫星是我国近期发射的一颗中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小卫星.鉴于数据融合技术在遥感领域的重要作用,对该卫星多光谱与全色波段数据进行不同融合方法的实验.具体以河南新郑地区为实验区,应用遥感处理软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得出Brovey变换是目前较适合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的融合方法,而小波HIS变换则是以后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的多种融合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扬州地区为试验区,利用高分一号(GF-1)卫星全色及多光谱影像数据开展融合试验,将PCA、GS、Pansharping 3种传统融合方法与Elbakary、Proxy-sharpening和SFIM等以全色波段为尺度因子的融合方法进行对比,从光谱继承性和空间融入度两方面分析融合效果,寻找适合GF-1号卫星影像的较佳融合方法。结果表明,传统融合方法在光谱继承性和空间融入度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中保持一致,且Pansharping方法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中都为最优;以全色波段为尺度因子的融合方法其空间融入度随着光谱继承性的降低而增加;基于不同移动窗口大小的SFIM方法其光谱继承度和空间融入度均属最优,其中,移动窗口为5×5和7×7时,整体融合精度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IHS融合法的融合影像相对于原多光谱影像光谱扭曲严重、小波变换融合法运算量大的缺点,依据影像成像时传感器像素间的对应关系,提出应用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比值关系对影像进行分块,采用离散余弦变换与IHS变换相结合的融合方法进行多光谱影像与全色影像融合,以提高遥感影像的应用能力。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融合结果的光谱保持性与小波变换方法相近,均优于IHS变换融合影像,对全色影像空间信息集成能力稍弱,但计算效率明显改善,适合于对大数据量的遥感影像融合。  相似文献   

4.
多光谱与全色遥感影像像素级融合算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遥感影像融合的过程,并利用SPOT5的全色和多光谱影像在Envi软件里采用IHS、Gram-Schmidt、Brovey和Color Normalized (CN)的融合算法进行融合,然后对几种影像融合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原多光谱相比,HIS融合方法的清晰度和信息的丰富度最高;Gram-Schmidt的光谱保真度和相关度最佳,清晰度和信息的丰富度也仅次于HIS融合结果;Brovey和CN的融合算法是最差的,但是在凸显植被和水体地物时Brovey和CN有优势.总而言之对于不同地物类型,每种融合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限制,所以应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最佳的融合算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遥感图像融合算法存在的光谱失真及空间细节丢失的问题,提出一种非下采样Shearlet变换(NSST)与稀疏表示(SR)相结合的图像融合算法。该算法利用NSST多尺度、多方向及平移不变的特性对全色图像与多光谱图像亮度分量进行变换分解,并根据稀疏表示能够有效捕捉图像结构特征的特点,对低频分量采用基于结构相关性的稀疏表示加权融合规则,从而减少光谱失真,对高频分量则利用基于改进的拉普拉斯能量和的方法,以保留细节信息,最后通过NSST与IHS逆变换得到融合图像。实验以WorldView-2不同场景下的影像为数据源,与传统的IHS、AIHS、IHS-WV、IHS-WV-SR、IHS-NSST融合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算法不论在视觉上还是指标参数上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更接近于融合参考图像。  相似文献   

6.
ALOS融合影像质量评价及其土地盐渍化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经过配准的同一地区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融合是提高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分析精度的有效途径。采用PCA、IHS、HPF和小波变换融合法对内蒙古杭锦后旗中部地区的ALOS全色和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并对融合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基于地物光谱特征、解译标志和监督分类法提取试验区土地盐渍化信息,比较多光谱影像和融合影像的土地盐渍化信息提取精度。结果显示,PCA、IHS和HPF融合影像的空间细节表现能力得到提升,而PCA和小波变换融合影像的光谱保真度优于IHS和HPF融合影像;PCA融合影像的盐渍化分类精度、总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均为最高,是最适于试验区土地盐渍化分类研究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7.
惠州红树林资源的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陆地资源卫星专题制图仪影像(TM)、增强专题制图仪(ETM+)、中巴资源卫星( CBERS02B)高分辨率影像(HR)与多光谱影像( CCD)对惠州红树林湿地资源进行调查.根据Landsat TM、ETM+,结合红树林生境分布专题图解译出1989、1999年惠州红树林分布信息;利用CBERS02B的HR与CCD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再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等辅助信息,通过目视解译获得2009年红树林分布信息.研究结果显示,1989- 2009年,惠州红树林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比较陆地卫星与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发现陆地卫星30m的分辨率难以满足对红树林斑块的准确描绘与定位,而融合的中巴卫星HR与CCD数据,得到的融合图像既具有全色影像的高分辨率,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多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信息量明显增大.结果表明,HR与CCD多光谱影像融合可以优势互补,在斑块较小且分散的红树林资源调查和监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鉴于IHS变换的融合影像存在光谱扭曲问题,而灰色关联度对图像边缘检测具有局限性,该文将基于灰色绝对关联度的灰色关联分析与IHS变换相结合进行影像融合。采用灰色绝对关联度检测高分辨率影像的边缘点和非边缘点,基于边缘信息确定高分辨率影像和IHS变换后的亮度分量在组合中的权值,最后通过IHS反变换实现影像加权融合。应用该算法分别对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处理,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能够很好地保持多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优于传统的IHS融合方法和基于灰色关联度的IHS融合算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Gram Schmidt变换的高光谱遥感图像改进融合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遥感图像融合的目的是综合来自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信息,生成一幅具有新空间和波谱特征的合成图像。针对高光谱图像的特点,对基于Gram Schmidt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进行改进,首先采用光谱重采样方法模拟产生Gram Schmidt变换的第一分量,通过Gram Schmidt变换将高光谱图像转换到正交空间,再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图像替换Gram Schmidt变换的第一分量,最后通过Gram Schmidt反变换获得融合图像。利用EO1-Hyperion航天高光谱数据与ALI全色波段进行融合试验,发现改进方法可有效提高高光谱遥感图像与全色高分辨率图像的融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分辨率多光谱与高分辨率全色图像空间分辨率差异大,导致融合结果难以较好平衡光谱信息保持和空间信息保持能力的问题,该文分析了7种常用融合方法用于中分辨率多光谱与高分辨率全色图像融合的优缺点及其融合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组合融合方法。该方法在保留Gram-Schmidt方法的细节注入方式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高通滤波法和Gram-Schmidt方法的优势构造低分辨率全色图像,确保在提高融合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同时有效降低其光谱变形。通过CBERS-02多光谱和IRS-P5全色图像的实验,证明了新融合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北京一号”卫星是拥有多方面技术优势的一颗对地观测小卫星。本文在运用“北京一号”、SPOT5、QuickBird遥感图像对官厅水库库滨带植被覆盖度进行综合监测的基础上,对三种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进行基于统计的尺度转换,并应用尺度转换的结果修正了“北京一号”图像提取的植被覆盖度。经检验,运用SPOT5和QuickBird图像对“北京一号”图像进行像元分解,将统计结果与“北京一号”图像的提取信息建立统计模型,应用该统计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北京一号”图像提取植被覆盖度的精度。对湿生植被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证明运用像元分解和统计模型的方法使“北京一号”提取植被覆盖度的精度较运用植被指数转换模型的计算精度提高了22.7%。应用该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北京一号”遥感数据进行连续、大面积的植被监测。  相似文献   

12.
杨晴晴  杨效忠 《热带地理》2022,42(4):674-684
旅游地意象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旅游者具身化意象认知结果对旅游地行为忠诚、满意度及旅游资源开发至关重要。借助蕴含旅游者记忆与叙事信息的网络游记文本及图片位置数据,采用质性与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构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研究发现:1)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由线性意象、色彩意象、地方意象、审美意象和情感意象五维类属建构而成。2)皖南“川藏线”旅游者在场体验过程中的情感评价积极情感占主导地位,消极情感占比相对较少,其中高度积极情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高度消极情感。3)旅游者皖南“川藏线”意象要素感知特征呈现动静结合、线性体验与感知兼具两个层级。其中,动静特征通过静态景观与动态体验共同展现,线性体验更多强调旅游者产生的刺激、惊险、震撼的驾驶乐趣及情感升华。4)皖南“川藏线”线性意象热点集中于桃岭公路及六道湾周边,色彩意象热点集中于储家滩和红杉林两地,审美意象热点集中于储家滩、青龙湖、红杉林沿线,地方意象热点集中于储家滩、桃岭公路和水墨汀溪一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多光谱(Multi-Spectral,MS)融合图像中存在的空间细节模糊和颜色失真问题,该文兼顾光谱监督和空间细节监督,设计光谱损失函数和空间细节损失函数,提出一种基于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CNN)的SAR和MS图像融合算法。该算法网络框架包含光谱保持和细节提升两个分支:光谱保持分支通过上采样MS图像连接到网络的输出,直接将光谱信息传递到融合图像中;细节提升分支对SAR和MS图像通过高通滤波提取高频细节信息,然后应用CNN对细节信息进行特征提取、特征融合及重建,最后将重建的细节信息叠加到上采样的MS图像,得到融合结果。以哨兵-1B GRD级别的SAR图像和Landsat8卫星多光谱图像为实验数据,通过与传统融合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RSIFNN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文算法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面效果更好,能够在保持光谱信息的基础上增强多光谱图像的空间细节信息,有利于后续地物分类和目标识别等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具有更佳分辨率小波分解的遥感影像纹理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先提出了具有更佳分辨率的小波分解,然后研究了基于该小波分解特征的影像纹理分类,并对25类地貌遥感影像在两种不同分解方式、两种不同滤波器长度及三种不同分辨率下进行了分类试验,取得了较高的分类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水经注》塔里木盆地“南河”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守春 《地理研究》1987,6(4):36-41
本文认为《水经注》记述的塔里木盆地的“南河”并非虚构。南河并非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自西向东流动,也不是盆地南缘诸绿洲地下水溢出的泉水河。“南河”是对几个并不一定直接相通连的河段的概括称谓。  相似文献   

16.
城市它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它的可持续发展肯定与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城市的发展就不仅仅是它本身的经济、生态、社会问题。它与外界有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处理好它与外界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就会被孤立。以北京、洛阳、广州为例,主要从外部环境人手,运用区域增长极理论(即城市的产生、发展、衰退都有它相对应的增长极的产生、发展、衰退)找出城市产生、发展、衰退的原因,然后反思:现在有些城市的发展是否要考虑转换它们的增长极?进而对相关城市的发展及其区域均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城乡互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李培祥  李诚固 《地理科学》2003,23(4):408-413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过去基于农村本身就“三农”论“三农”的研究思路,因为农村区域自身没有条件和能力来解决“三农”问题。从城乡互动视角来研究“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城乡互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重点分析了城乡良性互动的机制和模式,最后提出了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Broad-band P - and S -waves from earthquakes in South America recorded at Californian network stations are analysed to image lateral variations of the D"-discontinuity beneath the Cocos plate. We apply two array processing methods to the data set: a simplified migration method to the P -wave data set and a double-array method to both the P - and S -wave data sets, allowing us to compare results from the two methods. The double-array method images a dipping reflector at a depth range from 2650 to 2700 km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We observe a step-like topography of 100 km to a shallower reflector at about 2600 km depth to the north, as well as evidence for a second (deeper) reflector at a depth range from 2700 to 2750 km in the north. Results from the simplified migration agree well with those from the double-array method, similarly locating a large step in reflector depth in a similar location (about 2650 km depth in the south and about 2550 km in the north) as well as the additional deeper reflector at the depth of about 2750 km in the north. Waveform modelling of the reflected waves from both methods suggests a positive velocity contrast for S waves, but a negative velocity contrast for P waves for the upper reflector in agreement with predictions from mineral physical calculations for a post-perovskite phase transition. The data also show some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another deeper reflector that could indicate a double intersection of the geotherm with the post-perovskite stability field, that is, the back-transformation of post-perovskite to perovskite close to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