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地名的无形资产作用张培安电视连续剧《汉正街》播出后,使武汉的汉正街知名度大增,然而近期“汉正街”这一具有500年历史被武汉人引以自豪的古老商埠,其冠名权被民营企业武汉华镒集团公司抢注,冠名为“湖北汉正街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引起各界的争议。据报导,民营...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宏观环境息息相通。本文在分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剖析了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报》2004,59(4):i005-i005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一个集工科、理科与管理类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学院,由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地科学学院、原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于2001年1月3月合并组建而成。  相似文献   

4.
你振兴盛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你肩负着历史神圣的重任走来;你象坚守的悄兵,{宝立在街头巷尾,你象烂漫的花蕾,点缀在水乡山寨。居民住宅区有你的身影,门相墙壁上有你的风采;推广标准化地名,你不畏抛头露面,规范标志牌设置,你甘愿雨淋日晒!你为千家万户昼夜执勤,你为公共服务从不失态;你使过往车辆迷途知返,你使匆匆行旅眉笑眼开!你用亮丽的风景,展示了和谐社会的加快;你用美观的姿容,诉说着需要呵护的关爱。你虽不想作秀,那是地名工作者精心把你剪裁;你虽默默无闻,但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你的存在。啊,地名标志牌,你的形象:貌似…  相似文献   

5.
自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以来,湖北省政府以将城市圈"一强众弱"的畸形结构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合理结构为总体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一体化"建设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否推动了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缓解,值得检验和深入研究。该文在运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对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带来的可能影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前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建设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集聚趋势正在减弱,武汉城市圈已进入扩散性极化阶段;武汉城市圈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缓解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呈现一种"单核向心模式",即武汉是整个城市圈空间联系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圈中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外围8个城市与中心城市武汉之间的联系;2有"点轴扩散"的分布特征,即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聚在沿江沿线分布的4座城市(仙桃、武汉、鄂州、黄石)之间。据此,提出优化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提出“三角经济”的新构想,以湖北省的“武汉-宜昌-襄樊”为例,探讨湖北大“三角”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于2008年9月10日获得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批复要求武汉城市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用5至12年时间,在武汉城市圈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武汉城市圈不断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实力,使武汉城市圈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提出“三角经济”的新构想,以湖北省的“武汉-宜昌-襄樊”为例,探讨湖北大“三角”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地域国土规划具有明显的空间广延性,突破大城市地域的行政管辖范围去探讨其外部宏观区域环境结构特征对于制定大城市地域国土开发模式具有建设性意义。本文从武汉地域国土开发的空间广延性要求出发,结合武汉地域适中的复合区位优势,剖析了武汉地域宏观区域环境的多元化向心性空间层次分化特征,进而为制定武汉地域国土开发内外结合的圈层战略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运用大数据文本挖掘和分析工具,对比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和非武汉地区居民所发布的微文,探究了武汉樱花在不同居民群体间情感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本地居民樱花微文的关注点多而分散,非本地居民的关注点少而集中;2)武汉樱花对不同地区居民情感的影响与疫情发展状况紧密相关;3)武汉樱花在疫情期间对武汉居民具有情感支持效应,对非武汉地区居民具有情感凝聚效应;4)疫情改变人的情感和景观解读背景,并赋予景观新的意义,新的景观意义反作用于居民,构成情感闭合回路。最后提出建议,抗疫恢复工作应多关注居民心理层面的缺失,从居民与城市、景观的情感关系入手,向武汉居民传达城市美好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缘区初探——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及其特性,分析武汉城市边缘区的现状特征,并提出武汉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点—轴—圈”模式。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28日,位于湖北武汉经济开发区内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新大楼奠基。标志着东风汽车公司走出十堰,落户武汉。为什么要“迁都”呢?下面试从工业的区位因素来讨论“迁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定量测度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状态,为武汉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基于"两型社会"理念,应用改进型熵值法对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趋势逐年提高,其中咸宁、仙桃和潜江市在研究时段内出现波动;2007年在确立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都有了明显提高,武汉市在城市圈内首位度过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远高于其他城市;城市圈内部各个城市正经历着由高消耗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到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发展指数和城市协调发展度两个方面,运用多元统计等方法,考察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中主要城市的城市发展质量,根据分析结果,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总体分析,并对城市进行分类研究.武汉城市圈城市发展指数平均值为50.48,城市系统协调度为0.31.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指数平均值为72.15,城市系统协调度为0.8.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发展质量要高于武汉城市圈,其中长沙、武汉、黄冈、湘潭城市发展质量较好,属于高发展水平高协调发展度类型.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空间集聚维数等分形维进行计算与分析。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高,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自组织现象明显,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具有规模分布较均衡、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城市空间关联较弱、城镇体系内各城市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等基本规律与特征。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相关的优化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热岛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城市热岛效应陈瑞闪,肖杰生,郑雨苹,宋松月(福建省自然灾害防御研究委员会)(福建省气象台)一、引言1995年,印度高温,巴基斯坦高温,美国高温,西欧高温,非洲高温,中国的上海高温,武汉高温,连中国的宝岛─—台湾省也出现高温。自1995年5月以来,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科学合理地划分城市经济联系是完善城市圈功能布局、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引入相对引力常量、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探讨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结果如下:1改进的引力模型能客观反映城市间不相等的相对引力现状;2武汉城市圈呈现出经济辐射型、经济依赖型、经济复合型3类城市经济联系结构,武汉市是城市圈内唯一的强经济辐射型城市;3根据城市经济联系结构,将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为以孝感—武汉—咸宁为中心,黄石—鄂州—黄冈和仙桃—天门—潜江为两翼的城市组团。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较之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武汉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希望能对武汉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9,(12):46-46
数据显示,今年1-8月,武汉阳逻港转运集装箱16.2万标箱,累计增长55%,在全国84个港口码头中高居第一。“江海直达”让武汉成为中西部最快的出海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