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15年3~10月,在崇明岛东滩湿地设置7块采样地,以不同水盐条件下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材料,应用便携式光合系统分析仪(Li-6400),对芦苇的光响应特征进行实地测定,探讨芦苇光合过程对干旱和盐胁迫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1各月采样日的水位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420,p0.01),适当增加土壤水位,有利于降低土壤电导率,从而缓解植物盐胁迫伤害;28月21日的芦苇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与水位显著正相关(n=42,p0.01),而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42,p0.01);胞间CO2浓度与水位和土壤电导率不相关。当水位高于-50 cm,净光合速率随着水位下降而降低,非气孔因素可能是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当水位低于-50 cm时,土壤电导率高于10 m S/cm,叶片蒸腾速率快速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芦苇叶片以较低的净光合速率来适应干旱胁迫和盐胁迫;芦苇叶片通过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等光合生理特征来适应干旱胁迫和盐胁迫;芦苇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对土壤水盐因子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作为土壤水盐胁迫程度的反应指标。因此,在芦苇快速生长阶段,合理调控水位,对芦苇光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深及共存对芦苇和香蒲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种间作用对湿地植物在水深梯度上的分布和生长变化的影响,研究了杭州湾湿地围垦区不同水深条件下共存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domingensis)分布和生长特征的影响,测定了单生和共存芦苇、香蒲分布的水深范围和生长特征(叶片数、茎粗、株高和密度),发现单生和共存芦苇分布在浅水深和中等水深(0~50 cm深度)处;单生香蒲处于稍深位置(20~60 cm深度),而共存香蒲分布在中等和深水深(20~100cm深度)处。水深对芦苇和香蒲各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n=33,p0.05)。随水深加深,单生芦苇、香蒲叶片数、茎粗、株高和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共存芦苇、香蒲的株高也升高。物种共存对芦苇、香蒲的叶片数、株高,芦苇的茎粗有显著影响(n=33,p0.05)。在相同的水深条件下,共存的芦苇和香蒲的叶片数、茎粗、密度与单生种群相比都减少,但株高都增加。水深和共存的交互作用对芦苇的叶片数、茎粗、株高有显著影响(n=33,p0.05),但只对香蒲的叶片数有显著影响(n=33,p0.05)。随水深加深,共存对两种植物的叶片数、芦苇的茎粗的抑制作用波动变化;共存对两种植物的株高起促进作用,同样波动变化。表明芦苇和香蒲的生长特征随水深和物种共存而变化,物种共存时芦苇分布趋于浅水区,香蒲趋于深水区;并且两种植物的生长较单生种群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种间相互作用会影响芦苇和香蒲对水深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乌梁素海野生芦苇光合和蒸腾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是草型浅水湖泊最常见的湿地植物。本文选取生物量不同的两块样地对成熟期乌梁素海野生芦苇叶片光合和蒸腾速率进行测定。研究表明,(1)生物量较高样地的饱和净光合速率和光量子利用效率分别为27.46μmol·s-1·m-2和0.052,高于生物量较低样地的23.94μmol·s-1·m-2和0.041;(2)光合有效辐射是决定芦苇叶片瞬时光合速率的首要因素,而叶片的蒸腾速率主要取决于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3)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相关性更强;(4)芦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高于附近的草原植物。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生境下同一植物物种的功能性状差异是由其性状可塑性还是由其遗传变异所致,有利于对该种植物的生境适应性和遗传进化的深入了解。在河滩上和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都是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芦苇种群。调查和比较了自然条件下在黄河三角洲河滩与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生境条件和功能性状;通过两年的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在黄河三角洲河滩上与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9个功能性状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野外自然条件下,潮滩土壤中的盐、全碳、全氮和全硫含量大于河滩土壤,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的株高、叶片数和密度都大于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而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基径、叶片宽度和叶片中全碳、全氮、全硫含量则都大于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在同质园实验条件下,在河滩和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基径、株高、密度、叶片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中的全硫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叶片中的全氮含量大于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叶片中的全碳含量大于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因此,目前在黄河三角洲河滩和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多数功能性状的差异是对生境的可塑性而不是遗传变异导致的,不能将其看作两种生态型;芦苇功能性状的可塑性使得其可以适应黄河三角洲的不同生境。  相似文献   

5.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芦竹(Arundo donax)在模拟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比较,发现在两种人工湿地生长的两种植物叶片水势基本一致。对于植株相对生长率,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芦苇各项指标在两种人工湿地间的差异不显著;芦竹在潜流湿地中的生长特性明显优于表面流湿地,二者间差异极显著(n=3,P〈0.01)。根系的生长状况与叶片水势情况表明水分供需并不是影响植物生理差异的因素;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的正相关表现说明叶绿素是影响两种湿地类型上植物生理特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芦苇、芦竹在两种人工湿地间的生理生态差异说明芦苇能适应两种湿地生境,而芦竹更适合种植在潜流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6.
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大型灌区的内陆盐碱化沼泽在农田退水的水资源利用与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农田退水中残留的除草剂对盐碱化沼泽的影响尚不明晰。2014年7~9月,在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沼泽集中分布区,通过大田模拟实验,研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对稻田退水中除草剂苄嘧磺隆的生态响应特征,比较不同苄嘧磺隆浓度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苄嘧磺隆添加量(0.009 9 g/m2、0.019 9 g/m2和0.039 8 g/m2)处理下,7~9月芦苇株高和茎粗都未受显著抑制,且与对照处理相比,株高分别增高15.37%、13.13%和11.48%,茎粗分别增加7.7%、0.7%和11.2%;芦苇干质量波动变化;但芦苇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光合特性方面,随着苄嘧磺隆含量的增加,芦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未显著减小,仅胞间CO2浓度在高添加量苄嘧磺隆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而苄嘧磺隆对土壤各种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未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产生显著抑制,且在高添加量苄嘧磺隆处理下还激活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淹水深度为15 cm的实验条件下,在苄嘧磺隆添加量≤0.039 8 g/m2的处理下,盐碱沼泽中的芦苇和土壤酶活性未表现出显著的毒理风险。  相似文献   

7.
采用温室缸栽施肥法(N、P、K复合肥10g)对芦苇叶片及茎秆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使芦苇叶片发叶早、发叶量多、叶面积大、功能期延长;相对于对照,施肥条件下生长的芦苇茎秆发节早、发节多、节间长、茎秆重增加;施肥应在第5节茎秆伸长前的10d左右施肥,可使芦苇茎秆重和节间长明显增加,进而提高芦苇产量;施肥和对照条件下芦苇均表现出夜间生长量大于白天生长量的生长规律。因此,施肥改善了芦苇本身的营养状况,通过加速芦苇叶片、茎秆分生和伸长速度促进了芦苇生长,对于实现芦苇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机理,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快速叶绿素荧光仪,对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芦苇叶片光合生理以及芦苇生长状态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干旱5d后,芦苇叶片光合速率小幅下降,干旱15d后,其光合速率明显下降,芦苇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干旱胁迫下,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芦苇叶片光系统II(PSII)对干旱胁迫反应较敏感,在干旱20d后,其光合电子传递能力和光合性能指数下降,热耗散增加。在干旱胁迫初期,芦苇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以气孔限制为主;在干旱胁迫后期,非气孔限制与气孔限制都起作用,其中非气孔因素主要是指光系统II活性的下降,活性反应中心减少,电子传递能力下降,降低了光系统II的整体光化学性能,进而降低了芦苇叶片的光合速率,抑制了芦苇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芦苇形态结构对黄河三角洲不同生境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鹏  吴耿  吴勇泉  项俊  余龙江 《湿地科学》2011,9(2):185-190
植物的形态结构总是与环境相适应。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环境扫描电镜技术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河口区和内陆区两种生境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根解剖结构、叶片解剖和超微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叶片和根的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有关;两种生境下,芦苇叶片上表皮均有明显泡状细胞群分布,芦苇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且下陷;在河口区,芦苇叶片维管束鞘细胞近上表皮处有较大程度延伸,下表皮处常延伸至近表皮,呈开放状态,叶片表面常有蜡质覆盖;在内陆区,芦苇叶片维管束鞘细胞较大,有的为两层;此外,河口区芦苇根的中皮层细胞分化为明显的通气组织,内皮层凯氏带明显,而内陆区芦苇根的中皮层细胞排列规则,呈辐射状。芦苇在适应不同生境时其形态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叶片维管束鞘细胞的延伸、表皮被蜡质和根中通气组织、凯氏带等结构是芦苇适应河口区盐胁迫的结果;而叶片维管束鞘细胞增大、细胞层数增加和根的中皮层细胞辐射状排列是芦苇适应干旱胁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对鄱阳湖典型洲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逐月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了芦苇种群特征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不同高程间存在的差异;利用连续监测的高分辨率地下水数据进一步探讨了芦苇种群特征与地下水埋深和淹水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芦苇群落分布在14~16 m高程,生长季6~7月的临界水深为-1.5~1.5 m,水深高于1.5 m或低于-1.5 m都不适宜芦苇生长;2不同高程上芦苇种群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种群密度随季节变化先升后降,在4月中旬达到最大值;生物量随季节变化呈单峰分布,在8月达到峰值;3不同高程的芦苇种群特征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14 m高程的芦苇株高、茎节长度、节点数、茎粗、单株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都显著高于15 m和16 m高程的芦苇(p0.001),而14 m高程的芦苇种群密度要显著低于15m和16 m高程的芦苇(p0.001);4水深对芦苇种群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积累有显著影响,芦苇株高、茎粗、单株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水深的加深而增加,种群密度随水深的加深而减小;5与国内其他湿地相比,鄱阳湖洲滩芦苇种群长势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Hydrological regimes influence ecologic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as well as alter rates of wetland evapotranspiration.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groundwater fluctuation on evapotranspirat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Supported by field data obtained from the Baiyangdian Lake in northern China,the variations in groundwater levels were explored,and the changes in soil water and evapotranspiration of reed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different groundwater level scenarios using HYDRUS-1D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water content,recharged by groundwater,remained stable in the lower soil layer but varied strongly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soil profile;in comparison to evaporation,Phragmites australis transpiration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more to the overall evapotranspiration rate;the high levels of evapotranspiration could be maintained when groundwater levels vary between 1.0 m and 1.8 m,while it was reduced with an increase in groundwater levels as a result of water stress conditions.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could maintain higher evapotranspiration rates under natural water levels.The evapotranspiration,in other words,might be the main water consumer,but it nevertheless has little effect on water levels during water shortages.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responded to the changes in groundwater levels could help researchers understand water requirements of the wetlands and establish suitable water levels for the wetlands.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沙地典型生境下芦苇的生长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科尔沁沙地两类典型生境下芦苇根茎生长及生物量等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样地芦苇株高、分蘖株数、不定芽数、根茎节数及根茎总长均大于半流动样地。从半流动样地到固定样地,芦苇根茎表现出节间长度缩短,节间直径变粗的趋势。固定样地芦苇叶长、叶宽明显大于半流动样地,并且固定样地芦苇叶间距是半流动样地上的近3倍。与半流动样地相比,固定样地根茎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减小。芦苇根茎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在两类样地间的变化特征与土壤质地、紧实度以及养分含量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芦苇对不同沙生生境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九段沙上沙湿地植物钾元素的分布、积累与动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5年4~12月,逐月对长江口九段沙上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植物群落进行了定位样品采集与生态环境因子监测。通过对样品的分析化验,研究了该区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中钾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上沙主要类型湿地植物钾元素的含量特征、分布、迁移与积累规律。结果表明:①上沙不同湿地群落植物钾元素的含量与分布规律存在差异,3种植物相比,叶、叶鞘和茎或秆的钾含量均以海三棱蔗草最高;果实和地下部分的钾含量以芦苇最高;叶和地下部分的钾含量以互花米草最低。3种植物果实钾含量的差异最大,地下部分钾含量的差异最小。海三棱蔗草叶的钾含量最高,其次为秆、叶鞘和根,果实的钾含量最低。互花米草茎的钾含量最高,其次为叶、果实、叶鞘与根,须根的钾含量最低。芦苇果实的钾含量最高,其次为叶、茎、根状茎与叶鞘,根的钾含量最低。②不同时期,植物钾元素贮量受钾元素含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总体影响程度基本相当。芦苇钾元素贮量最高,互花米草其次,海三棱蔗草最低。3种植物叶的钾贮量差异最小,而地下部分的钾贮量差异最大。③植物中钾元素含量随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而呈动态变化。不同植物以及不同植物构件中钾含量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共性,3种植物总体表现为,随着生长进程,植物钾含量逐渐减少。植物生长初期,茎的钾含量最高,地下部分钾含量最低;旺盛生长期,叶的钾含量普遍比较高,最低值不一致;生长末期最后阶段,地下部分钾含量最高,叶鞘的钾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自然状态下半干旱地区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生态特征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以及水分变化对芦苇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基于2007年5~10月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芦苇种群特征以及地表淹水情况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区芦苇种群的盖度、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水位变化对芦苇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苇种群的生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芦苇种群的盖度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渐增高,最高值出现在9月;芦苇种群的高度则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升高;芦苇种群的密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先升高,然后下降,9月中旬以后又略有回升;芦苇种群的地上生物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波动状态,但单株芦苇地上生物量则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加,其峰值出现在9月,随后受自身生长规律的影响,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少。部分淹水状态下,芦苇种群高度、密度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相对增长速率均与淹水深度变化速率显著正相关(n=5,P〈0.05);而盖度主要受芦苇自身生长规律的影响,与地表淹水深度变化速率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The field trial was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condition(soil water content,soil buried depth,rhizome length)and time on the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rhizom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were affected by soil water content and rhizome length significantly,but not by soil buried depth.The survival rate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moist condition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natural and flooding conditions.Rhizomes length did not affect survival rate,height and shoot number,but influenced biomass and buds number,which were higher with 15 cm length than those with 30 cm length.Based on the suitable soil water content(moisture)and rhizome length(15 cm),the survival rate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y were planted in May(91%)comparing to June and July.The number of shoots and buds were the highest in June,which had more suitable temperature and light for Phragmites australis to grow.Therefore,the optimizing transplanting condit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was that rhizomes of 15 cm with some buds were planted in May with moisture(soil water content).  相似文献   

16.
互花米草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中潮滩的入侵及快速扩张,已严重威胁到鳝鱼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土著种沼泽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了从植物光合速率的角度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及快速扩张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了互花米草与土著种芦苇的光合速率日进程及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净光合速率的日均值与最大值均大于芦苇,互花米草可积累更多的光合作用产物,使其具有更快的生长速率和初级生产力。根据两种植物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可以看出,互花米草利用光合有效辐射的能力更强,显示出互花米草的高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盐城潮滩湿地对N、P营养物质的截留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研究了盐城潮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蒿(Artemisia schrenkiana)、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淤泥光滩4种湿地对N、P营养物质的截留效应.在所选取的4种湿地中,分别采集了水、土壤和生物样;水样的总氮(TN)、总磷(TP)用过硫酸氧化还原法测定,土壤和生物样的TN、TP分别用凯氏定N法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污染程度的水源灌溉下的芦苇湿地,其截留N、P的效果差异显著.其中,黄沙港不定期污水灌溉的芦苇湿地每年平均可截留TN 0.095 t/hm^2、TP 0.026 t/hm^2;而采取三灌三排方式用河水灌溉的新洋港芦苇湿地每年可分别截留TN 0.030 t/hm^2、TP 0.001 t/hm^2.比较盐蒿、互花米草和淤泥光滩3种湿地每年对湿地水中N、P的截留效果,淤泥光滩的效果最差,仅截留TN 0.385 kg/hm^2、TP 0.042 kg/hm^2;互花米草效果最好,分别截留TN 220.660 kg/hm^2、TP 36.754 kg/hm^2.尽管互花米草生物量大于芦苇,但其截留效果仍低于芦苇湿地(芦苇1 a收割1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黑龙江哈尔滨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林地和农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差异,于2018年7月25日~8月2日,在湿地公园内,在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林地、旱田和水田中设置采样地,采集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不同采样地土壤指标存在差异;与天然芦苇沼泽土壤相比,其它采样地土壤的含水量明显偏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都明显偏小,水田土壤速效磷含量偏大;天然芦苇沼泽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都高于林地和农田土壤,水田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旱田和林地;与天然芦苇沼泽土壤相比,旱田土壤小于0.25 mm的小团聚体含量偏大,而其它采样地土壤的各粒级团聚体的比例变化较小,水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比天然芦苇沼泽和旱田土壤低。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植物残体干扰对黄河河口高潮滩盐沼芦苇生长的影响,在黄河河口高潮滩盐沼中分别选择典型的植物残体干扰斑块和未受干扰的自然群落,调查了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形态特征及其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并取样测定了土壤盐度、含水量、容重等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植物残体干扰对芦苇的形态特征及其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残体干扰斑块中芦苇种群的密度、生物量等明显高于未受干扰的自然群落,芦苇的形态特征也明显优于未受干扰的自然群落。这说明植物残体干扰对芦苇生长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植物残体干扰斑块中,土壤盐度、容重显著低于自然群落,说明植物残体干扰对黄河河口高潮滩盐沼芦苇的生长起到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缓解物理胁迫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