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能戴上"名师"桂冠的教师,一般对教育领域有重大贡献和影响。但是,我要把后面的"名师"两字改为"明师",即明业之师,做一个精通专业的老师。反思,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对专业知识"明明白白"的老师。在学习"热力环流"的时候,"山谷风"是老师们必讲的一个内容。关于山谷风的成因,听到过不同的解释,也曾是一个让我困惑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2.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专家讲: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即使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轻快活泼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倪刚 《地理教学》2004,(10):35-36
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作出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学决定,并加深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所以教师必须学会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这是不久前在一次跨地域教研活动中自然萌发的命题。上海与扬州两地地理学科名师培养基地联合举办“主题论坛”,哈尔滨也有名师参加。一位上海教师应用卢真金教授“气剑说”诠释教师实施地理课外教学的素养要求。此说源于小说中的“华山论剑”,  相似文献   

5.
不管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备课多么深思熟虑、精雕细琢,都难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事与愿违,甚至失误和疏漏的情况。如果能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教后的感受和学生的反映整理在教案的课后记中,并认真加以研究,作为日后改进教学的借鉴,就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写好课后“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本刊新增辟了一个栏目“名师之路”。本期在该栏目中刊登了陈胜庆老师的“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一文。我们希望全国各地中学地理名师、高校地理教育专家来稿,让全国中学地理教师分享名师成果,并以名师为榜样,不断提升中学地理教学水平,为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在1802年他首次关于教育的讲演中就指出:“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昵?”教学机智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拙劣”的重要标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8.
王燕 《地理教学》2011,(21):9-11
翻看工作以来所有的教学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反思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对于教材比较生疏,自己先于学生学一遍,然后再教给学生,所以当时关注的是知识点有没有漏讲,有没有讲错,哪些知识点需要强调但没有强调,哪些知识点花时太多浪费了时间等等。在工作了三年之后,对整个高中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课堂上也不太会出现知识点把握不好的情况了。我的教学反思中也就出现了对教学流程的反思。某个知识点或训练题应该安插在哪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案例活动是否贴合教材或规律本身,学生阅读案例后应该如何提问等等。  相似文献   

9.
教学情境犹如包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一个背景“场”。这个“场”不会自动生成,而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师生共同创生。一节课到底有没有教学情境?或者有着怎样的教学情境?究竟如何创生生动有效、富于情趣的教学情境?在当下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着诸多误区,下面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教学为例,对种种误区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每个教师上完课后,必须写教学后记。开始我总觉得这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现在想来,当时还真有点“强按着牛头吃草”的味道。坚持写了几年后,觉得教学后记是老师的“财富”,老师应该认真写好教学后记。那么,该如何写好教学后记呢?  相似文献   

11.
周峰 《地理教学》2007,(6):41-41
多次听同行的地理教学观摩课,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的地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右“形”无“神”;“形”有余而“神”不足等等。好多地理教师也常会发出这样的无奈:新课改到底怎么改?何渭“形”、“神”呢?我的理解是:“形”就是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状态。“神”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透彻理解和深度把握,也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2.
朱志刚 《地理教学》2010,(22):16-18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都在不断反思: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与帮助,从而让孩子们在地理新课程中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赵怡 《地理教学》2010,(1):39-40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是教坛新秀,是优质课评比中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曾多次参与这类活动,同时也在思考:怎样在“同课”的基础上实现“异构”,如何在“异构”的设计中打造精品?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作为课程改革的实际执行者,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的第一线,用自己的理解和执教理念,解读和执行着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的“思想的火花”往往油然而生,一些新的“教学思考”常常活跃在脑海中,如果稍加理论的指导,即可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可以借鉴的优秀教研成果。然而,许多这样优秀的教研成果却没有成为地理教师共同成长中共享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提问是地理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评价一堂地理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理由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因此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  相似文献   

16.
张萍娟 《地理教学》2005,(10):15-16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引导、参与。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呢?笔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体现了反思能力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大幅提升,而教学反思能力则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不仅能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8.
肖文燕 《地理教学》2010,(10):35-36
一、初识“水学校” 2008年国庆前夕,学校领导唐主任告诉我:学校在工作安排中把我列为“水学校”乡土教材低年级组的编写人员。什么是“水学校”?这个工作要做什么?怎么做?我脑子里全是问号。因为8月四川片区教师培训时,学校没有派我参加。向唐主任请教,我了解到“长江水学校”是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19.
丁继昭 《地理教学》2023,(10):10-12+44
许多教师在高中必修“地理1”模块“地球的历史”的教学中,存在不注意体现学科本质的问题,对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突出地理学科本质的“地球的历史”教学,关键目标有三:一是基于宏大尺度,构建“宙—代—纪—年”地理时间认知体系;二是结合地层构造,认识“以空间换时间”的地球历史研究方法;三是遵循学科逻辑,养成“化石—生物—环境”的地理思维路径。将关键目标落实到教学实施层面上,一是要妥善处理好地理本质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关系,确保地理课程“不变味”;二是要在具体内容教学中注意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红方 《地理教学》2010,(20):55-57
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课堂是动态的是开放的,任何一节课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意外”发生(这里的“意外”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相偏离的状况)。课堂“意外”处理好的话,课堂就会精彩纷呈,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使老师失去了信心,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教学机智”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