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渭南地区是陕西今后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渭南的优势一是有矿、有水、有交通,工业生产的条件好;二是土地肥沃、水热充足,适宜于粮棉油生产。因此,能源、化工、原材料工业和粮棉油生产是其发展方向。本区在工业布局上应以“四个中心点两个三角形”的格局展开;在土地利用上要注意在低湿洼地区发展以养鱼为主的生态农业;并要注意环境污染的防治和三门峡库区的整治。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业结构特征的中国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工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利用工业特征偏向指数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工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建立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重点考察了近几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能源消耗特征演变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中国工业结构能耗特征的变化,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有重要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和成本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高耗能化、东部地区工业结构低耗能化的演进态势,而高耗能的工业结构决定了较高的能源消费强度。政府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进行节能目标分解时,要正确认识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与发展阶段,根据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特点,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产业空间转移及中部地区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定量研究表明,中国大多数工业产业重心并未按人们的预期发生相应的空间转移。东部地区所有产业都占有较大份额,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仍存在继续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通过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笔者认为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短时期内沿海的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中部地区应该从多方面重新审视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产业空间转移及中部地区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研究表明,中国大多数工业产业重心并未按人们的预期发生相应的空间转移。东部地区所有产业都占有较大份额,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仍存在继续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通过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笔者认为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短时期内沿海的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中部地区应该从多方面重新审视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澳门位于我国珠江三角洲.面积21.45平方千米.人口43.01万(1998年).长期以来一直受葡萄牙管治。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澳门本地资源匮乏.工业发展先天条件不利.但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澳门充分发挥其历史、地缘等优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尽管近年来由于受社会治安、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影响,澳门经济处于疲软状态,但其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6.
中山市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市东部沿海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环伶仃洋马蹄形沿海地带的核心区,但长期以来却是中山市的经济最落后地区。该地区有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海港交通的优势,有国家级的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包装印刷基地,是中山市最有发展潜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地区。该地区应充分发挥滨海的优势,开发深水港口、滩涂,发展港后工业和旅游业,使之成为中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及空间组织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激活地方经济,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结构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社会公平等,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积极参与,发展民营经济也是解决“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的阐述,以及对该地区发展民营经济优势条件的分析,提出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指导下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地域组织形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进行一个地区的国土规划,开发一个地区的国土资源,需要确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和布局。而这—切,都必须建立在对地区优势的分析之上,并遵循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那么,怎样确定一个地区的优势?又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呢?下面谈几点看法。一、优势的构成因子优势的构成,可以分为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我们可将这些条件归纳为如下几大因子:1、自然因子。主要包括水、土地、气候、生物和矿产五大要素。这些要素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遍在性的,如土地、气候;第二类是区域性的,如某一种土壤;第三类是局限性的,仅存在于某些地区,如某些矿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所涉及的地区范围:宜昌地区、宜昌市、巴东县、万县地区、涪陵地区、黔江地区,共计31个县市,本区位于长江中游,居四川、湖北两省交界处,全区总面积83804Km~2,总人口1760万。 一、三峡地区资源供给水平与结构 1.三峡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现已查明本区矿产44种,主要分布在宜昌、涪陵地区,有经济意义的矿产地共664处,有34种矿产已探明一定的工业储量。其中,探明储量丰富、有开发利用优势的矿产有磷矿、铝土矿、汞矿、盐矿等。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之一,但是受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大耗水的钢铁、石化、火电等工业将继续发展。本文认为,调整空间结构,将大耗水型工业布局推向滨海以大规模利用海水,建设滨海节约淡水产业带是解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间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滨海的大规模开发有利于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工业相对优势及其结构变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开忠  张洋 《地理科学》1999,19(6):510-516
首先应用经典的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做了1990年到1995年津,京,沪3大城市工业相对优势变动比较,发现90年代以来,天津逐步形成了电子,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优势行业,而发展条件优越的化纤,化学原料等行业却出现倒退;继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了天津市工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天津工业对环境的压力逐步减弱,技术,知识密集型部门有较大程度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就近30 a来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联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是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工业碳排放总量增长快速,但工业碳排放密集度持续降低;工业部门中制造业碳排放量最大,平均约占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的60%,降低传统制造业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推动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和地方行动响应的关键环节;地区工业能源高消费地区集中分布于中国环渤海地区,能源较高消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中部地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中等消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地区,而能源低消费地区集中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总量除受到本地工业能源消费量的直接影响外,还受到各地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较高碳排放地区空间布局趋于"孤岛"分布格局,低碳排放地区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之一,本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条件和生态环境、科技文化等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探讨了今后本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工业团地的意义 本文所谓工业团地(industcial estates),是工业集聚所产生的工业地域组合(工业集中区域)的一种类型,与我国的工业区相通。工业团地与工厂企业自发性集聚。任意拼凑不同,是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在统一规划之下,由有关部门结合各地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工业技术经济发展基础,在一定区域上有计划地建立的工业生产组合。一般除平整的工业用地外,还配有不同程度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其范围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 工业团地在工业发达国家(地区),主要用于调整工业布局。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  相似文献   

15.
李文彬 《地理教学》2013,(1):14-15,18
正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是综合考虑人类要求和区域地理条件,寻找产业部门与地理区位的最佳组合,以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三效统一。"区位"的分析与评价涉及到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是人文地理部分的核心,在历年高考中涉及较多,学生在解答相关题目时往往感觉"有话说"但又"没把握",容易丢分。因此我们在教人文地理时应紧紧围绕"区位"这一核心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6.
太湖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南面的一部分,分别属于江苏、浙江、上海,包括34个县市,约3万平方公里,2,7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4%),2,160万亩耕地。水田占绝大部分。在这个平原上,分布着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加兴、湖州等著名的大中城市和一系列的小城镇,太湖平原水陆交通便利,近代工业和商业发展很快,这是中国东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东部农业生产条件最为优越、生产水平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盛科荣  王丽萍  孙威 《地理研究》2020,39(12):2763-2778
价值链的空间重组正在深刻的改变着城市体系的经济景观,建立在价值链分工基础上的城市功能结构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课题。将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划分为公司总部、商务服务、研究开发、传统制造、现代制造、物流仓储和批发零售七种类型功能区块,研究了中国城市价值链功能分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沿着价值链的功能分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经济景观的显著特征,功能多样化城市和功能专业化城市并存于中国城市体系,东部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的城市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了更好的地位;中国城市按照价值链中的优势功能可以划分为九种类型,少数城市转变为承载公司总部、研究开发、商务服务等多样化功能的高等级中心城市,而大量中小城市则转变为传统制造专业化基地;市场潜力、关键资源、区位条件、营商环境等城市属性特征是城市功能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资源、区位可达性等属性特征的增强将提高城市成为总部基地、商务中心和研究基地的概率,而降低城市成为传统制造基地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改革驱动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动力结构及时空效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徐成龙  庄贵阳 《地理科学》2018,38(6):849-858
运用熵值法和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对2000~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供给侧动力结构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演变格局越发明显;绿色资本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呈“U”型关系,其他5类绿色要素供给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的人口素质、绿色产业以及环境规制等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而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等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9.
论述中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并从客源市场、旅游活动、基础建设、宣传促销几个方面探讨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错配对中国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楚雄  赵浩  谢炳庚  李忠武  李科 《地理学报》2021,76(8):1865-1881
基于价格扭曲效应拓展资源错配模型,使用中国285个城市2004—2017年的工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土地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损失,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 土地资源错配对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年均贡献率为10.05%,已与能源错配并列成为继资本错配之后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重要贡献者。② 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呈现“先小幅下降,再大幅上升,后较大幅度下降”的时序变化特征,但总体趋于上升,损失值介于1.10%~2.48%之间,纠正土地资源错配,中国现有城市的工业GTFP有望实现年均2%左右的再增加;东、中部地区土地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呈现出与全国层面类似的变化特征,西部地区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整体保持高位,总体稍有下降,东部地区是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其土地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主导着全国层面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变化。③ 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空间格局呈连片集聚化的发展特征,城市工业GTFP损失较高和高等级省份的数量有所增加,逐渐集中到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损失低和中等等级省份的数量相应减少,逐渐集中到长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总差异呈缩小态势,三大地区内城市工业用地配置效率不均衡是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差异的根本原因,其中西部地区内城市工业用地配置效率不均衡是主要原因,近年来的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三大地区间城市工业用地配置效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