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层次较低,工业构成以矿产资源的采掘业和以森林资源的采伐业为基础的重工业结构和以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日用陶瓷、建筑业等轻工业上层结构,形成了中国山区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型工业结构,需要不断提高山区工业开发层次,优化工业部门结构与工业产品结构,以此来提高中国山区工业开发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必须坚持以为导向,坚持以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效益第一,坚持协高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区的工业总产值仅为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1.4%,社会总产值 全国社会总产值的6%,大多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基础产业与基础工业,尚属于工业开发初期阶段。全国山区县中贫困县占40%。落后的山区经济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大障碍之一。同时,它还关系互社会与政局的稳定。只有消除中国山区的贫困与落后,才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开发的持续健康开展,虽中国山区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空间区位可划分为沿海山区、沿边山区和内陆封闭山区三大类别。各类别又有不同的工业开发组合内容。首次将沿边山区划分为沿水力、沿路边、沿城边三亚类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同资源类型山区工业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现状,结合现实与的市场导向,提出了中国不同资源类型山区工业开发模式有:农副产品加工系列模式、矿产品加工系列要业产品加工系列模式、能源系列开发模式。并且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山区工业开放在实施这些模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区仿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工业开发的状况,在未来的30a以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在工业开发时,首先应顾及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导向,尤其应立足国内市场,实施地上资源与地下资源、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  相似文献   

7.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现状,潜力与开发对策:以德庆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功武 《地理科学》1998,18(1):10-15
德庆县属南方丘陵山区,耕地详查面积较统计面积大40%大部分耕地因洪,涝,旱,土质瘠薄而低产,高产优质田仅占30%,中低产达70%,远较传统认识的多,这在南方丘陵山区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波动   总被引:57,自引:5,他引:57  
利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D)。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km,华北区为40~400km,西北东部为30~350km,西南区为40~370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干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进一步变湿,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得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得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不仅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而且为我国山地研究(尤其是山地灾害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回顾竺老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报告,以及他对西南山崩、泥石流考察研究的期望,使我深感竺老极为关心和重视我国西南山区建设和山崩、泥石流灾害。 随着我国山区经济建设的发展,竺老指出,山区研究应抓:山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以西北黄土地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西南山区为主,进行山地利用与水土保持的研究,提出开展多种经营、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为开展农林牧副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竺老的这些学术思想,对当今我国大西北、大西南山区的资源综合开发利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京山区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优化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北京山区的战略地位和职能,划分出了山区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进而分析了山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北京山区优化开发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30年来我所在山区开发研究方面承担过国家级、院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论著200多种.研究领域有:山区综合开发,山区农业发展布局,山区资源条件评价及开发潜力,山区城镇和工业发展布局,山区人口的就业、移民和人口容量等.前两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区工业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业资源可分为工业资源与通用资源两大类。通过科学考察与系统分析可知,山区工业资源既有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人才社会资源贫乏的劣势,呈现出人与砂相协调发展的二元结构。中国山区工业开发首先应夯实人才社会资源开发,才能使自然资源开发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李禄增 《热带地理》1994,14(1):27-33
本文分析了广东山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提出山区工业发展要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发展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市场型工业,尤其高新技术工业;既要立足理现有工业,加速改造挖潜,促其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又要选准项目,大胆投入,发展有造血功能的骨干企业并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区资源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国山区的地理与地质分布特征入手,总结出中国山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X型相关模式,山区人均工业产值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20%。首次提出了中国除东、中、西部三大差别外,还存在一个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的三大垂向经济差异。三个是水平方向上的从东到西经济上的发达到不发达;国一个是垂直方向上从低处向高处经济上的发达与不发达,这一水平与垂向交叉就构成了中国现今经济发展的基本格架。  相似文献   

15.
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国锋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1,21(2):173-177,18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 现代生产 现代经营管理 现代科技 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135 036条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数据,运用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我国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2年全国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季节性差异不明显,月度波动近似“M”型;(2)全国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省际差异显著,东、中、西部呈梯度递减趋势,地区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东北、西北;(3)各省份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自相关显著,“高-高”“低-低”集聚在华东、西北地区,“高-低”“低-高”集聚以四川、江西为主;(4)各影响因素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居民生活水平、工业企业数量、内部交通可达性、网民规模、城市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发达程度、工业旅游资源、外部交通可达性、空气温度、学历水平、旅游资源丰度、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一、自然条件与褐土性状 郑州地区位于河南中部,处在山前冲积扇与黄河冲积平原交接地带,是丘陵地向平原过渡地段。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市区、郊区和荥阳县。该区北临黄河、东连中牟,南接新、密两县,西与巩县毗连。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荥阳边境海拔500余米,而东部圃田公社海拔仅80余米;以京广线为界,以西地势坡度大,以东坡度小。地势是由南、西、北三面向中部倾斜,且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略呈向东开口的簸箕形。南部为黄土复盖山地,特别是荥阳南部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 疆,地域辽阔,横跨东北、 华北、西北“三北”地区,东西蜿 蜒2500公里。东与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接壤,西与甘肃省为邻, 南与河北、山西、陕西省和宁夏回 族自治区毗邻,北与俄罗斯和蒙古 国交界,国境线长4200公里。国土  相似文献   

19.
贵州贫困山区的脱贫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季阳 《自然资源》1993,(6):19-21,38
本文以在我国西南山区有代表性的贵州省部分穷困地区为例,论述了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缺水,而丰富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却在等待开发利用的状况。贫困山区能源供应严重不足,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丰富的水力资源却亟待开发,文中指出,水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将能促进农业生产,乡镇工业的发展和生态产改善,达到尽快脱贫致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山区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明  傅抱璞 《地理学报》1995,50(3):256-263
本文分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山区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指出山区复杂下垫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暴雨有触发、加强或削弱、消亡的影响,在不同的区域地理背景下,地形的影响各不相同,在相同的地理背景下,不同的地形形态对暴雨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地形性强迫抬升和辐合是触发暴雨和使之加强的重要机制,地形性辐射和下沉区对应暴雨的低频区,背区波暴雨过程在西北、华北的冷锋天气过程中较为多见,夏季山区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在凌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