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银川平原深达900米的YE07钻孔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合其他钻孔的研究资料,探讨了银川平原中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发现银川平原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和构造因素的影响,其演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点,主要经历了以下的演化阶段:722~664 ka B.P.属于湖沼相沉积;664~126 ka B.P.沉积环境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水动力条件较强,沉积动能较高;126~11 ka B.P.的沉积环境是以河流相为主的河湖交替相;11 ka B.P.以来沉积环境主要表现为河湖相沉积。银川平原沉积环境的研究为其水文地质研究和第四纪地层划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位于河套盆地内部的西山咀凸起区发现了典型的湖滩岩、湖蚀平台和一套较完整的湖相沉积地层。基于海拔高程的推断,地貌和地层沉积记录指示西山咀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海拔达到1080 m上下的古湖面。完整的沉积地层反映西山咀凸起区经历了深湖相-滨湖相-冲洪积相-风成堆积的演变过程。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在距今65 ka 前后,“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在西山咀地区曾经连通;但在距今约50~30 ka 湖面再没有上涨。这一研究表明:在MIS 3 阶段某一时期,该地区的古湖面发生衰退。随后,再没有发育高于“吉兰泰-河套”古大湖最高湖面的湖泊。  相似文献   

3.
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就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光释光(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  相似文献   

4.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 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洞庭盆地临澧凹陷构造-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澧凹陷为第四纪洞庭盆地西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居于武陵隆起和太阳山隆起之间.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和钻孔资料对临澧凹陷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进行了研究.凹陷呈SN向,全长约55 km,宽5~10 km.受SN向雷公庙断裂和渐水断裂控制,凹陷中央形成断槽.凹陷分为南、北两段,其间前第四纪基底上凸.在凹陷北段,中央断槽内为最厚达270 m的中更新世洞庭湖组,其主体为含砾粘土与粘土互层,顶部为粘土、含粉砂质粘土;断槽东面自西往东依次为中更新世中期白沙井组(含粉砂质)湖相粘土和更新世残坡积层;断槽西面依次为白沙井组(含粉砂质)湖相粘土和中更新世早期新开铺组砾石层,后者组成基座阶地.在凹陷南段,中央断槽内中更新世早期-中期沉积厚100 m左右,顶部为湖相粘土,往下为冲积层;断槽东面发育白沙井组冲积砂砾层;断槽西面依次发育白沙井组和新开铺组,前者自下而上分别为冲积含砾砂层和湖相粘土,后者为冲积砂砾层并组成堆积阶地.根据地貌、沉积和断裂特征,重塑临澧凹陷构造活动与环境演化过程:中更新世早期渐水由西部进入临澧凹陷区后向南汇入沅水,于凹陷南段形成冲积层;同时来自西面山地的次级水系于凹陷西缘形成砾石层.中更新世中期受两侧正断裂控制中央断槽开始形成并接受沉积,其中北段断槽形成相对封闭的湖泊,南段断槽为河流环境;与此同时,断槽西面相对抬升并遭受剥蚀,稍后南段尚形成白沙井组冲积层.中更新世中后期临澧凹陷南、北段均产生扩张并处于湖泊环境,于中央断槽和两侧边缘形成泥质沉积.中更新世晚期构造反转,临澧凹陷整体抬升、遭受剥蚀且地表粘土发生网纹化,同时具有自西向东的掀斜,造成凹陷西侧水系更为发育.晚更新世因切割和剥蚀而形成丘岗地貌,并形成改造型或坡积型的褐色铁锰裂隙土.临澧凹陷的形成受控于区域伸展断陷背景,并可能与断裂走滑拉分有关.  相似文献   

6.
西藏中部是西风与季风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以该区域当惹雍错西北部T1阶地的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光释光测年确立年代标尺,通过沉积物粒度、TOC、TN等代用指标分析,对当惹雍错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1阶地代表了约6 ka BP~1.4 ka BP期间的湖相沉积;记录了该区域中晚全新世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阶段I(约6 ka BP~3.4 ka 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较高且稳定;阶段II(约3.4 ka BP~1.4 ka BP)气候朝着干冷方向发展,水位下降明显,并在2.4 ka BP左右达到最低水位。通过该剖面揭示的当惹雍错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周边区域的湖泊沉积记录进行对比,表明该地区湿度变化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为季风在高原上的作用范围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
青康公路黑河北岸CK4孔剖面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CK_4孔揭示,黑河盆地晚更新世时为连续的湖相沉积,全新世时主要为冲洪积相沉积.黑河盆地内,晚更新世时未发育冰川,但仍能反映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古地理环境,全新世时为干、冷的冰缘气候.CK_4孔附近地层的沉积速率在晚更新世末期(距今4~1万年)为1.5mm/a.全新世时为6.5mm/a.  相似文献   

8.
民勤盆地位于石羊河下游,现今大面积地区已被风沙覆盖.前人的研究报道了在民勤盆地的东部曾经发育过一个面积巨大的"腾格里古大湖",然而尚不明确民勤盆地是否也曾被湖水覆盖.为此,本文收集整理了民勤盆地中8个水文地质钻孔的地层资料,利用GIS技术重现了研究区地表以下50 m深度内的湖相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在盆地的不同地区普遍发育了2~3层深湖亚相地层,部分地区甚至多达4层,各湖相层厚度介于0.5~32 m.区域地层对比结果显示,在某个时段研究区大范围地区普遍发育了深水湖泊,而其他时段则在不同地区零星发育了小湖泊.结合研究区已有的测年资料,本文认为在晚第四纪某个时段(倒数第二层深湖亚相发育阶段),整个研究区内曾经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通湖泊;但民勤盆地晚第四纪不同阶段深湖亚相地层差异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可能反映了湖盆沉积中心自东向西、再向北东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9.
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时代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库姆塔格沙漠腹地广泛出露含古风成砂的第四纪地层剖面。根据含古风成砂地层剖面的野外调查与地层年代的室内分析结果,并与已有的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库姆塔格沙漠形成至少始于早更新世初,到中更新世晚期285.9±42.9 ka BP沙漠已大面积扩展形成,奠定了现代沙漠环境格局。沙漠最初从西南部开始形成,之后向北和东北扩展。依据梭梭沟地层剖面,沙漠在第四纪演化过程中至少经历了19个沙漠正、逆过程旋回,平均周期约为110 ka。新构造运动对沙漠的形成演化和地貌的形成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构造了山间断陷盆地并使其逐渐向封闭的干旱盆地演化形成沙漠,受四周断裂控制沙漠整体形态呈"扫帚状"。分布在沙漠北部的独特砾石体地貌形成于晚更新世末(285.9±42.9)ka BP之后。  相似文献   

10.
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内外实地考察,在玛曲瓶颈段黄河二级阶地前沿陡坎,发现了含有古深湖相和古河床河漫滩相地层序列的典型沉积剖面。通过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研究结果表明:① 剖面下部淡蓝灰色古深湖相沉积层为深水厌氧环境下形成的湖相沉积物,而覆盖其上的杂色卵石层夹淡黄橙色透镜状沙层则是古河床河漫滩相沉积物,指示了强动力流水作用过程。这2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是黄河切开若尔盖湖盆导致古湖水外泄的直接证据。② 剖面古深湖相沉积层顶部和古滨浅湖相沉积层底部的OSL测年结果表明,古黄河在37 ka BP切开若尔盖湖盆,导致湖水外泄,35 ka BP湖水变浅消失,黄河沟通了若尔盖盆地水系。③ 晚更新世东昆仑大断裂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37 ka 温暖湿润气候的综合影响使得尚处于玛曲断陷谷地草原的古黄河源溯源侵蚀加剧,由西向东在玛曲城南瓶颈段切开了若尔盖古湖盆,导致古湖水外泄,从而沟通了若尔盖湖盆的水系,使之成为黄河源。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湖水系演变及黄河水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腹地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MS-2000型激光粒度仪及相关软件,对位于塔里木盆地腹地的塔中KT2号钻孔进行粒度测试与分析,绘制频率曲线图、概率累计曲线图等,结合其他测试数据、资料,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在早更新世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其晚期出现了风成相沉积;中更新世早期以洼地湖泊相沉积为主,但风成相沉积作用明显加强,至中更新世晚期,发展成为以风成相为主,经晚更新世到全新世,沙漠大规模形成,并逐步发展.气候总体由温暖湿润变为寒冷干旱.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中部与西南部古沙丘的光释光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禄鹏  赖忠平  安萍 《中国沙漠》2013,33(2):453-462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广泛分布着风成沉积,其中古沙丘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中部三湖区和西南缘。柴达木盆地中部和西南部两处古沙丘集中分布区靠近柴达木盆地盐湖区,与盐湖的演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这些古沙丘的形成时代至今没有具体研究。本文应用光释光定年的单片再生剂量法对这两个区域典型的古沙丘进行了风成砂沉积年代测定。结果显示研究区古沙丘的堆积开始于约4~3 ka,并延续至0.5 ka之后被固定,其形成与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气候的干旱和盆地内湖泊退缩引起的砂源增加有关;古沙丘下伏的河流相沉积物形成于末次冰消期(12.6±0.8 ka)。古沙丘的固定事件对应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冰川前进期,冰川前进期的低温条件可以引起盆地内蒸发量下降和有效湿度相对增加,从而促使植被条件改善并最终使沙丘固定。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光释光技术确定匠杨村黄土沉积序列年代框架。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其他指标测量结果,得到该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成壤环境演变:16.66~13.16kaB.P.期间气候干旱,风尘输入量较大,成壤作用微弱;13.16~8.31kaB.P.期间气候转暖转湿,风尘输入量最小,但因植被没完全恢复致使成壤强度仍很弱;8.31~3.24kaB.P.期间气候湿润,风尘输入量较小,是重要的成壤期,其间6.19~5.77ka和末期3.78~3.24ka旱化趋势导致风尘输入量增加和成壤强度减弱;3.24ka以来,在气候旱化趋势下风尘输入量增加,成壤作用再次减弱。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雷琼火山群中九斗洋干玛珥湖的第四纪地层空间展布,以及埋藏古火山形态,为后续研究提供地质背景资料,采用高效、便捷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对九斗洋干玛珥湖湖盆区进行勘测,并结合钻孔岩芯的研究进行验证。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盆地深部地层最高电阻率可达到300 Ω?m以上,盆地中央基岩以下存在高阻地质体,推测为岩浆通道位置。岩浆经过通道溢出后横向展布,覆于沉积地层上,随后在火山口内形成湖泊,堆积第四纪湖相沉积,其火山机构与玛珥湖型火山一致;2)九斗洋干玛珥湖第四纪松散沉积地层的电阻率通常<60 Ω?m,泥炭层电阻率最低;3)第四纪沉积总厚度为25~50 m,盆地松散沉积的岩浆岩基底总体平整,但尚有波状起伏。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结合钻孔验证是研究火山机构形态及火山口湖第四纪沉积空间展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选择位于福建平潭岛北部芦洋埔海积平原的PT01钻孔,岩芯长度28.3 m,采用加速器碳同位素(AMS 14C)和光释光(OSL)测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认为晚更新世富含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的地层应归属于MIS 5高海面期,即MIS 5e的潮下带滨海相沉积。结合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沉积物色度、粒度分析及其参数等指标,进行了沉积单元的划分,重建了MIS 6末期以来的沉积相变化过程,揭示出MIS 5期间的多次海平面波动变化,即MIS 5高海面期沉积环境仍存在滨海、潮坪、潟湖、风成砂等沉积相之间的转换,并可能存在短暂的陆相或风化过程。而该区整个末次冰期的沉积缺失或较薄,上部全新世沉积也不发育,厚度仅为3.79 m,以沼泽相―风成砂相为主。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缘水系的演化历史长期存在着重大争议,鉴于任一水系的形成演化都是通过主要河谷的发育及其不断延展与整合完成的,因此确定河谷发育的起始时代是研究水系演化的关键。本文针对渭河上游三阳川盆地最高级阶地形成时代的研究,发现李家小湾河流阶地砾石层的ESR年代为1.26±0.15 Ma和1.32±0.19 Ma,26Al/10Be埋藏年代为1.45±0.70 Ma和1.04±0.43 Ma,说明该段河谷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综合青藏高原东缘夷平面、剥蚀面与河流阶地的研究成果,推断该区现代河谷系列主要形成于1.2 Ma以后,河流平均下切速率较高,为0.1~0.32 m/ka,指示了中更新世以来该区快速的地表抬升与河谷发育过程;而其前少数地段的先成河谷下切速率介于0.04~0.29 m/ka之间,说明区域地势总体低平,地表过程以剥蚀夷平为主,即高原东缘的现今水系格局主要是第四纪期间构造和气候共同作用下河流侵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珠江口岛屿小型海湾如珠海淇澳岛和澳门黑沙滩一级阶地上的古沙坝/沙丘进行光释光(OSL)年代测定、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全新世潮间带砂体沉积的底部年代根据光释光测年结果和沉积速率推算,超过9 ka。海岸带形成的古沙坝或风成砂质沉积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大部分老于新石器文化堆积的器物年代,表明全新世高海面期砂质滨海相沉积的形成先于新石器人类活动遗迹。潮间带砂质滨海相沉积的上覆地层常在6.5 ka左右快速转变为潮上带的风成沉积-人类活动混合堆积,导致文化层中沉积物粒度分选变差,参数波动较大。淇澳岛小沙澳湾9―4.3 ka的滨海相砂质沉积的顶部目前位于海拔+4.8 m,这一高程可能与构造抬升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共和盆地过马营沙沟湖相沉积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及比值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探讨了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演变.结果 表明:(1)SiO2和Na/K自剖面底部向上大致呈现出一谷两峰的变化特征,整体波动增大,高值均出现在细砂层,指示冷干气候;低值出现在粉砂层,指示温湿气候;(2)CaO、MgO与CIA值自剖面底部...  相似文献   

19.
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地层中的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萨拉乌苏河滴哨沟湾第四纪地层中的元素分布,认识该地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的变迁与沉积环境。文中指出滴哨沟湾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存在三个暖湿期和三个干冷期。风成沙和黄土是晚更新世以来相对干冷气候时期沉积的。  相似文献   

20.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气候环境演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一个钻孔剖面沉积物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分析 ,证明该沙漠南部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相对寒冷 ,并有两次气候偏湿波动 ;全新世时期 ,该区气候以温暖干旱为主 ,全新世中期有一次明显的气候偏湿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