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傅伯杰  赵文武  陈利顶 《地理学报》2006,61(11):1123-1131
在人类活动深刻影响和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传统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正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在概述地理-生态过程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1)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包括结构与过程、综合与集成两大方面,涉及结构、功能、动态、驱动力、过程、机制、要素集成、过程集成、区域集成等科学要点;(2)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尺度-结构-过程相互作用、自然-经济-社会相互联系、地貌-水文-生态过程相互耦合、地理-生态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相结合等领域;(3)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发展呈现出系统化、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发展趋势;(4) 未来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重大论题包括地表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生物流过程研究,地表环境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区域综合和区域内异质性研究,尺度推绎与转换研究,地理学的整体性研究,方法论创新,应用研究等内容;(5) 未来地理-生态过程研究应当注意加强观测、实验、调查与模拟,加强遥感与野外观测的结合,加强区域综合和全球研究,加强学科交叉等。  相似文献   

2.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吴绍洪  杨勤业  郑度 《地理学报》2003,58(5):686-694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通过对代表自然界宏观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按照自然界的地理地带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用中国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可以拓宽这一领域的思路,便于在这一领域与国外的学者使用相似的科学语言进行学术交流,使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世界。本文从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发展过程、等级单位、指标体系与表达方法,区域划分等方面将中国有代表性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国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认为中外的研究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目标、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与环境、生态、全球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其中与美国R. Bailey所划分的美国、北美和全球生态地理区域更为接近,在等级系统、指标体系、表达方式到划分结果有近似之处。地域的差异,指标使用的不同,制图过程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区域划分的差别,似可以通过野外实地生态类型的辨识来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学科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通过研制生态系统观测和模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探索解决区域性/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认知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应对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中国华北平原农业区、南方红壤丘陵林业区、青藏高原农牧区以及黄土高原区等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与模式的集成与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前沿,着重在① 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模拟与信息管理,②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③ 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机制,④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⑤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生态学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4.
正《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地理》2013,36(1):194
《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  相似文献   

6.
罗贤  李运刚  季漩  何大明 《地理学报》2023,(7):1703-1717
中国发育了亚洲主要的国际河流,丰富的跨境水资源在区域“水—能源—粮食—生态”安全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大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驱动,国际河流区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与跨境影响等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规律与变化归因、跨境影响与安全风险调控,探讨跨境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纽带关系,构建适应全球变化的跨境水资源协调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发成效。面对全球变化影响下日益突出的跨境水安全与生态安全风险问题,国际河流的水文地理研究,更需要借助空天地一体化精准监测技术、现代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通过提供可量化、可参与、可公开的研发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对国际河流的合理利用与地缘合作、健康维持与风险管控、跨境水外交与环境外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地理》2007,30(3):464-464
《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地理》2008,31(2):312
《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地理》2008,31(3):486
《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新疆实际,采用多元统计中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新疆87个市县进行了生态经济类型划分。首先确立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接着用聚类分析法将87个市县划分为十大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生态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概述,为系统整体地认识和评价新疆各地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域系统理论与北京山区优化开发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廷芳 《地理研究》1996,15(2):92-99
地域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结合《北京山区优化开发研究》课题的实践,讨论了地域系统的结构与机制、地域过程的极化与扩散、地域系统的调控、地域系统类型与综合区划等地域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土壤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青藏高原土壤区划的原则和土壤区划单位(土壤地带-土区)系统及新的区划方案,并简述了各土壤地带与代表性土区的成土环境特点、土地利用方向及代表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生态建设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根据代表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地理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按照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其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要素的空间格局,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匹配。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所体现的温度、水分等立地条件地域差异,是认识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可以也应该成为制定治理措施的基础,对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西部在生态上受到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和盐碱化,黄土高原、西南地区的土壤侵蚀,青藏高原的草场退化,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的胁迫。管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盲目的退耕还林,盲目强调植树造林等。因此,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包括在指导思想上的误解,即“生态建设 =种树”,“退耕必定还林”;局面上避免开发的无序状态 ;工作措施上,则要防止“一刀切”的方式。本文综合西部地区的温带、水分、植被、土壤等因素,将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 8个温度带,2 5个自然区。通过综合西部地区的环境胁迫特点,植被恢复和保护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区域系统的关系,从西部地区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合并构成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格局的 6个区域,并且提出各个区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区划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Eco-geographic regionaliz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in China‘s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es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t is a major ecosystem in geographic zonality. A hierarchical system, which is formed by division or combination of natural features based on geographic relativity and comparison of major ecosystem factors (including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and geographic zonality, is called eco-geographic regional 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process of China‘s reg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first level unit, temperature zone, is delineated with main criteria of temperature. The second level unit, humidity region, is based on criteria of water/moisture states. The third level unit, natural region, is divided according to medium geomorphologic units. Vegetation types and soils are applied as supplementary criteria to indicate temperature and water/moisture states. Mapping process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and China‘s eco-geographic regional system are also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6.
Eco-geographic regionaliz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in China's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es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t is a major ecosystem in geographic zonality. A hierarchical system, which is formed by division or combination of natural features based on geographic relativity and comparison of major ecosystem factors (including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and geographic zonality, is called eco-geographic regional 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process of China's reg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first level unit, temperature zone, is delineated with main criteria of temperature. The second level unit, humidity region, is based on criteria of water/moisture states. The third level unit, natural region, is divided according to medium geomorphologic units. Vegetation types and soils are applied as supplementary criteria to indicate temperature and water/moisture states. Mapping process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and China's eco-geographic regional system are also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7.
竺可桢同志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地理工作的现状和任务,阐明了分工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措施。竺可桢同志的报告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但现在看起来,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刊特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参考。虽然报告中有些提法是针对当时情况的,地理研究机构和名称也有调整和变动,但为了保持这个历史性文件的完整,本刊未加更动。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原则与指标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属类型区划.其遵循的是相对一致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主导因素,以及综合分析四个原则,区划的指标有:1.自然指标,即统计单元内泥石流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地貌、地质、气温和降水各自的综合评价值;2.经济指标,即统计单元内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单位面积上的社会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值,工业产值与社会生产总值之比值,以及交通发展程度系数.对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分别作了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以进行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横断山区土壤区划的历史,提出了该区土壤区划的原则和土壤区划单位系统(土壤地带—土区—土片)以及新的区划方案,并侧重论述了各土壤地带与土区的成土环境特点、土地利用方向及其代表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郑度  傅小锋 《地理科学》1999,19(3):193-197
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途径。综合地理区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涉及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其划分原则有: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发生统一性原则,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等。综合地理区划的指标体系应涵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须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求简洁实用,避免繁杂。所选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