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明确城市近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内生态服务价值(ESV)的影响。以成都市近郊区——龙泉驿区为研究区域,结合RS和GIS技术分析2003~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引用Costanza估算生态服务价值方法,基于谢高地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龙泉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测算,并运用Markov模型对龙泉驿区土地类型在自然发展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龙泉驿区土地利用以林地与农用地为主,2003~2014年农用地、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和空间上转换显著。(2)研究期内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2003~2014年龙泉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3年的13.076 734 1×10~8元减少至2014年的11.356 968 0×10~8元,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占龙泉驿区总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最大。(3)由对龙泉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可得,在自然发展情景下,龙泉驿区除水域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外,其余用地生态价值均呈下降态势,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将继续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2.
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引入生态学重要基础理论生态位理论,认为其在城市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表现在:生态位态势变化及生态位大小能够反映城市一般发展规律和城市特征,生态位适宜度可为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生态势理论有助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解释,生态位扩充则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和演化的生态学解释,而生态位重叠和分离理论对城市产业布局及其调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自然-生产-社会系统各功能内部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机理,本研究从生态位视角出发,以广州市自然子系统、生产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近十年广州城市内各功能系统生态位和交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大气环境污染生态位、三产生态位、社会基础设施适宜度生态位对自然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贡献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对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发现,耦合协调趋势在自然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社会子系统6种不同贡献份额的情况下是一致的,表明耦合协调度趋势几乎未受到6类系数比例的影响;从2004年起,广州市3个子系统的交互关系日趋优化,逐渐从基本不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耦合协调度整体表征为上升状态;城市复合系统内部作用规律的揭示,对系统优化提升及合理配比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气候暖干化背景下甘肃旱作区玉米气候适宜性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甘肃旱作区5 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及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 年的玉米平均物候资料及相同地点气象站1971-2008 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建立了玉米各个气候因子适宜度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08 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玉米生育阶段的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自1971 年以来,玉米全生育期温度、光照适宜度呈上升趋势,降水适宜度呈下降趋势。各气候因子组合效果趋好。全生育期内,以播种-出苗期及抽雄期-乳熟期各气候因子的组合效果较差,拔节期-抽雄期及乳熟期-成熟期各气候因子的组合效果较好。播种-出苗期光照、温度适宜度随年份线性变化不明显,降水适宜度逐年线性降低,综合气候适宜性逐年变差。出苗期-拔节期、乳熟期-成熟期光照适宜度随年份呈上升趋势,降水适宜度呈下降趋势,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拔节期-抽雄期光照、温度适宜度随年份呈上升趋势,降水适宜度随年份线性变化不明显,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抽雄期-乳熟期光照适宜度随年份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温度适宜度线性变化不明显。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上升趋势。出苗期-拔节期、拔节期-抽雄期及抽雄期-乳熟期的光照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性比较显著,播种-出苗期及抽雄期-乳熟期的温度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性比较显著,拔节期-抽雄期及抽雄期-乳熟期的降水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性显著。未来温度适宜性变好,气候变化利于玉米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已被广泛引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之中.在相关学者对城市生态位研究的基础上廓清了城市生态位的深刻内涵,通过选择反映城市生态位的指标因子,根据城市生态位的计量模型,测算并分析了河南各省辖市城市生态位指标因子值.针对各省辖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城市生产生态位、生活生态位区域差异显著以及城市环境生态位存在的问题,在生态位扩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扩充河南各省辖市城市生态位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制定指标体系,利用城市—区域碎化程度模型、城市—区域均匀度模型和广义首位度,从多个角度对环渤海地区2003—2013年空间多中心进行定量测度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人口多中心格局已基本形成,区域空间极化减弱,核心城市北京、天津的龙头牵引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2)环渤海地区城市首位度得分较为均衡,空间多中心格局基本形成;经济首位度得分占城市首位度得分比例最大;生态首位度得分所占比例最小,2城市指数与4城市指数都呈下降趋势。3)从时间维度看,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首位度得分增幅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的城市首位度得分呈上升趋势;辽东半岛城市群呈下降趋势。4)环渤海地区缺乏整体上的分工协作,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  刘新平  李振波 《中国沙漠》2010,30(3):620-624
在过去50 a里,在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系统论视角与生态经济学原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用宏观流域尺度运用耦合态势定量评价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进行了评判。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5年间,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生态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综合指数基本呈同步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演化速度呈上升趋势,但是一直低于呈下降趋势的社会经济子系统的演化速度;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由2001—2003年的强烈开发不协调状态逐步调整为2004—2005年的协调发展型。  相似文献   

8.
政治生态学是西方人文政治地理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辩证关系的核心领域。城市政治生态学作为政治生态学的衍生分支同样经历了二十年快速的发展,这一领域尚未获得中国人文地理学界的系统关注。本文对西方文献中城市政治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研究议题以及近期前沿的学术争论和理论拓展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探讨。政治生态学分析方法批判和克服了技术专家治国论、新马尔萨斯主义、增长的极限等非政治视角的环境生态解释。理论溯源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继承了政治生态学的政治视角,但同时对政治生态学和城市研究两个领域中的自然/社会的二元对立提出了批判,以社会-生态混合体为理论出发点,打破并超越了城市-自然的对立和二元划分,通过研究自然的生产、循环与新陈代谢,将城市概念化为动态变化的社会-生态混合体,并揭露了城市环境的生产和社会-生态演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突出强调了社会-生态混合体演化变迁过程的政治经济学、政治过程、权力关系的分析对于理解不平等的城市环境的核心作用。近5年来,城市政治生态学研究在后结构主义理论启发下扩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生态学,拓展了理论溯源,丰富了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的解释,并产生了一系列围绕方法论上的城市主义、星球城市化、多地点方法论等的前沿学术批判与争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专业化发展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专业化包括产业专业化和功能专业化,其分工特点分别是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和按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工序、模块进行。不同的分工体系势必对城市专业化的刻画产生明显分异。基于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利用城市产业专业化指数、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区位商指数研究了中国不同规模的城市的专业化水平以及专业化部门的格局与变化。结果表明:城市产业专业化方面,规模较大的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较低且呈下降趋势,更专业化于制造业、金融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规模较小的城市产业专业化较高且呈上升趋势,更专业化于能源生产与采掘业、建筑业、交通邮政业等产业部门。城市功能专业化方面,规模较大的城市功能专业化水平较高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功能的专业化水平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规模较小的城市功能专业化水平较低并呈现继续降低的趋势,更加专业化于商业服务和生产操作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经济位理论出发,提出了城市生态经济位概念及度量方法,并根据生态经济位计算模型,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因子三个层面归结了30个指标,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此测算了2002年、2003年西部干旱区6个省会城市的生态经济位,得出2002年和2003年在西部干旱区省会城市中,乌鲁木齐的生态经济位最大,西宁的生态经济位最小的结论。文章最后分析、解释了西部干旱区6省会城市生态经济位动态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Niche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logical theories. It is widely applied to analyzing such phenomena as competition among, and evolution of, urban ecosystem func-tional modul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tudy concerning different functional modules of Kaifeng city urban ecosystem. Niche theory and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these functional modules in the period 1994–200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eriod 1994–2003: (1) Niche value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urban virescence modules increased, while niche value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sound environment modules decreased; (2) niche valu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module increased, niche value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module decreased, while niche valu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module showed little change; and (3) niche value of the infrastructur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 social security modules increased, while niche value of the population module decreased. This study may contribute to macroscopic planning of urban functional modul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2.
Niche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logical theories. It is widely applied to analyzing such phenomena as competition among, and evolution of, urban ecosystem functional modul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tudy concerning'different functional modules of Kaifeng city urban ecosystem. Niche theory and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these functional modules in the period 1994-200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eriod 1994-2003: (1) Niche value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urban virescence modules increased, while niche value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sound environment modules decreased; (2) niche valu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module increased, niche value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module decreased, while niche valu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module showed little change; and (3) niche value of the infrastructur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 social security modules increased, while niche value of the population module decreased. This study may contribute to macroscopic planning of urban functional modul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3.
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水系治理经历了末端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等发展阶段。从系统角度恢复城市水体生态环境是进行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修复的主要方法,末端治理与综合治理对生态的考虑比较少,而系统治理在强调工程设计生态化的同时又忽略了水系的景观要素。为实现水质、生态、景观的协同发展,本文在系统治理的基础上提出功能治理的方法框架,包括水系问题诊断、问题评价、功能治理、措施优化与管理等步骤,其优势在于借助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设计原理,将生态工程景观化。汉阳水系治理的案例表明:对城市水系而言,水环境修复措施与工程景观的同步设计较生态修复与景观的分步设计有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空间开发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主体功能区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以行政区为基本划分单元的划分方法仍然没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规律。论文将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规律引入到主体功能区划思想体系,以淮河全流域30mDEM为数据基础,运用Hydrology模型进行四级子流域划分及科学编码,以此为研究单元从空间开发约束、空间开发强度和空间开发引导三个维度构建空间开发区划指标体系,运用格网方法归并多图层要素进行流域空间开发区划,以精确反映流域覆被特征与图层对应关系,体现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征,同时也突破了主体功能区县域单元传统划分方法的行政区限制,最终将淮河流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农业发展区、限制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开封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开放空间系统优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王发曾 《地理研究》2004,23(3):281-291
通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是推动城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要求和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分析了开封市的城市特色和发展的新思路 ,提出了该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 ,确定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开封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优化应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 ,调整市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建立新的城市空间布局框架 ;第二 ,强化开放空间系统的圈层一体化 ,给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空间支持。开放空间系统的要素优化包含两个内容 :第一 ,优化绿色开放空间 ,努力做到林、园、水天然浑成 ,点、线、面密切结合 ;第二 ,优化灰色开放空间 ,努力做到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广场车场协调发展 ,横道、竖道、环道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开封市不同功能区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发现不同功能区类型间及城区与郊区间的有机碳特性存在差异: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为工业区>休闲区>交通区>文教区>行政/居民区;表层有机碳密度为休闲区>工业区>交通区>文教>行政/居民区;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为文教区>交通区>工业区>休闲区>行政/居民区.城市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和剖面有机碳密度均沿城郊剖面线呈下降式梯度变化,城区分别是郊区的2.53和1.56倍.城市土壤有机碳积累主要在地表之下0~30 c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Yang  Ren  Pan  Yuxin  Xu  Qia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7):1155-1178
The reform of global production mode and social system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rural factors accelerate rural space diversification. Based on the space production theory and gam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ce diversific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 on Beicun vill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1)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Beicu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changed from single to diver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centralization to rural community has been realized.(2) Accompanying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the land use type and structure of Beicun has diversifie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 use was complicated and gave rise to new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land for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use, an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use, gradually forming a circular spatial layout structure model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modern residential areas, commercial areas,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areas.(3) Rural space diversification was mainly due to the intervention of new industr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ding industries. The endogenous land transferring mechanism and exogenous urban capital jointly promot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market power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into the service industry.(4)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promoted the functional replacement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by village organizations. It changed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village with the blood clan and geography oriented, and produced the occupational relation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 low-income groups.(5) The multi-differentiation of suburban rural space followed the game logic of capital and land interests. The rural community played a key mediation in the competition for space and the game of interests among local villagers, farmers, economic cooperation, industrial operators, and service owners.  相似文献   

18.
王祯  张衔春  刘思绎  陈杰 《地理研究》2022,41(12):3273-3286
城市老工业园区更新中的空间治理涉及多元主体博弈与产业用地发展权重构问题,是当下城市研究的重要学术议题。本文以转型理论中多层次视角的形势、体制与利基为立足点,深层次挖掘城市更新中空间治理转型创新的演化过程与内在机制,提出一种不同层次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动态演化下理解中国老工业园区更新空间治理的方法。该解释框架被应用于上海上钢十厂园区更新转型中,通过关注2004年后两次更新转型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上钢十厂的更新转型是由宏观外部形势、空间利基创新、空间体制转型三个层次互动而实现的,上钢十厂两个阶段的更新均在产业转型、城市发展需求变化等宏观形势下诞生创新“新奇”,政府、社会团体或企业等空间治理行为主体共同参与推动“新奇”合法壮大并形成利基,在空间资本积累、产业类型转换中,驱使空间体制成功转型,其本质是利基层的空间创新“新奇”在宏观形势或空间体制要素的影响下解构重塑空间体制的过程。城市更新促进了老工业园区产业转型,提高了环境品质、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效益。多层次视角能结合城市更新中空间治理的外部环境、内在驱动因素和演变过程等多方面,有助于从动态演化维度理解城市更新空间变迁及转型治理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孟珏  周春山 《热带地理》2013,33(3):363-372
基于梳理城市新区研究的发展脉络,国外城市新区的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以功能疏导和社会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城市新区的功能形态、卫星城开发实践等;2)20世纪50―90年代以功能平衡和经济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新城开发、新产业区等;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政策引导和生态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生态新城、郊区化与边缘城市、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新区产业与社会问题等。与之相比,我国的城市新区研究也大致分为3个阶段,依次是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外理论借鉴研究,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初期的开发区研究,以及21世纪00年代以来的综合型城市新区研究,相关研究领域包括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交通发展、管理体制、生命周期与转型,以及城市新区开发个案等。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具有显著差异。此外,文章还展望了我国城市新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1)城市新区开发对城市空间增长的作用;2)城市新区的演化及其生命周期;3)基于节约理念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4)城市新区开发研究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