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5,(1):44-44
德国有许多外来移民,仅穆斯林人口就有320万人,伊斯兰教成为德国的第二大宗教。德国的穆斯林移民大多数来自土耳其,还有一些来自阿拉伯国家、伊朗、阿富汗、波黑及科索沃等地。他们到德国主要是打工挣钱,但同时也把他们的宗教、化及语言一起带进德国。德民族与穆斯林共同生活几十年基本相安无事。  相似文献   

2.
付保红  杨品红  李益敏 《热带地理》2007,27(5):451-454,471
移民扶贫开发是我国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怒江州特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生存条件恶劣,属于典型的生态贫困型,大多数特困人口需要实施异地搬迁扶贫。与移民扶贫开发相比工程移民补偿高,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大。结合国家水电建设,利用国家工程移民的各种政策,把工程移民和移民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好工程移民的规划、选址和安置,处理好移民区的土地、生产以及发展问题,可以解决怒江州部分生态贫困型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加快怒江州的脱贫步伐。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更好地解读国家政策与移民流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门槛分析方法,我们建立了关于边界、流动性和移民的基础理论,并重点探讨了具有移民倾向的个体心理过程。人们往往根据以下3个地理门槛作出移民抉择:一是关注迁移、离开熟悉的地方、跨越国界的想法;二是关注目的地区位及其边界和“接壤”(Bordering);三是关注迁移路径或途径。本文的案例主要来自欧盟和东南亚国家,分别包括荷兰和德国之间的跨界现象,2008年经济危机后欧盟的人口流动,2015-2016年期间欧盟和土耳其间的难民流动,菲律宾劳工移民,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迁徙通道等。最后,本文讨论了流动性和边界政策及治理。  相似文献   

4.
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安置与自下而上城市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由二元经济社会跨入现代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众多的农村人口的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已经给中国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市和东莞市两市三个层次的一般抽样调查和50个镇村的重点调查和分析,以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为研究和安置的对象,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性移民自动安置模式;并分析了自助安置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在城市地域发生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理论发展假设。  相似文献   

5.
30年来我所在山区开发研究方面承担过国家级、院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论著200多种.研究领域有:山区综合开发,山区农业发展布局,山区资源条件评价及开发潜力,山区城镇和工业发展布局,山区人口的就业、移民和人口容量等.前两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市化从数量上去理解,是指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数量在全国人口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的趋势。一般说来,城市人口增长有三个来源: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和移民,二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三是城市区域的扩大而增加的人口。列宁说:“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人口城市化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社会生产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樟木头镇模式:香港跨境人口流动与粤港澳区域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峥  阎小培 《热带地理》2002,22(4):289-293
概述近年来香港跨境人口流动状况,研究内地最大的香港移民城——东莞市樟木头镇自1992年发展以外销香港为主的房地产业以来,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分析了第三产业的行业特色,即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商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养老业共同发展的模式。研究在香港跨境人口流动影响下,城镇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受港资和港人共同推动的樟木头镇发展模式,探讨了这种新模式揭示出的区域一体化的阶段性和多样性,以及一体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增加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环境移民问题已成为生态、环境以及人口学方面的研究热点。以SCIE和SSCI数据库研究论文为数据源,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UCINET软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稳态增长趋势;美国及其主要机构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和机构层面,中国及中国科学院发文量较多,且近年来研究较为活跃,但研究水平、影响力有待提高;美国、德国、英国在国际合作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及其研究机构与其他国家和机构的合作研究关系较弱;研究主题主要关注生态保护、扶贫性移民、移民迁出地和安置区、移民社会学及其政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20 世纪科尔沁的人口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蒙、汉、日语多种文献资料就科尔沁近百年的人口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一个世纪以来科尔沁人口增加很快,平均人口密度从民国初期的2.40 人/km2 增加到2000 年 的39.72 人/km2,约为世纪初的17 倍;新增人口主要为1949 年前的关内流民、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移民以及移民生育;人口增加最高峰出现在1949 年后的计划移民时期, 伪满时期的流民则构成了研究区近百年另一个显著的移民高潮;移入人口在科尔沁的分布受 距离农区的空间间隔、科尔沁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变化、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人口密度呈现从 科尔沁外围到腹地、从农耕区到农牧交错区和牧区、从城镇到农村牧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移入人口成为20 世纪科尔沁的农耕主力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的人口承载力、人口超载和移民问题;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及其环境问题。认为要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PRED)。在对PRED协调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有关措施作了初步分析之后,以宁夏黄河干流流域开发为例,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PRED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发的水资源污染、短缺以及自然灾害的加剧,制约着城镇、区域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何保证在环境演变、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水文化的地方性得以保持和丰富,成为当下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的一大挑战。2018年9月25-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德双边研讨会聚焦环境变化,以“可持续视角的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设计”为主题,在规划、地理、景观、建筑、旅游、生态、水利、历史等多学科领域,就中德双方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面临的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问题及其相关经验和解决对策。中德两国的29位专家学者,就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挑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等三个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并就双边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交流方面的合作渠道和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朱鹤  刘家明 《地理研究》2018,37(12):2490-2502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传统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山区地区,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的影响,其乡村聚落的重构更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采取深度访谈、全样本问卷调查、遥感影像解译与GIS分析等方法,以云丘山旅游景区中的两个自然村落为例,从微观尺度研究乡村聚落的多维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在景区建设推动下,云丘山景区内两个村的“空间—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均发生了重构:空间层次上,土地利用状况和三生空间的规模均发生变化,生产、生活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增加,空间格局上从“生活—生产—生态”的环状模式转变为生活、生产空间在生态空间中镶嵌的模式;经济层次上,村民的收入提升,生计模式发生改变,对旅游业的产业依赖度升高,传统生产模式改变;社会层次上,人口回流,劳动力显著增加,社会阶层的空间差异被打破,乡村组织方式逐渐向旅游生产方式上转变。乡村的“空间—经济—社会”多维重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形成新的乡村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13.
《Urban geography》2013,34(8):760-781
It i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the segregation of the poor in German cities is increasing as a result of cumulative polarization processes in a capitalist economy. This has led to the assumption that German citie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similar to American cities. The idea of an "Americanization" specifically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er-city "poverty ghettos" and their adverse implications for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in general,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Empirical findings based on analyses in five major German cities do not support these assumptions. In particular there is evidence that local businesses can function as a stabilizing factor in high-poverty neighborhoods, which counteracts development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American "poverty ghetto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poverty segregation is overestimated in the debate on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in Germany. Rather, a conceptualization of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integrate th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both population and local business at the neighborhood level. [Key words: poverty, segregation, ghetto, local business, Germany.]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闫东升  孙伟  孙晓露 《地理科学》2020,40(8):1285-1292
运用重心、人口密度及相对变化率、空间计量等方法,对长江三角洲人口分布格局演变、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0—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方向的变化,表征人口分布格局转变,而迁移速度趋缓表征了区域发展向稳态的转变;② 在人口密度分布呈现相对稳定的区域差异基础上,时空演变从2000—2012年上海、苏南显著的增加与苏中、苏北、安徽部分城市的下降,向2012—2018年部分欠发达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转变。③ 空间计量回归表明,在人口集聚的“马太效应”下,驱动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市场力量的趋强、政府影响的弱化,另一方面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也带来空间溢出效应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乔家君  许家伟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09,28(6):1537-1549
高校新区对涉及村域产生重要影响。以2005年、2008年两次实地调研为基础,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发现近高校新区型村域商业活动具有明显阶段性:系统扰动的初始变革、规模快速增长、逐步发展完善阶段。验证了村域商业同样存在空间圈层结构的特征。研究表明:①高校新区改变了村庄原有的纯居住功能,经济功能逐渐增强;②商业活动首先跳跃至交通节点并富集,业态结构随时间变化,同业态商业集聚,功能分区逐渐明朗;③隐形校园商业对校园商业的替代明显高于校园商业对隐形校园商业的替代,形成了校内居住、校外消费的新型功能模式;④村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衍了农户的惰性,造成劳动力职能的退化,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⑤隐形校园商业空间结构成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互相交融的结合带,同时模糊了校园的边界。  相似文献   

16.
Population geography (PopGeo), although a sub-discipline of human geography, should have been well developed in China in light of its national population size and unique demographic issues,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iophysical differences. Yet it typically lag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parent disciplines, especially demography and geography. Specifically, PopGeo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still at a low level in terms of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cademic majors for higher education,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PopGeo in China has focused on the growth, composition, change, distribution,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population at the meso- and macro-spatial scales. As the most populated country in the world, questions about how and why the population changes, where the population settles and migrates to, its maximum carrying capacity, and how to guide soun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matter to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are always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PopGeo studies in China. In contrast, some new population phenomena such as human space–time behaviors (commuting, remittances, and friends’ interaction), popular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broad, are not fully investigated at the micro-level. Presently, PopGeo in China may face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because of the adjustment of fertility polici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It is this occasion that calls for a state-of-the-art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pGeo since the 1980s, the turning point of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opGeo studies in China. We aim to reveal the current status of PopGeo in China to the world, and shed light on its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7.
德国是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发源地,也是人文地理学的故乡。近代德国地理学不仅助推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为世界各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地理学的科学化、系统化与全球化。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综述国内外1975—2019年关于近代德国地理学的539篇文献,从年度载文量、研究者国别、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四方面入手,突出时间顺序与空间差异,系统梳理与凝练近代德国地理学家的理论与重要贡献,结果表明:近代德国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尤其是地质地貌、地学革命,以及区域、景观与环境三大学派、区位理论、地缘政治等领域对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代德国地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内地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公园绿地面积、城区人口指标构建市际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弹性系数法分析1997—2018年各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时空分异并对其增长合理性进行非标准评价;运用残差分析法判断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潜力。结果表明:从增长差异看,人口与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差异波动下降,各城市增长差异呈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规模递减趋势,大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压力最高,小城市内部城际差异最大;从发展潜力看,全国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潜力逐年递增,呈中部、东北、西部、东部递减的分布格局,西部小城市的潜力最大。通过提出推进公园绿地与人口发展的统筹优化、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对策,为城市“因人制宜”制定公园绿地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随州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军岩  王国霞  李娟  鲁奇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87-96,i004
采用GIS技术及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随州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状况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整体分析,初步揭示了城市化的综合发展状态及其所包含的人口及土地两个方面的变化特征,并明确了人口变化的主导作用。分析表明,随州城市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并呈现与工业化同步的发展状态,在此前提下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空间分布向中心市区集中,但农业就业比重偏高,同时土地利用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尹上岗  杨山 《地理研究》2021,40(10):2780-2795
人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生态城镇化的建设滞后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与绿地面积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人口-绿地面积异速增长模型分析2000—2018年两者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异速增长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呈加速增长态势,绿地建设增长缓慢,城市人口-绿地面积异速关系逐渐由人地基本协调型转变为人口扩张弱型,2000—2008年多数城市表现出绿地扩张的特征,2009—2018年则转变为人口扩张的特征。② 教育投入度、人口集中度、设施供给度、土地开发度和对外开放度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绿地面积异速增长的主要因子,双因子交互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各因子间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特征。③ 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绿地面积异速增长是行政力、市场力和外资力共同驱动的结果,三种驱动力彼此联系、协同作用,主导驱动力逐渐由行政力转变为市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