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利霞  方立刚  范建红 《热带地理》2007,27(1):66-70,85
概述了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发展概况,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管理和保护措施等为借鉴,探讨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战略与技术方法,并提出了生态科普与地质科技旅游并重模式、地质科技旅游为主生态科普等其他形式为辅的混合模式、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等为辅的混合模式共3种开发模式,重点突出地质公园科技旅游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地质景观三维动态重建技术的开发,以推动我国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向更高科技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
何小芊  刘宇  熊国保 《热带地理》2015,35(1):130-138
从地质旅游的概念、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对国内外已有地质旅游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研究都注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侧重研究地质旅游活动的客体——地质旅游资源以及主要空间载体——地质公园,国内对地质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国外还存在差距;在研究视角上,多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未来地质旅游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见解,认为未来相关研究应加强对地质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倡导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重视技术的应用,强化对地质旅游空间实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质旅游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质旅游的重要作用、四川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以及发展地质旅游的设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国外高尔夫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芳  苏勤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305-1311
高尔夫旅游是高尔夫运动与旅游资源结合的产物,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而得到蓬勃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外关于高尔夫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对高尔夫旅游的研究涉入时间较早,其相关研究较为深入细致,主要包括对高尔夫旅游基础概念的探讨、高尔夫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因子分析、高尔夫旅游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以及高尔夫旅游管理模式的提出等4个方面。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主要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注重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选取知名高尔夫球场/俱乐部作为案例地,获取一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模型构建与数理统计的研究结果来支撑定性的描述。最后就国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到城市群旅游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 城市群旅游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总结了城市旅游和城市群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 分析了城市旅游向城市群旅游转向的推动因素和路径, 最后讨论了城市群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趋势。研究认为, 旅游主要在城市商业区塑造和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经济与就业增长、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引导或加速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6 个方面促进城市发展。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具有互利性、动态性。城市群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带动了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交通条件提升、空间结构优化、旅游合作4 个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趋势是城市群旅游形成的重要动力, 城镇体系是空间建构的物质基础, 旅游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差异化是推力, 以快速交通为代表的交流手段是科技支撑, 政府对城市群旅游发展起到主要协调作用, 这5 个因素推动着城市旅游向城市群旅游的转变。城市群旅游强调政府和市场调控下多系统、多要素下的动态相互作用, 城市群研究是城市旅游研究的深入。对城市旅游、城市群旅游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可为今后城市群旅游研究奠定基础, 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6.
河南地质旅游资源区划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对其进行综合区划,既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地质演化历史的相似性等4个原则,作者把该省地质旅游资源划分为:太行山地质旅游资源群、邙山黄河地质旅游资源群、嵩山地质旅游资源群、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群和南阳盆地地质旅游资源群等5个区域。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以来中国旅游地学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旅游地学是围绕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及利用研究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根据对417篇核心期刊文献的研究分析指出:[1]我国的旅游地学研究明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88年之前的缓慢起步、个别发展阶段,1988-1998年之间的重点发展、学科奠基阶段,1999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全面发展阶段;[2]在地学与旅游这两翼的交叉中,地学旅游一翼同步于这三个阶段相继经过萌芽、隐伏、实践发展逐步成为学科研究的核心与归宿,它是旅游地学有别于其它地学学科的关键支撑之一;[3]地学旅游资源一翼则通过成因、分类、类型、美学等研究为旅游提供科学及景观美学支撑,其中脱颖而出的旅游地貌学已部分地向纵深发展;[4]地质公园则是旅游地学的最佳实践平台,是地学与旅游两翼的对接点,目前研究上尚处于前科学化阶段;[5]旅游地学研究已显现出专门化、交叉性与综合性、人文化、管理化、定量化、生态化等6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构造,通常容易形成各种地质景观,并且大多是集俊、险、秀为一身,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喀斯特地区通常又是自然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生态较为贫瘠。云南丘北普者黑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近年来旅游发展十分迅速,作为研究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通过将研究区内外部因素以及市场供给与需求因素相结合分析可以对研究区的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做出很好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区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认为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发展有着自身的轨迹,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开发与保护并行。  相似文献   

9.
全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于1990年11月5-9日在黄山市召开。来自包括地理、旅游、地质、经济、地图、建筑、园林、企业、新闻、出版等行业的代表80多人出席,收到论文60篇,展出成果40多件,20人在大会发言。与会代表集体考察了齐云山风景名胜区和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大家就区域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向中国旅  相似文献   

10.
郑耀星 《福建地理》2000,15(2):31-33
福建省是典型的近海处份,册海兼备是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山海反差为福建省发展大旅游,倡导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旅游合作提供资源配置优势,旅游合作必须遵循三个导向相结合、平等互利、整体提高原则;建立合作机构,重组共享旅游资源,重新划分旅游功能区,重新开发旅游精品,推进旅游企业合作,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旅游歙和发展是福建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地质公园快速发展和建设的中心之一。通过地质旅游的开展,积极地推动了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中国的7处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度的旅游统计,利用游客接待量、年综合收入、就业人数和相关行业发展四个发展指标,分析在地质公园建设前后,大力发展的地质旅游给所在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和地理区位等3个因素。结果表明:1.地质旅游的开展使得四个发展指标均有明显的增长,给当地山区带来区域社会经济效益;2.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地质公园所带来的效益也不同;3.具有美学价值功能或科教和美学价值功能兼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大于科教价值功能为主的地质旅游资源;4.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地质公园利于地质旅游的开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建议以促进中国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地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是特定地学环境的产物,都与地学(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有密切的联系,这就引伸出有关地学旅游资源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公认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地学旅游资源是指适应于旅游业的、具有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增长知识及观赏功能的地质、地貌、气候、动植物景观。根据其成因和功能的不同,一般把地学旅游资源分为二大类:一是专业性较强的地质、地貌、生物等专项研究考察的旅游资源,如典型地层剖面、古生物景观、…  相似文献   

13.
基于滨海体育旅游的内涵,从经济基础、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力资源、客源市场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测算我国沿海省份(不包括港澳台)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结果表明:(1)2001—2015年,我国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整体变化不大,指数平均值介于0.514~0.601,但沿海各省份滨海体育旅游综合支撑条件和各子支撑条件差距显著。(2)我国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空间分异明显,第一层次为广东、浙江;第二层次为山东、江苏和上海;第三层次为福建、辽宁;第四层次为河北、天津;第五层次为广西、海南。(3)引入障碍度模型对我国滨海体育旅游支撑条件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客源市场、资源环境和经济基础是我国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是重要的经济型产业,我国随着经济增长和旅游环境不断改善,旅游业将继续保持稳定上升的发展态势。地质旅游产业是地质工作和旅游事业相互结合的产物,既是旅游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又保留着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特色,是地质工作向旅游业渗透,为旅游业服务的一项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是典型的近海山区省份 ,山海兼备是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山海反差为福建省发展大旅游 ,倡导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旅游合作提供资源配置优势。旅游合作必须遵循三个导向相结合、平等互利、整体提高原则 ;建立合作机构 ,重组共享旅游资源 ,重新划分旅游功能区 ,重新开发旅游精品 ,推进旅游企业合作 ,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是福建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智慧旅游的提出顺应了游客对于信息技术强依赖性的趋势,也日益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智慧旅游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旅游的概念研究、相关信息技术研究、公共服务及评价研究、智慧旅游景区研究以及智慧旅游负面影响研究等方面,其中公共服务的评价研究以及基于游客视角对智慧旅游景区的评价研究是其研究热点,智慧旅游的负面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智慧旅游的研究方法也从过去的局限于描述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旅游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黄松  李燕林  戴平娟 《地理学报》2017,72(2):242-255
提升旅游竞争力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包括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的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北京、南京、武汉、成都、大连、厦门等12个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通过模拟仿真运算构建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上述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 旅游科技创新竞争力是影响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最关键的一级指标,其他一级指标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旅游经济发展竞争力、旅游发展保障竞争力、旅游发展潜力竞争力和旅游环境支撑竞争力;② 中国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且极不均衡,根据评价等级和竞争态势分为5类。第一类北京市是中国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标杆,5项一级指标评价值均领先于其他城市,总评价值高达0.887,评价等级AA、竞争态势“优势”;第二类南京市旅游环境支撑竞争力评价值与北京市并列第1,旅游经济发展竞争力、旅游科技创新竞争力和旅游发展保障竞争力评价值均位列第2,总评价值0.536,明显高于除北京市外的其他智慧旅游城市,评价等级BB、竞争态势“较强”;第三类武汉、大连、成都、厦门、镇江、温州、烟台7市代表目前中国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普遍水平,5项一级指标评价值偏低且差距不明显,总评价值在0.3~0.4之间,评价等级B、竞争态势“一般”;第四类福州、洛阳2市绝大多数一级指标评价值较低,总评价值在0.2~0.3之间,评价等级CC、竞争态势“较弱”;第五类黄山市总评价值仅0.176,评价等级C、竞争态势“弱势”;③ 构建的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评价值的大小判断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优劣,比照指标体系寻找差距并加以完善,同时对评价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将是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本体-认识-方法”论的逻辑范式,从关系范围和主驱力两个视角重新界定了滨海旅游的基本内涵,认为滨海旅游与海岸旅游和海洋旅游具有交叉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沿海岸线陆域和海岸为依托,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以及不同经济主体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海陆观光、休闲和度假等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结合国内外发展实践认为滨海旅游应有独特的滨海生态与人文资源、较长的可游憩时间、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环境、较好的海陆经济产业发展、较高的开发技术支撑和强烈的海洋意识培养等六方面特性;基于内涵界定并遵照滨海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的市场经济驱动、不同主体参与、地方特色强化和游憩环境保护4项原则,从管理经营、空间布局和要素开发等3个关键领域系统地提出了滨海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与企业驱动相结合的管理经营模式、“集聚-联动”驱动的空间布局模式、RMIP要素开发模式,以期为沿海城区滨海旅游地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借鉴。  相似文献   

19.
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陆林 《地理学报》2013,68(4):532-546
都市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平台,21 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同时亦是国家旅游创新发展的战略平台,汇聚了传统的旅游发展要素和新兴的旅游发展要素,旅游产业体系完备、规模庞大。都市圈旅游发展对国家和世界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现有的都市圈旅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都市圈旅游发展背景研究、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空间研究、合作与竞争研究以及旅游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对都市圈旅游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现有研究成果基于传统资源观研究较多,新范式研究探索较少;传统旅游发展要素研究较多,新兴旅游发展要素研究较少;单体城市旅游研究较多,都市圈有机体旅游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体系,难以适应都市圈旅游发展的需要,有碍都市圈旅游发展规律的探索。研究认为,根据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围绕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的科学问题,应该重点开展都市圈旅游发展的国际典型模式、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过程-结构-机制的理论体系和都市圈旅游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等领域的研究;加强都市圈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新、重大工程、重大节事的都市圈旅游发展效应、都市圈旅游发展的生态过程和都市圈旅游发展竞争与合作等专题研究。注重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的空间系统识别、研究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的多方法综合集成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丝绸之路、大运河的成功申遗,旅游廊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旅游廊道视角出发,以徽杭古道为研究案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旅游规划等相关研究理论,在重视全域旅游思想指导下,分析徽杭古道价值与古道旅游特征,阐述古道保护与旅游开发原则,通过对徽杭古道进行系统性规划,从旅游廊道的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撑系统3个方面,构建徽杭古道旅游廊道,剖析古道保护与开发思路,并提出具体的保护与开发策略,以期促进中国古道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