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彭建  王仰麟  叶敏婷  常青 《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定性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定量评价丽江市1992~2003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丽江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整体属于中等,且逐年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2.
综合应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Lilien指数、More值以及结构偏离度等指标,以2004-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及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产业结构变化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衡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甘肃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已稳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演变格局。(2)2004-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分别为-1.379、1.115和1.90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且不同时段发展速度各不相同。(3)甘肃省产业整体以0.087 1的Lilien值和4.364 6的向量夹角升级,转型升级的速度较快但趋缓态势显著。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服务经济化"趋势。(4)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主要源于产业内技术进步,结构效应较低,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小觑。尤其是第三产业,其总结构效应为9.021 3%,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为负,主要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对生产率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依旧巨大。  相似文献   

3.
综合应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Lilien指数、More值以及结构偏离度等指标,以2004-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及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产业结构变化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衡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甘肃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已稳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演变格局。(2)2004-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分别为-1.379、1.115和1.90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且不同时段发展速度各不相同。(3)甘肃省产业整体以0.087 1的Lilien值和4.364 6的向量夹角升级,转型升级的速度较快但趋缓态势显著。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服务经济化"趋势。(4)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主要源于产业内技术进步,结构效应较低,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小觑。尤其是第三产业,其总结构效应为9.021 3%,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为负,主要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对生产率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依旧巨大。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生态预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雪雁 《干旱区地理》2007,30(1):128-134
区域产业的发展及其组合类型、强度的变化都将对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胁迫。有关经济、环境预警的基本方法引入产业结构生态预警研究中,建立了产业结构生态预警的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了产业结构生态效应的景气预警和景兆预警评价。研究发现,1996- 2004年间,有2/3年份的产业结构生态效应处于巨警状态;2005-2009年间,所有年份的产业结构生态效应都处于重警状态。  相似文献   

5.
王桂新  李刚 《地理学报》2020,75(11):2431-2442
自1999年以来,中国开始生态省建设试点,探索加强生态环境整体性治理之路。生态省建设作为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是否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利用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和评估了生态省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生态省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质量,而且具有显著且稳健的碳减排效应;生态省建设的碳减排作用主要是通过经济阻碍效应、生态保护效应及产业结构效应实现;生态省建设虽然对减少碳排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区域建设不平衡,生态产业发展落后,生态创新、技术进步乏力等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可为更好地推广生态省建设经验、提高生态省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加快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对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供需视角探究环境规制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运用2008—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升级,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环境规制在供给端通过要素升级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需求端通过消费升级倒逼产业结构升级;(3)环境规制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与地区资源禀赋和互联网发展程度有关,在非资源型城市或互联网发展程度较高城市,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既依靠供给优化,又依托需求牵引,但在资源型城市或互联网发展程度较低城市,仅依靠供给优化;(4)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以产业转移为主要表现形式,验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应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环境规制的供给优化与需求牵引效应;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1978-2006年甘肃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1978-200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对甘肃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其与同期全国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甘肃与全国产业结构演进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甘肃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比重偏高;甘肃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不均衡度明显高于全国,近年有扩大趋势;甘肃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缓慢,且主要依赖第三产业的推动,转换方向不尽合理;甘肃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在减弱,增长结构中夕阳产业比重高,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普遍比一般城市严重.在实现城市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其转型战略中。本文以甘肃省“镍都”金昌市为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的环境制约因素,转型战略中应关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问题,提出了金昌市在产业转型中可以采取的缓解环境危机、生态恢复和循环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生态转型内涵,从发展态势和转型幅度两个方面综合构建分析框架与评价模型,并从多源数据视角下对2006—2018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转型的时空异质性及障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研究期限内产业生态化呈先升后降态势,总体水平变幅不大,说明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化发展具有稳健性特征;转型幅度得分优良与较差县域占比稳定在50%左右,折射出集约化内涵式产业发展道路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改变限制开发区产业系统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的本质。② 整体而言,研究期内产业生态转型成效尚不突出,空间上东高西低的两极化发展格局愈加凸显;产业生态化发展对转型绩效提升的贡献度较大,转型幅度尚未发挥重要驱动作用。③ 影响产业生态转型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地方财政收入、绿化面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外资依存度。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阿万仓湿地旅游开发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林生  李萍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11):1444-1451
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之间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在景区建设初期对旅游开发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有利于防范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对甘肃省阿万仓湿地生态风险源与风险受体的分析,构建了阿万仓湿地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和风险评估指数法对其旅游开发已经或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进行分级,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提出管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对阿万仓湿地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对当地文化的冲击、植被覆盖率降低、水体污染是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工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生态效率是人地系统耦合状态和水平的重要表征。以黄河流域八省区为实证区域,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Super-SBM模型对地市尺度2006—2016年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构建计量模型,从全流域和上中下游等不同尺度,考察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提升态势,空间上呈自下游向上游递减格局,山东整体最高,河南提升较快,甘肃整体最低;下游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工业生态效率整体更优。② 工业生态效率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由高-高集聚类型演化为高-高、低-低两种局域集聚类型。2006年高-高集聚类型分布在陕晋蒙交界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2016年高-高集聚类型分布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陕西南部,低-低集聚类型集中分布在山西、甘肃。③ 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集聚强度、科技投入、经济外向度、环境规制和经济密度对工业生态效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与中上游相比,下游地区工业集聚强度的影响偏弱,而环境规制的作用更强。④ 提高黄河流域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集聚强度、科技投入和经济外向度,加强环境规制。但要根据上中下游实际采取差异化措施,中上游地区因生态环境脆弱,应将清洁产业的集聚作为发展方向,提升产业集聚正外部性,支持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强化环境规制的约束。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静  杨桂山 《地理研究》2007,26(5):931-939
本文研究了1980~2004年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在波动中平缓增长,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和能源生产部门,南京市、苏南三市和苏中苏北九市的排放量大致各占排放总量的1/3。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模拟了1980~1996年和1997~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未来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趋向于在经历较短时间的上升后逐渐下降。采用分解分析方法分析了三种效应在工业废水排放变化中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广义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是影响工业废水排放的重要因素,但广义技术效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部署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革新,推动着地方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工业机器人正在经历从自动化工具到智能化工具,甚至向创新工具转变的过程。理论分析认为其通用性特征和技术进步效应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构建面板平滑转移回归(PSTR)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工业机器人冲击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空间上可大致划分为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高西低的冲击区。(2)随着冲击的不断增大,物质资本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受到抑制,工业劳动力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负效应得以增强。(3)物质资本集聚和工业劳动力集聚的弹性受冲击影响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边际递增,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边际递减,最终收敛。(4)工业机器人在吸引人力资本集聚、技术要素集聚和引导消费结构改变的过程中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历经多年的经济转型发展,空气质量仍长期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对经济转型的效果进行测度,且对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空气质量的非线性影响,这对资源型区域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利用2004–2016年山西省11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门限变量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空气质量均具有双重门限效应,整体上看山西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改善的效果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因此目前的能源转型升级过程中应着重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以解决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技术发展、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产业空间分布也出现崭新的格局,不仅区位因子发生了变化,而且以最小成本、最大利润为目标的传统区位理论和集中、大型产业布局模式也被新的区位理论和复杂的产业布局类型所取代.为此,学者们掀起了新一轮对产业区位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从区位因子、区位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方面,综述了1980年以来产业区位研究的新进展,重点回顾了新经济地理理论、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空间理论对产业区位的阐述,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崔佳  臧淑英 《地理研究》2013,32(5):848-856
基于哈大齐工业走廊1990年、2000年、2005年3期TM影像,获取15年来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两种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数,定量对比分析七个市县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15年来,哈大齐工业走廊耕地、建设用地增加,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②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区域差异显著;空间格局呈中心城区高周边农牧区低;大庆、杜蒙、泰来因草地、湿地“三化”等原因,破碎化加剧、多样性锐减、环境质量恶化最为显著,建议加强生态保护。③两种评价指数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相似的区域差异特征。两方法结合分析实现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效果,以期为区域综合定量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工业基地演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琳琳  金凤君  洪辉 《地理科学》2016,36(9):1378-1387
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工业明显衰退并逐步成为问题区域,产业转型是破解发展困境的关键。论文构建了工业基地识别指标体系,从全国尺度对1985、2001和2010年东北地区工业基地进行识别和筛选,分析其演化特征,探讨不同类型工业基地的产业演化路径。研究结论:整体工业地位显著下降,多数基地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装备制造业发展尤其缓慢;资源型工业基地一直维持单一产业主导的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应当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向资源深加工方向转变,从而发展成为新型原材料基地,或延伸产业链,建设能源、基础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的综合工业体;成熟型工业基地的产业组合方式由多种行业组合向双行业主导的轨迹演变,未来发展应继续依托产业园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衰退型工业基地产业组合由多种产业组合发展向单一产业主导的方向演变,未来应依托所在区域的一体化分工,逐步推进自身的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