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的基本特征及其环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建民  潘保田 《中国沙漠》1997,17(4):395-402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分布广泛。本文对青藏高原东部较大范围内黄土沉积从地层学、年代学和沉积学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黄土属典型的风成沉积,其物质主要来源于高原本身,高原冬季风是粉尘搬运的动力。研究区黄土沉积虽始于中更新世,但目前分布最广泛的黄土沉积主要是末次间冰期以来的产物。高原黄土沉积地层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高原季风演化的良好地质记录。中更新世以来,末次间冰期以前,研究区经历了11次高原冬季风强盛和11次高原夏季风占优势的时段;末次间冰期以来,共经历了6次夏季风占主导地位和5次冬季风强盛时期。  相似文献   

2.
末次冰消期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出现较大变化的时段,其间发生了一系列气候突变事件,在全球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回应着这些事件的变化过程。综述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青藏高原高寒干旱区、西北干旱区、云贵高原湿润区以及东部平原地区的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并提出未来该研究领域亟待深入开展的工作,包括拓展高分辨率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演化时间序列研究,提升学科交叉和与其他地质记录的对比研究,加强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加强水汽来源示踪研究。  相似文献   

3.
西南季风对中国自然环境影响的区域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季风作为亚洲季风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自然环境也有较大影响。西南季风建立以后,因青藏高原高度不足以阻止西南季风这一深厚的大气环流系统,加之西南季风厚度随着山地尤其是横断山脉的上升而不断增厚、增强。南支西风急流的气旋性质对西南季风深入有引导作用,西南季风较东南季风活动性强,影响区域范围大,影响到太行山以西中国大部分地区。中更新世时,青藏高原隆升至海拔平均约3000m的高度,同时期也出现了第四纪最大冰期与最大温暖期,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西南季风厚度加大,西南季风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深化起到重要作用。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至现今的平均约4500-5000m的高度,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足以阻挡大部分西南季风进入西藏高原和中国内陆地区,西南季风影响范围退缩到长江上游以南的西南地区局部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缘和邻区晚新生代泥石流活动规律及其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考察资料和室内测年数据 ,通过对晚新生代以来不同时段泥石流沉积物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结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华北地区第四纪泥石流活动的规律。认为晚新生代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始于晚第三纪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泥石流活动主要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 ;中更新世是泥石流活动最活跃的时段 ;晚更新世位于大陆内部的秦岭北坡及陇南山地泥石流活动减弱 ,华北北京山区及太行山东麓泥石流活动加强。第四纪泥石流活动的规律性变化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起及亚洲季风的建立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黄土高原西部的陇西盆地中断岘黄土剖面地层中的磁化率、粒度、CaCO3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在末次间冰期以来,其冬、夏季风的变化分别经历了多次相对增强的时期;其演化阶段基本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SPEC-MAP)对比,并且与同期的印度洋季风强度变化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由此可以认为,全球冰量变化可能不是控制青藏高原季风演变的决定因素,而其它因素如太阳辐射变化及高原下垫面状况对高原季风演化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6 ka以来黄土高原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环境磁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剖面16 ka以来的黄土沉积序列(厚度为3.5 m)进行了高分辨率环境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黄土序列的磁性颗粒主要由细颗粒磁铁矿主导。其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与黄土高原中部和东部的黄土磁化率变化机制一致,即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黄土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仍然受成土作用形成的细颗粒磁铁矿控制,因此其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仍然可以反映季风降雨的变化特征,并且其反映的16 ka以来季风降雨变化与南方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季风变化特征一致。通过详细的海陆综合对比,本文认为16 ka至11 ka间东亚季风降雨的变化受到北半球太阳辐射和北半球区域温度的共同影响,而11 ka之后的夏季风降雨减少主要受太阳辐射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新生代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前人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和青藏高原最近几百万年阶段性隆起的古地理事实,提出我国季风初步形成于晚第三纪,全面发展于高原达到约3000m的第四纪中期,即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中国季风系统形成现代模式.并且季风的强度和影响范围随青藏高原的上升而增大,于全新世发展到现有规模.因此,我国和整个东亚季风的出现,仅可追溯到晚新生代.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毗邻全球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长最快速的地区,受西风和南亚季风的影响,中亚、南亚等高原周边排放的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传输,进入高原并对其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观测事实表明:近几十年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雪冰中黑碳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这可能导致冰川加速融化和积雪持续时间缩短,最终影响青藏高原的水循环过程。前人对青藏高原黑碳的外源输送,特别是南亚大气污染物的贡献及其对高原气候、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还没有较清晰和统一的认识。青藏高原污染物定点监测网络的发展及高分辨率区域气候—大气化学模式的应用,为定量评估高原污染物外源输送及气候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南亚黑碳气溶胶跨境传输及其对青藏高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的资助下,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进展:①系统性论证了高分辨率区域气候—大气化学模式在高原的适用性,模拟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黑碳时空分布、传输和沉降过程;②揭示了污染物扩散的机制,评估了大气黑碳的气候及雪冰效应,并对比了自然源粉尘和人为源黑碳对青藏高原气候的影响;③定量估算了不同区域排放对高原黑碳外源输送的贡献率,其中来自南亚的黑碳对青藏高原外源输送的贡献率最高,在非季风期为61.3%,季风期为19.4%。本文揭示了外源输送黑碳对青藏高原气候的影响,为提高一带一路核心区冰冻圈与水资源的管理及预测能力,制定应对环境变化策略及国家气候外交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横断事件:亚洲东部晚新生代的一次重大构造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研究结果表明,吉尔伯特世与高斯世的界面附近(距今约340万年)存在着一次重大构造事件,主要证据在横断山系,故称横断事件。由它引发我国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与青藏高原的块状隆起,使横断山系新的地貌过程得以起步,从此我国地壳构造演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青藏高原隆起是横断事件以来亚洲大陆新构造运动的代表性显现,建议以该事件为起点的地壳构造运动称为青藏高原运动。  相似文献   

10.
新疆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近期的几点重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巍 《干旱区地理》1996,19(3):87-95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新疆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内陆西风型环境演变主末次冰盛期以来地冰川进退序列的建立,晚冰期气候突变事件及小冰期环境特征和西域砾岩下限磁性地层学年代的获得及第四纪沉积年代学进展等方面的进展,同时还指出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对此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玉祥 《山地学报》2001,19(5):385-391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青藏高原分布区的代表性地域,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重、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祁连山东段沙沟河黄土剖面CaCO3含量、色度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14C和热释光测年结果,揭示出了沙漠边缘区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S1)表现出5次增强时期。从指标曲线上能够反映出千年尺度的气侯变化,与GRIP孔的气候记录有很好的耦合性。这种气候不稳定性可能受控于高纬冰盖的变化,体现出全球气候性特点。在末次冰期,夏季风的反映就弱得多,气候长期表现为干冷,可能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以及靠近沙漠边缘区,使夏季风在冰期难以到达,表现出区域性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3.
220 ka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磁化率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剖面磁化率变化结果表明:近220 ka来我国北方气候变化极不稳定,存在着不同尺度的频繁变化,特别是寒冷气候阶段变化尤为频繁,其中倒数第二次冰期存在5个气候旋回,末次冰期存在10个气候旋回。这些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极地冰芯反映的全球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反映了该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一致性。控制本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全球冰量变化及太阳辐射影响的东亚季风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由地化元素所揭示的近30MaB.P.以来气候演变的序列及特征,即在第三纪大部分时间中,虽有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但气候状况相对稳定;进入上新世后,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表现为冷干与暖湿大幅度、频繁地交替,至第四纪早期,才又表现出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一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由上新世前不显著至上新世中逐步建立,直至第四纪早期稳定建立的动态过程。由地化元素揭示的近30Ma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与孢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变化很可能同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东亚季风的形成时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乃昂 《地理科学》1994,14(1):81-89
  相似文献   

16.
曾永年  马海洲 《中国沙漠》1997,17(3):226-229
西宁盆地大墩岭黄土剖面L1、L2、L15中存在3层古风成砂。沉积年代及各种环境的分析表明,这3层风成砂分别代表了1.2MaB.P.以来西宁盆地中更新世初,中更新世末和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3次较大规模的流沙活动。进一分析得出西宁盆地的沙漠化正逆过程受地第四纪全球气候波动变化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第四经青藏高原冰川的冰缘作用为其边缘的沙漠、黄土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7.
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is paper,variations of surface water flow and its climatic causes in China are analyzed using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al data,as well as the impact data set(version 2.0)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in November 2009.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over the past 51 years,especially after 2004.The trend was very clearly shown,and there were quasi-periods of 9 years and 22 years,where the Tibetan Plateau heating field enhanced the effect,and the plateau monsoon entered a strong period.Precipitation notably increased,and glacier melt water increased due to climate change,all of which are the main climatic causes for increases i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source region.Based on global climate model prediction,in the SRESA1B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water resources are likely to increase in this region for the next 20 year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反演方法,利用已有的影响亚洲季风变化的相应资料,通过动力模型建立了近千年亚洲季风变化的驱动力方程,根据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反演出方程中各项系数和对应的贡献率。分析方程中各气候代用指标对亚洲季风变化的影响程度,发现近千年亚洲季风并非只受到这些气候要素的线性作用,而是受到较为复杂的非线性驱动力作用,其中大气中CO2含量、印度洋海表温度、前一期季风强度、南方涛动指数、CH4气体含量、格陵兰温度、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北半球温度等在驱动近千年亚洲季风变化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在长时间尺度上对季风变化有重要影响的太阳活动,近千年中其直接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这也可能是指标精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82-2015年柴达木盆地不同流域植被气候响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博  曾彪  杨太保 《干旱区地理》2018,41(3):449-458
基于1982-2015年生长季(5~10月)GIMMS-MODIS融合数据、气象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柴达木盆地及各流域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植被整体上趋于改善,NDVI与气温和降水呈显著正相关。(2)盆地内各流域NDVI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区域气候差异明显,盆地东部NDVI平均值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表现为以1989年和2002年为转折点的3段式特征,而盆地西部呈现出以1994-1995年为节点的2段式特征。(3)盆地东西部植被对气候要素响应的差异性显著,这可能与高原季风、西风环流及下垫面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