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与“土地生态风险”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分析法,从概念、评价方法和研究内容等3方面对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研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在于对土地生态问题的关注,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统一的;土地生态安全注重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而生态系统风险把土地利用活动看作土地生态系统遭受威胁的风险源,关注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及其后果;(2)对于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和土地生态风险评价,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选择,而不是数学模型的应用。(3)在研究内容上,目前侧重于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评价研究,且多重复性工作,对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较少。建议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生态风险的机理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 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诠释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并且对当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机理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评价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设计研究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体系框架, 即在系统分析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 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 价, 识别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模式, 设计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和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这种整合研究将成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趋势。其中土地资源生 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标准的判定以及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仍是非常具 有探索性的工作, 也是未来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针对重庆市土地资源的特点及问题,在国内关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了一套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该区域2000—200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160升高至2009年的0.695,2000年土地生态安全属于敏感级,2009年则进入良好级,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呈好转趋势,但土地所受的生态压力整体上有所加大。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治理,现阶段土地的生态压力依然严峻。对2000—200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进行趋势拟合,显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状况已进入快速改善阶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要求,分析贯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理念研究 要点,研究生态理念、生态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的生态规划体系,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效应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和不超过土地 资源的生态安全阈值为约束条件,建立基于生态理念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型.明 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内容,设计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程序,以期在规划的理念、方法上实现创新,为新的规划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矿产资源大量开采导致的土地资源破坏、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探讨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关系,总结国内外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发展,分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土壤重构、地貌重塑、植被重建、景观再造、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功能维持等关键技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经验,提出强化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学科发展、打造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配套政策制定等相关措施,以期促进矿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应用PSR模型构建焦作市矿粮复合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确定24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其2006-201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旨在揭示该区域近年来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提出实现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结果表明:其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总体呈现先短期轻微下降后又逐年回升的趋势;5 a内其安全水平先后经历了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3个等级;状态与响应指标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相关性密切,对环境胁迫的恢复力起重要作用,且在维护和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上的作用不断增强;植被因素对土地生态安全的正作用最明显,生态用地比例等4项指标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地位相对较重要;主控生态安全的因子越多,生态状况越好;未来3 a,其生态状况有继续提升的趋势。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须从不同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该研究为实现区域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等经济活动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地生态安全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研究土地生态安全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鉴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将集对分析理论和熵权法相结合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根据模型对河北省2003—201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总体上看,2005—2008年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出现了一定的反复,但是2009年之后出现了好转。河北省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西南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38  
杨庆媛 《地理研究》2003,22(6):698-708
开展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非常重要的西南地区而言,其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必须与区域生态安全的目标相一致。本文从国际国内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土地整理目标区域分工的角度,论述西南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与区域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提出西南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小流域土地整理是实现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结构,必然引起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保护研究尤其是在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能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土地整理融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思想是未来土地整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基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思想,探讨了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点,以贵州省荔波县板寨河头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农田斑块、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景观规划设计,促进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西南丘陵区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谭少军  邵景安 《地理研究》2018,37(4):659-677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土地整治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是评判当前土地整治工程是否实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兼顾生态”目标的重要依据,更是土地整治理论与规划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选取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垫江县为研究区,立足146个土地整治项目,借助生态位思想进行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计算土地生态整治工程布局潜力指数,对土地整治工程生态化布局进行定向。结果表明:① 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指标影响显示出显著异质性,其中耕地连片度、坡度、灌溉保证率是开展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首选因素。② 土地整治项目中单项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土地平整和灌排系统的生态适宜性低于临界水平,田间道路和生态景观工程的生态适宜性高于临界水平。③ 土地整治项目整体工程的生态适宜性程度差异显著,各项目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均值为0.72,处于生态适性的临界水平。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7434 hm2,占9%。临界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54530 hm2,占67%。不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18845 hm2,占24%。④ 研究区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布局整体呈多样化格局,Ⅰ等潜力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中西部,布局方向为发展多功能农业,应注意如何保证其经济价值实现的同时不损害其生态价值。Ⅱ等潜力区分布范围较广,布局方向为发展大宗粮油产业,应思考在保证其粮食生产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Ⅲ等潜力区主要位于鹤大台地区,布局方向为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应强调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1.
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蔡运龙 《地理学报》1992,47(2):146-156
本文论述了土地结构(包括要素组成结构、演替结构、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的概念及其实践意义,并以贵州省的调查研究为例,说明了各种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其在土地分类、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西藏尼洋河地区土地资源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途径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立华 《地理研究》1989,8(4):16-27
本文阐述了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量的估算方法,以自然小区为单位,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及土地人口承载最作了估算,并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湖北大别山区为例,提出了自然条件复杂,资料缺乏的山区土地资源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方法,并计算了湖北大别山区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即在土地资源带及类型(组合)区划分的基础上,以资源类型(组合)区为基本单元,通过典型地区抽样获取资料,运用多种数学模型测算,并经过综合判定,求得各类型(组合)区,资源带主要作物的第一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刘连友 《地理学报》1999,54(1):59-68
根据晋陕蒙接壤地区不同下垫面的实测输沙率和风力特性因子,确定了输沙通量;结合对边界下垫面类型的遥感解译、量测,计算了蚀积量和蚀积强度。结果表明,该地区风蚀总量为109×106t/a,平均风蚀强度为1600t/a·km2,并且由东南黄土丘陵区向西北沙漠区增强。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会宁县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城镇等级,揭示城镇之间以及城镇内部的地域差异.根据会宁县城镇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结合城镇土地分等规程,运用特尔菲法确定研究区域的因素因子及其权重,收集分等定级所需资料,计算了分等定级因素的综合分值,土地等级进行初步划分,最终取得会宁县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成果,把会宁县的城镇土地分为4等,并确定会宁县城区的土地级别,可进一步摸清各镇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各城镇之间的差异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疆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划分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新疆宜农后备土地资源的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开发条件越来越差,造成一些土地开发以后成为低产田或无灌溉水源而弃耕,使非常有限的土地开发资金浪费。为了使新疆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分阶段的顺利进行,更好的发挥新疆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必须研究清楚新疆现阶段宜农后备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以现阶段新疆宜农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基础,参照新疆水资源和土地开发资金,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兼顾农林牧业共同发展的方针,划分出新疆现阶段宜农后备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8.
《Urban geography》2013,34(3):228-25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s domestic labor and employment in the paid labor force is central to current debates about gender inequities in occupations and incomes. Recent studie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muting argue that women reduce the journey to work to accommodate the demands of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however, is mixed. Equal numbers of studies have reported significant andin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average commuting times and various measures of domestic responsibilities. Few of these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implications of parenthood and, particularly, single parenthood, for the commuting patterns of women from various racial and ethnic backgrounds. Women who are single parents may work closer to home than other women because of their substantial domestic responsib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as sole wage earners, single parents may travel long times to obtain better paid employment. Using information about a sample of women in the New York Consolidated Metropolitan Area, we compared the average commuting times of black, Hispanic, and white women from single and two-parent households. The presence and ages of childr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all women's commuting times, although the effects of parenthood were muted for minority women. Single mothers commuted longer than married mothers, but the size of the disparity depended upon a woman's racial/ethnic background and place of residence. All single mothers commuted shorter times in the suburbs than at the center, but the differences were greatest for minority women living in the suburbs.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arge‐scal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Sarawak state, East Malaysia over the three decades of 1972‐2002. Results are presented from a detailed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LUCC) study in the Niah River catchment using satellite imagery,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Successive waves of land cover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Large forest areas have been logged and gradually replaced by oil palm plantations, which now occupy more than 40 per 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in the catchment. Concurrently, small‐scale farming systems have also changed. Formerly dominant Iban shifting cultivation practic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replaced by cash crop production on permanent fields and impacted by off‐farm activities involving many ethnic groups. It is argued that land cover changes are continuous and complex processes involving a large number of variables which can be analysed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t various scales.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区土地退化坡面分带性的成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卢金发 《山地学报》1999,17(3):218-223
中国东部地区流水侵蚀所引起的土地退化具有明显的坡面分带性。以安徽绩溪、浙江兰溪和广东五华为典型区,从坡地地貌及其所引起破面侵蚀分带性入手,通过坡面不同部位地面物质及其理化性质、养分和水分状况以及植被、侵蚀地貌形态的分析,探讨土地退化坡面分带性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