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北内陆河流域治理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受到广泛关注。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最为严重的民勤绿洲为研究区,结合历史文献数据、问卷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对比分析石羊河流域治理政策实施初期和实施7 a后农户开荒、用水、种植行为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对农户行为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政策实施7 a上游来水量累积增加了4.44亿m3;农户停止了开荒行为,人均耕地由≥ 0.33 hm2减少到 ≤0.17 hm2,农户用井水灌溉的比例减少17.9%,灌溉方式向更节水的沟灌、膜上灌、喷灌发展;农户减少耗水作物小麦与籽瓜的选择频数和种植面积;生态移民迁出1.05万人,平均每年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5.61万人。(2)近60%的农户认为该区整体生态环境变好,且荒漠化遥感监测显示2013年该区重度、中度和轻度荒漠化面积分别减少0.24%、5.35%、3.5%。近90%的农户认为环境的改善与流域治理有关。  相似文献   

2.
黄翠华  薛娴  罗君  彭飞  王涛 《中国沙漠》2015,35(1):72-80
分析了不同矿化度(0.8 g·L-1、2 g·L-1和5 g·L-1)灌溉水灌溉对黄河蜜瓜产量、作物抗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作物耗水量逐渐降低,间苗后第49天之前耗水量明显降低,但随着高矿化度水持续使用,耗水量在定植后第49天有所增加;作物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时间不断降低;果实上市产量不断降低,但果实个数没有明显变化;收获指数不断增加;果实的可溶物总量明显增加;单个果实的种子数量明显增加;果实形状指数明显增加,灌溉水矿化度越高瓜形越接近球形.土壤电导率超过2.7 dS·m-1时每增加单位土壤电导率作物总产量降低12.7%.  相似文献   

3.
沙地棚膜保水层籽瓜节水灌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沙漠沿线,沙地分布广,面积大,利用率低,干旱缺水,农作物产量不高等实际情况,从节水,增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角度考虑,在沙地上,揭去表层40cm土层后,整平表面,铺设棚膜,然后覆土整平,种植作物,进行不同灌水量(次数)试验.本试验选籽瓜作参试作物,结果是设置棚膜保水隔层的三个处理节水16^7%~50%,增产11^8%~18^5%,经济效益相对增加380~{1018}元·hm+{-2}.其中处理Ⅱ,即灌水量为{3428}m+3·hm+{-2}的处理,节水33^3%,增产377kg·hm+{-2},效益相对CK增加{1018}元·  相似文献   

4.
IPCC-AR4模式对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预估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江志红  张霞  王冀 《地理研究》2008,27(4):787-799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提供的13个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情景下(高排放SRES A2、中等排放A1B、低排放B1)中国区域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中国气候预估显著变暖、变湿,世纪末变暖范围在1.6℃~5℃之间,年降水量增加1.5%~20%。在A2、A1B和B1情景下,21世纪末期增暖幅度依次为5.3℃、4.3℃和2.8℃,平均3.5℃,年降水量预估增加依次为11%、9.6%和6.4%,平均达7.5%。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地理分布显示:北方增温幅度大于南方,降水的增加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冬季变暖最明显,降水则在冬、春季增加较显著。模式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新一代全球系统模式对21世纪中国气候变化预估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5.
草地营养品质与家畜和野生草食动物的幼畜补充和种群动态密切相关。然而,在青藏高原特别是藏北高原,高寒草甸营养品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研究调查了藏北三个高寒草甸样地(A:4313 m、B:4513 m和C:4693 m,实验从2008年开始)的长期实验增温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基于2018–2019年的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粗脂肪(EE)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发现实验增温仅使样地B 2019年的CP含量增加了27.25%,ADF增加了89.93%,NDF增加了41.20%,Ash含量减少了57.76%。CP和WSC的含量均随土壤含水量(SM)的增加而增加,CP含量随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增加而降低。SM和VPD对CP含量、ADF含量和营养品质变异的总的解释度大于气温。与气温相比,VPD更能解释NDF和Ash的变化。因此,气候变暖对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随着地点和年份的不同而不同;与温度相比,水的有效性对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干旱和沙漠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限制了沙漠化地区的农林业生产及作物生长,因此开发出一种既保水又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材料对该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膨润土作为一种天然矿物,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水、蓄水、保水和吸附能力。研究不同质量分数及组合的膨润土材料添加对风沙土保水能力、物理性质改善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结果表明:(1)质量分数为0.5%膨润土(B1)、2.0%膨润土(B4)及2.0%膨润土+1.0%有机肥(BF4)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风沙土含水率19.4%~21.9%。(2)所有的膨润土处理均显著改善了风沙土的物理性质,其中膨润土添加量由1.5%增至2.0%时,盆栽土壤容重显著下降9.9%~11.1%(P<0.05),总孔隙度显著增加11.7%~13.1%(P<0.05),渗透系数显著降低56.7%~73.3%(P<0.05),田间持水量显著增加15.4%~16.1%(P<0.05)。(3)膨润土(B>0.5%)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风沙土的p H(P<0.05),其余处理均对pH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7.
甘肃砂田西瓜覆膜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为证明集雨补灌对砂田西瓜是否有效,在甘肃省皋兰县进行了集雨补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西瓜全生育期,各处理的土壤水分呈波动性下降,0~120cm土层含水量下降幅度在2.59%~4.13%之间,补灌量愈大,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幅度愈小。砂田西瓜全生育期耗水较少,不同补灌量处理的耗水量在175.9~218.9mm之间,比小麦等大田作物低100mm以上。灌水量对结瓜期的耗水量影响很大,灌水量增加,结瓜期耗水量增大。不同补灌量处理的西瓜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单瓜重和采收瓜数相应增加。补灌量对西瓜的含糖量也有影响,补灌量低于45mm,各处理之间含糖量的差异不大,补灌量为67.5mm,西瓜含糖量降低4.4%以上。适量补灌可以提高西瓜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滴灌67.5mm处理水分利用率最高,达到267.2kg·hm-2·mm-1,比不补灌处理提高17.0%。但随灌水量的增加,灌水效率降低,单方水产值减少。由于补灌对西瓜的产量、含糖量和水分利用率都有影响,只有适时适量补灌,才能即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又不降低品质。研究结果证明,砂田集雨补灌栽培西瓜是集雨水利用的一种较经济高效的方式,但最佳补灌量应控制在45m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
中国降水未来情景的降尺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泽孟  岳天祥  陈传法  孙晓芳 《地理研究》2012,31(12):2283-2291
基于长时间序列(1964~2007年)的全国降水观测数据, 结合经纬度数据以及DEM、 坡向、坡度等系列地形特征数据, 利用空间统计方法, 在构建年平均降水降尺度模型的基础 上, 运用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对经过降尺度分析的HadCM3的A1Fi、A2a和B2a 三种情景T1~T4时段的全国未来平均降水进行高精度曲面模拟。模拟结果显示, 在T1~T4 时段内, A1Fi、A2a和B2a三种情景的全国平均降水均呈持续增加趋势。其中, 平均降水在 A1Fi情景中增加速度最快, B2a情景中增加速度最慢;A1Fi和A2a两种情景的平均降水均呈 加速增加趋势, 而B2a情景的平均降水则呈减速增加趋势。模拟结果表明, 本文构建的降尺 度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IPCC GCM 的低分辨率的降水情景数据降尺度转换成高分辨率的 降水数据。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辉 《山地学报》2005,23(4):420-424
分析土壤侵蚀力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助于国家和区域未来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的决策.本文利用Had-CM3模型,在A2和B2情景下系统研究了未来不同时期(2020年、2050年和2080年)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潜在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黄河流域的降雨侵蚀力有显著的增加;增加的幅度随着GCM情景和研究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从南向北逐渐增大;A2情景下,黄河流域的降雨侵蚀力分别增加11.5%(2020年)、24.8%(2050年)和40.6%(2080年),B2情景下的相应变化分别为20.9%、12.5%和20.8%;加强中、长期土地利用规划、植被建设和水土保持是应对全球变化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0.
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时空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干旱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根据WCRP耦合模式输出的未来气候变化逐月资料,基于降水-蒸发力标准化干旱指数(SPEI),分析了IPCC SRES A1B、A2和B1三种情景下,2011-2050年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状况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未来40 a呈现干旱化倾向,其中轻度和中度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降低,重度和极端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增加,增温引起的地表蒸发增加是极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A1B、B1和A2情景下,2040s整个北方地区极端干旱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影响范围明显扩大。极端干旱的增加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风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将有利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干旱沙漠地区春小麦的水分与氮肥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沙坡头试验站养分循环池进行的水肥正交试验中, 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水肥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 在设计水肥条件下, 肥料因素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大于水分因素; 中高水肥条件下, 水肥协调有利于小麦生长和获得高产。灌浆期植株上部有效叶面积的大小和维持时间与经济产量的形成有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该地区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适宜土壤水分范围在田间持水量的40%左右, 适宜的肥料(N肥)经济施用量为300kg·hm-2左右, 目标产量为7.0t·hm-2。  相似文献   

12.
灌水量对土壤水肥分布与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对春小麦不同灌水量土壤剖面水分和可溶性养分分布、农田实际蒸散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物指标等的测定与计算,对沙坡头层次性土壤种植春小麦最适宜灌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春小麦拔节期及扬花期,以500 m3·hm-2、750 m3·hm-2及1 000 m3·hm-2水量灌溉,土壤剖面3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2)拔节期3个灌溉水平土壤剖面可溶性养分含量分布的峰值均出现在 0~20 cm土层,但其浓度的下移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扬花期土壤剖面可溶性养分含量的峰值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下移。在灌水量为500 m3·hm-2时可溶性养分浓度最高。(3)作物耗水量和农田实际蒸散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与灌水量为500 m3·hm-2相比,灌水量为750 m3·hm-2及1 000 m3·hm-2时籽粒水分利用率分别降低83.33%和147.50%。可见,在该土壤上种植春小麦的最适宜灌水量为500 m3·hm-2,灌水量可保持在土壤田间持水量40%左右。  相似文献   

13.
1993~2003年厦门市湿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对厦门市1993年TM遥感影像和2003年ETM 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和数据统计,从湿地面积动态变化和湿地消长情况等方面,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标对1993~2003年期间厦门市的湿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3年期间厦门市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103hm2,其中有954hm2(滩涂864hm2)转变为非湿地,有1149hm2转变为人工湿地;而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2775hm2,其中养殖场面积从1993年的5778hm2迅猛增加到2003年的9768hm2,年均增长率为6.91%,水库与水塘和盐田则分别减少了961hm2和254hm2。有27.74%、11.41%、9.33%和3.63%的养殖场面积分别是由非湿地、滩涂、盐田和水库与水塘转变而来的;有54.37%的盐田转变成了养殖场,有33.24%、30.24%的红树林转变为非湿地、养殖场,有10.35%、8.64%的滩涂转变为养殖场、非湿地。对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分析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比较利益因素极大影响着厦门市湿地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高原若尔盖草地沙化及湿地萎缩动态遥感监测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应用卫星遥感资料(MSS、TM及spot)对川西北高原若尔盖草地沙化及湿地萎缩的动态监测发现,自1966年至2000年的34年间,草地沙化面积增加307.7%,达到36760.9hm^2,占区域总面积的7.25%,平均每年扩大草地沙化面积816.0hm^2,年均递增率达4.22%。到2000年止,区域内有沙地5083.9hm^2,沙化草地31677.0hm^2。自1985~2000年的15a间,区内17个湖泊面积缩小842.0hm^2,减幅达38.9%,平均每年减少56.1hm^2,年均递减速度达3.34%,该区目前其余11个湖泊总面积仅为1323.1hm^2,只有15年前的61.1%。  相似文献   

15.
The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3 plants per hole) for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may increase economic yield over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1 plant per hole) in arid regions of China. This increase in yield depends on either increased biomass production or greater partitioning to frui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differences in biomass accumulation or partitioning to reproductive growth contributed to higher yield in the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ne. Growth parameters, biomass accumulation, crop growth rate and partitioning between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and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was compared in northwest of China. The biomass production and partitioning in cluster planting plot was higher than in traditional planting one. Biomass accumulation was faster early in the clustered treatment, and it was also higher at harvest time. Total dry matter production per unit are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On a per plant basis,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faster and total biomass prod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Numbers of sympodia and boll sizes were also larger, indicating that facilitation among plants was promoting crop yield. The increase in yield in the cluster planting treatment occurred through increased partitioning of dry matter to fruits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resulting in more bolls and increased lint yield in arid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马忠明  杜少平  薛亮 《中国沙漠》2013,33(5):1433-1439
为探明砂田土壤水、热状况乃至西瓜生长发育随覆砂年限的变化趋势,为提高中、老砂田的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了5~40年砂田为研究对象,对其砂层含土量、砂层厚度、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铺砂年限每增加一年,砂层含土量平均增加0.6%左右,砂层厚度减少0.12 cm左右;西瓜生育期内,10、15、20、30、40年砂田较5年砂田0~20 cm土层积温分别降低了47.68、117.28、122.49、206.56、320.06 ℃;1 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分别下降了11.74、33.15、39.31、51.99、57.3 mm,表现出新砂田与中砂田较老砂田的增温、保墒效果均随着土层的加深递减,且该趋势在西瓜生育前期较强,中后期逐渐减弱。西瓜生育期随着铺砂年限的延长而延长,土壤水、热状况及西瓜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以30年砂田为对照,5、10、15、20年砂田西瓜产量分别增加了170.91%、85.06%、58.76%、46.83%;西瓜含糖量分别提高了1.7%、1.6%、1.3%和0.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3.48%、35.18%、35.35%和31.50%。  相似文献   

17.
云阳县保持农业持续发展的途径有: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2.走粮经结合的开发型道路;3.建设基本农田,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4.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5.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6.加强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几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青藏高原作物生育期间的太阳辐射及其强度,均高于我国内地,而且短波辐射比例大,光照时间长,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重要代谢过程,而且不同光质对高原植物植株的生长高度、根系的萌生发育、叶绿素含量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贮藏物质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昼夜温差大这一环境特点与高原作物高产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但对作物的品质确实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高海拔、低气压(低CO2含量、低O2含量)条件下,植物表现出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降低、适温偏低,暗呼吸速率较低等特点,因而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也有利于植物体内干物质的积累,而且高海拔对植物体内不同代谢成分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虽然青藏高原的多个环境因子,如太阳强辐射、蓝紫光成分多、昼夜温差大等,对高原小麦的高产来说不可缺少,但平均气温较低导致的高原地区小麦生育期明显延长是其干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高于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沙坡头人工固沙区草本层片组成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袁建立  张景光  王刚 《中国沙漠》2002,22(6):623-627
通过跟踪观测一年生植物层片在一个生长周期内种类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生态学机理,得出如下结论:①在固沙区草本层片内,小画眉草的多度、盖度和重要值在群落中所占比例较大,是群落优势种;②在充足的降雨后,一年生植物都突发性萌发,但随着降雨的减少,层片内的一年生植物种群都呈衰退之势,其中小画眉草和虎尾草种群急剧减少,狗尾草、雾冰藜和虫实种群减少幅度不大.在生长后期由于降雨增多且较为均匀,层片内各物种种群数量变化不大,各自完成生活史;③狗尾草、雾冰藜和虫实在整个生长季节种群的数量和频度变化幅度较小,其相对盖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渐次增长之势;④草本层片的变化动态与降雨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