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言论幽默     
《西部资源》2011,(2):46
幽默别人家老婆她不唠叨不摔碗,不聊QQ不出墙。她开好车买新房,把老公当宝宝养。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才智胜过诸葛亮。她爱小孩、疼老公、听公婆话、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每天只为老公赚钱,老公不花钱就感到伤心。她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别人家的老婆。  相似文献   

2.
严艳 《地理教学》2015,(6):36-38,14
一、教学流程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杭州某农家乐的女主人巧珍阿婆家种的橘子今年收成很好,但是卖的不太好。而她家隔壁茶庄的茶叶却特别畅销。请学生根据录像猜出阿婆家橘子卖不出的原因。(播放录像,学生猜)学生能根据录像判断出隔壁茶庄有气候品质认证标签,阿婆家的橘子没有气候品质认证标签,难怪在市  相似文献   

3.
章小明 《地理教学》2011,(11):2+65-F0002,F0003
从广义来说,洞里萨湖以北的范围都称作吴哥。暹粒市就坐落在湖的北岸,由该市向北十公里左右便是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对于吴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为亚洲曾有过如此灿烂的文明感到自豪!在吴哥的每一天,我都被她的气势、她的宏伟、她的博大、她的精湛强烈地震撼着。  相似文献   

4.
王春花 《中国地名》2013,(12):72-73
如果与崇山峻岭相比,它不够伟岸奇峻。如果与广袤草原相比,它不够雄浑壮阔。可她却是无法比拟的,精致、独特、奇异、瑰丽。她就像深藏闽中的少女,不小心揭开了面纱,让世人窥视到了她的美貌,她的忧伤,她的情怀,从此便无法忘记。她就是江布拉克草原,一个远离凡尘、宛若仙境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5.
吊兰的再生     
书桌上的这盆吊兰郁郁葱葱,开着粉色的小花,赏心悦目。但是,你知道吗?在两个星期前,它的叶子还是那么的小,虽然枝繁叶茂,但自从它被姐姐送给我以来,已经快一年了,却从来没有开过花,哪怕只有一朵,也让我聊以安慰。可我依然爱着这盆花,它好养啊!只要不定时地给它浇点儿茶叶水、淘米水,就长得绿油油的。当外甥女来我家时,她惊讶地说:“老姨,你们家的吊兰怎么不开花呀?我们家的吊兰开得跟‘花山’似的。”听的我既羡慕又有些凄然,心想:我那么养它、护它,它却不开花,无视我精心的照顾和期待。人都是这样,付出了就希望有所收获。但即便吊兰不给我…  相似文献   

6.
陆树启 《地理教学》2014,(8):35-37,6
正如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对时间的描述一样,空间属于那种"别人不问我十分清楚,别人一问我反倒茫然"的概念。但只要理解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一般空间与地理空间、具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客观空间与主观空间这四对空间的基本概念,就可以确定每一个空间词组的确切含义及其归属。本文在廓清上述4对空间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如何考查空间概念作了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空间的含义、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与备考。  相似文献   

7.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别人的观点持赞成或部分赞成或不赞成的意见,并且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一种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质疑、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一致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对别人的观点不加思索地全部接受,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相似文献   

8.
邓庆 《中国地名》2013,(11):40-41
中国“四大美女”——王昭君、西施、貂蝉和杨贵妃,可以说要数貂蝉最迷人、最出彩,她竟使吕布、董卓等英雄豪杰为之而神魂颠倒,纷纷拜倒在石榴裙下。当然,也数她最不可捉摸,查阅各种书籍,包括《三三国志》、循汉书》在内的正史中,我们都没有发现任何明确的有关貂蝉的记载,至今人们还不清楚她的真面目,这一切使得貂蝉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关于她的身世,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谢永飞  梁波  林莉华 《热带地理》2022,42(8):1288-1300
基于个体心理决策视角,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出地的“家”和“业”对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文化意义上的“家”是影响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深层因素,但其影响还需要“业”的强化。流出地的“家”和“业”共同作用,形塑青年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家”的文化观念通过新的人生节点、具有挑战性的家庭责任和规划中的家庭发展触发青年农民工回流;“业”的想象则通过选择新的就业地点、渴望好的就业条件、寻找独特的创业资源和改变旧的发展路径增强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由此实现回流决策中的“家”“业”兼得。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流出地政府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又要加大对回流的青年农民工的创业扶持,使他们的“业”得到持续强化,“家”“业”可以持续兼得。在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研究时,可以把“家”作为一个关键的切入点,从“家”出发构建中国话语的分析框架,这蕴含了创建中国本土人口流动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1,(11):57-57
“邯郸学步”出自于《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个成语典故说的是一个燕国年轻人不辞辛苦来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邯郸学步”告诫世人,别人的长处固然要学,但不应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否则,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丧失了原本的自我。  相似文献   

11.
郭文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20,39(4):907-921
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旅游背景下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 竹地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转,规约着摩梭村民日常空间实践中的自然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具有心物自洽和身心统一性;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具有系统性,体现在村外层、村寨层、家址层、祖母房和身体层不同尺度空间圈层中,其空间秩序和意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意识和人地关系;② 以旅游为媒介的资本、权力和消费等结构性力量相互交织和渗透,对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带来了微观地理空间的社会关系、文化意义和人地关系的重塑,且具有多维空间的交互辩证生产性;③ 随着竹地“家”空间的多维生产和微观地理重塑,出现了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前因式认同建构、以结构主义为特征的后果式认同建构,以及以“价值认同,情感不认同”和“价值不认同,情感认同”为特征的“中间型”认同建构。竹地摩梭人对“家”空间旅游化实践的身份认同建构,暗含和折射了村民对“家园”和“家国”的认同状况。④ 竹地“家”空间的旅游化,本质上是传统民族空间资本化的实践过程,归根结底是新时代“地方”对发展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但未来需要调适“家”空间资本化和发展异化之间的矛盾。此外,竹地“家”微观地理空间的案例剖析,在理论上补充和延伸了学术界既有“家”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江南周庄,历史学家拂去历史的尘封,探寻着数不清的远古回音;文学家按捺不住一再掀起的创作冲动,感悟着人生的历程;书画家挥毫泼彩,表达不尽那无限的诗情和憧憬;中外旅游者浸润其间,感受着现实的天上人间。周庄,如同一方漂浮的活化石,向人们展示出浓缩的历史。她的神秘、她的倩丽;她的一颦一笑,更像一部永远读不完,永远翻不到最后一页的人间奇书。  相似文献   

13.
正在教学上教版初中地理六下"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的时候,针对不同班级学生情况的差异,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激趣导入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案例一:采用沧海桑田故事导入:传说东汉仙人王远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09,(6):5-13
千山,古称积翠山,又名千顶山、千华山、千朵莲花山,素有“东北明珠”之美誉。她南临渤海,北接长白,群峰拔地,万笏朝天,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具有景点密集、步移景异、玲珑剔透的特色。千山“无松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无处不幽”,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众多游人的人间胜境。  相似文献   

15.
明朝的旅行家、地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说云南的大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致。景名不泛风韵,惜未留下具体记载,人们无从知其详。所以《徐霞客游记》虽三百年来都被称为千古奇书,但每读至此,又不得不令人生些遗憾。一次大理之行,笔者长了不少见识。给我们导游的是当地一位姓刘的白族姑娘,她对大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稔,讲起那风、花、雪、月的来龙去脉更是如数家珍。所谓风,指的是市区下关的大风。下关气候温和,热空气上升后,西部山谷的冷空气随之流入却被东部山岭所阻。这股冷空气旋转于四面高山之间便形成了劲…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个性品质差异大,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重复自己教学的“惯性”,一些方法教师们用了十多年也从来没有去考虑过其效果到底如何;而有些优点,教师们很早就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也能做到,但始终没有迈出实践步伐;  相似文献   

17.
春天来了,旅游旺季又至。据报道,山东省一些景区近日启动调价程序,多家5A级景区门票几乎全部过百元。另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发现,全国130家5A级景区中接近一半门票过百元,其中超过一成在2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尹铎  钱俊希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517-1528
本文基于表征与非表征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新区作为“家”的表征与实践过程。研究发现:针对康巴什新区,外部媒介与地方政府以表征手段建构了截然不同的“家”的意象。其中,BBC、Times等外媒将康巴什新区描绘成充满荒凉景观的“鬼城”和不健康的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而在地方政府的重构中,康巴什新区则充满了生态栖居必备的城市景观并成为了先进的城市文化空间。而作为“家”中的居住者,康巴什居民“家”的营建经历了从陌生到认同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转换与情感边界的构建。不同行动者共同塑造了康巴什新区多元的、充满矛盾意义的“家”的空间身份。本文旨在丰富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家”的地理学研究视角与类型,回应“鬼城”话语对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无家”的质疑,亦是城市新区社会文化研究的有益拓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19.
柳毅传书君子喻义不喻利龙女传爱女子喻情不喻弃人们传情公论喻信不喻失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记载,唐朝仪凤年间,书生柳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经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少女在河边牧羊。只见姑娘满面愁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经问明缘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龙  相似文献   

20.
陈梓烽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14,69(10):1547-1556
中国各大城市交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引导交通出行需求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方对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研究已经由基于出行的分析转向基于活动的分析,并且认为家内/家外活动决策与出行需求的产生密切相关;而国内少有从家内/家外活动时间分配的视角透视居民出行需求的产生机理的研究。基于2012年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所采集的第一手数据,本研究以北京上地—清河地区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工作日与休息日家内/家外的非工作活动的时间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此尝试对居民非工作出行需求的产生机理进行解读。研究表明:家内活动与家外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家内/家外非工作活动时间分配受到工作与通勤时长、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并且不同类型的非工作活动的家内/家外时间分配存在内生联系。研究结果将为居民出行需求预测与引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