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中国第 1 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 ( 2 0 0 2年 1月至 3月 )于南极普里兹湾进行了 3次铁加富培养浮游植物实验。共在三个站位 (St.Ⅰ 1 ,Ⅶ 1和Ⅶ 5 )的 2 0m水深处采水进行培养实验(分别标记为实验 1 ,2和 3)。三个站位水样的营养盐浓度都很高 (NO3 N 2 2- 2 9μM ,PO4 P1 1- 1 7μM ,SiO3 Si35- 60 μM ) ,而叶绿素a (Chla)浓度却变化很大 ,三个站位的浓度分别为 0 1 3- 0 1 7,0 2 0- 0 2 6和 2 35- 2 65 μg·L- 1 。St.Ⅰ 1和Ⅶ 1是典型的HNLC(high nu trient,low chlorophyllaconcentration ,高营养盐 ,低叶绿素a浓度 )海区特征。结果表明 ,在实验1和 2 ,添加铁大大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和营养盐的消耗。在实验 1中 ,添加 2 0 ,40和 80nM铁的培养瓶中的Chla浓度指数生长 ,在第 1 7d达到最高 ( 4 0- 43μg·L- 1 ) ,生长率为 0 .36- 0 .38d- 1 。添加 1 0nM铁的培养瓶中Chla浓度增长缓慢 ,在第 2 3d达到最高 ( 1 9.35 μg·L- 1 ) ,生长率为 0 .2 7d- 1 。在对照瓶和添加 5nM铁的培养瓶中 ,Chla浓度的生长率分别为 0 .1 3和0 .1 6d- 1 。在实验 2中 ,对照瓶和添加 1 0和 40nM铁的培养瓶中的Chla浓度的生长率分别为0 .1 3,0 .32和 0 .40d- 1 。在实验 3,对照瓶和添加铁的培养瓶中  相似文献   

2.
南极夏季普里兹湾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eaWiFs、MODIS卫星数据所获取的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海水叶绿素a(Chl-a)与海表温度(SST)的遥感数据,并结合我国2001-2011年南极科学考察所获得的现场数据,对该区域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与营养盐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区的叶绿素a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以陆架坡为界,湾内向湾外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在湾内陆架区,浮游植物的旺发主要受海冰消融以及营养盐供给的影响,十年南极夏季叶绿素a浓度的遥感区域平均值为1.40mg/m3;在陆坡区,浮游植物的繁殖主要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十年的夏季遥感平均值为0.44mg/m3;在湾外深海区,浮游植物的繁殖主要受到水文条件与铁元素的影响,浓度较低,十年的夏季遥感平均值为0.25mg/m3。在整个南极夏季,研究海域每月的叶绿素a浓度与海表温度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R2=0.505),而在年际变化上,叶绿素a与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也有着明显的相似性,表明温度是叶绿素a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多变量厄尔尼诺指数与湾内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可知在相对敏感的湾内陆架区,厄尔尼诺/拉尼娜可能会对叶绿素a的浓度产生影响,在厄尔尼诺年,叶绿素a的浓度较高;而在拉妮娜年,叶绿素a的浓度较低,表明高纬度海区浮游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对中低纬度的ENSO事件存在一定的响应联系。  相似文献   

3.
何剑锋  陈波  吴康 《极地研究》1999,11(1):28-36
对1992年4月至12月间中山站近岸海冰营养盐状况以及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了能与海水中的营养盐进行对比,对海冰融化样的营养盐数据进行了同期冰下海水表层盐度的校正。结果显示,海冰中多数层次的硝酸盐浓度低于冰下表层海水的浓度,而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则正好相反,亚硝酸盐浓度在观测期间均高于冰下表层海水的浓度。海冰营养盐浓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呈现较大的波动,它可以是冰下表层海水的数分之一直至高出一个数量级,除显著的冰底水华期外并不构成冰藻生长的限制因素。海冰营养盐的分布与叶绿素a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附近海域营养盐、叶绿素a和海水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间的关系,包括一般规律研究、空间相关研究以及营养盐、海水物理性质与叶绿素a的密度分布比较。结果表明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和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聚集的营养盐分布对应于叶绿素a的非聚集分布,相反非聚集分布的营养盐则对应于叶绿素密度分布的聚集性。不同月份影响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因素也不同,在所调查的因素中,12月份没有发现某个或某些环境因素特别重要,1月份硝酸盐、氨盐和海水表面温度都影响叶绿素在海水中的含量,2月份主要表现为海水表面温度的影响,磷酸盐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
依托2012 年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分析了夏季挪威-格陵兰海域营养盐和光合色素的分布情况, 探讨 水团输送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及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域调 查站位上层(200 m)水体中AT 断面的硝酸盐、磷酸盐及硅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9.0(±5.0)、0.65(±0.29)和 1.8(±1.6) μmol·L–1, BB 断面的硝酸盐、磷酸盐及硅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8.9(±3.8)、0.71(±0.22)和1.8(± 1.6) μmol·L–1。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域上层水体中硅酸盐相对于硝酸盐远远不足, 且呈显著硅限制, 该限制随 纬度的升高有所减轻, 表现为北冰洋入流水的硅酸盐输送。光合色素与温度和营养盐的关系表现为: 与温度 呈正相关, 与营养盐呈负相关。光合色素的分布结果表明, 挪威-格陵兰海域浮游植物群落表层以硅藻或硅 藻和定鞭金藻为主, 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层)则以硅藻为优势种, 并且硅藻更易聚集于混合层下方温跃层上 方, 定鞭金藻在表层水体低营养盐的条件下更具竞争力。此外, 由于受大西洋入流分支的影响, 浮游植物向挪 威-大西洋流流经区域聚集(温度更高且营养盐充分), 形成区域浮游植物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6.
于2014―2016年连续3年夏季对三亚鹿回头岸礁海域表层海水进行了亚硝酸盐(NO_2-N)、硝酸盐(NO_3-N)、铵盐(NH_4-N)、活性磷酸盐(SRP)、硅酸盐(SiO_3)等营养盐分布特征,以及叶绿素a、溶解氧(DO)等水质指标的调查,探究该岸礁的营养盐特征及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2014、2015、2016年夏季,总溶解性无机氮(DIN)的调查结果平均浓度分别为2.941、1.766、23.428μmol/L,SRP的调查平均浓度分别为0.493、0.419、0.143μmol/L,叶绿素a调查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04、1.190、1.251 mg/m~3;SiO_3只有2015、2016年的调查结果,平均浓度分别为10.275、8.506μmol/L。2014―2016年该海域夏季营养盐总体浓度较高,呈现上升的趋势,可能和人类活动增加有关,其中DIN的浓度相对较高,N/P呈现上升的趋势,氮污染不断增加,推测主要来自陆源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较高的营养物质输入可能引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1999/2000年夏季环南极表层海水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期间 ,作者随雪龙船于 1 999年 1 1月 2 2日至 2 0 0 0年 1月 1 8日从澳洲西南部到达东南极普里兹湾 ,后经南印度洋 -南大西洋 -德雷克海峡 -南大西洋 -南印度洋返回普里兹湾。航渡中定时采集表层海水 ,进行水温、盐度、营养盐、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 ,研究环绕南极海域表层水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南大洋表层水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分布具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南极辐合带以南的南极水营养盐浓度高于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叶绿素 a浓度与营养物质的分布趋势一致 ,南极水、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的平均叶绿素 a浓度分别为 1 .77、1 .40和 0 .2 1 μg/dm3。在环绕南极的大洋中 ,南大西洋海域营养物质丰富 ,海水最为肥沃 ,叶绿素 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高于南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峡。在短期往返东南极 -西南极 -东南极的航渡观测中 ,由于南极夏季水温的升高 ,陆缘冰融化 ,冰藻释放 ,长城湾至普里兹湾的西 -东向航渡中观测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 a浓度和光合作用同化数分别比普里兹湾至长城湾的东 -西向航渡中高 1 45%、1 1 3%、68%和 1 8%。与 1 0年前的观测结果比较 ,南大西洋仍为高生物量和高生产力海区 ;1 999/2 0 0 0  相似文献   

8.
南极长城站码头及临近海域夏季叶绿素a含量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宝华 《极地研究》2004,16(4):332-337
本文报道了1999年12月-2000年3月期间南极长城站码头叶绿素a的含量及变化,调查期间叶绿素a含量较高,平均值为2.16mg/m3,变化范围为0.60-7.67mg/m3。高值出现在月初和月中,低值出现在月上旬,这是潮汐所至。而营养盐的含量较高且变化较大,但PO4P的含量较低,且变化不明显。营养盐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O3N>NH4N>NO2N>PO4P。  相似文献   

9.
在2011年8月和2012年7月丰水期,在鄱阳湖湖区布设77个采样点,大规模采集水样,研究浮游植物生物量(以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表示)在湖区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丰水期水体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低,平均值为10.58μg/L;叶绿素a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南湖区最高,中部湖区居中,北部通江区较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与水体透明度显著正相关,与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总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溶解性总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其他营养盐含量不相关。水下光照条件是限制鄱阳湖浮游植物丰水期生长的主要因素;鄱阳湖水体交换时间较短,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丰水期,高水位稀释了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从而掩盖了其对浮游植物的作用,导致营养盐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1998年 1 2月 1 1日至 1 999年 1月 1 3日在中山站近岸海域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 p H、T、盐度 (电导率 )、浊度、DO、COD、营养盐 (NO3 - N、NO2 - N、NH4 -N和 PO4 - P)和叶绿素 ,部分监测站位海水样品分层采集 ;其间还进行两次中山站区排污口生活污水连续 2 4小时监测。结果表明 ,冰缝间以及海冰底层下 1 m内的海水为各种环境理化因子的急剧变化层 ,大于冰底 1 m深的海水中的各要素变化梯度趋于平稳 ,营养盐垂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p H和 DO为一类海水水质 ,无机氮属一、二类水质 ,无机磷属超三类水质 ,表层海水中叶绿素 a的平均值为 0 .6 71 mg/m3。中山站排放的生活污水中 COD、p H和悬浮物均符合我国的废污水排放标准 ,仅无机磷超一级排放标准。文中还探讨了在中山站近岸海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南极小红蛤的摄食、呼吸和排泄。随着小红蛤的个体大小(壳长)和干重的增加,单位个体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MCR、O/N增大,而单位干重的耗氧率、MCR、O/N下降。本文还利用O/N比探讨了小红蛤的代谢能源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南极长城站及邻近海域叶绿素a次表层极大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宝华 《极地研究》2004,16(2):127-134
本文报道了1999年12月-2000年3月期间南极长城站及其邻近海域叶绿素a的含量及次表层极大值的位置和成因。研究发现,该海域在调查期间营养盐类含量均较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磷酸盐1.899μmol/L,硝酸盐2.177μmol/L,氨盐1.990μmol/L,亚硝酸盐0.353μmol。表明该海域营养盐非常丰富,叶绿素a含量的次表层极大值现象显著,次表层位置随水深深度的增加而加深。  相似文献   

13.
1998 /1 999年南极夏季 ,作者随“雪龙船”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北部海区 (63° - 69°1 2′S ,70°30′- 75°30′E) 3条断面 2 4个测站进行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 ,研究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测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 0 .1 6 - 3 .99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 3 .5μg/dm3以上 ;平面分布趋势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 ,深海区浓度在 0 .5μg/dm3以下。从垂向看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大多出现于 2 5m或 50m层 ,50m以下更深层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 0 0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 0 .0 1 - 0 .95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 (56 % ) ,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 4 %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0 %。测区潜在初级生产力为 0 .1 1~ 1 1 .67mgC/(m3·h) ,平均值为 2 .0 0± 2 .80mgC/(m3·h)。高生产力区位于普里兹湾 ,平均现场生产力达到 0 .86gC/(m2 ·d) ;依次为陆架区、陆坡区 ,深海区生产力较低 ,平均现场生产力为 0 .1 7gC/(m2 ·d)。光合作用同化数较低 (1 .53± 1 .1 1mgC/(mgChla·h) )。粒径分级初级生产力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 (58% ) ,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6 %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1 6 %。浮游植  相似文献   

14.
施氮对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13-2014年在青藏高原东缘测定了不同梯度施氮后植物群落特征、牧草营养和土壤质量的变化,并分析了施氮后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增加了各功能群植物的高度和禾本科功能群植物盖度,而对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盖度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增加了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植物群落生物量,降低了杂类草盖度和生物量,其中施肥量为30.86~38.58 g·m-2时效果最为显著。(2)施氮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施氮当年显著增加了根冠比,施氮第2年根冠比无显著变化。(3)施氮不同程度降低了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其中,施肥量在30.86~38.58 g·m-2时最低。(4)施氮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植物的粗蛋白含量,降低了各功能群植物纤维含量;施氮不同程度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其中在施肥量为30.86~38.58 g·m-2时最高。(5)施氮当年和第二年净收益均在施肥量为30.86 g·m-2时最大,分别为1 860元·hm-2和878元·hm-2。施氮缓解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生长的营养限制,提高了可食牧草产量,30.86~38.58 g·m-2可作为该区最佳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5.
The investigation of size-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longitudinal sections (63°-69°12'S, 70°30'E, 73°E and 75(30'E) at December 18-26, 1998 and January 12-18, 1999 in Prydz Bay and its north sea area, Antarcti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rfac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were 0. 16 -3. 99 μg dm-3. The high values of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more than 3.5 μg dm -3) were in Prydz Bay and in the west Ladies Bank. The averag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at sub-surface layer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surface layer; its concentration at the deeper layers of 50 m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and that at 200 m depth was only 0. 01 -0. 95μg dm -3. The results of size-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a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tplanktion to total chlorophyll a was 56% , those of the nanoplankton and the picoplankton were 24% and 20% respectively in the surveyed area. The potential primary productivity at the euphotic zone in the surveyed area wa  相似文献   

16.
沙坡头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试验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基于较短时段和典型事件的试验观测。本项研究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和安德森采样器,对沙坡头地区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浓度特征进行了长达3a的监测,获得了该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年变化特征,并与背景气象资料和降尘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典型天气过程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背景大气、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下TSP浓度存在倍数关系和量级的差异,其质量浓度随粒径分布特征也明显不同;两种采样器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也表明,局地沙尘释放是沙坡头地区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但在沙尘暴过程中,远源沙尘输送的贡献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克鲁伦河流域选取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放牧区研究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及土壤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重度放牧区的地上生物量(89.73 g·m-2)显著低于轻度(565. 61 g·m-2)和中度放牧区(488. 92 g·m-2),地下生物量(1 029. 90 g·m-2)则显著高于轻度(604.92 g·m-2)和中度放牧区(418.38 g·m-2)。重度放牧区的根冠比为11.54,显著高于轻度(1.11)和中度放牧区(0.89)。土壤有机质及各养分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先显著降低而后显著增大,中度放牧区的养分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