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998年11月24日,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了53号决议,由秘书长安南向全世界郑重声明:2002年为国际山区年。其目的在于提高国际山区意识,使全世界人民真正了解山区及其重要性,全面认识山区资源的脆弱性和保持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尤其是要强调21世纪议程中第13章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与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国阶  王青 《地理学报》2004,59(2):303-310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同时亦受到区域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制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有着明显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驱动力。在探讨区域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时空等价概念模型预测中国山区经济发展趋势与人均GDP变化特征。以模型定量研究为基础,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山区未来5年、10年、20年不同时段的经济增长状况:在2005~2006年中国山区人均GDP达到8000元左右,在2010~2011年达到12000元左右;最后,通过对中国山区发展阶段定位,确定山区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机,并对转换的条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辽东山区的自然特点,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开发该区的四点建议:1.大力发展林业,确定以林为主的方向;2.根据山区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提出大农业生产划为三个经济活动带;3.利用山区资源优势,选择振兴山区经济的突破口;4.抓好山区的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疆三工河流域山地、平原区气候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分析三工河流域近40a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三工河流域平原区平均温度以0.27℃/10a趋势上升,和全疆变化一致,低于北疆地区;流域山区增温趋势较慢,平均每10年以0.14℃的趋势增温,但冬季增温显著,暖冬趋势明显。(2)三工河流域平原区1987-2000年比1961—1986年平均降水量偏多35%;三工河流域山区,20世纪80年代降水增加较显著,90年代降水量减少到70年代水平。(3)三工河流域平原区和山区气温、降水,同一气象要素呈现正相关;三工河流域平原区温度与降水没有明显相关性:山区温度与降水表现出负相关性。(4)三工河流域山区温度和降水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没有达到突变水平,工河流域平原区降水,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在1984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温度在1995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近36a三工河流域平原区干旱指数下降趋势显著,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在1983年发生了由高向低的突变;山区干旱指数下降较慢。  相似文献   

5.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因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滇东北山区坡耕地3类代表性土壤———红壤、黄壤和紫色土建立标准试验小区并进行连续3年实测,建立起计算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K值的修正诺模公式;在确定各个土壤参数基础上,计算了滇东北山区坡耕地主要土壤的K值,为建立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杨子云南 《山地学报》1999,17(A05):10-15
通过对滇东北山区坡耕地3类代表性土壤-红壤、黄壤和紫色土建立标准试验小区并进行连续3年实测,建立起计算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K值的修正诺模公式;在确定各个土壤参数基础上,计算了滇东北山区坡耕地主要土壤的K值,为建立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大量资料数据和典型材料,论证了河南山丘区农业发展从平原型向山区多层次、多部门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历史到现状、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中观以及对未来进行了全面的科学分析.对建国以来该区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指出了该区的战咯地位及其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同时详细分析了河南丘陵山区的条件和特点,明确提出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突破口问题.提出了确定发展方向的四个原则.最后强调加快丘陵山区建设,一定要坚持开发治理并重,在重大问题上实行战略性转移,确立对外开放,外引内联,以进养出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中,实行如下战略转移,一是在进一步挖掘平原资源潜力的同时,逐步向山丘平并重,建立以丘陵山区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转移;二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由目前的广延粗放型经营向内涵集约型经营转移;三是由单一垦植耕地,以种植业为主体的“斑状”、“平面”结构向立足于山丘区国土资源总体开发的立体经济结构转移。  相似文献   

8.
由河北省山区技术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河北省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河北省浅山丘陵区农业综合发展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1990年11月28—29日在石家庄市举行。河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胡俊仁副主任到会讲话。来自省、地、市、县各级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部门40多个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山区开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宏观战略和微观开发、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学术经验交流。大会有五个特点:1)面向经济建设,抓住山区开发,主题明确;2)学会与政府职能部门互相结合;3)建设山区的热情高,交流讨论的内容广泛;4)增强了学术活动意识,扩大了地理学会组织的力量;5)热心山区建设的青年力量在崛起。  相似文献   

9.
天山山区与南、北疆近40a来的年温度变化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分析天山山区近40 a来年温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比较,其结果是:(1)天山山区年平均温度在冷暖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2)新疆三大区域年平均温度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步变化,但同步性的程度北疆较好,南疆及天山山区较差;而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南疆及天山山区较好,北疆较差。(3)三大区域年平均温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但均以20世纪90年代为最暖。(4)近40 a的显著线性增温趋势以年平均最低温度及年平均温度表现得空间范围最广,年平均最高温度最差;年平均温度的长期增温率以北疆最大,天山山区和南疆较小;年平均最低温度的10 a增温率变化在0.34~0.37℃之间。(5)三大区域最佳升温趋势出现的时段比较一致,增温率以北疆为最大,天山山区和南疆相同。(6)北疆与南疆年平均温度分别在1960年和1978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
基于Copula 函数的新疆极端降水概率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依据新疆地区53 个雨量站1957-2009 年日降水资料,根据研究需要,定义了8 个极端降水指标。运用K-S 法确定降水指标最适概率分布函数,确定十年一遇极端降水量值;在此基础上,采用Copula 非参数估计方法,通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法确定两降水指标联合分布函数,系统分析极端降水单变量极值及降水极值二维联合概率分布特征,研究新疆地区降水极值概率变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北疆比南疆湿润,北疆发生极端强降水的概率大,而南疆发生极端弱降水的概率较大,另外,相比较而言,山区要比平原降水多;(2) 极端强、弱降水同年发生的概率分布特征复杂,从降水天数来看,一年内同时发生长历时强降水与弱降水事件的概率山区较平原大;从极端降水总量来看,同时发生强降水与弱降水事件的概率在平原区较山区为大;从极端降水强度来看,同时发生强度较大的强降水与弱降水事件的概率在天山南坡较其他地区为大;(3) 洪旱发生概率与地形有关,天山是洪旱发生的分界线,山区发生洪旱灾害的概率比平原小。  相似文献   

11.
1960-2010 年中国天山山区气候变化区域差异及突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正勇  刘琳  唐湘玲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475-1484
利用天山山区32 个气象站点1960-2010 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数据和DEM数据等,进行了气候时空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区近50 年来年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1 世纪以来年均温增加最明显,季节均温与年均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季均温增加最明显,夏季均温变化最小;山区东段升温趋势最明显,北坡的变化趋势明显于南坡.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降水量持续递增,其中80 年代开始更加明显;夏季降水量增加最明显,春季变化最小,山区年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山区气候空间分布呈现“两中心”的特征,东段为“干热”中心,西北部为“暖湿”中心,这两个中心的气候反差有扩大的趋势;山区气温和降水突变不太明显,春夏季气温突变可能发生在20 个世纪90 年代末至21 世纪初;秋冬季气温突变在20 世纪90 年代可能发生过;南坡和东段年均温突变可能发生在1982 年,北坡大致发生在1990 年左右.秋季降水突变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其他季节不明显,年降水突变发生在80年代末期.  相似文献   

12.
天目山区西起浙皖边境的清凉峰西麓;东达莫干山东缘,与杭嘉湖平原相接;北以东苕溪、西苕溪上游谷地为界;南至杭(州)徽(安徽绩溪)公路一线,与千里岗、昱岭相连。主峰海拔1787米,最低点海拔9米。全区面积约6400平方公里。 根据天目山区景观的内在矛盾性与多样性,在采取全面整治措施前,要确定当地的建设方向和目标。鉴于天目山区丰富的植被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紧靠上海经济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应把天目山区的建设方向和目标定为:1.建成我国东南重要的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科研基地、森林风景旅游区和避暑疗养胜地;2.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建立浙苏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区山区融雪期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宝富  陈亚宁  陈忠升  李卫红 《地理学报》2012,67(11):1461-1470
利用8 个山区气象站1960-2010 年日平均气温、降水和7 个出山口水文站的年径流数据(1960-2008), 统计分析了山区融雪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天数、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性, 并定量评估了年径流量对融雪期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近50年来, 山区融雪期平均提前了15.33 天, 延迟了9.19 天;其中, 天山南部山区融雪期提前时间最长, 为20.01 天, 而延迟时间最短, 仅6.81 天;祁连山北部山区融雪期提前时间最短(10.16天), 而延迟时间最长(10.48 天)。这显示山区融雪期提前时间越长, 延迟时间则越短。山区融雪期平均降水量增加了47.3 mm, 平均温度升高了0.857℃;其中天山南部山区降水增量最大, 达65 mm, 昆仑山北部山区降水和温度增量均最小, 分别为25 mm和0.617℃, 而祁连山北部山区温度增量最高(1.05℃)。河流径流量对融雪期气候变化敏感, 降水变化诱发年径流量变化了7.69%, 温度变化使得年径流量改变了14.15%。  相似文献   

14.
中天山山区大气总水汽量和云液水量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使用QFW-1型双通道微波辐射计,于2002年盛夏(7月10日至8月5日)在天山山区乌鲁木齐河流域上风方的小渠子进行了大气积分水汽和云中积分液水量的遥感观测。观测表明;中天山山区盛夏的晴天平均大气水汽含量与目前公认的亚洲大气中的水汽含量相近;晴天的平均大气水汽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对降水云系的液态水含量及其变化遥感监测表明:云系降水具有先兆性;不同类型降水性云的降水临界值不同;云液水由0.5 mm开始上升到降水临界值的降水酝酿期的时间,可以作为天山山区人工增雨实施播云作业的重要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山区扶贫研讨会”是建立在1993年“国际贫困山区发展论坛”基础上,为重访当代全球范围的贫困焦点,检查上次会议后的进程,总结脱贫成功的经验以及在各个层面的效果和反响,描绘、总结一些来自于2002年2月由DSE和ICIMOD组织的国际东南亚山区发展、脱贫以及可持续资源管理会议方面的成功经验,勾画由联合国组织的"2002年国际山地年宣言”中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由德国国际能力建设部(DSE/ZEL)、国际山地发展中心(ICMOD)、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科院  相似文献   

16.
河北山区跨省境53个县(市),土地面积94553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4%;耕地面积151.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2.6%;农业人口1200多万人,约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4;山区的木材、粮食、油料、干鲜果以及蚕桑、药材等,都占全省较大比重。开发利用好山区土地资源,对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等有深刻影响。 一、河北山区土地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河北山地基本上由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组成。全境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等组成。海拔多在2000m以下,中、高山占山区总面积的46%,相对高度多在500—800m,坡度20—40°;低山丘陵占36%,低山浑圆,河谷宽阔,丘陵区黄土普遍分布,切割  相似文献   

17.
国家于1996年确定了全国35个贫困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县,并建立了山区综合开发试点贷款这一新信贷种类.通过分析该工作在试点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管理难点,提出了改进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五华县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赵莹雪 《地理科学》2003,23(2):223-229
在阐述山区县域农业复合系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建立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函数, 弥补了目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在反映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方面的不足。运用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五华县对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下的制约因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山区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但即使在旅游山区,仍存在大量传统农村。论文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选取典型旅游村水口村和农业村法洪村,从农户生计变迁、乡村土地利用转型、宅基地功能演变3个方面分析旅游特色山区乡村发展及其分化。结果表明:① 生存型生计阶段(1949—1977年),法洪村和水口村高度依赖农业;组合型生计阶段(1978—2013年),两村由单一农业生计向农业和外出务工组合转变;发展型生计阶段(2014—2018年),法洪村以外出务工为主,水口村以旅游经营和外出经商并重。② 1978年前,两村地类变更主要是林地转为耕地;1978—2014年,主要是林地转为建设用地;2014年后,法洪村耕地转为林地、住宅用地,水口村林地、耕地转为旅游相关用地。③ 1978年前,两村宅基地均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1978—2014年,两村宅基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开始衰退;2014年后,法洪村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水口村以旅游接待功能为主。④ 两村发展分化是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能人带动、市场变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认为,即使是在旅游特色山区,也只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有能人带动、顺应市场变化的乡村,才能较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大部分资源禀赋一般的乡村仍将以传统农业为主,因此,山区乡村振兴要顺势而为、择优助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并结合滇东北山区实际,确定了本区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目标,制定了1997~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提出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