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探讨恢复生态学理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城镇化政策和措施的启示和引导.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例,在生态转型、动力机制转型、土地资源紧缺以及城镇化和生态格局的冲突等问题基础上,提出应关注生态脆弱地区城镇化的特殊性的观点.认为该类地区城镇化建设中主要问题是应明确可利用土地资源是关键限制因子;其次是如何整合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格局.提出生态脆弱地区应在生态优先条件下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观点,并对当前城镇化相关实施政策提出了对应的见解:针对移民政策,认为生态恶化指数高的区域建议外迁移民,生态条件尚可的区域仍可采用迁建的城镇化模式;针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应引导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居民点转型或结合生态管制进行迁村并点的观点;针对合理引导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建议采用极化的空间格局;针对动力机制,建议生态移民和政策扶持相结合,重点城市工业化与区域生态保育相结合,劳务输出和制度保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由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历史传统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西藏高原城镇化的动力与其他区域有着不同的特点.本研究在对"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阶段对该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实施的援助西藏的特殊政策对城镇化的作用,认为援藏政策是西藏城镇化的核心动力,但同时也强化了西藏"非典型的二元结构",城镇缺乏自然发育和自觉成长的过程,缺乏内在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活力,经济职能弱,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城镇外来人口的机械增长,本土非农化进程缓慢,城镇化在改善当地农牧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推进本土农牧民城镇化进程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援藏政策对西藏城镇化的作用,提出今后"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动力系统优化的思路,为其他具有高原环境特征和特殊社会背景地区的城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借鉴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四维视角分析方法,构建城镇化动力因子指标体系,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西藏2000—2015年城镇指标体系的数据,对西藏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研究。面板分析表明:行政动力是西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次之,外部动力的作用较弱,西藏城镇化发展更多地依靠中央和各省援藏资金、项目来推动。时序分析表明:1)近年来,西藏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行政动力的贡献度在逐步降低,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的贡献度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外部动力有明显的上升。2)城镇化发展的各个动力,有时候会受到外部机制的明显干扰,产生阶段性波动。空间分析表明:内源动力、市场动力、外部动力与区域社会基础有较高关联度,单纯依靠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来推动城镇化发展,区域城镇化发展会产生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通过行政动力来平衡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是缓解这一不平衡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一直是风沙活动与风成沉积研究的理想区域。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述了青海湖地区的风沙活动研究进展,包括沙地分布,历史风沙活动记录,风成沉积的物源、输送过程、沉积特征,风沙地貌,以及土地沙漠化。当前,湖东与湖西是青海湖地区主要的沙地分布区,沙地内风成沉积的粒度、化学等沉积特征表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全新世晚期为青海湖地区主要的风沙活动时期。该地区位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候环境多变,且湖东与湖西沙地的物源不同,风沙活动的输送过程常受大气环流与区域风况的影响。此外,青海湖沙地内沙丘广布,土地沙漠化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而变化明显,但沙漠化程度有减弱的趋势。未来可在青海湖地区古气候环境的演化和差异、年代学框架的建立与完善、风沙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环青海湖湿地调查与遥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青海湖湿地面积较大、类型丰富,是青海湖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生境。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影像分类,并结合实地调查,建立环青海湖湿地资源分类系统,对该区域湿地资源的现状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现有湿地4588.8352km2,以湖体为主。湿地类型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都为天然湿地,有河口湿地、湖滨湿地、盐碱化沼泽、季节性漫滩、沼泽、淡水湖泊、湖体(咸水湖泊)、河流8个亚类。结合环青海湖湿地的地貌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类型以及生物状况,对青海湖典型湿地的成因和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为青海湖湿地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择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差异较大的环青海湖地区和环鄱阳湖地区,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两地区近50年潜在蒸散,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提取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气候因子,探讨两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环鄱阳湖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倾向率达到-2.2 mm·a-1,环青海湖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未呈现明显的变化特征,倾向率为-0.02 mm·a-1;两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在影响潜在蒸散的各主要气象因素中,日照时数、温度、风速与潜在蒸散呈正相关关系,水汽压与潜在蒸散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不同地区各气象要素对潜在蒸散的贡献大小不同,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温度,其次是风速;但在局部可能出现其他气象因子的综合作用大于温度对潜在蒸散变化的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估值、Matlab7.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及其与气候、GDP、个人储蓄、城市化水平等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敏感性,以识别影响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域生态保护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08年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为119.226亿元,2008年比2000年下降3.98%;②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气温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气温、GDP和城镇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96、0.249和0.2988;③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城市化率和气温具有很大的敏感性,敏感性系数分别为4.979和1.712。研究表明,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下降是气候暖干化和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结果。青海湖地区应该关注农牧民生计,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战略。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世薇  张平宇  李静 《地理研究》2013,32(11):2066-2078
垦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中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参鉴模式之一。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分两个层次深入分析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演变过程及与其他农区城镇化的差异。按照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和发展主体进行划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1947-1978 年自上而下的城镇化阶段,1979-至今自下而上为主的快速城镇化新阶段。从动力因子视角对垦区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0 年间影响垦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依次是市场力、内源力、行政力和外向力。与沿海地区的小城镇相比,黑龙江垦区远离大都市区,城镇化动力表现为典型的“内生性增长”,其发展模式可为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村镇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但垦区的城镇化方式有其特殊性和先天不足,应加强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规划农垦小城镇,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制作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效果图.依据三维效果图与区域环境演化特征,将环高山地区划分为河水(古黄河)、淮水与济水(古济水)3个水系区,并统计分析了3个水系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的遗址分布特征,以此探讨了该区域史前人类迁移的环境背景.希望能为区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依据,并能为其他区域聚落考古三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曹广忠  刘涛 《地理学报》2011,66(12):1631-164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受到了世界关注.由于政策环境和地理基础的差异性,地带间差异成为中国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主要特征:在多元动力的共同推动下,东部十省的快速城镇化为全国的城镇化进程贡献了49%.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提出,政策和地理基础的地带...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水位下降与湖区人为耗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彭敏  陈桂琛 《地理科学》1994,14(2):127-135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环湖区是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1976、1987、1995年和2006年4期遥感影像,利用ERDAS的图像和信息处理功能对环湖区1.43万km2的土地进行专题信息提取,采用室内解译和野外检验修正的方法重建了环湖区近30 a来的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和分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20 a沙漠化土地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30 a来本区沙漠化在时间上表现为快速增加-缓慢上升-快速增加的持续扩展过程;在空间上由少成片分布或多零星分布向以4大沙区为主、滨湖沙堤为连线的环湖带状分异格局演变。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人工治理的综合影响,未来20 a该区沙漠化面积在前15 a呈增长趋势,后增长缓慢并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13.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文章分析了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青海湖水位的持续下降,水面萎缩;河道断流,渔业资源灏临灭绝;鸟岛连陆、萎缩,鸟类数量急剧减少;草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洪水、泥石流的加重等,提出了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治理对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健全法制;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湖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流域防沙治沙生态效益现状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秀丽  严平 《中国沙漠》2012,32(6):1773-1778
 本研究选择了青海湖周边沙漠化防治区,对研究区内的土壤和植被指标进行了野外观测,并对周边农牧户基本状况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行了调查,建立了青海湖沙漠化治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通过模糊评价的方法计算得出各指标的隶属度,最终得出以下结论:①通过专家系统打分建立判断矩阵,经计算得出生态效益各指标权重,明显看出,植被在青海湖沙漠化防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根据模糊评价结果得出研究区内目前防沙治沙生态效益差,说明青海湖防沙治沙工程生态恢复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治理生态系统建设未达到标准,生态系统仍非常脆弱。③通过农牧户基本情况及生态意识调查,发现研究区的农牧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对生态环境了解及认识程度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强农牧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王亚力  彭保发  熊建新  张慧 《地理研究》2013,32(10):1912-1922
中部积水的湖盆地形使环洞庭湖区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地区。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县域统计资料,对环洞庭湖各县市区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湖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同心带状结构。对环洞庭湖各县市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区位和资源环境等3大类12个指标进行全因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结构差异是人口城镇化空间结构特征形成的直接原因;农业现代化水平对湖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分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交通区位条件主要通过影响经济结构来影响人口城镇化水平;地形结构的差异则是湖区人口城镇化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基础。  相似文献   

16.
Feng  Yuxue  Li  Guangdong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1,31(2):298-324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broad reciprocal influence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e Tibetan Plateau reg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creasing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restoring and improving the eco-environment.Based on a thorough look at the progress made by research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e Tibetan Plateau region,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analytical model of the reciprocal influences that can achieve the whole process of analyzing evaluation indexes,quantifying coupling coordination,identifying cou-pling types,exploring decoupling paths,and predicting future trends.Using multi-scale analysi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provinces and prefecture-level units as a means of comparison,we attempt to clarify differences at different scales,identify problem areas and propose targeted improvement measure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es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at different scales rise in stages and that the urbanization index for Qinghai is higher than for Tibet;the changes in the eco-environment index of the two regions are also different,with a downward trend in Qinghai and a trend toward stability in Tibet,and with stratification in the eco-environment indexes of prefecture-level units;the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at different scal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region is increasing overall,with the type of coordination changing from uncoordinated deterioration to borderline uncoordinated deterioration,and ultimately changing into scarce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which basically puts the region into the logging urbanization category;and the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dexes display a dynamic trend of alternating between strong decoupling and weak decoupling,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reciprocal influenc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passive urbanization is prominent.We predict that in the next 10 years,the system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prefec-ture-level unit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region will steadily increase,but there will be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in the growth rates of differ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族地区城市化与产业集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民族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与城市化密切相关,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现出了它独特的优势,所以正确认识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是云南民族区域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的关键.产业集群与城市化是耦合发展的,在分析云南民族地区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云南必须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互动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云南城市化发展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试论宗教与地理学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李悦铮 《地理研究》1990,9(3):71-79
宗教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国外早已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作者试图从宗教与地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云南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寻求森林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寻求攀元民族文化下的山区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文中运用高新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村寨社区调查,对云南西双版纳6种主体少数民族传统用地习俗、土地结构变迁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评价,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看法及供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