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时代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库姆塔格沙漠腹地广泛出露含古风成砂的第四纪地层剖面。根据含古风成砂地层剖面的野外调查与地层年代的室内分析结果,并与已有的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库姆塔格沙漠形成至少始于早更新世初,到中更新世晚期285.9±42.9 ka BP沙漠已大面积扩展形成,奠定了现代沙漠环境格局。沙漠最初从西南部开始形成,之后向北和东北扩展。依据梭梭沟地层剖面,沙漠在第四纪演化过程中至少经历了19个沙漠正、逆过程旋回,平均周期约为110 ka。新构造运动对沙漠的形成演化和地貌的形成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构造了山间断陷盆地并使其逐渐向封闭的干旱盆地演化形成沙漠,受四周断裂控制沙漠整体形态呈"扫帚状"。分布在沙漠北部的独特砾石体地貌形成于晚更新世末(285.9±42.9)ka BP之后。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风尘沉积是晚新生代中纬西风和冬季风输送的粉尘相互加积的结果。对北方风尘沉积物来源和搬运动力的分析表明,风尘沉积的物质来源具有多样性,物源类型和分布、传输路径随时间变化。认为亚洲中部山地古风化壳可能是中国北方早期风尘沉积,尤其是第三纪红粘土的重要物源之一;晚新生代的粉尘源区类型由山地因干旱化被风蚀的红色风化壳逐渐向盆地周边被抬升的中、新生代砂泥岩过渡,再由盆地周边过渡到盆地内部的中生代与新生代的河湖沉积物和沙漠。同时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相应地导致了粉尘源区分布和传输路径的迁移。  相似文献   

3.
50万a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接壤的沙漠-黄土边界带以其特有的古风成才-黄土-古土壤沉积系列记录了这一地区约50万a以来的环境演变.地层中的埋藏古风成砂是在冬季风极为强大时堆积的,古土壤是在冬季风萎缩、夏季风强盛时发育的,而黄土则是在上述两种极端气候的过渡状态下堆积的.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50万a前就已经形成,但也并不是从一出现就持续至今,而是在第四纪气候振荡的作用下,历经“沙漠-非沙漠”的多次转变,其中沙漠明显扩大的时期至少有13次.  相似文献   

4.
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时代与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根据较广泛的含风成砂地层的野外调查与有关室内样品分析结果,浑善达克沙地至少形成于晚第三纪。当时受暖干亚热带动力高压控制和较弱东亚季风影响,出现温暖干旱荒漠、半干旱草原及森林草原之间的环境变化,形成亚热带红色季风性沙漠沉积。第四纪,受东亚季风及其变迁影响,环境在温带荒漠草原至森林草原之间波动变化,出现一系列沙丘活化、沙漠扩展与沙丘固定、沙漠收缩的波动过程,形成温带黄色季风型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5.
阿尔泰山的地质构造特点决定了区内砂金物质来源的丰富性,为砂金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生代至第三纪山体长期处于准平原化过程中,伴随着古风化壳的发育,金出现次生富集.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古冰川作用不仅使准平原地形遭受破坏,含金地质体被侵蚀而为砂金成矿提供充足的碎屑物,同时也为金的运移、富集和保存创造了条件.阿尔泰山第四纪砂金矿即是上述有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嶂石岩风景区的造景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忱  许清海  阳小兰 《地理研究》2002,21(2):195-200
嶂石岩风景区的地貌形成于 37MaBP之后 ,由早第三纪、晚第三纪、第四纪三期地貌旋回组成。每期旋回中又遗留下了演化阶段不同的造景地貌。它们各具特色 ,奇、险、壮、美 ,为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宝贵地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地理和地貌系杰·鲍勒博士,赴青海参加“柴达木盆晚地第三纪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学术交流会途经兰州,于1983年7月8日,由学部委员、我国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陪同,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杰·鲍勒博士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学识广博,尤长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湖、沙漠研究。他在沙漠所参观了我国沙漠和沙漠化防治研究的展览,观看了介绍沙坡头实验站科研情况和联合国沙漠化防治讲习班的影片,并与我国沙漠学家朱震达研究员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8.
昆明松华盆地褐煤沉积含孢粉十分丰富,对云南中部晚第三纪到早第四纪的植物群及其发展有代表意义。通过对孢粉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本区晚第三纪以来植物群组成与当地现代的植被很相似,而与我国北方同时期的孢粉组合不同。因此,本区植被自晚第  相似文献   

9.
昆明松华盆地褐煤沉积含孢粉十分丰富,对云南中部晚第三纪到早第四纪的植物群及其发展有代表意义。通过对孢粉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本区晚第三纪以来植物群组成与当地现代的植被很相似,而与我国北方同时期的孢粉组合不同。因此,本区植被自晚第  相似文献   

10.
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以来风成砂地层的粒度分析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同虎 《中国沙漠》1988,8(4):66-71
干旱草原与半干旱草原地带第四纪地层中的古风成砂, 虽然从岩性岩相上可分出松散的砂和砂质古土壤两种类型来讨论环境变化, 但缺少粒度资料加以证明, 因为粒度分析是研究沉积相和恢复古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试图通过青海共和盆地马六队剖面的粒度分析资料和鄂尔多斯高原现代沙丘各种类型粒度资料的对比, 对古风成砂的沉积相以及沉积环境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1.
商水县位华北陆台南部,小秦岭—嵩山东西向构造体系东延部分南缘,属豫东沉降区中南部周口凹陷的一部分。地质地形主要受第四纪沉积物和新构造运动所控制。就地质时期讲,在中生代燕山运动时,形成断裂、坳陷的基本轮廓之后,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又整体下降,沉积了深厚的第三纪湖相红色岩系。到第四纪更新世时,仍继续沉陷,河、湖相堆积物较厚。到第四纪全新世时,南部处于缓慢上升的侵蚀状态,北部沙河一带相对下降,泥  相似文献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时代及发展过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近期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虽早在白垩纪晚期已出现明显的干旱环境,但具有现代干旱特征的环境始于第三纪末,形成于第四纪初。盆地内部沙漠环境形成中更新世或其晚期。沙漠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中晚期大模型向西、西南地区和东部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晚新生代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前人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和青藏高原最近几百万年阶段性隆起的古地理事实,提出我国季风初步形成于晚第三纪,全面发展于高原达到约3000m的第四纪中期,即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中国季风系统形成现代模式.并且季风的强度和影响范围随青藏高原的上升而增大,于全新世发展到现有规模.因此,我国和整个东亚季风的出现,仅可追溯到晚新生代.  相似文献   

14.
晋西北地区末次盛冰期古风成砂的发现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苏志姝  马义娟 《中国沙漠》1997,17(4):389-394
野外调查中在晋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了马兰黄土中的古风成砂沉积,其机械组成主要是极细砂和细砂,而且具有明显的风成交错层理等特征。结合年代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风成砂形成于27000~10000aB.P.间的末次冰期盛冰期,当时晋西北地区是干旱荒漠-干草原景观,气候寒冷干燥,风的地质作用成为控制该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展或沙漠大范围地南侵,说明该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晚更新世晚期就已断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天山黄土记录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沙漠形成演化是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下风向天山北坡河流最高阶地上的厚层风成黄土的形成时代和>63 μm砂含量变化的研究,确定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迟在0.8 Ma前已经存在。0.8 Ma以来沙漠发育经历了基本稳定期(0.8~0.4 Ma)、强烈波动扩展期(0.4~0.13 Ma)和收缩稳定期(0.13~0 Ma)三个阶段。昆黄运动造成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的改变,使准噶尔、塔里木盆地等我国西北地区降雨减少,气候显著变干及冬季风强化,盆地中湖泊萎缩消失、大片河湖相松散物质裸露产生的丰富物源为沙漠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沙漠开始广泛发育,沙漠主体形成。  相似文献   

16.
曾永年  马海洲 《中国沙漠》1997,17(3):226-229
西宁盆地大墩岭黄土剖面L1、L2、L15中存在3层古风成砂。沉积年代及各种环境的分析表明,这3层风成砂分别代表了1.2MaB.P.以来西宁盆地中更新世初,中更新世末和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3次较大规模的流沙活动。进一分析得出西宁盆地的沙漠化正逆过程受地第四纪全球气候波动变化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第四经青藏高原冰川的冰缘作用为其边缘的沙漠、黄土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区沙漠形成与演化的古环境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新疆沙漠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与进展,指出新疆构造地貌特征使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区域受行星系西风、海陆季风或地形山谷风等的焚风效应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的气候环境格局总体表现为持续的干旱化过程并伴随次级规模的波动过程;盆地及其边缘风成沉积的形成,是对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尤其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响应。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时代上,由于研究方法、对象和信息载体的不同,目前存在较多争议;来自沙漠边缘及腹地的古风成沉积及其年代学证据指示塔里木盆地边缘或腹地在第三纪时即已存在干旱性的气候和地表的风营力过程;但在沉积规模和连续性上,它们的存在是否代表大范围沙丘地乃至古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出现以及其后是否与现今规模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继承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释。来自沙漠外围昆仑山北坡和天山北坡的风成黄土沉积表明现代规模的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都是在中更新世以后形成的,并在末次冰期时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化,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干湿波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环境始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黄土、沙漠及动植物群等第四纪发展历史表明,西北现代干旱环境并非始自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而是从距今1.4~1.2百万年的第四纪中期开始,其原因在于青藏高原及西北诸大山系上升的年青性与加速性。  相似文献   

19.
肖南  董治宝  刘铮瑶  拓宇  石寰宇 《地理研究》2021,40(7):1887-1901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国际古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巴丹吉林沙漠是亚洲内陆第二大流动沙漠,拥有世界最高大的风积地貌——沙山,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研究的重要载体。沙山的形成演化与其所在沙漠的环境变迁有关,且真实地记录了区域与全球的气候变化。沙山形成过程研究应从区域地质和环境演化入手。本文从地质演化、环境演化、沙漠沉积、沙漠水文、沙山地貌和沙山形成发育等6个方面阐述了有关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沙漠湖泊和沙漠自身的形成演化。认为构造-气候事件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一级控制,地球运行轨道变化是二级控制。自新构造运动始至其趋缓,构造-气候事件始终是巴丹吉林沙漠环境气候的主控因素,地球运行轨道变化也起很大的作用。此时西风环流是中国北方沙漠带环境气候的主要驱动力。新构造运动趋缓后,地球运行轨道变化是中国北方沙漠带环境气候的主控因素,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逐渐显现,东亚季风环流是该地区环境气候的主要驱动力。古水说可以很好地解释沙漠湖泊水的来源问题,沙漠湖泊是通过浅层的地下水路依靠保存在地下的古水来相互补给的。宏观上沙漠湖泊是风蚀湖,高大沙山的维持与沙漠湖泊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风成说可以较好地解释沙山的成因。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将沙山、沙漠及其演化一同进行研究,重建沙山和沙漠的演化历史,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河套东南角理想剖面”的新近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以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近年命名的“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河套东南的理想剖面,描述了其地层特征,讨论了地层磁化率值和粒度分布与气候变迁的关系,研究提出,该剖面记录了150ka BP以来毛乌素沙漠27个旋回的砂丘与河湖相和古土壤互为交替的演化历史;剖面风成砂丘的堆积时期和河湖相或古土壤发育时期分别主要与过去冬季风和夏季风作为加强有关。根据中国沙漠及黄土区现代沙尘暴发生的区域特征认为,米浪沟湾剖面记录的150ka来的27次砂丘期代表了中国沙区存在27个沙漠堆积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