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旅游的强劲发展,各地纷纷把节事活动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策略,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种主题的节事活动来吸引旅游者。乡村旅游这一新型的旅游方式也毫无例外地选择用乡村节事活动作为地方特色和亮点。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节事活动进行了分析,对乡村节事做了分类,并且指出了当前乡村旅游节事的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北京郊区节事旅游发展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伴随着节事及节事旅游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乡村节事逐渐由乡村地方经济发展策略转变为区县区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区域尺度下,由于各节事举办地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区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节事发展在时间分布及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演绎出嬗变与分异的基本特征。研究区域范围内节事时空分异现象,准确把握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节事区域性时空布局的发展与演变规律,对于区域尺度下节事与节事旅游的布局优化与资源整合同样意义深远。本文以北京郊区作为区域样本,以1980-2009年节事举办数据为时间样本,综合SPSS回归分析、波士顿矩阵、GIS等研究方法,首先阐释了京郊区域10个区县节事举办的年际、年内分布规律、发展的阶段分期及其阶段性特征;随后,在定量测度区域范围内10个区县节事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方法的引入,分别从城市化水平和空间可达性二个角度对其与乡村节事空间分异现象形成的关联程度进行了验证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京郊乡村节事在区域层面的应用实践进一步解释了空间分异现象的若干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余青  吴必虎  殷平  童碧沙  廉华 《地理研究》2004,23(6):856-862
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对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态势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这一研究主要从城市节事活动的主要类型、现状评价、基本规律、讨论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节事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经济效益及效益机理评估、节事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节事运作模式等方面 ,研究范围较狭窄。节事活动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类型多而举办历史短 ,政府干预多而市场作用发挥不足 ,主题重复与文化、经济结合不紧密 ,节事活动运作模式多样化等特点。文章分析了我国节事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并对其开发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探索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科学路径与基本模式。从"人口—产业"的分析框架出发,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应遵循"(消费群体的)人口分析—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的路径。结论如下:1)节事的集聚效应揭示了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理,是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基础。2)节事旅游人口的分析应按"需求-认知-行为"的逻辑进行。3)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要基于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分类,走产业融合之路,具体采取发展节事旅游产业的策略。其中节事资源的创意分类,可根据不同节事的属性差别分为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与名人资源,并根据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分为旅游型、强旅游型、半旅游型、弱旅游型四类。4)节事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包括两种基本模式:属地化模式与飞地化模式,这为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路径提供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正在兴起,并对地方经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阿拉善沙漠e族英雄会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了沙漠非传统节事游客出游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并为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亚文化群体是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的主导者,具有亚文化性、团体性、爆发性和跨地域性特征。(2)影响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的推力因素依次为社交和休闲 > 附带出游 > 求新求异 > 寻求亚文化归属;拉力因素依次为亚文化主题活动 > 商品展销 > 英雄会文化 > 地域文化,推、拉力驱动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并呈双因子非线性增强,形成“T (推力)激发旅游需要—L (拉力)催生旅游动机—T、L共同促成旅游行为”的驱动过程。(3)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流的产生一般要在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下经历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决策—旅游行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周尚意  吴莉萍  张瑞红 《地理研究》2015,34(10):1994-2002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采取实地景观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的节事活动与地方文化空间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在空间生产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节事文化空间的“第三空间”性质。研究表明:第一,政府在节事活动中占绝对的权力地位,以行政和财政手段投入节事活动,从而赋予实体空间新的文化符号意义,进而实现空间的再生产。第二,政府努力创造非排他的消费条件,从而使得人们公平地享受节事活动这一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机制下空间再生产中的不公平性。第三,该区域的节事活动努力营造观念与实践、自我与他者融合的“第三空间”,使空间具有自下而上的再生产活力。第四,与历史密切联系的节事活动增强了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资本。从结论延伸出两个建议:第一,区域性节事活动的策划组织人应将节事活动与本区域的历史植根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地区实体空间恒久且独特的文化软资产。第二,强化个体日常社会实践和抽象文化符号的联系,加强个体对本区文化形象的理解,从而达到认同。  相似文献   

7.
大型节事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抵辉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2):110-112,118
以北京奥运会后旅京欧美游客为例,选取142份样本,利用Spss16.0,对研究模型及假设进行证明。结果表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改善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体项目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中的"国内交通便利"、"干净环境"、"节日庆典活动独特"、"接近性好"等项目影响最大,其后顺序为"适合休息的舒适氛围"、"住宿设施合适"、"安全"等。最后对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北京城市营销提出建议,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探讨的是个人对充满意义的特定场所产生的某种认知或感情的联系。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深入分析游客的活动特征和情感态度,研究游客的节事场所依赖特征。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提炼节事场所依赖的维度,最终构建一个由个体、社会、场所和节事4个维度构成的节事场所依赖PSPE概念模型,为节事场所依赖的定量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戴光全  梁春鼎  陈欣 《地理研究》2012,31(9):1707-1721
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对比,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和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为研究区域,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手段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分别对节事场所和会展场所的场所依赖的维度进行挖掘和提炼,归纳出个体、社会、场所和事件四个主要范畴,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节事场所和会展场馆场所依赖的差异。研究发现:观众在节事场所当中把个人视为"游憩者",节事场所被看作是一个"游憩空间",具有"根基性场所"的特点,观众在与节事场所的互动中倾向于情感性的依赖;观众在会展场馆当中把个人视为"消费者",会展场馆被看作是一个"消费空间",具有"工具性场所"的特点,观众在与会展场所的互动中倾向于功能性的依赖。  相似文献   

10.
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京郊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北京居民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本研究以2008-2010 年京郊乡村地区的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月度指数、快速样本聚类法和基尼指数等指标及方法,分析并测定京郊地区乡村旅游的月度分布特征、旅游季节划分以及旅游季节性强度等季节性特征。基础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京郊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在全年范围内形成旺季、平季和淡季3 个旅游季节,其中4-5 月、7-8 月和10 月是3 个旅游旺季,11 月到来年1 月是旅游淡季,其余月份为平季。然后,从自然因素(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社会因素(公共假日、社会关系和节事活动)等2 个主要方面入手,阐释了京郊地区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的影响因素,指出相对静态(可调节性较弱)的公共假日和相对动态(可调节性较强)的节事活动是京郊地区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沙尘和非沙尘天气降尘的粒度特征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选择兰州市典型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收集两类降尘,并对其进行粒度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类型降尘粒度特征差别明显。总体上看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降尘都以粉砂为主,但沙尘天气降尘粒度比非沙尘天气降尘偏粗,分选更差。非沙尘天气降尘粒度频率曲线呈双峰态分布。而沙尘天气降尘则呈单峰正偏态分布特征,说明沙尘天气沉降物来源比较单一。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降尘的粒度分布曲线与兰州黄土的十分相似,说明现代降尘是地质时代风尘活动的继续,现代风积作用仍在进行。而它们粒度参数之间的差异可能与降尘堆积物的粘土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事件及事件旅游(Event&EventTourism ,简称E&ET)已经成为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作者从 3个方面对西方主要国家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第一部分通过对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检索文献的统计 ,分析了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一般情况。第二部分对文献分布、网络检索的发展情况与统计资料进行了量化 ,评估了西方主要国家事件及事件旅游的发展及相关研究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对国际事件专业学术刊物《事件管理》(EventManagement,2 0 0 0年起 )及其前身《节日管理和事件旅游》 (FestivalManagement&EventTourism ,1 994- 1 998)的文章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介绍了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袭祝香  纪玲玲  高晓荻  张硕 《地理科学》2015,35(10):1341-1346
利用1951~2013年最低气温资料和灰色关联度、气候倾向率、Gumbel极值分布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严寒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规律,给出了严寒过程的等级评估指标和异常气候重现期指标,对2011~2013年的严寒过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吉林省严寒主要在冬季出现,在1月中旬前后达到峰值;中南部地区为严寒多发区,其它地区出现较少;吉林省年平均严寒发生次数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呈上升的趋势,东南部地区呈下降的趋势;吉林省严寒次数的阶段性变化明显,1951~1980年呈偏多的阶段,1981~2013年处于偏少阶段;吉林省严寒过程主要出现在1月;利用序位以及等级评估、异常气候重现期评估指标对严寒过程进行评估,可满足快速、及时评估的气象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将本体概念引入自然灾害事件领域,有利于该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从领域概念、概念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3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自然灾害事件领域知识,探讨了自然灾害事件领域本体的构建思路,设计了自然灾害事件领域本体模型,并对其逻辑结构和形式化表达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构建的事件本体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6.
2012年4月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及成因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实时、历史观测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气候事件机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 年4 月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及其成因机制开展总结分析。结果表明:2012 年4 月华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强降水频发。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的主要成因为:异常的高低纬环流形势配合,为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南地区交汇;同期华南地区为异常偏强的上升气流控制,高低空辐散、辐合环流配置利于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源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异常水汽输送为华南地区提供良好的水汽条件,是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卫星观测资料,结合气溶胶模式模拟,分析了2011年4月28—30日发生的强度较大的一次沙尘远距离输送过程中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输送特性。结果表明,此次沙尘过程有两个源区,分别为中国南疆盆地和蒙古国中南部,并在沙尘输送过程中交汇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地区;源区一(南疆盆地)沙尘主要分布高度在1 km以下,退偏振比平均在0.35左右,色比值平均在0.6左右,且沙尘在输送过程中被抬升到自由对流层,并先后影响内蒙古西南部、甘肃、宁夏等地区,输送到内蒙古、甘肃地区时沙尘主要分布在2.5~3 km高度,退偏振比主要分布在0.3~0.5,色比值主要分布在0.5~0.9。源区二(蒙古国中南部)沙尘先后影响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甘肃、山西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和东北地区西部部分地区,沙尘输送到中国内蒙古东部、北京、河北等地区时主要分布在1~4 km高度,退偏振比值主要集中在0.3~0.5,色比值主要在0.7~1.2。  相似文献   

18.
连续强沙尘天气的发展和时空演变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2002年4月6-8日由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引发了一次连续沙尘暴天气,特别是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沙尘持续影响时间较长,强度大。利用与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气象模式完全耦合的区域沙尘数值模式,模拟研究这次强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浓度的空间分布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模拟结果与地面天气观测、定点沙尘颗粒物浓度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和检验。结果表明:沙尘数值模式较逼真地刻画出这次连续强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移动、减弱的全过程;客观地揭示了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垂直分布结构和沙尘浓度的时空演变机制;模拟的强沙尘以及输送至下游的浮尘天气范围、强度和出现时间与实况基本一致,特别是对我国华北和东北沙尘的模拟相当成功。高时空分辨率的数值模式对研究沙尘的发生、发展机制和预报预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