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喀斯特生态安全评价及其空间格局研究是科学分析喀斯特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和对石漠化综合治理效果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通过分析喀斯特生态安全的概念,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初步形成喀斯特生态安全评价概念框架,建立了喀斯特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安全度标准.在格网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5m×5m尺度下的网格化表达,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实现喀斯特生态安全模型评价,得到格网化花江示范区的生态安全度空间数据.研究发现示范区整体生态状况呈现出逐步好转的趋势,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仍处于警戒状态,此外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生态安全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研究区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在GIS格网技术下量化多源数据,创建区域生态安全格网数据库,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生态安全状态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构建区域生态安全GIS-Markov模型,通过计算区域生态安全状态转移矩阵,揭示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09年甘井子区各街道生态安全指数逐年增加,其中1990~2000年生态安全变化较大的地区集中于甘井子北部和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生态安全变化较小;2000~2009年除泉水街道与南关岭街道外,其他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均大幅好转。②区域背景在生态安全空间演变趋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甘井子区生态安全演变的可能性受邻域的影响,安全等级较高的邻域对生态安全等级转移起到正面作用,而安全等级较低的邻域则产生负向影响。1990~2000年,甘井子区生态安全状态受较高安全等级邻域的影响,安全状态好转的面积较大,营城子街道北部及革镇堡街道西部的农村地区受较低安全等级邻域的影响,安全状态变差。2000~2009年,甘井子区生态安全总体向好的方面转变,受邻域的影响较小,只有泉水街道及营城子街道与红旗街道交界处受不安全邻域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转差。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的济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济宁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揭示了研究区1987~2008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进一步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模型实现了100 m×100 m栅格水平上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其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水域面积则先降后升;20 a来,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大是2000年后研究区生态安全好转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南四湖区最好,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最差,其余区域基本处在预警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较为单一、更新较为缓慢、研究尺度易受区域面积影响、基于GIS的空间格网化分析方法在旅游领域研究较少等问题,提出了一套旅游资源格网化分析与评价方法。一是根据社会经济、人口数据空间化分析方法,进一步提出旅游资源的格网化概念及其构建方法,探讨了旅游资源格网化空间拟合模型、格网单元尺度的选取等方法。二是从主观旅游资源本体角度和客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角度分别构建了基于格网化的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方法。三是以青岛市为例构建了基于格网化的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方法,为精细尺度下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析与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PSR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从20个指标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确定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直辖以来的生态安全问题.运用熵权和AHP的平均值作为权重,结合主观和客观赋权的优点,使评价更为合理.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7-2003年生态安全度为很不安全状况,2004-2007年生态安全度为不安全状况.从资源环境压力来看,1997-2007年其ESI一直处于很不安全状况;从资源环境状态来看,1997-1999年为很不安全状态,2000年和2001年为不安全状态,2002-2006年为临界安全状态,2007年为较安全状态;从人文环境响应来看,1997-2004年为很不安全状况,2005-2007年为不安全状况.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3方面分析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的影响,据权重值得知,人文环境响应对城市生态影响最大,其次是资源环境状态,影响最小的是资源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6.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研究区,基于PSR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空间分析方法中嵌入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2000-2014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空间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集成RBF神经网络和克里格插值法,提出一种生态安全空间变化预测方法,对2015-2028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空间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14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恶化态势,整个区域主要处于风险、敏感、良好3种生态安全状态,大部分区域生态安全水平较低;2015-2028年,敏感安全水平以下区域占比多年均值上升至62.45%,区域生态安全严峻形势不会得到根本转变,良好生态安全高等级区和风险生态安全低等级区将大幅缩减,绝大部分地区将处于敏感生态安全状态,未能摆脱生态安全威胁困境。RBF神经网络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和误差均方根多年均值小于0.05,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区生态安全变化预测。  相似文献   

7.
基于投影寻踪法的滇中经济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要内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核心内容。本研究以云南省统计年鉴为数据源,首先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进行了滇中经济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而利用投影寻踪法来确定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权重。结果表明,滇中经济区42个县区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态势分布不均匀,即便是都处在经济发达的昆明市,资源状况也有较大差异;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曲靖4个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利用压力层、状态层、响应层方面差距大;驱动力层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影响层几乎没什么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统计型人口数据进行格网形式的空间化可更直观地展示人口的空间分布,但不同的人口空间化建模方法和不同的格网尺度在表达人口空间化结果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在人口特征分区的基础上,引入DMSP/OLS夜间灯光对城镇用地进行再分类,采用多元统计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开展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多尺度模型研究,生成1 km、5 km和10 km等3个尺度的2010年安徽省人口空间数据,并对3个尺度下2个模型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人口空间数据精度不仅与建模所用方法关系密切,还受到建模格网尺度大小的影响。基于多元统计回归方法的模型估计人口数与实际人口的平均相对误差值随着尺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基于GWR方法获得的人口空间数据误差值随着尺度的增加而升高。整体来看,基于GWR方法的1 km研究尺度的人口空间数据平均相对误差最低(22.31%)。区域地形地貌条件与人口空间数据误差有较强的关联,地貌类型复杂的山区人口空间数据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0—2013年贵州省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构建贵州省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惩罚型变权-可拓模型对1990—2013年贵州省生态安全预警等级进行测度,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贵州省2014—2020年生态安全警情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贵州省1990—2013年生态安全等级分为:巨警、向重警转换、重警、向中警转换、中警、向轻警转换,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指示灯由"红色"演化为"待定";2)贵州省2014—2020年生态安全预警等级为:中警和轻警,指示灯为"黄色"和"蓝色",生态安全状况具有恶化的趋势;3)影响贵州省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GDP增长率、石漠化面积比重、水土流失治理比例等,是今后调控的重点。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生态安全的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探研——以汾河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择了位于生态脆弱区的汾河上游为研究区域,运用"系列横剖面"、"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等方法,对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索。研究表明:与历史时期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人类对环境的干预及应对环境变迁的能力较低,故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也存在波动变化;研究历史时期生态脆弱地带的流域生态安全,人口数量、耕地数量、畜牧业开发程度、国家政策、战争频次等应是主要指标;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体系下,压力、状态指标安全指数呈下降趋势,响应指标安全指数反之,民间控制行为的出现反证了生态演变程度的加剧。本文研究复原了历史时期汾河上游生态安全演变态势,但如何量化不同阶段的流域生态阈值,并进行生态安全性的判别等,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序评价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人文社会视角,以“自然-社会-经济”协同模型为依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时序性评价。研究表明:(1)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总体呈现出“敏感-良好-安全”动态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地利用结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和农用化肥施用量。(3)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土地利用适宜性和生态性的合理匹配,减小土地生态承载压力,构建稳态经济运行模式是哈尔滨市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的热点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归纳法,阐述了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概括总结了中国目前常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工作流程。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利用3S空间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等基础理论,逐步统一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分级标准,在对模型可信度与准确度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动态的评价、模拟及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54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本文归纳了学术界对生态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并将生态安全内涵概括为:(1)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2)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简述了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框架。综述10年来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出生态安全研究十几年来的3个基本理论:①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价理论;②环境(生态)安全的国家利益理论;③生态权利理论及其法律实践,以及生态安全研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王子琳  李志刚  方世明 《地理科学》2022,42(10):1685-1694
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及生态需求识别武汉市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利用遗传算法获取最优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分别提取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将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叠加构建2017年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2017年武汉市生态源地总面积约为1 917.342 km2,其中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面积分别为780.217 km2和1 137.125 km2;利用遗传算法识别的最优陆地和水域生态源地分别为65和32个,所提取的生态廊道总长度为2 305.37 km,其中陆地和水域生态廊道长度分别为1 497.86 km和807.51 km;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呈现“三横、三纵、三团簇”特征。此外,分别新增了8个陆地和水域生态垫脚石及5个生态源地,运用图论法对比优化前后相关指标,发现优化后可构建更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案可行。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方法可为高速发展的大都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薛亮  任志远 《湿地科学》2007,5(3):237-242
以西安灞柳湿地公园为例,在综合考虑湿地公园对城市生态安全影响的多种因素下,建立了湿地公园对城市生态安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加权求和定量评价模型,对西安灞柳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前后西安市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使西安市城市生态安全等级由建成前的相对不安全(0.646)提高为相对安全(0.665),这说明城市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所在城市的生态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As a material carrier contributing to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clining in its integrity and overall healt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t is currently very necessary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research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aking Altay region as the research area, this paper collected and integrated regional geological, geographical, cultural, socio-economic, and statistical data, as well as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DPSIR and EES framework model,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resourc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Altay region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ntropy method and linear weighted summation function method. Using this index system,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work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ecurity situation and the major threats which should be addressed. (1)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of Altay region was relatively safe, while the local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was relatively fragile. Among them, the areas with safe and saf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ccounted for 38.72%, while the areas with critically safe status accounted for 30.83%, and the areas with a less safe and unsafe environment accounted for 30.45%. In terms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areas with unsaf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and east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the areas with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of the study area. (2) Large-scale mining activities, 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large-scale reclamation and long-term cultivation of arable land, and long-term large-scale grazing activities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grassland and vegeta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 prominent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Altay region.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nomy,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also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advocate and implement certain policies and measures, such a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returning grazing land to grassland and integrating the min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重庆市土地资源的特点及问题,在国内关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了一套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该区域2000—200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160升高至2009年的0.695,2000年土地生态安全属于敏感级,2009年则进入良好级,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呈好转趋势,但土地所受的生态压力整体上有所加大。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治理,现阶段土地的生态压力依然严峻。对2000—200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进行趋势拟合,显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状况已进入快速改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安全是由环境安全理论发展而来的一个新的安全概念,在国内多应用于对土地、水资源和城市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生态安全理论,以2010年的实地调研为依托,尝试构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专家座谈和熵权分析法为各指标赋值。本研究综合当前中国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研究表明,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5.8023上升到2010年的6.459,生态安全状态逐年好转,达到了生态安全的“良好”状态。然而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却呈现出非相关性,7年间生态响应值远远低于生态压力值,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研究引入限制性因子的概念,根据公式分析出影响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十个影响因素,并探讨未来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 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诠释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并且对当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机理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评价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设计研究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体系框架, 即在系统分析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 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 价, 识别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模式, 设计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和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这种整合研究将成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趋势。其中土地资源生 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标准的判定以及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仍是非常具 有探索性的工作, 也是未来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时间序列动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一个4层次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度量指标体系和计算方 法,对广东省1990-2003年时间序列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广 东省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1990年的0.156增至2003年的0.397,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得到提 高.但区域生态压力在不断加大(其指数从1990年的0.106减至2003年的0.059),生态安 全总体水平仍处于临界安全状态(理想安全综合指数为1),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对策,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