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湾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油气资源丰富,了解此地区综合投资环境成为我国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选取海湾八国2010年~2014年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及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因素37个因子,运用熵值法对海湾八国投资环境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之上,依据五年投资环境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海湾八国划分为优先、次优、谨慎投资环境区,并对三类投资区与投资环境相关的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解地区投资环境差异、明确投资优先序列、降低投资风险;加强能源产业及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协同改善海湾地区投资环境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缅甸自建国以来,以缅族为主体的中央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不断。数十年以来,少数民族武装一直是缅甸政府的难题,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以缅北冲突最为典型。缅北地区是"一带一路"向南亚、东南亚推进的关键之地,缅北长期的冲突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在缅推进,进而影响到"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本文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紧扣边界及其效应,梳理了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包括中断贸易通道,口岸经济发展低迷;破坏中缅友谊,投资风险增加;降低缅甸政局稳定性,合作意愿减少;域外大国加入缅甸,市场竞争加剧;引发他国消极响应,地区共建环境恶化。最后针对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机理,提出注重整体效果,避开动荡区域、加大缅北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一带一路"在缅北宣传、积极应对大国介入、突破边界效应,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等建议,以期推进"一带一路"向前发展,实现中缅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国家需要在顶层谋划方面做出努力,方能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需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可持续性有一个准确的评判。本文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农业概念认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农业目标解读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回归分析、趋势预测等方法,预测了203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等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这些发展趋势相应地对农业资源环境的冲击。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环境前景不容乐观,且难以支撑起该地区未来对粮食安全需求的保障,只有采用积极应对政策和措施,并在战略上进行规划和布局,才能确保该地区2030年粮食安全这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从构建农业合作平台、设立专项基金,以及创新农业合作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战略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如何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提升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现有对外投资理论多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目前的研究侧重从自然资源、市场要素等方面分析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动因及影响机制,缺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宏观投资格局研究。本文通过集成统计数据、实地调研和高层访谈等,在回顾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战略的分析框架,进一步分析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和产业选择;尔后,剖析投资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中国对沿线地区的空间差异化投资引导战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凸显,增长的极限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政策问题。承载力评价、预警与调控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中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梳理了承载力演变历程及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将已有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归纳为生态足迹法、综合指标体系法、生态系统服务法、净初级生产力人类占用分析法等4类。分析了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中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专辑,从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费、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做了介绍。建议"一带一路"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应深入刻画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异质性及动态变化,模拟生态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生态产品与服务流等因素纳入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与模型中,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升生态承载力研究对相关决策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生态超载的背景下,贸易成为弥补国家或区域生态赤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变化特征,从生态承载力视角探究了贸易流动特点,采用虚拟土地的进出口量评估贸易对中国耕地与牧草地的资源缺口的弥补作用。主要结论有:1)2005–2014年绝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超载程度增大。中国生态承载力占比最大的是耕地,生态足迹以碳足迹为主。2)中国大陆的农牧产品贸易流具有进口量增大、出口量降低的趋势,加大了对特定区域的依赖。3)2005–2014年,中国大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谷物和油料作物贸易一般为净进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谷物贸易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油料作物贸易比重迅速降低。4)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赤字,本研究选择的代表性农牧产品分别弥补了中国1.03倍的耕地赤字和0.65倍的草地赤字。本研究深化了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农牧产品国际贸易关系的认识,可为减少生态赤字、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及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共赢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李金叶  谷明娜 《干旱区地理》2018,41(5):1097-1105
农产品贸易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及其增速存在区域间与区域内国家间双重差异性和阶梯性特征,东盟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最高的区域,中亚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占比较低但增速较快的区域;改善贸易结构、优化贸易环境是实现沿线国家互动共赢共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区域,地缘经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内容,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对于促进双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法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双方地缘经济关联度的不同类型。结果表明:(1)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不同国家间差异显著,并可以2005年为界分为平稳变化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2)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哈萨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格局较为稳定,而其余三国则相对多变;(3)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可划分为高度关联型、中度关联型和低度关联型。研究对于厘清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及不同类型、推动双方的地缘经济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干旱是一种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长期影响各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耕地集中、干旱灾害频繁,利用遥感卫星监测大区域的干旱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对于科学掌握"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格局、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对农业耕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TRMM降水数据,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模型研究和获取了N50°以南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1998-2015年逐月干旱时空分布,得知冬季的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夏季的干旱主要分布在中亚和西亚地区,干旱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利用BFAST算法以经济走廊为骨干划分六大片区分析了"一带一路"地区干旱的区域分异特征,可知18年来,东北亚、西亚北非、南亚和中东欧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呈现小范围的减轻趋势,中亚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呈现小范围的增强趋势,东南亚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变化呈现先减后增的波动特征。1998-2015年间"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总面积以每年40260 km~2的总趋势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带一路"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建设"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必将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全方位对外开放、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能源供应系统的变化、贸易畅通和人文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途径和方式。重点论述了陆上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海上国际大通道建设等"一带一路"具体行动对区域国土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土空间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国际经济走廊影响的重点区域不同,有助于促进均衡国土空间的形成;2"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内陆地区形成若干个大都市经济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同时,强化与"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相对接的国内开发轴线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土空间格局;3"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增强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高效"的国土空间;4"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内陆沿边地区主要口岸和沿边城市的发展,使沿边地区成为重要的国土开发新空间。  相似文献   

11.
顾伟男  刘慧  王亮 《地理研究》2020,39(5):1070-1087
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取得显著进展。以"一带一路"沿线65国为研究区,运用WOS核心集合论文合作数据构建国家间科研合作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负二项回归分析法,探究沿线各国2013年和2018年科研合作网络的多元化结构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全球尺度,"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知识流动日趋频繁,但内部合作紧密程度不及与沿线以外地区的合作程度。沿线区域对全球的科研合作网络由欧洲、美国和中国"三足鼎立"骨架结构向欧洲、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密集区构成的"多边形"骨架结构转变。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由中国、中东欧区组成的"双核发散"向"一区多点"构成的"多极化"空间结构转变;等级结构则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等级层次结构,且由单核心向双核心转变;控制结构呈现出由"单核心"向四周高、中间低的"多超多强"盆地型控制结构转变。③沿线国家的科研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等国家主体属性以及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等是沿线科研合作网络形成的主要机制,其中科研实力、社会邻近性的作用最大,地理距离对科研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切入点,对"一带一路"地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首先,选取坡度和地形起伏度两个指标,提取研究区滑坡灾害安全区域。其次,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并计算各因子综合权重,基于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定量评估"一带一路"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损失和风险。最后,运用滑坡灾害点和近百年"一带一路"地区滑坡灾害致死人数和经济损失空间分布分别验证评估的滑坡灾害危险性和损失。结果表明:(1)滑坡灾害安全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和沙漠等地区,仅有4.7%(56个)的滑坡灾害点分布在安全区域内,提取结果较为合理。(2)"一带一路"地区容易诱发滑坡灾害的条件为坡度介于25°~45°之间,地形起伏度大于900 m,距河网的距离小于500 m,多年平均降雨量介于400~800 mm,地震密度3×10-4~2×10-3个·km-2之间,工程地质岩组为中等硬质岩体、软质岩和土质岩体。非安全区域中,滑坡灾害以中、低危险性为主,危险性评估结果精度AUC值为0.823。(3)"一带一路"地区容易造成潜在损失的滑坡灾害承灾体条件为:人口密度为80~160人·km-2,公路线密度为0.2~0.9 km·km-2,夜间灯光指数为20~60。非安全区域中,滑坡灾害潜在损失普遍较低,损失区划结果与近百年滑坡灾害致死人数和经济损失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4)"一带一路"非安全区域,滑坡灾害极低、低、中等、高和极高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44.7%、25.5%、15.3%、10.3%、4.2%,以极低和低风险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一项世纪伟业。河南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行动,要以发挥优势、主动融入、服务大局为宗旨,把实施三大国家战略纳入"一带一路"框架内。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大格局,努力推动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拓展、金融保障构筑、经贸产业深化、人文交流强化等领域的筹划与协作。完善一个载体,打造四个体系,组建大郑州都市地区,形成我国内陆腹地支撑"一带一路"的"中原板块"。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主动塑造周边环境,引导世界新变革的战略举措,其实施将引起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地缘政治新现象和地缘战略新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是发展中国家发起并主导的、以中国为网络枢纽引发的全球地缘板块"共振",尽管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并非地缘政治战略,但是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一带一路"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战略属性。地缘政治作为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视角,可用来理解全球地缘政治变化的驱动因素,为维护各国国家利益的重大决策提供思路和理论借鉴。为此,本研究试图从理论、动机、环境、效应、风险、策略等方面客观地论述不同学者和国家行为体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以及"一带一路"客观上所形成地缘关系的变化。针对相关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构建相关地缘政治理论,解释"一带一路"引发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深化"一带一路"地缘环境分析;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地缘战略效应和风险,加强地缘政治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以此提高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决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条件下,中国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深入和系统化,研究热点开始关注国际公约中的重要生态敏感区,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学术界同类研究的差距。以长江口为例,由于河口海湾地区处于海洋、陆地和河流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界面上,具有开放度高、敏感度高、脆弱性高和稳定性低的"三高一低"特征。针对长江口大量滩涂栖息地被围垦和侵占的现状,提出了在长江口受损湿地构建人工替代栖息地进行人工优化的途径。中国河口海湾研究不仅需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还要广泛争取国际组织的资助和合作,探索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参与动态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使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中国滨海河口海湾三角洲地区的保护开发和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收集网络关注度等数据,构建趋势线模型测算"一带一路"对我国国民出境沿线国家旅游需求的促进效应、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一带一路"共对27个国家旅游需求有促进作用,且各国家所受影响程度差异较大;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丰度和空间距离是"一带一路"对沿线各国旅游需求促进作用空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②"一带一路"共对30个省域国民出境旅游需求有促进作用,且各省域所受影响程度不同;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带一路"对各省域国民出境旅游需求促进作用空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对外合作战略的重点。中国各省(市、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的主要内容。本文根据最新的国际贸易中心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以及2010年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相互依赖关系以及中国各省(市、区)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依赖程度加深,同时呈现出不对称性;进一步从省(市、区)域层面来看,沿海省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对其GDP增长的贡献较高,新疆对中亚5国的贸易对其GDP增长的贡献非常高,对中亚5国的出口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正2000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15年,全国性贫困格局已基本消除,但西部地区连片低水平发展格局仍未发生显著变化。显然,山地主导的区域空间结构与脆弱的资源环境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矛盾。保护性利用西部地区脆弱的资源环境和山地空间结构,依旧是"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发展实践主线,更是学界关注的理论热点。西部地区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提升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的水平,深化参与东部沿海地区均衡发展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思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隐含碳流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秋蕙  韩梦瑶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18,73(11):2210-2222
随着全球各区域的连通性不断增强,碳流动以及碳泄漏在全球碳减排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全球产业跨境转移的过程,发达国家的高碳行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从这些国家进口成品用于自身最终消费。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本文测算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隐含碳流动,分析了生产碳及消费碳强度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产者及消费者责任。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产碳强度大都高于消费碳强度,且两者的差值大多高于“一带一路”区域外发达地区。全球95%以上的隐含碳净流出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地区的消费所引发的“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区域直接碳排放占比约为30%。考虑到跨国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整体承受了较大的碳排放压力。从消费者责任着手衡量各国家/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碳排放责任,并以包容性全球化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气候治理体系构建,可为长期难以达成协议的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提供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刘祎  宋涛  孙曼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2):124-132
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分析和研究缅甸的地缘环境对推进中缅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建构了多尺度的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了缅甸的地缘环境特征,并在对缅甸地缘环境、政体及战略演化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缅合作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探讨了"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中缅合作的主要领域。缅甸是大国角力的地缘破碎地带、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战略边缘区、山地与平原切割的多民族割据地缘空间。由于复杂的地缘环境,缅甸在史前及封建王朝、近代殖民时期、内战及军政府时期,以及后民主化改革时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合作具有广阔的潜力,促进双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能够为两国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