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一曼 《地理研究》1982,1(2):59-69
渤海湾西北岸的全新世海侵问题,已往对它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从全新世地层特征及其所含植物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方面,证实了本区在中全新世期间遭受过海侵,并根据海相生物分布和微地貌差异等进行综合分析,划出了这次海侵的范围。最后从河流—海洋水文动力条件,解释了渤海湾西北岸与西岸各自发育了牡蛎礁和贝壳堤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辽南滨海黄土粒度环境信息高分辨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雪铭 《地理研究》2002,21(2):201-209
对辽南滨海黄土粒度研究证明 ,滨海黄土是在第四纪冰期寒冷气候下的产物 ,但是 ,由于滨海黄土所处靠近沿海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种黄土的形成机制具有独特性。冰期时渤海湾西岸海面下降出露的冲洪积物和海底砂是滨海黄土除西北内陆地区以外的另一重要物源 ,搬运以风砂跃移方式进行。滨海黄土的粒度中包涵了丰富的有关渤海湾海面变化的信息。辽南滨海黄土剖面中的粒度拟合值、 2 - 3Ф粒级百分含量反映了渤海的海退、海侵过程和末次冰期蒙古高压的强弱 ,这种变化与滨海黄土 3个孢粉组合带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相吻合 ,同邻近地区的海面升降变化和深海岩芯氧同位素阶段也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滨海黄土粒度的拟合度是本区古环境变化的重要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3.
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守春 《地理学报》1998,53(5):445-452
本文揭示和论证了西汉末来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大海侵,并探讨了此次海侵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海侵的证据是,西汉时期在莱州湾沿岩滨海地带设置的诸县在东汉时期被废弃,东汉时期,渤海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诸郡国的县均人口居全国之首,以及《水经注》中记载的有关事实,此次海侵持续时间至少在一个半世纪以上,由于历史时期海侵事件较少研究,此次海侵事件的揭示,对于历史地理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都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黄圃镇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  曾昭璇  吴正  王小铭  黄山  叶春 《地理研究》2005,24(6):919-927
广东中山市黄圃镇海蚀遗址是广东沿海至今为止所发现最大规模的海蚀遗址之一,古海蚀地貌延伸范围超过200米,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仍保持得较为完好。根据地形特征、地层(钻孔)资料、海侵范围、史料记载进行综合确定了古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古海蚀崖所在的尖峰山由白垩系陆相红色碎屑岩系构成。黄圃附近地区在晚更新世末期第一次海侵前已经是一隆起地块,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次海侵时都处在较高的位置,出露的白垩系地层(尖峰山)为蚀余的低矮山地。这些残余山地在全新世海侵大部分时段内为珠江口古海湾中的岛屿,黄圃镇作为大陆岸线的时间很短,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全新世前海侵时(距今约6100~1600年)的岛屿时期。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将导致冰川消融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侵过程会给沿海低海拔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研究地质历史发生的海侵过程,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海侵提供预警和对策。福建沿海地区保留有较完整的晚第四纪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为海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海侵研究的进展,同时也发现前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几个明显问题:1)MIS3阶段晚期海侵层是否真实存在?2)由于研究载体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前人重建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3)缺乏高分辨率多指标多钻孔的古气候重建工作。因此,研究区日后的海侵研究工作将主要集中于:1)交叉利用多种定年手段,并结合模拟结果检验MIS3海侵的真实性;2)重建具有高分辨率可靠年代框架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及海侵过程;3)加强古气候研究工作,将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研究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该文探讨河北阳原—蔚县盆地早更新世沉积的泥河湾组所含有孔虫化石是否与海侵有关等问题。通过对河北平原、阳原—蔚县盆地所在地的冀西北山地及北京西山在上新世一晚更新世的地质、构造、地貌等调查、研究与分析,认为阳原—蔚县盆地早更新世时并没有发生海侵,有孔虫来源与海侵无关,属于内陆湖泊非海相有孔虫。  相似文献   

7.
依据研究区15口钻孔岩心录井及观察、测井资料,结合室内测试分析和野外调查等手段,综合运用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煤炭地质学等理论。利用单因素综合作图法对习水福平煤矿区龙潭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且分析了龙潭组聚煤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有障壁海岸2种沉积相类型、5种沉积亚相和13种沉积微相,包括一个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2个体系域。龙潭早期发生脉动式海侵,以慢速海侵为特征,聚煤主体环境为潮坪沉积环境;其后发生海退,发育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亚相,该时期三角洲沉积环境分布范围扩大,成为沉积主体,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海侵转折期之后。从而形成了自南东向北西下三角洲平原至上三角洲平原过渡转变的古地理格局,并伴生潟湖—潮坪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8.
河北沿海海侵灾害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中以包含海进、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的广义“海侵”概念,论述河北沿海地区海侵现状及其危害,探讨海侵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估海侵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张信宝  周杰 《中国沙漠》1996,16(4):411-416
晚更新世以来, 黄渤海盆地沉降速率较大, 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侵, 黄渤海的出现加强了东亚夏季风和黑潮暖流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温湿期的气候较早中更新世为湿润, 降水特别是汛期降水较多, 侵蚀强烈。和黄渤海三次大规模海侵相对应, 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有三次强侵蚀期, 中更新世末的统一黄土高原被侵蚀分异为梁峁区和塬区。东部地区的东北部陕北北部、晋西北一带, 由于黄土粒度粗, 抗蚀性差, 侵蚀暴雨多, 侵蚀最为强烈, 形成了现今的梁峁地貌; 南、西、西北部, 由于黄土粒度细, 抗蚀性较好, 或侵蚀暴雨少, 侵蚀相对微弱, 形成现今的塬、残塬地貌。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以包含海进、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的广义"海侵"概念,论述河北沿海地区海侵现状及其危害,探讨海侵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估海侵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生物埋葬群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1995,50(4):310-323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环境与现代环境的生物埋葬群进行对照,重建晚更新世中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古沉积环境,划分出两期的海侵区、海侵波及区、海侵影响区。并对中更新世海侵期表示存疑。  相似文献   

12.
地貌学     
P539.32006032157渤海湾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Magnetratigraphy ofmarine-terrigenous facies deposits in Bohai Bay/姚政权,郭正堂…∥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1).—9~16渤海湾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对研究海陆环境变化、新构造活动及华北平原的演化历史等均有重要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典型的咸水入侵区,古环境变化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A1、A5孔岩芯系统的孢粉、有孔虫、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资料的分析,结合100余个钻孔的沉积特征,论述了莱州湾南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特征。本区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冷暖气候波动,三次显著的暖湿期为85~76kaBP、50~24kaBP、10~4kaBP,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这三个时期分别与晚更新以来的三次海侵相对应,与相邻区域相比,全新世海侵开始早、结束晚;两次冷干期为76~50kaBP、24~10kaBP,分别对应于早大理冰期、晚大理冰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选取位于珠江口万顷沙ZK316-2钻孔进行孢粉、硅藻和岩性等分析,重建了珠江口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和古环境特征。孢粉和硅藻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期间该区域主要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期间有2次小的海平面波动。晚更新世地层海相特征明显,孢粉组合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其植被以南亚热带常绿林为主,孢粉组合以青冈属、蕈树属、金缕梅科等亚热带种属为主,期间出现的海桑属推测为滨海相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位置。晚更新世的海相沉积尽管14C测年结果为老于30 ka左右,但经过区域孢粉组合、硅藻特征、海平面高度等因素的综合对比分析后认为:下部海相层的年代更可能属于MIS 5期,而期间2次短暂的低海面记录可能与5b和5d海平面波动有关。钻孔上部13.9 m以上为全新世2 232 cal. a B.P.以来的沉积,孢粉分析表明植被仍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但人类干扰因素的禾本科、松属、芒箕和火灾记录(炭屑)大量增加,指示了沿海人类活动增强和大规模农业的发展,这与全新世晚期海平面下降和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基本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5.
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在锦州东南渤海湾有一座小渔村,名叫硝盐锅。 硝盐锅有个青年渔民叫李大海,为人忠厚老实,身强力壮,五大三粗,脚踩一片木筏子,手拿一把鱼叉,漂波游荡在渤海湾里。他从小在海边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踏水如走平地,潜水赛似龙游,人们称他渤海湾的二龙王。  相似文献   

16.
煤矿位于扬子陆块西南部内的黔北台隆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的北东部次级构造单元。区域出露地层自老至新为南华系—志留系及二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区域主体构造呈北西向展布,主要为仁怀背斜、长岗向斜及娄山背斜。煤矿含煤层位为二叠系龙潭组,煤层大部可采、局部可采并能在区内进行对比的煤层有5层,区域从中二叠世至早侏罗沉积演化表现为一个海侵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至早二叠世海侵范围最大。在整个海侵过程中,曾出现多次的海侵、海退的交替。表现为沉积间断及凝缩层的多次出现及陆源碎屑沉积与碳酸盐沉积的多次交替。沉积演化与黔中隆起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全新世海侵痕迹遥感信息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英时  杨忆 《地理研究》1996,15(1):73-81
本文应用TM、MSS、NOAA等多平台、多波段、多时相遥感信息,并结合地貌、水文地质、岩相、历史考古等地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华北平原全新世海侵痕迹信息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中特别注重利用与海侵有着直接成因关系的地下咸水体及水化学特征变化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到水、热、盐、土、植被等环境因子。通过多种图象处理方法,突出古海岸线两侧环境因子的综合差异,识别和勾绘古岸线。  相似文献   

18.
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分布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辉  王洪波 《地理研究》2015,34(12):2343-2354
搜集到1368-1911年苏沪浙地区风暴潮记录2119条,以此为基础,重建区域历史风暴潮发生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布。从年内分布情况看,苏沪浙地区历史风暴潮主要发生在6-10月,其中7-9月占80%,8月为全年最高值,占37%。68.56%的历史风暴潮发生在农历朔望日前后,其中发生在朔日前后(农历二十七至次月初四)的占35.57%,发生在望日前后(农历十三至十九)的占32.99%。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风暴潮年际变化时间序列存在54 a、30 a、17 a周期。历史风暴潮引起的海侵多发生在沿海地区,苏北地区历史风暴潮海侵淹没界线达4 m高程,长三角地区历史风暴潮海侵淹没界线达5 m高程,杭州湾沿岸、浙东沿海地区则分别达5 m和6 m高程。  相似文献   

19.
对东南极大陆沿海西福尔丘陵 ( Vestfold Hills,68°38′S,78°0 6′E)若干主要湖泊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现代生态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湖泊的地理地貌环境和理化要素的动态特征、生态群落结构类型。利用湖岸古化石的生态组成与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资料 ,推断了晚更新世以来随着全球海平面变化 ,该地区所经历的海侵、海退及其地理地貌改变过程 ,尤其重现了本区 1 80 0 0年以来因两次海侵而发生的湖泊生态演替过程。本文首次推出了该区海成湖泊 4种环境演化模式 ,认为这些湖泊环境演化模式不仅是区域环境生态历史演变的缩影 ,而且也是现今南极局部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沿岸的盐硷地,北起北戴河,南至山东省的昌邑县,总共约有三千万亩。由於南北的土质、河流等自然情况的不同,其改良与利用的方法亦有所差异。因此,根据自然条件与改良和利用的措施,将渤海湾沿岸的盐硷地划分为二部,天津以北至山海关一段称为北部,天津以南至山东一段称为南部。 渤海湾沿岸的盐硷地,一般称之为海退地。地理学者对于海岸的升沉及其变迁的趋势虽有不同的论点,但这一带盐硷地的生成原因,主要是由於海水浸渍的结果应无异议。 渤海湾沿岸的盐硷地,野草丛生,系蝗虫栖息繁殖之地,华北一带每年蝗虫灾害的发生,均起源於此,然后逐渐蔓延各地。但在另一方面,此带的盐硷地经改良与利用之后,每亩可产稻谷一千余斤,这说明只要将盐硷地对于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消除之后,土地的生产率仍然是很高的。这一带的国营农场经过农业技术措施的不断改进后,农作物产量不断在增长。同时,此带土地广阔,又系国有,宜于建立国营机耕农场。因此,为了根本消减蝗虫灾害,增加耕地面积以及修建国营农场,以提高我国农业产品起见,对於渤海湾沿岸盐硷地的利用与改良问题,实有研究的必要。兹将渤海湾北部盐硷地的自然情况与改良利用的研究结果发表于下,以供读者参考和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