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策、模式、制约因素、村庄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以及如何拆旧建新等问题,少有人涉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其实,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成败,值得全社会去研究、关注.对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引发的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农业标准化、建立和完善农村污染监测网络和控制体系等保护农村环境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区域层面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影响到广东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影响到广东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构建了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四大经济区域层面上对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诊断.分析和评判了其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和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6年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75.5%;[2]在区域层面上,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分别为85.3%、71.1%、69.5%和67.0%,区域间差异明显;[3]各区域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东翼地区的经济实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清洁能源使用率等方面;西翼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恩格尔系数、清洁能源使用、饮用水质量以及垃圾实施集中处理程度低等方面;北部山区村的容村村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落后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平罗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农业大县,土地是全县29万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平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满足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享受“返璞归真”的追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开发乡村旅游的硬件条件具有很高的重合度,而根植于西双版纳村寨的贝叶文化是一种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因此,在版纳村寨开发乡村旅游是一项很好的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此举是促进西双版纳村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整理是一项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土地整理的有益实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展示了令人振奋的光辉前景。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崭新事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仍是生存的保障,是"定心丸"。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来经营种植,就失去了致富之本,党的富民政  相似文献   

6.
中国要完成乡村转型,乡村政策和保障是关键;这就好像中国要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国家政策和保障是核心一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当多数研究者较多关注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时,冯健等学者所撰<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一书则从理论高度,从乡村政策和保障这个核心人手,为国家乃至广大乡村干群指明了一条实现乡村转型的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在系统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认真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近年来,如何破解农业瓶颈,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自2006年以来,中共平  相似文献   

8.
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居住环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对北京市首批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的问卷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素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研究表明:相比新农村建设前,京郊农村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大改善;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地域特征显著,近郊平原区优于其他地域类型;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协调水平对村民形成人居环境整体印象最为重要,收入状况、村内道路质量、垃圾处理设施、卫生所等因素对人居环境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建立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京郊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以我国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的河南省为例,回顾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演化历程,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模式和演化的动力机制,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模式和发展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多功能理论的基础上,以村域为研究单元,结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贫困村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域多功能的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茶山村依托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形成了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乡村地域产品生产、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生活保障的多功能发展;②驱动茶山村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地域系统外部的市场、政策、交通、技术、人才、资金因素和内部的资源本底因素,市场是根本因素,政策是关键因素;③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成果的巩固,贫困村应在调整产业结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基层组织管理等关键领域着力,强化地域功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1.
1概述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新农  相似文献   

12.
以怒江茶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在实地考察和60户农户访谈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退耕还林实施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找出了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表明退耕还林后,小流域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粮食压力大;农户生计问题急需解决;陡坡开垦严重,流域生态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土地规划学中的理论与系统层次模式等方法,从产业发展、农户生计、生态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茶山小流域土地利用模式,即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按垂直地段,综合考虑产业、农林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设计土地系统层次模式,并提出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建议,为退耕还林山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公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第四个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文件。前三个“一号文件”的主题分别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此次主题是发展现代农业,与前三个“一号文件”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与要求.都不是在一年之内就能实现的,具有长期性。  相似文献   

14.
楼惠新 《地理学报》2006,61(6):F0002-F0002
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于2006年4月21-24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有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贺铿副主席、中国科协程东红书记等260人。这次会议围绕中央今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大家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建设”。  相似文献   

15.
建设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应是以区域一体化为中心的城市化道路,乡村发展也是城镇化的内容。从中国的实情出发,要重新认识“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的模型是以粮食代表整个农业生产。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在组织形式上存在差异区别,但不存在严重的资金竞争,并且在服务对象、功能、产业结构方面是互补的,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是并行不悖的,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镇体系建设是当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松溪县域城镇现状的调查,从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职能结构3个方面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议,为松溪县"十一五"期间制定城镇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①农村土地空心化和人口过疏化现象不断加剧,耕地资源浪费严重;②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滞后;③农村组织建设不健全;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后,各类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缺乏;⑤农村建设决策体系不完善,缺乏规划引导;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不强,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结合问题分析,总结得出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3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即保障力短缺、参与力短缺和服务力短缺。随后,针对各制约因素在国际典型地区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梳理,就德国、比利时、以色列、荷兰、法国、匈牙利、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在土地资源供给、人才资源供给、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构建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世界各国的农村建设经验和教训,从政府、社会机构和农民个人3个层面对中国今后如何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研究构筑村镇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针对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分析了村镇建设格局的基本内涵、战略地位与实践价值,阐释了村镇建设格局相关的城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转型、城乡等值化等基础理论,梳理提出了村镇建设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城乡关系地域格局研究的层次体系,深入探讨了针对新时期村镇建设格局问题,地理学亟需加强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宅基地问题,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热点、难点之一。搞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对于节约集体用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新的事业。“十一五”国家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也是农牧区拓展土地领域的最好时期。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土地的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是一项符合区情,顺平民意,利国利民的事业。因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管理和指导,推动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