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擎 《地理教学》2012,(8):11-13
在学习"地球圈层结构"一节时,必然要谈到岩石圈的问题。岩石圈作为地球重要的圈层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已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岩石圈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化石燃料、矿物原料;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循环,促进了  相似文献   

2.
“地球的结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Ⅰ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①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及特征;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③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界限、厚度、物理特性和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社会、农户后顾生计来源3个层次选取11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拟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合时序,提取各乡、镇政府驻地经纬度坐标并结合主成分因子得分,采用两维图论聚类分析从空间角度确定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合核心点并依据核心点辐射作用划分圈层,依据圈层核心点在主成分分析结果中排序并结合现实情境确定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合时序。结果表明,璧山县开展农村居民点整合可以七塘镇、河边镇、青杠街道、健龙乡为核心点划分4个圈层,A圈层={七塘镇、八塘镇、大路镇},B圈层={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C圈层={青杠街道、璧城街道、正兴镇、丁家镇},D圈层={健龙乡、广普镇、三合镇};整合时序为:圈层C圈层B圈层D圈层A,以圈层C核心点青杠街道为中心分别向其西北、西南、东北方向辐射圈层B、圈层D、圈层A核心点。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居民点整合工作开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GIS与地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GIS与地理学的结合 ,有助于地理学家分析区域性或全球性一系列的地理问题 ,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内部的结构特征、分布规律、演化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方式及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毕思文 《山地学报》2001,19(3):193-200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研究思路。研究了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统一构造动力模型、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等。关于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动力学特征。主要研究高原山地系统现今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和高原山地系统统一构造动力模型。认为均起源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引发的统一的板块汇聚动力体系和各圈层与之相应的一系列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关于青藏高原山地各圈层力学系统描述,主要把山地各圈层块体质点作为一个力学系统来描述。求解速度向量、位移向量、密度场、温度场、应力张量等物理量和状态空间。最后求解运动方程。关于青藏高原山地系统的非稳定性问题。将给定的载荷历史分成许多小的增量步。对每一个增量步求解一个非线性边值问题。使用失稳量准则判断山地系统的稳定性。关于青藏高原山地各圈层多体系统力学描述。青藏高原是由多圈层多块体不同物质结构组成的。皆可用若干塑性、流变体、流体和弹性组成的系统模型予以有效地描述。主要研究内容有:高原山地系统碰撞隆升的分类和现象、山地主动碰撞构造体特性和山地被动碰撞体(靶体)特性等力学模型。文中初步分析和推断了演变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物质能量传输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模块,但在以往的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过程中该视角一直以“隐性”的形式存在。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增添了对该方面的描述,这表明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增强对该视角的关注。文章论述了物质能量传输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地球运动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基础性作用、各圈层中的物质能量传输、物质能量传输是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三个角度对人教版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这三个角度提出三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缘区,通过对淮海经济区118个县(市)、市区的就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省际边缘区7种就业空间模式:连续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非连续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跳跃式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混合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母子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核心转移型就业空间模式、带状空间就业模式,并从边界、中心城市、交通、城市间关系4个方面总结出各种模式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资源呈现高度异质性,植被分布斑块化成为该生态系统的普遍现象。藓类结皮是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的主要类型,自然状态下藓类结皮通常呈现出典型的斑块状分布特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以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藓类结皮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将藓类结皮斑块从中心至边缘划分3个圈层,通过对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等16项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藓类结皮斑块3个圈层的土壤肥力,并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表明:(1)藓类结皮斑块边缘圈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脲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吸光值(AWCD)均显著低于内部两个圈层,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pH值、碱性磷酸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不受边缘效应的影响,在3个圈层无显著差异。同时,土壤各项指标在斑块内部两个圈层均无显著差异。(2)藓类结皮斑块3个圈层土壤肥力的关联度值依次为中心圈层(0.65) > 中间圈层(0.59) > 边缘圈层(0.47),藓类结皮斑块结皮层的土壤肥力从中心至边缘逐渐降低。藓类结皮斑块状分布显著影响土壤肥力,导致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程度增大,从而可能影响荒漠植物群落,尤其是草本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李虎 《地理教学》2013,(1):35-36,30
正一、考情分析分析近几年各个省区的高考题和一些省份的学业水平测试题,可知两类考试中针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的相关命题有以下特点:①从考查内容来看:岩石的形成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是重要考点、高频考点。②从命题角度来看:以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或以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圈层结构都是常见的命题方式。③从能力考查上看: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鲁岩 《地理教学》2013,(1):26-27
正【教学目标】了解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通过读图,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通过绘图,掌握地球内外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说出各圈层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  相似文献   

11.
以游憩者比重和旅游企业比重2个变量为指标,对中国比较成熟的2个城市RBD--上海城隍庙和苏州观前街游憩商业区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目前,这2个城市RBD的空间结构都出现比较典型的内部空间结构特征,这些圈层由内到外呈现比较有规律的圈层变化.在对这些特征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提出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下,城市RBD的圈层结构特征由内到外将会出现核心圈层、边缘圈层和辐射圈层.最后,对该理论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形进行了推理.  相似文献   

12.
城镇防沙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城镇防沙是在国家需求推动下产生的新领域,在没有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以风沙物理学、治沙工程学、恢复生态学,以及沙漠化防治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基础,通过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初步总结出的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包括风沙灾害成因与区域风沙流场特征、城镇周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防沙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防沙工程效率评估与预测4个分支领域,14项主要研究内容和9个支撑学科;技术体系包括8个分支技术领域和一个总目标(即:城镇防沙技术优化模式)。除青藏高原外的城镇防沙技术模式具有圈层结构特征,第一圈层都是以市(镇)区为核心的绿化景观带。对于地处半湿润风沙区外缘的城镇,第二圈层为高效农牧业生产区,第三圈层为生态涵养圈,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湿润风沙区内部的城镇,第二圈层为农牧业生产与沙丘封禁区,第三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与农牧业生产区,分为近郊设施农业圈、远郊沙丘(地)封禁与农牧户独立生产圈两个次级圈层,第三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保护圈。对于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节水灌溉农业区,第三圈层为外围防护带,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带。对于地处青藏高原山间盆地的城镇,防沙工程一般采取近郊“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外层为“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再外层为“防护林带+草地改良+封禁保护”的布局模式。对于地处青藏高原河流宽谷的城镇,防沙工程技术模式在宏观上根据河道走向布局,局部充分考虑防沙治沙与河道整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有机结合,细节上依据沙尘源地类型和分布地貌位置选择防沙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网络与效能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物质载体。为了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应该转变传统规划思想 ,做到 :( 1)承认城市规模极限的存在 ;( 2 )在城市圈层建立稳定、可靠的生态网络 ;( 3)实现从“功能规划”到“效能规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徐昀  汪珠  朱喜钢  李唯 《地理研究》2009,28(2):484-498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城市因子生态分析手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南京城市社会区类型空间结构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2000年南京城市社会区形成的主因子有外来人口因子、农业人口因子、城市住宅因子、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因子和城市失业人口因子五个;将2000年南京城市社会区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南京城市社会区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三圈层"结构:城市本地户口居民集中分布的老城区、在老城区渐进蔓延基础上形成的中间圈层、城市远郊区为主的外围圈层;圈层内部的城市社会区空间分布以"圈层+扇形"的复合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15.
唐晓春 《地理学报》2001,56(6):743-743
自然地理学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学科的交叉和圈层的相互作用,在于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去审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去审视地表物质的空间联系与地域分异规律。可是,过去的自然地理学教学体系和教材却存在着特色不突出的现象。从教学体系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一系列课程的组合:地球概论、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有的学校再加上普通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从教材内容来说,似乎是这些学科众多知识点的拼凑,缺乏横向的交叉、融合和联系。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  相似文献   

16.
段生才 《地理教学》2014,(9):35-37,32
正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流动中的,这种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流动是地球表层系统发展演化的原因与动力,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相互作用的桥梁。地球经历了几十亿年漫长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如今地球上相对稳定的物质及能量的流动和收支平衡。一、能量的收支分析图1反映的是地球每年全球平均能量平衡估算的示意图。从长期来看,地表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与其释放的长波辐射的能量是平衡的。如图1,假设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就业的空间模式及区域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振波  朱传耿 《地理学报》2007,62(2):191-199
就业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社会问题, 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中国就业空间分布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国家流动人口的引导、就业政策的制订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利用2000 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 对中国2343 个县(市)、市区的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① 中国就业形成了连续型圈层、非连续型圈层、跳跃式圈层、混合型圈层、多核心圈层、带状等6 种就业空间模式; ② 中国就业区可划分为东部沿海、东北、京津、中部、西部等5 个就业区, 其中, 西部区可划分为陕甘宁青川渝、云贵藏和新疆等3 个就业亚区。  相似文献   

18.
李兴防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1,(6):44-49,43
一、专题适应训练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半干旱区城镇众多,风沙灾害频发,开展城镇风沙灾害防治研究势在必行。以毛乌素沙地的乌审旗达布察克镇为例,对其周边沙尘源地和植被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单项植物、机械沙障防风原理的风洞模拟结果,提出各种沙尘源地亚类防沙治沙措施的合理配置。根据建立半干旱区城镇防沙工程体系的原则以及城镇周边不同下垫面的防沙治沙措施配置,达布察克镇防沙治沙模式可以概括为城镇周边的“三圈模式”。第一圈是以达布察克镇为核心的绿化景观带,这一圈层大致位于达布察克镇以外600~900 m宽度范围内。第二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与农牧业生产区,包括两个次级圈层:设施农业次级圈层的宽度约为1 km;远郊沙丘(地)封禁与农牧户独立生产次级圈层的范围较大,这一次级圈层的显著特点是大面积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小面积用于农牧业生产。第三圈层是沙丘(地)封禁保护圈。该圈层位于乌审旗的西北位置,圈层内主要包括流动、半流动沙丘链以及平坦流沙地,是达布察克镇上风向主要的沙尘源地,应按照防沙治沙原理对其进行封禁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1.关于景观成分和因素的现代概念在一些地理学著作中,景观“成分”概念不拘形式,可以较灵活地加以解释。例如,З.聂弗把景观成分理解为客体的组分,这些客体的形状、大小和成分可以是各级数值。许多研究人员把景观成分说成是物质比较均匀的个别圈层。另一些赞成 B.B.迹库恰耶夫说法的学者们认为,景观成分是岩石和矿物、空气、水、动物界和植物界。B.C.普列奥布拉任斯丛及其合作者则企图在这些观点之间找到一种拆衷观点。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等人认为,景观成分是“地理壳中某些圈层的区段: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区分布圈”。另一种消除分岐的观点认为,各地理圈层(地壳、水圈、对流层和生物圈)是地理壳的成分,而岩石和土壤、水、空气、植被和动物界则是景观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