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陈朝辉 《热带地理》1994,14(2):113-117
分布在广东省西北部的纯石灰岩山区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十分低,已采取外迁人口,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其极端盆团的措施,人口外迁以后的石灰岩山区应继续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并适当发展旅游业,变无用地为有用地。  相似文献   

2.
改建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是改善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广西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受害的表现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改建的可行性,提出了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改建的优化模式和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蔡克光 《热带地理》2001,21(4):301-305
石湾陶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石湾陶瓷业在佛山市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城市的扩展和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石湾中心陶瓷业的继续保持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实施对石湾中心区的生产性能建设用地外迁与用地功能的调整,实现内部的结构重组与产业升级,是解决陶瓷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矛盾,继续保持“石湾陶瓷”品牌,进一步提高“南国陶都”地位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山区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以重庆金刀峡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华松  张兴国 《山地学报》2006,24(6):739-743
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为山区旅游小城镇带来了生机,但粗放型经营对城镇的生态环境、土地利用、风貌形态等带来建设性破坏。结合山地旅游小城镇生态资源脆弱性、建设用地局限性和人口集聚不均衡性等特点,提出了旅游环境保护、城镇景观优化及城镇功能分区的规划理念,促进山区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金国  陈同庆 《山地学报》2002,20(2):236-240
广东省石灰岩山区是广东省主要的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突出第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广东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30年来我所在山区开发研究方面承担过国家级、院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论著200多种.研究领域有:山区综合开发,山区农业发展布局,山区资源条件评价及开发潜力,山区城镇和工业发展布局,山区人口的就业、移民和人口容量等.前两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我国近半数人口的生存依赖于山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山区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快速的发展,但山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山区GDP仅为全国的30%左右,山区与平原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8.
广西石灰岩山地合理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 《自然资源》1994,10(4):70-75
本文在分析广西石灰岩山地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合理利用的模式,如林果药结合模式、饲料林模式、竹林模式,木本粮食林模式、纤维原料林模式、木本油料模式、特硬材林模式、药用林模式、藤本植物模式,封山育林模式,等等。采用这些模式利用石灰岩山地,具有良好的经验、生态和社会效益,是石灰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河北山区跨省境53个县(市),土地面积94553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4%;耕地面积151.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2.6%;农业人口1200多万人,约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4;山区的木材、粮食、油料、干鲜果以及蚕桑、药材等,都占全省较大比重。开发利用好山区土地资源,对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等有深刻影响。 一、河北山区土地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河北山地基本上由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组成。全境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等组成。海拔多在2000m以下,中、高山占山区总面积的46%,相对高度多在500—800m,坡度20—40°;低山丘陵占36%,低山浑圆,河谷宽阔,丘陵区黄土普遍分布,切割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海地区各类用地需求分析林忠(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沿海地区是福建省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也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今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需求量必将大幅增加,各类用地矛盾将更趋尖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典型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即土地利用状况的剖析,分析了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率和强度,以及其灾害的兴衰与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互为耦合作用的关系。当人们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和合理地利用山地土地资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泥石流灾害,并达到优化山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山地和丘陵的荒漠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漠化问题及其带来的巨大危害与后果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 我国南方许多山地与丘陵区正在广泛、迅速发展的山地荒漠化和谷地沙石化过程, 同样不能忽视。它使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劣、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土地退化和生产能力衰退或枯谒, 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向恶性循环发展的严重恶果。我国南方山地荒漠化和谷地沙石化的土地面积估计约1.0-1.3亿公顷。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江西等十多个省(区), 其中云南的小江流域, 四川的金沙江河谷及岷江上游; 广西的南流江一带, 江西的兴国县和鄱阳湖区等尤为严重和典型。我国南方山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引起, 而不利的气候和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促使其不断加剧和扩展之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不同形式人类经济活动下的森林景观变化与西双版纳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关系.同时对发展生产时的用地布局和维护森林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刘闯 《地理研究》1986,5(2):47-56
本文在陕西秦岭西段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类型的结构特征,进而作出了本区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计量地理方法和GIS手段对广东省12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域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梅州、清远、广州和湛江四市;从地理区域尺度来看,传统村落在广东省四大地理区域不均衡,呈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集中分布在粤北,其次是珠三角;另外,广东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别在梅州和清远存在2个高密度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为传统村落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洪  李中元  李彦 《地理研究》2019,38(11):2681-2694
随着中国城镇化推进,开发低丘缓坡山地建设山地城镇,成为中国南方山区解决城镇化土地资源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山地城镇,目前尚没有成熟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此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本文以大理市为研究案例,将地质灾害、水源涵养、地形地貌、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洪水淹没作为山地城镇建设关键生态因子,划分确定山地城镇建设的生态安全等级;通过CGELUC模型与DLS模型等实证分析和情景模拟,优化生态安全约束下山地城镇土地利用布局和情景模式选择。实证研究表明,高生态安全的经济优先发展模式和三维立体土地利用方式,是最符合山地立体特征的山地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7.
广东欠发达地区多属于生态敏感或脆弱地区,其发展受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特别明显,同时这些地区又是全省的生态屏障,加强保护,发挥其生态功能不仅有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全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缓解山区面临的不断增长的生态压力,建议实行生态移民政策,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控制人口密度,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将部分人口转移到城镇.  相似文献   

18.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s ar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prerequisit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arid lands, where the environment is wholly fragile thanks to extremely limited precipitation, and where human activities have greatly transformed natural desert system by clearing natural vegetation, expanding oases and even building dams on inland rivers.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ies on land use patterns are still characteriz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ase studies, with almost no solid scientific basis. This paper holds that land types and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re the principal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s, and that GIS and RS-based large-scale land type mapping and the study of their spatial combination structures should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duced by irrational land use mostly result from their deviation from the natural properties of land types. Taking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NSTM) as an example and considering land type patterns as the basis of land use patterns,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vertical oasis- and-mid-mountain two-belts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sustainable mountain land use model for arid lands pu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and in terms of oases patterns, it outlines oasis development models, including intensive land use pattern in alluvial-diluvial fans, modera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alluvial plains, and ecological land use pattern in river-end oases.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复杂,生态类型多样,河谷及部分山地发展经济林木具有环境适宜、类型丰富、消费市场大、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等优越条件,但发展缓慢.为发挥资源优势与潜力,从农业结构、管理体制、科学技术等探讨了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e Tibetan Plateau serves an important shelter function for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Asia, and especially China. Here, we proposed and improved indicators and methods for assessing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the terrestrial alpine Plateau ecosystems and assessed the freeze-thaw eros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water-caused soil loss, and land salinization sensitivity, together with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from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cological pressure, and elasticity aspects in Tibe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of Tibet is quite sensitive to freeze-thaw eros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water-caused soil loss. Extremely and highly sensitive regions account for 9.62% and 83.69%, respectively,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Extremely and highly vulnerable areas account for 0.09% and 52.61%, respectively,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Himalayan and Gangdise mountain regions in west Tibet; the Nyainqentanglha, Tanggula, Hoh Xil, and Kunlun mountain regions; and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the Changtang Plateau. The results will aid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ized protection schedul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cological issues in each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