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一、内地科学工作者入藏第一人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大高原,自然环境特殊,高峰荒原,人迹罕至。满清统一中国,曾经测绘地图,探寻河源,迄至二十世纪初,仍少内地科学家深入其境。近代曾有西方科学家入境探险考察,但直至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成立后,也由于西藏地方政府阻拦,高原的科学考察长期难以开展。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气候区划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晦拔为4500米,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因而太阳辐射和日照均比同纬度地区大得多。尽管高原上温度状况的分布,也受纬度变动而有南北间的差异,但因海拔高度,下垫面状况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以至于温度不呈纬向带状分布。高原的温度和水分条件具有自西北向东南变化的特征,高原的西北部比较严寒干燥,东南部比较温暖湿润。同  相似文献   

4.
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华 《地理研究》1989,8(3):85-94
许多学者把高原隆起作为季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认为把在现代的位置上“削平”高原而模拟出的结果推广到早第三纪是不妥的。因为根据古地理和古地磁资料恢复的青藏高原早第三纪位置与现代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试图重建青藏高原隆起的动态模式,提出在早第三纪,中国已经存在古季风的初步认识,而青藏高原的隆起,只是使季风环流进一步加强,中国气候图式因高原隆起而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5.
6.
<正>2014年12月29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由学会会员单位推荐的116位会员代表参加大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洛桑·灵智多杰,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重要性,是地球表面上很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被作为先兆区或预警区。青藏高原湿地多为高寒沼泽、高寒沼泽化草甸和高寒湖泊,具有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止全球水危机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青藏高原湿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湿地的类型和分布、湿地土壤、湿地植被、泥炭的形成与演化、湿地动物、古植被古气候、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湿地退化几个方面对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的范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炳元 《地理研究》1987,6(3):57-64
青藏高原确切的范围各家说法不一,本文根据青藏高原巨构造地貌特征,提出以高原面及其海拔高度为确定青藏高原范围的依据,对青藏高原具体范围特别是东、东南的边界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郑度  李炳元 《地理科学》1999,19(4):295-302
经三纪青藏地区曾二次隆升与夷平,3,4Ma以来经历了高原强烈隆起,现代季风形成,高原山地抬升、进入冰冻圈,环境剧烈波劝,高原内部干旱化及全新世环境波动变化等古寺理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的盐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前言 青藏高原棋布着世界最高海拔的盐湖,构成高原自然景观的重要特色之一。就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发育之好,皆占我国首位,成为我国盐湖资源的重要宝库。目前,在青藏高原123个盐湖中(图2),已见到40多种盐类矿物,其中天青石(S_rSO_4)、芒硝、硼酸盐、钾盐等,具有工业价值。在盐湖卤水,尤其是晶间卤水中,富含钾、镁、锂、硼、铷、铯、  相似文献   

11.
影响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变化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任余龙  王劲松 《中国沙漠》2009,29(4):734-743
利用1948—2006年的NCEP(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影响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变化的动力、热力因子。结果表明:①200 hPa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影响沙尘天气的动力因子,高层天气系统的季节性变化,导致了其位置及强弱的季节性变化,从而导致了高原南部扬沙、沙尘暴季节性南北移动;急流的动力结构使局地环流得以形成,局地环流的下沉支流使得高空动量下传,使地面风速增大,从而使扬沙和沙尘暴发生。②浮尘和扬沙、沙尘暴天气成因有所不同,地表温度等热力因素对浮尘天气有直接影响;而急流等动力因子则影响浮尘天气的频率,对发生范围影响较小;动力因子是扬沙、沙尘暴发生的直接原因;500 hPa锋生函数大值带的季节性南北移动也是扬沙、沙尘暴南北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原因。③500 hPa水汽输送带的边缘是扬沙和沙尘暴容易发生的区域。④地表湿度是沙尘天气发生的一个因子,当地表较干时,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增加,而当地表湿度增大时,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减小。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卫星俯视图~~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5,(4):45-45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专家组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30年间青藏高原冰川平均每年减少147.36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土壤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青藏高原土壤区划的原则和土壤区划单位(土壤地带-土区)系统及新的区划方案,并简述了各土壤地带与代表性土区的成土环境特点、土地利用方向及代表性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大湖期   总被引:94,自引:6,他引:88  
李炳元 《地理学报》2000,55(2):174-182
青藏高原湖盆中古湖岸线分布广泛,从最高湖岸线的分布确定的大湖期湖泊面积,一般比现代湖泊面积大数倍至十多倍。据高原不同地区的十多个湖泊沉积测年数据分析,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在40 ̄24ka BP居多,有的可能延续至20ka BP,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末次冰期间冰段相当。时期高原环境特别湿润。大湖期的形成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特别强盛有关。  相似文献   

16.
高卿  苗毅  宋金平 《地理研究》2021,40(1):1-17
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全球尺度的生态安全,其恶劣而敏感脆弱的自然环境也长期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青藏高原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促进相关研究转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有针对性、可操作、能落地的政策参考。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对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历了缓慢上升阶段、加速上升阶段、波动下降阶段及当前的新发展阶段,从系统间相互作用、实践、对策及评价等方面对青藏高原区域整体及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丰富探究。但目前仍存在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视角不够全面和研究方法不够多元的问题,亟需从交叉学科视角利用多元研究方法对多尺度区域进行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深对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总结和探究不同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形成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大湖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藏高原湖盆中古湖岸线分布广泛,从最高湖岸线的分布确定的大湖期湖泊面积,一般比现代湖泊面积大数倍至十多倍.据高原不同地区的十多个湖泊沉积测年数据分析,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在40~25ka BP居多,有的可能延续至20ka BP,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末次冰期间冰段相当.该时期高原环境特别湿润.大湖期的形成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特别强盛有关.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至中国东部年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根据1951~2002年中国194台站的雨日资料,运用分形理论中R/S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两项Hurst指数试验。研究并预测了中国5大区域年雨日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中国5大区域未来年雨日变化趋势与过去50年来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两项Hurst指数试验结果表明中国今后年雨日将继续减少。依照5大区域的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平均每十年减少雨日3.7~3.8天;中国东部南方区和中国东部北方区平均每十年减少5.9~6.8天;四川盆地年雨日减少最多,平均每十年减少雨日12.3天。且期间雨日没有突变。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国首次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50周年.早在1958年春天,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的全院大会上,各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出许多重大的课题,其中地理研究所提出的课题之一是:"把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探索世界最高峰的自然奥秘".这项课题在当时是很有挑战性的.  相似文献   

20.
金炯  王涛  孙良英  郝美玲 《中国沙漠》2001,21(4):319-321
《中国沙漠》的学术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学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以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并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新人,为科研事业储备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