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及配套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城市建设用地市场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滞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是割裂的,由此造成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和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益受损.在透视分析我国建设用地市场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土地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分析工具,研究了建设用地市场的演化动力及其发展路径,构建出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制度框架,并提出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以促进建设用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黄贤金 《地理科学》2017,37(2):200-208
为了破除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现状,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共同发展的目标,需要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发展。分别从城市土地市场、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非正式市场和农村农用地流转市场3个方面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进行梳理。结果认为:第一,城乡土地市场割裂的状况仍然存在,并且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较大影响;第二,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土地供求关系和土地利用结构,甚至对土地利用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第三,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市场已现雏形,但由于产权的模糊性而缺乏法律上的监管和保障,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过度非农化转化。另外,农用地流转市场的出现也改变了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类型;最后,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现象会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认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分析,且揭示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机理(格局、过程、效应)。  相似文献   

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亟需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路径问题,文章通过芜湖、广东、重庆三地模式实践研究,探索不同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路径选择。通过分析三地模式实践安排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利弊,发现三种模式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实现土地与资本市场的流动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利益协调机制的差异导致其适用性不同。广东模式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芜湖模式更适用于中部发展中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可借鉴重庆模式。由此得出,各地区在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时,因结合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可行性、动因、现状、模式、主体、收益分配以及流转制度、支撑体系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成果更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结合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展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的要求,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加强以下5方面的研究:①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研究,摸清家底,科学判断区域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及空间分布,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时序安排提供基础,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可量化的指标。②深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管理和地价评估研究滞后于农村土地市场发展的要求,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定价方法研究,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③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研究。由于各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参与流转收益分配的主体及收益分配关系的差异较大,存在各主体利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等问题。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机理研究,合理确定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及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④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控制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研究,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及降低风险,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效益的最大化。⑤注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驱动力等方面定量研究。在现有定性分析为主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为决策部门把握流转动态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量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大量存在,研究和建立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便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又一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基层工作实践,通过对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就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叶秀如 《福建地理》2004,19(4):28-3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大量存在,研究和建立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便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又一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基层工作实践,通过对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就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二连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边陲口岸和进出口贸易基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城市建设还是相对滞后,经济也相对落后,为了改变现状,二连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在2014年将进一步推动建设用地市场城乡统一,"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土地租赁、转让、  相似文献   

8.
张志慧 《西部资源》2015,(2):159-16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集体建设用入市迫在眉睫,合理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价值是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关键。本文以常用的土地估价方法为切入点,探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价值评估中估价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不能没有同时也不能再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背景下,我们对于土地是需求量不断增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做得好坏关系到我们未来发展的速度。本文在本着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必要性、演变过程和现状进行介绍,遵循党的十七届十八届会议精神,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行法律法规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完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还需要土地财政发挥正向作用,加之农村建设用地低效、隐形市场的存在以及国家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财政必然驱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选取2001—2015年土地财政与农村、城镇建设用地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区域临近原则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我国31个省份(未含港澳台地区)土地财政驱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作用程度由高至低划分为7个区域。驱动程度最强的区域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潜力相对于国有土地出让面积的替代作用最小。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对于农民财产性增收贡献、增加区域生产要素及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地方政府征地引发的社会弊端及其程度区域差异显著。从鼓励农民参与投资开发、建设土地指标储备制度、指标异地流转入市等方面,构建兴利除弊的区域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村土地制度的考察与评价,提出未来农村土地市场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结构中,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政策安排偏多,而土地市场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与间接干预政策安排不足。因此,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政府制度激励的不足,导致现行制度难以保护好土地。今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的基础性和间接干预的制度安排,逐步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的制度安排,将保护土地资源的手段从直接行政管制转向依靠市场和富有激励效应的制度上。  相似文献   

12.
在划拨土地使用权入市增值分析和测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龙口市东城区为例,按类型、用途及区位测算划拨土地使用权以不同用途入市的增值。研究结果表明:龙口市东城区划拨土地入市平均增值率为26.61%。征收农用地形成的新增划拨土地入市增值最大,增值率达142.69%,其次是存量公共用地和工业用地,征收宅基地形成的新增划拨土地、存量商业和住宅划拨用地入市增值平均为负值;总体上高级别增值大于低级别,划拨土地入市转为商业用地增值最大,而转为工业用地增值平均为负值;存量工业、公共划拨土地及宅基地入市转为商住用地是可能的,也是经济的。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基础上,利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广州市天河区及白云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位置、产权、产业、历史、基础设施、审批、经营、管理、利益分配及经济形势等因素构成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形成机制的因素群组,位置、产业、产权、历史、基础设施及审批等因素是影响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形成最为强烈的关键因素。通过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定农村低效建设用地认定标准与程序,积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二次开发利用的监管及简化审批流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转折期,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用地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布局分散等问题,影响到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土地利用秩序,只有适时调整和坚持正确的乡镇企业用地管理对策方向,才能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应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乡镇企业用地管理的3个对策方向:(1)加强对乡镇企业用地布局的空间管制;(2)引入市场机制来促进企业用地的集约化;(3)建立城乡土地统一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视角下北京农村居住用地非正规市场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冉  黄大志  刘盛和 《地理研究》2010,29(8):1355-1368
针对北京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的农村居住用地大量非法流转、亟待规范管理等现状特点,选择海淀区肖家河城中村和通州区张家湾镇小产权房分别作为非正规住房租赁市场和非正规土地交易市场,开展微观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农村居住用地非正规市场形成与发育的制度根源,城市化快速发展与低价住房供应严重不足为其宏观背景,农民对现行土地征用与补偿制度的日益不满和主动争取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强烈意愿是其内在原因。非正规市场采用"低成本-低地租-高利润"的微观运作机理,市场参与个体(农民与消费者)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也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对于城市与社区,非正规市场则会带来较严重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地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土地整治和资本化作为提升土地质量、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各方探讨的热点。论文以广东省实施的农村拆旧复垦政策为切入点,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模式资本化效应的形成机制,梳理其与乡村振兴、城乡联动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在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模式实施中,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弱关系”和土地流转为主的“强关系”分别在整治腾退建设用地和复垦农业用地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实现土地资本化的主要路径;其次,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模式主要通过结构重组、空间重构、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态环境优化等推动乡村振兴;最后,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模式以跨地区市场交易平台为载体,引导城乡之间土地、资金等要素流通,通过设置最低保护价和优先购买权等方式保障乡村的发展权利,实现城乡等价要素联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精准扶贫土地整治的典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助推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解困的重要途径。根据土地整治作用于农村减贫发展的实现路径,将全国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典型模式概括为四种:① 单项土地整理模式。通过开发低效未利用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② 三生空间优化模式。将农村宅基地复垦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恢复脆弱生态,优化乡村三生空间。③ 土地资产显化模式。实施补充耕地指标有偿异地调剂,积累扶贫开发资金,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统筹城乡发展。④ 土地资本流动模式。将土地整治与土地流转及作价入股相结合,整合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以佛山南海区为例,采用遥感、土地利用调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多种数据,运用遥感影像人机交互解译、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7年以来南海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产权变革的响应。结果发现,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分为3个阶段:即土地有偿投包制阶段(1987-1992年)、土地股份合作制阶段(1993-2002年)和土地紧缩及“三旧”改造政策下的政府主导模式阶段(2003-2013年),这3个阶段土地产权的演化具有以土地的“所有”为中心向以“利用”为其中心转变的趋势,这是市场需求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土地由资源转变为资产及资本的过程。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关联性及规律性。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段变化的速度、强度和结构等对土地产权变化的响应明显,其空间格局也同样呈现“农用地集聚-乡村工业化破碎格局-集聚与破碎化共存”3个阶段性变化特征。南海区土地利用变化是众多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诱致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及调节机制。宏观上,土地股份制改革和分散的管理体系导致了土地利用的粗放扩张和破碎化格局;微观上,不同土地利用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及产权割裂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未来经济转型与土地再开发过程中,如何针对土地产权变化新趋势,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空间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作为农村宅基地的使用主体,农户在农村宅基地流转决策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意愿对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起着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对“江西省农村宅基地流转”专题调研,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西省当前农户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农村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对于国家农村宅基地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一般,对于构建规范有效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期望较高,但反映出普遍担心农村宅基地入市后的高房价和投机行为的发生;户主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农村宅基地面积及个数对农户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影响最大。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