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站点观测的沙尘暴数据和卫星遥感(FY-3A)的沙尘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沙尘天气发生的次数和强度自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往青藏高原的东南方向递减。季节变化上,沙尘暴在青藏高原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而在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这主要是由于地表大风中心在3月北移、10月南移; FY-3A反演的沙尘天气在两个区域均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发生强度与观测结果在季节变化上也存在差异。在1980—2007年,青藏高原的沙尘暴发生次数和强度上均呈减弱趋势,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的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弱而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场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1961-2010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河西走廊月降水资料,在分析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春末夏初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及其与早春3~4月海温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变化主要以全区一致型为主,存在3 a、5 a、10a和13~15 a显著周期变化。春末夏初降水异常多年850hPa距平风场河西走廊盛行东风,散度场为辐合;500hPa欧亚中高纬度高度距平场呈"+-+"分布,类似负欧亚遥相关型(EU);距平风垂直环流为印度洋上升,高原下沉、35~45°N上升的经圈环流;整层水汽通量距平场上,我国西北以东地区的东风气流有利于东部暖湿空气向西北地区输送,河西走廊为水汽辐合区;前期3~4月赤道南印度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为大范围正异常。降水异常少年上述特征正好相反。通过3~4月海表温度与5~6月500hPa高度场相关分析表明,赤道南印度洋海温正(负)异常时,欧亚中高纬度会出现+-+(-+-)的类似EU遥相关型波列,说明前期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后期中高纬度EU遥相关型有激发或增强作用,进而影响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3.
宁夏春季典型沙尘暴年环流特征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利用近1960-2000年宁夏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及常规气象与环流特征量、海温等资料, 首先分析得出了宁夏近41a来沙尘暴发生频次的变化规律; 其次通过对宁夏典型沙尘暴多、少年气候特征对比分析, 发现沙尘暴多、少年前期气象要素及环流特征量存在明显差异: 沙尘暴少(多)发年前一年夏季及前一年夏季到当年春季累积降水量偏多(少); 冬春季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少(多); 前期及同期北半球极涡面积偏小(大)、强度偏弱(强); 冬季东亚大槽位置偏东(西)、强度偏弱(强); 前一年春季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表现为厄尔尼诺遥相关分布型(反厄尔尼诺遥相关分布型)。依据作用机理, 提出了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背景下, 宁夏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次减少, 主要是东亚环流调整、冬季风减弱所致, 同时还形成了宁夏春季沙尘暴短期气候趋势预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
鉴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副热带高压的相关事实,使用秋冬季海表温度预报夏季副高诸特征量,由此估计我国东部地区汛期雨带位置与降水分布特征。1976—87年的预报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还对其影响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宁夏春季沙尘暴频次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夏沙尘暴频次资料、500 hPa环流特征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北太平洋海温场格点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小波变换、SVD分析,对宁夏沙尘暴频次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北太平洋海温场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异常再影响沙尘暴异常的途径。结果表明:宁夏春季沙尘暴频次与前一年10月到当年5月加利福尼亚海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关键区海温冷、暖异常与宁夏春季沙尘暴日数多、少有较好的时频对应关系;另外发生在北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宁夏春季沙尘暴有重要影响,当北太平洋海温场呈厄尔尼诺(拉尼娜)型分布时,宁夏各地沙尘暴日数以偏少(多)为主。加利福尼亚海温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宁夏沙尘暴的发生,冷水年春季(3—5月),欧亚大陆高空系统较强,环流经向度加大,蒙古气旋加深,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从风场形势看,冷水年河套至甘肃、内蒙西部及蒙古国中西部一带高层盛行西北风,而低层多为东南风,这种不稳定形势,也为西北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气候条件。另外,冷水年冬春季东亚大槽位置以偏西为主,极涡强度偏强的年份占优势,西风环流指数负距平的年份偏多,经向环流偏强,冷锋活动频繁,大部分冬季平均气温偏低,表明冬季风偏强的年份为主;而暖水年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6.
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与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04年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和北太平洋范围的逐月海面温度资料,运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近44 a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与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区内的5°S—5° N,135°—95° W范围的海区被选定为影响的关键区域,当年4—5月被选定为关键时期;关键区关键时期的海温与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有较好的年代际对应关系,冷(暖)水年与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偏多(少)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关键区关键时期的海温异常导致当年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缅槽的异常,从而影响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东部近50a沙尘暴成因、危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31,自引:18,他引:13  
利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民勤、武威等四站建站以来近50a的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河西走廓东部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时空特点、成因及造成的危害情况,指出河西走廊东部的沙尘暴天气主要是由大风天气过程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干旱气候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造成河西走廊东部两亿多元的经济损失,使50多人丧生。为了有效地预防或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和损失,最后提出沙尘暴天气的防御对策是:建立沙尘暴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早发现早预防;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实施人工增雨增雪作业;恢复生态植被,控制土壤沙化,减轻沙尘暴危害。  相似文献   

8.
中国夏季高温日数时空变化及其环流背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利用1955~2005年全国193个气象站点夏季(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高温日数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第一模态表现为区域整体一致的异常,中心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模态表现为江淮流域与华南反向变化的特点,第三模态表现为东南部地区与西南、华北的反向变化。这些模态与高层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赤道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可以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大气环流而影响我国夏季高温日数频次,其中ENSO和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对高温日数变化第一模态的相关比较明显;而热带印度洋海温对第二模态有显著影响。与前期海温的关系分析可知,第一模态与前期夏季的西太平洋暖池和前期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相关关系最好,第二模态则受热带印度洋前期冬季海温影响最大,这对高温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亚冬季风活动与厄·尼诺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利用1951—1986年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与厄·尼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1)东亚冬季风盛行期(10—3)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海平面气压场的密切相关区,主要位于亚洲南部和西太平洋(正相关)、澳洲北部(正相关)以及阿留申群岛地区(负相关)。(2)海温的变化一般超前冬季风的变化1—2个季节,以11月的海温与之相关最密切。(3)厄·尼诺年冬季,东亚大陆冷空气南下路径偏东,我国南方多雨。反厄·尼诺年相反,冷空气南下路径偏西,我国南方少雨。  相似文献   

10.
杨旭  刘刚  廉毅  尚博 《地理科学》2015,35(2):223-229
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全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24站逐月温度资料、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活动天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分析(SVD)方法,分析夏季(6-8月)东阻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结果表明: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年际变化阶段性明显,21世纪以来不仅处于强盛后期明显下降趋势阶段,而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及东部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春季至夏季赤道东太平洋(NINO3区)SSTA(特别是1977-2009年)呈El Niño位相是夏季东阻活动的最重要强迫源,当赤道东太平洋为El Niño状态,以及阿拉伯海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为暖海温时,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偏多;与夏季同期大西洋海温的SVD1模态表明,当大西洋海温SSTA整体上处于冷(暖)位相分布时,东阻活动天数偏少(多);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春季NPO和极涡面积指数相关存在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1-1976年,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仅与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1977-2009年,不仅与春季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信号消失,而且,1951-2009年与春季NPO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信号,在此期间也迅速减弱消失。  相似文献   

11.
甘肃沙区开发中果树资源的应用及良种区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隐生  曹来均 《中国沙漠》1998,18(3):263-267
在论述甘肃沙漠戈壁地区的自然概况及沙区果树发展的现状之后,提出了甘肃沙区果树区划、适宜的优良果树树种、品种和果树在沙产业开发中的技术要点,并对沙区果树资源开发中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沙坡头地区黄河阶地发育与地貌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阎满存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7,17(4):369-376
沙坡头地区地处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与祁连山褶皱带之间的一个复杂的边界带。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向东北的强烈挤压致使该区形成一系列向东北凸出的弧形挤压构造带,从而制约和影响了该区的地貌格局、演变和趋势。通过对沙坡头地区黄河阶地分布规律、地层结构、沉积相等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室内年代测定、粒度和重矿物等分析,重建了沙坡头地区黄河演变的过程,讨论了黄河演变与沙漠形成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额济纳荒漠绿洲草坪引种与建植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祥  魏兴琥 《中国沙漠》1998,18(4):385-389
通过额济纳荒漠绿洲草坪引种与建植试验,初步筛选出越冬保存率较高的草坪草10个品种;优选出适于本区建植的草坪混播配方:草地早熟禾80%+高羊茅10%+紫羊茅10%,其播量为12~24g/m2;草坪播种以春播为主。  相似文献   

14.
晋西北地区末次盛冰期古风成砂的发现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苏志姝  马义娟 《中国沙漠》1997,17(4):389-394
野外调查中在晋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了马兰黄土中的古风成砂沉积,其机械组成主要是极细砂和细砂,而且具有明显的风成交错层理等特征。结合年代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风成砂形成于27000~10000aB.P.间的末次冰期盛冰期,当时晋西北地区是干旱荒漠-干草原景观,气候寒冷干燥,风的地质作用成为控制该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展或沙漠大范围地南侵,说明该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晚更新世晚期就已断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分类与发育问题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李森  王跃 《中国沙漠》1997,17(4):342-350,T001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分类体系则4级21个类型组成,其中风积地貌划分为谷底与谷坡风积地貌2个亚类。河谷风沙地貌面积1929.946km^2,可称为“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河谷区具有沙源,风动力和堆积场地等风沙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沙坡头地区土壤水分吸湿凝结的动态观测与理论计算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采用实际观测与理论计算相结合方法研究了沙地表层土壤吸湿凝结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沙土水分吸湿凝结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沙土自身物理性质决定的分子凝结过程,所吸收水量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最大不超过沙土最大吸湿水量;第二阶段是由近地面微气象条件决定的水分凝结过程,所吸收水量受空气水汽压、地面温度和地表可利用能量的影响。采用能量平衡和空气动力学综合方法计算沙地吸湿凝水量及其动态变化,与实测值相比结果合理,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时代与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根据较广泛的含风成砂地层的野外调查与有关室内样品分析结果,浑善达克沙地至少形成于晚第三纪。当时受暖干亚热带动力高压控制和较弱东亚季风影响,出现温暖干旱荒漠、半干旱草原及森林草原之间的环境变化,形成亚热带红色季风性沙漠沉积。第四纪,受东亚季风及其变迁影响,环境在温带荒漠草原至森林草原之间波动变化,出现一系列沙丘活化、沙漠扩展与沙丘固定、沙漠收缩的波动过程,形成温带黄色季风型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18.
气流中颗粒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讨论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杨保 《中国沙漠》1998,18(1):70-76
对于颗粒在气流中处于跃移状态时的受力问题,许多学者已作过论述。但是,不同学者在建立跃移模型时所选取的力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在力的计算方面见解不一,突出表现在阻力和升力的确定上。鉴于此,文章以阻力、阻力系数和升力、升力系数为出发点论述了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的来源与本质,并针对当前广泛使用的阻力和升力公式进行评价,指出这些公式在应用中的缺陷。建议采用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参数,通过实验测量来确定阻力和升力系数,以精确计算颗粒所受的阻力和升力。并对这种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的基本特征及其环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建民  潘保田 《中国沙漠》1997,17(4):395-402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分布广泛。本文对青藏高原东部较大范围内黄土沉积从地层学、年代学和沉积学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黄土属典型的风成沉积,其物质主要来源于高原本身,高原冬季风是粉尘搬运的动力。研究区黄土沉积虽始于中更新世,但目前分布最广泛的黄土沉积主要是末次间冰期以来的产物。高原黄土沉积地层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高原季风演化的良好地质记录。中更新世以来,末次间冰期以前,研究区经历了11次高原冬季风强盛和11次高原夏季风占优势的时段;末次间冰期以来,共经历了6次夏季风占主导地位和5次冬季风强盛时期。  相似文献   

20.
近50a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82,自引:17,他引:65  
王根绪  程国栋 《中国沙漠》1998,18(3):233-238
利用详实资料,对比分析了4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时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及出山径流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本世纪40年代以来,流域中游地区地表水利用量增加了19倍,灌溉绿洲扩大了89.5%,使流域33条支流相继断流,干流下游水量减少了51%,终端湖泊干涸,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在全流域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自1949年以来增加了4%~11%。人类对流域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