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邵永久  刘立成 《中国沙漠》2000,20(Z1):95-97
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又名草麻黄,为小灌木,常呈草本状,属麻黄科、麻黄属。麻黄为重要的药用植物,是提炼麻黄素的主要原料。它以其发达的根系、较强的抗寒、耐干旱和根蘖能力生长于荒沙坨沼地带,常呈单优群落或麻黄-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群落,在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均有分布。沙地麻黄人工栽培是沙漠化治理和沙产业开发的重要有效途径,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必须按技术规程要求栽植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中麻黄在河西栽培的影响因子及固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分和土壤盐分是影响中麻黄在河西沙区分布、丰产栽培的主要因子。随着西去,降雨量减少,干燥度增加,中麻黄群落递减;中麻黄幼苗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成苗后耐盐能力显著增强,当土壤含盐量在0.82%时,出苗率降为41%,盐害死亡率48.8%;年灌水量以1500~2250 m3·hm-2为宜,施N、P肥可增加中麻黄高生长和分蘖枝数。中麻黄是河西沙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植物,其植丛的固沙能力强,通过积沙固沙可形成固定、半固定沙地。依据中麻黄生长规律,集约栽培,减缓对天然植被的破坏,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邵永久  刘立成  于景树 《中国沙漠》1999,19(Z1):127-131
在深入研究麻黄野生生长特性的基础上,对在半干旱沙地开展麻黄人工栽培过程中的苗木繁育、栽培管理等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①1%浓度的尿素溶液和糖液分别可使麻黄种子发芽率提高10%和26.3%,浓度≥3%时对种子发芽不利;②苗木栽植前应用水或50mg·kg-1生根粉液浸根,浸根后可提高苗木成活率8%~10%;③栽植麻黄最好选择平坦沙壤地,以利麻黄的高产稳产,流动半流动沙地也可种植,但种植前应进行地面防沙处理;④栽植后应加强水肥管理,特别是要适量追施化肥,用量为尿素11.25g·m-2加二铵11.25g·m-2;⑤麻黄人工栽植可提高其有效成份麻黄碱含量,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4.
宁宝军 《自然资源》1995,10(4):12-19
草麻黄具有饲用,药用,蜜源及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科尔沁草地是我国的草麻黄资源是富集地区,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差异由东南至西北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已由建群种减少为伴生种,直至消失,目前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宣传,教育群众保护草麻黄资源,搞好各管理,生产,科研部门之间的协调,实行开发与保护的统一,使草麻黄资源有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干旱环境下植物的水势日变化特征及其与内外因素的相关性,测定了民勤绿洲耐旱植物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幼枝的水势、含水量及K+、Ca2+、Na+、Mg2+含量。结果表明:膜果麻黄和白刺的水势日变化趋势大体呈U型,日最低水势分别为-4.91 MPa和-4.35 MPa。膜果麻黄体内的K+和Na+含量日变化不显著,而Ca2+和Mg2+含量变化趋势呈U型;白刺体内K+、Na+、Mg2+含量日变化明显,基本呈U型,Ca2+含量日变化不明显。膜果麻黄水势与光照强度及其体内的Ca2+、Mg2+含量密切相关;白刺水势与气温、体内Mg2+含量及含水量密切相关。影响这2种植物水势的因子并不完全一样,但Mg2+离子对二者的水势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华  季媛  苗苗 《干旱区地理》2006,29(6):861-866
土壤风蚀造成的直接生态后果是土地资源的退化。在春播前两次沙尘暴事件中,对科尔沁沙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的土壤风蚀量及土壤特性进行了野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在同一沙尘暴天气下,由于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的不同,土壤风蚀量存在着差异,新垦农地和翻耕农地的风蚀量显著高于未垦草地、免耕农地和麻黄地;免耕农地则与未垦草地的风蚀量相差不大,风蚀危害较轻;麻黄地几乎不受风蚀侵害。新垦农地、翻耕农地、免耕农地、未垦草地、麻黄地两次观测的土壤风蚀量平均值依次为24.59、15.60、2.26、1.46和0.22 g/h.cm2。(2)基于土壤特性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结果表明,新垦农地和翻耕农地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退化。  相似文献   

7.
濒危灌木沙冬青育苗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采用大田作床、塑料大棚容器、露地容器、移植等育苗方式,通过2 a多的试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大田作床育苗的沙冬青根、茎、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其它3种育苗方式,且生长健壮,发枝率高,根系分布广,干物质产量高,无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沙冬青引种栽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涛  蒋志荣 《中国沙漠》1987,7(3):41-48
沙冬青人工引种时采取各种栽培技术试验,经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其效果。初步认为不同的播种育苗方式,如容器育苗、移栽及雨季播种覆沙等技术有良好效果。春季裸根移植也有一定的成活率,但秋季裸根移植与扦插育苗的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9.
根据巴豆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结合多年在四川眉山市巴豆的育苗及培育经验,总结了巴豆育苗及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展望了巴豆在眉山东坡区中区林业血防工程中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朱建佳  陈辉  邢星  陈同同 《地理研究》2015,34(2):285-292
选择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沙拐枣、合头草、驼绒藜和麻黄4种典型的地带性荒漠灌木,应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定量分析典型荒漠植物的水分来源。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典型荒漠植物能灵活利用各种水源(河水、地下水、降水和土壤水等),最主要的水源是土壤水。2不同种类植物水分利用方式存在差异:驼绒藜、麻黄和沙拐枣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合头草以土壤水为优势水源。3植物水分来源的时间变化为:生长季初期,植物主要利用河水和地下水;生长季中后期,合头草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其他3种植物主要利用较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多发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云南东北部东川小江流域的干旱河谷土地退化十分严重,土地表层的砾石含量已超过60%,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相对于残存燥红土明显下降。草坡是当地的主要植被类型,并未起到防治土地退化的应有作用。以合欢(Leucaena glauca)、马桑(Coriaria sinica)种植为主的恢复方式对土地的恢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高密度的乔木树种合欢的种植使林下的草本物种的数量和组成发生了极大变化,较耐荫的植物占据了林分下层,且物种数量较草坡减少,群落多样性指数降低。三种马桑种植方式下,不但原有的草坡群落的物种仍有大量的生存空间,而且为一些新物种创造了生存环境,从而使物种的种类较原有草坡地增加,提高了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合欢种植的生物量最高,对解决当地薪柴严重短缺意义重大,马桑种植在增加灌木层生物量的同时,并未改变草坡的物种组成,还可兼顾解决当地的饲草和放牧,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油蒿种群结构与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采用野外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油蒿种群的结构和更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固沙起始年代油蒿种群大小结构的分析发现,幼树个体的数量较多,中等大小的成年个体数量少,老龄个体的数量极少.年限较短的人工植被区油蒿幼树个体的数量多于年限较长的人工植被区,而油蒿幼苗的数量则呈相反的趋势.油蒿幼苗在不同的地形中分布数量也不同,丘间地有较多的幼苗,背风坡幼苗特别少.油蒿成年个体在人工植被区中呈均匀分布,油蒿幼苗则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3.
天山南坡表土孢粉分析及其与植被的数量关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本文通过对天山南坡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分析,研究了主要植物花粉的百分含量与其相应樾物盖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不同植被带中主要植物的R值之比的比值。  相似文献   

14.
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时代与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根据较广泛的含风成砂地层的野外调查与有关室内样品分析结果,浑善达克沙地至少形成于晚第三纪。当时受暖干亚热带动力高压控制和较弱东亚季风影响,出现温暖干旱荒漠、半干旱草原及森林草原之间的环境变化,形成亚热带红色季风性沙漠沉积。第四纪,受东亚季风及其变迁影响,环境在温带荒漠草原至森林草原之间波动变化,出现一系列沙丘活化、沙漠扩展与沙丘固定、沙漠收缩的波动过程,形成温带黄色季风型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15.
梭梭人工林密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李银芳  杨戈 《中国沙漠》1998,18(1):22-26
对秋灌梭梭人工林进行了2m×4m、2.5m×1.5m和天然荒漠林对照的密度研究。结果表明,2.5m×3m,1333株/hm2作为初植密度和成林密度是较为合适的。土壤高含水量层的深度范围和时间过程构成的面积大,土壤水减少量和蒸散量小,能适时进入成林阶段的郁闭状态,现虽然生长状况一般,但水分供需平衡。而且在不灌溉情况下,仅靠降水不会出现固沙林衰亡的恶果。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黄土稳定同位素与古季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奖励 《中国沙漠》1998,18(3):273-282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完好地记录了过去环境信息,进入90年代以来,在利用碳、氧同位素作为气候替代指标研究古植被、降雨量、古环境温度及古季风演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文章就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综合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17.
沙土地夏玉米灌溉方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豫北耕作层保水能力较差的砂壤土地带,围绕节水和增收,开展了夏玉米沟灌、常规畦灌及减少生育期内灌水次数的试验研究,每次畦灌定额控制在630~682.5m3·hm-2,而沟灌条件下平均灌水量仅为442.5m3·hm-2。研究结果表明,反映夏玉米生长速率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等性状均是以抽雄期为界,之前增长迅速;抽雄时植株高度达2.50m左右,之后增长速率明显减慢;而抽雄至灌浆初期,叶面积指数保持在5.40~5.92的最高值,往后急剧地下降。不同灌水处理下生长速率的变化则是随着供水总量的增加呈同步增长趋势。在干旱年份,畦灌夏玉米全生长期耗水4278m3·hm-2,沟灌及减少灌水次数的处理,耗水量分别为3762m3·hm-2和3348m3·hm-2。按生长阶段比较,抽雄~开花期日耗水强度最大,为66.75~76.50m3·hm-2;其次是拔节~抽雄期,平均为65.50m3·hm-2;播种~出苗期间日耗水强度仅为13.35m3·hm-2。不同的灌溉方式与灌水量对夏玉米的穗粒重、千粒重及粒占穗重的百分比都有影响。对于宽行稀植作物采用沟灌方式,灌溉用水量小(平均为442.5m3·hm-2),所供的水能集中于植株的根际附近,棵间蒸发的无效损耗少,穗粒重和千粒重都较高,产量达9616.5 kg·hm-2,比畦灌条件下节省22.8%的灌溉用水,水分生产率提高16.9%。减少夏玉米生长期内的灌水次数,在降低水量消耗的同时,易造成较大幅度的减产(13.7%),因此,在夏玉米生长过程中,遇到偏旱年份,要特别注意防止缺水而引起的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18.
林带冬季相立木疏透度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研究林带冬季相结构设计方法是针对我国北方干旱沙区气候和风沙活动特点,为沙区新垦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服务的。用随机概率法推导曹新孙立木疏透度与疏透度之间的近似数值关系,得知立木疏透度最佳值为3.3;根据生物器官间生长量的相关性提出林带冬季相结构设计方法,测算了新疆杨、沙枣等六个常用防护林树种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9.
民勤荒漠区几种主要固沙植物群落的水分平衡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在自然状态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选择民勤荒漠几种典型植物群落,运用连续4 a的样方观测资料,分析了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结果表明: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当地的自然稀疏密度相对稳定。群落中成年梭梭林的年耗水量与他人在同一地区用蒸渗仪且地下水位控制在1.4 m时测定的3 a幼苗的耗水量相当,梭梭密度较他人用降水量和蒸腾量、蒸发量推算的密度偏小。实验条件下单株植物的耗水量并不等于群落中个体的平均耗水量,在自然状态下研究得到的单株耗水量较在实验条件的下结论更为真实。植物蒸腾耗水量方面研究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其在接近凋萎时的蒸腾耗水量,而不是特定供水条件下的几个特定值。  相似文献   

20.
沙地果树节水渗灌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荔克让  刘新民 《中国沙漠》1997,17(4):447-452
果树渗灌是灌溉水通过特殊的透性材料持续缓慢地渗入并浸润土壤,借助土壤毛管水运动原理向果树根系供水。干旱地区沙地渗灌能有效地减少地表蒸发、避免无效渗漏造成的水分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沙地果园采用节水渗灌技术,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和沟灌方式分别节水83.1%和6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