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胡最  刘沛林 《地理学报》2015,70(10):1592-1605
传统聚落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现阶段迫切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方法的探索,这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不能有效解释传统聚落景观要素与整体意象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结合生物基因组图谱和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开展了景观基因组图谱的探索。根据基因的特性,首先阐述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概念并分析了其与景观基因、景观基因组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类型、功能和意义。根据前述理论研究成果,以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0个传统聚落为例,构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案例,据此分析了湖南省传统聚落的群系性特征;同时,以汝城金山村为例进行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的识别。结果表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对于实现传统聚落景观数字化、挖掘传统聚落的规划模式、识别不同区域的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等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胡最  刘沛林  曹帅强 《地理学报》2013,68(2):219-231
湖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全国传统聚落相对集中和保存较为完好的省区之一.本文以国家和湖南省政府正式公布的30 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建立了包括建筑特征、文化特征、环境特征、聚落布局特征4 大类共14 项指标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根据要素提取法、图案分析法、结构提取法、含义提取法等景观基因提取方法,建立了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流程,并进行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在此基础上,从建筑基因的特征、选址布局基因的特征、图腾文化基因的特征3 个角度分析了该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本文对湖南省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参考意义,对开展全国其他省份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地域性景观与文脉价值的集中载体,对其形态的保护与延续是乡村聚落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与策略。其中,山地传统聚落因所处地形复杂而具有区别于平原聚落的突出的竖向形态特征,但当前研究普遍缺少针对聚落三维形态的综合量化方法。本文在已有的聚落二维平面空间形态研究基础上,创新性引入竖向空间和建筑混乱度两方面指标,构建山地传统聚落三维形态量化指标体系,以黔东南苗族山地传统聚落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苗族聚落形态特征与类型。主要结论如下:(1)因子聚类将聚落形态指标综合提取为三维空间因子、规模形态因子、空间结构因子三大主要因子;(2)聚类分析实现了对所涉及苗族聚落形态的有效划分;(3)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自然环境等其他质性因素,将苗族聚落形态划分为深谷山腰型松散指状聚落、缓坡型松散团带状聚落、平坡型致密团状聚落、复合地形松散指状聚落4种典型类型,并进一步解释了不同类型聚落形态的异同与生成逻辑,实现了对苗族聚落三维形态的科学表征与分类。这一方法科学有效地揭示了山地聚落形态的三维本质特征,对未来聚落形态规划与分类保护提供了有益的量化导引。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亚平  郑有旭 《地理科学》2021,41(1):121-128
依据国土空间用地GIS数据及村镇统计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及分形学方法,探索江汉平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因其内部自然环境基质的差异,形成了“二类四型”聚落空间形态:低丘岗地地域,主要是均衡镶嵌型聚落空间形态,可分为高密度(斑块)低丘点状形态及中密度(斑块)岗地团块形态2种亚型,此类聚落形态的村镇呈现出“星点”式空间结构;河渠水网地域,主要是轴带依附型聚落空间形态,可分为低密度(斑块)滨湖弧带形态和中低密度(斑块)河渠直线形态2种亚型,此类聚落形态的村镇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江汉平原“二类四型”乡村聚落形态及空间体系结构在长江中游平原水网农区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为此类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乡村居民点体系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聚落景观基因学说,从建立我国传统聚落景观群系的信息图谱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景观文化基因的特点,并提出景观文化基因信息单元的概念,探讨其提取方法;建立了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图谱单元模型并分析其表现方法.结合理论研究成果,设计了信息图谱的原型系统并进行了图谱数据库设计、图谱单元建模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精准修复的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是当前聚落景观的研究热点之一。结合相关研究,论文定义了景观基因信息链,明确了其层次结构,提出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的类生命总体变异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进一步构建其景观基因信息链,提出其景观基因总体变异机制及总体变异特征。最后,提出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精准修复的理论框架,并对陕西发生变异的典型聚落进行了精准修复实践,验证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精准修复的必要性、可操作性。研究旨在为传统乡村聚落保护、活化提供新的、景观基因视角的独特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然村落长期的发展演化与生物进化过程的耦合性,从基因遗传视角分析传统聚落在城镇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借助人类聚居学理论、有机更新理论与景观基因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对川西林盘系统的演进特征与空间机理进行识别。结果表明:目前林盘传统聚落正处于衰败与退化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对环境景观的直接破坏、基础设施落后造成整体不均衡发展、农村经济重构及多元政策促进林盘形态无序扩张、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导致林盘传统功能丧失。1968—2018年,林盘聚落在空间上的演变规律具有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特点。总体上林盘聚落的边界都呈现扩张的特征,这导致相邻林盘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在空间上聚集性增加。通过对林盘特征基因的识别与重构,推导了4种林盘聚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分别为林盘特色镇、第一产业主导的农村社区、第三产业主导的农村社区以及林盘聚落。  相似文献   

8.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的表达机制主要包含了逻辑表达机制、数据模型表达机制和自动提取机制.结合聚落景观基因的相关理论和构建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研究实践,探讨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的表达机制,并以湘西凤凰古城和江永女书为例,进行了表达机制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表达机制对于构建景观基因图谱不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能极大地提高传统聚落景观信息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欧阳晓  朱翔 《地理学报》2020,75(3):571-588
认识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特征、扩张质量及景观生态效应等综合信息将有助于城市群空间高质量发展规划与决策。选取10个不同发育等级的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差异指数、景观扩张指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990—2015年期间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景观生态效应,并构建人口、经济与城市用地协同发展指数,据此分析城市用地扩张中“人—地”关系协同程度。结果表明:① 1990—2015年,各个城市群城市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建成区的范围不断扩大,扩张强度呈现“上升—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之前成熟型城市群的扩张强度最高,2010年之后培育型城市群成为扩张强度最高的类型。② 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总体上呈现不均衡布局的趋势,高速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从全国视角来看,东部高于中、西、东北部,整体城市群快速扩张的中心由东向西移动。③ 城市群城市用地空间扩张模式表现出边缘式和飞地式两种空间扩张模式并存,不同发育等级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性,成熟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其他两种类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初具雏形或尚未形成。④ 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吞没”了郊区和农村地区,破碎化程度、形状的复杂程度较高,景观格局表现出不稳定。⑤ 城市群“人口—土地”协同程度逐步增强,“经济—土地”协同程度整体较高,整体上表现出城市用地扩张质量有所提升。新时期城市群城市用地应严格控制扩张规模,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均衡发展,为城市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市镇形态理论、生物基因理论等理论方法的启发下,我国学者在传统聚落的研究实践中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年来景观基因理论探索与应用的研究文献,分析以下基本问题:①景观基因的基本概念与产生的理论背景;②从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传统聚落景观区划与群系研究、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与完善、GIS技术在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建立中的探索等方面论述了景观基因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③系统整理了景观基因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分析了其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本研究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的完善和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最后,展望了今后景观基因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是解读传统聚落景观蕴含的深层次地学特征的重要切入点。然而该理论目前尚未从符号学的视角探索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对此,本文首先从符号哲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① 文化景观基因是宏观的聚落意象与微观的细节特征、物质外观表征与内在文化寓意、整体性特征与局部自我更新、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优势性与内涵丰富性的辩证统一;② 文化景观基因有着多样的形态特征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具有非线性、自组织和自迭代的重要特征。其次,论文探索了文化景观基因符号机制的概念,论述了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特征、分类和相应的表达方法,明确了构建文化景观基因符号的理论依据。最后,运用VC#.net程序语言开发了文化景观基因符号库原型程序,并给出了相应的实例。本文研究工作表明,开展文化景观基因符号机制的探索,对于完善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理论,促进文化景观基因资源的数字化等深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地理研究》2013,32(12):2257-2269
综合运用GIS 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 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 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全林  马晓冬  沈一 《地理研究》2012,31(1):144-154
基于苏北地区2008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插值、空间关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分析了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具有"南密北疏"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出现高值簇的空间集聚,其主要集中于徐州、连云港和宿迁等地,总体上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较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则较为显著。从不同方向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其中东南-西北方向的乡村聚落形态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自东南向西北,聚落形态具体表现为由带状、长矩形、矩形到方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的渐进性演变。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聚落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研究的最有效的切入点。由于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传统聚落景观的多样化特点比北方地区表现得更为鲜明。不同地方环境与文化背景下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异和景观意象差异,从而划分出识别性较强的8个聚落景观区和40个景观亚区。8个聚落景观区为:Ⅰ.江浙水乡聚落景观区;Ⅱ.皖赣徽商聚落景观区;Ⅲ.闽粤赣边客家聚落景观区;Ⅳ.浙南闽台沿海丘陵聚落景观区;Ⅴ.岭南广府聚落景观区;Ⅵ.湘鄂赣平原山地聚落景观区;Ⅶ.云贵高原及桂西北多民族聚落景观区;Ⅷ.四川盆地及周边巴蜀聚落景观区。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的保护与利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遗产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2013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区内的乡村聚落景观--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全福庄中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GIS制图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哈尼聚落景观的组成要素与内部结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结果表明:1)哈尼聚落景观的边界以实际存在的树带和树门来分离精神世界里人和鬼魂的地域空间;聚落内部受地形和血缘关系影响形成组团式结构,传统民居以蘑菇房为代表;2)聚落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要素--用于祭祀和祈福的寨神林、用于娱乐和晾晒粮食的磨秋场以及用于生活取水和祭祀的水井,它们体现了哈尼族崇拜自然的宗教文化体系;3)哈尼聚落景观的空间格局具有森林在上、村落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特点,聚落的选址正是基于景观空间格局与适宜人居和便于到达梯田耕作的特点选定;4)哈尼聚落景观在空间演变方面具有独特的分寨和“地名连名”制特点,聚落用地在50 a间扩大了近10倍,而蘑菇房的周边和内部结构则出现了多向演变的趋势,其中现代砖混房屋的比例正呈急剧增加趋势;5)哈尼聚落景观作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组成要素之一,在维系遗产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传承与保护哈尼聚落景观成为当务之急,未来应注重聚落空心化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欠发达地区——皖北宿州地区的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了5个景观格局指标。用ArcGIS软件计算了形状指数、景观类型空间邻接比例、最邻近指数、最近距离以及聚落的耕作半径,分析了该区聚落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耕地是宿州地区的景观基质,聚落是宿州地区分布最广、斑块数目最多的景观类型;耕地是影响农村聚落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农村聚落分布受中心城镇影响明显;用缓冲区的方法求取耕作半径在耕地分布均匀地区较为实用。  相似文献   

17.
Optimizing rural settlemen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pe with rural declin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life and attractions.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life quality theory”. Based on the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rural settlement space and life quality,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Three aspects are evaluated –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functions,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spatial scale – with the objective of building an optimization mode and framework for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with high life quality. Our results suggest the following: (1) The settlement is the spatial carrier of life quality, which is an essential settlement component, and these two aspects influence and improve each other. Therefore, reasonable rural settlement space is an important precondition for higher life quality. (2) The spatial function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ose that maintain livelihoods, develop industry, and upgrade life quality. Optimizing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life quality requires promoting the maintenance of livelihoo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mplantation in quality improvement. (3)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optimizing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One is promoting the organic concentration of living,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paces,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intercourse, recreational, and services spaces, and the organic balance of living,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spaces, so as to reasonably optimize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spatial types in settlements. The other is forming a functional structure level of a “comprehensive village–featured village” and building spatial organization settlement modes connected by rural roads by relocating and adjusting the function of villages. These changes would require the destruction of underdeveloped villages, retaining normal villages, enlarging important villages, and constructing new villages. (4) As an ideal mode for optimizing rural settlements space based on life quality, the Rural Road-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RROD model) should be built at a rational scale for unit settlement and distance between settlements, leading to a fully functional RROD system with rational structure, auxiliary facility, and well-organized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8.
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演化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锡林郭勒牧区(9旗市)145个规模以上聚落为研究客体,采用全国5次(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及2015年调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统计技术等方法,对研究区聚落体系的结构形态、规模等级、时空演变特征及机制进行分析。结构形态的动态特征表明,一定程度的外在作用力对地理环境基底均衡性产生影响,进而将对Christaller景观产生重大影响;规模等级的动态特征在不同时期遵循严格的规模-位序法则;50 a间,聚落规模总体变化速率基本与历史上的“大事件”一一对应。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的演化特征及其机制表明,经典的中心地体系在典型牧区依然受传统因素的影响,而当前对中心地体系影响深刻的信息化、网络化等因素在牧区未产生显著影响。另外,促使聚落体系演变的驱动因素以外因为主,内生动力不足为其主要特征。总体认为,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对蒙古高原人地关系系统的调控与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