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肃玉门关。丝绸之路的主要关隘之一,出入域门户之一。  相似文献   

2.
侯仁之 《中国沙漠》1981,1(1):13-20
甘肃省敦煌县南湖绿洲, 是古代有名的阳关所在地, 现在这里最大的居民点叫做南湖, 绿洲因以为名。南湖在敦煌县城西南七十公里, 解放前曾在这里筑有小城, 名叫阳关堡, 当时从敦煌去新疆的大道, 就从堡前经过。现在堡城已不存在, 去新疆的大道也不从这里经过了。农业合作化以来, 在这里建立了南湖公社。这是敦煌县最小的一个公社, 耕地面积约六百公顷, 居民七百三十余户、四千四百多人, 大都是解放后移来的。据说四十年前, 南湖的户口只有百余家。  相似文献   

3.
百善 《地理教学》2011,(18):1+65-F0002,F0003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距敦煌185公里,玉门关以西85公里的地方,是一处风蚀地貌群落,俗称魔鬼城。在一条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干涸河床地带上,雅丹密布,丘峰林立,形态各异,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体,规模之宏大,气势之浑雄,均属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4.
敦煌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位居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古称沙洲,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转运关隘,也是现今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城。该区沙漠戈壁环绕,其中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姆塔格沙漠面积约占敦煌地区的1/3,  相似文献   

5.
僧海霞 《地理科学》2017,37(8):1170-1177
通过梳理历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中的玉门关、阳关、嘉峪关,探析这些地理界标在当时人空间认知中的指代;并确定同期中原与西域间的地理界标;比较界标和界标意象,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界标变动的推动因素。分析发现:地理界标缘于疆域的变动和边防经略的调整,其规模、位置等自然之形随着丝绸之路路线变迁而改变;中原与西域两大空间的界标与国家疆域时而背离、时而重合;当中原王朝管控能力强时,界标与界标意象重合,反之,界标与意象出现背离。借助文学作品来阐释它们的变迁历程,是深入开展边疆史地研究的一次尝试,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是典型的内陆湿地,作为重要的候鸟迁徙驿站,具有脆弱性和特殊性,其植物群落特征与多样性研究对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对阳关保护区湿地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阳关保护区的湿地中共有74种植物,隶属于26科56属,其中占优势的是禾本科和藜科植物,二者占所有植物总物种数的29.73%;在植物生活型中,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占总物种数的77.03%;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型为主;用TWINSPAN分析法,将36块样地划分为8个植物群落,不同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都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以重要值计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4.2,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0.51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1.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38~1,表明阳关保护区湿地植物种类总体上比较稀少、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生态较为脆弱。  相似文献   

7.
(五)王夫之所说李陵为匈奴"效死以战",是指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时,他与匈奴大将军率三万匈奴骑兵与三万汉朝骑兵在浚稽山的一次作战,对手是初领兵的一位文官,汉御史大夫商丘成。奇怪的是,双方兵力相当,经过长途跋涉  相似文献   

8.
高昌故城     
正西域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始于汉朝。当时西域有许多小国与游牧民族,最强的要算匈奴了。汉初,国力与军力尚不能与匈奴抗衡。但到了汉武帝时,汉朝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于是汉武帝便谋划着与匈奴开战。汉朝想与匈奴的敌人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张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使西域的。他在西域13年,虽没能说服大月氏联合汉朝攻打匈奴,但却将他造就成了"西域通"。前124年,汉武帝派卫青指挥大军向匈奴开战。在张骞的协助下,汉军节节胜利,很快便打通了西域。这样,西域  相似文献   

9.
窦贤 《西部资源》2008,(4):55-58
如果说位于甘肃最西端的敦煌石窟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位于甘肃最东端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被国内外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研究者认为:几乎在同一时代,敦煌开窟作画,麦积山开窟塑佛,除二地气候迥异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构造的不同。或许,正因为如此,天水麦积山地区被建设成省级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0.
正阳春4月,我们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到多彩贵州进行为期两周的旅游。游览了织金洞、黄果树大瀑布、万峰林和马岭河大峡谷后,我们一路往北,来到位于安顺市平坝县的天龙屯堡,感受独具特色的屯堡和屯堡文化。天龙屯堡,是安顺百里屯堡文化圈的东大门,东距贵州省省会贵阳市60余公里,西距安顺市28公里。元朝时是滇黔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和驿站,素有"滇之喉、黔之腹、蜀之唇齿"的称誉,时名饭笼驿,后又叫饭笼铺,1928年改称天龙屯堡。现作为屯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2009,(3):28-28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对于研究汉朝与匈奴战争和军事防御具有重要意义。长城城障z是指驻扎在长城周围的军事营地。此次发现的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朝格温都尔镇,沿后旗境内的汉长城向西延伸,分别是德格都毛赖古城、呼勒生西城、呼勒生东城、苏亥古城、哈登扎德盖  相似文献   

12.
敦煌是河西走廊的西大门,阻挡着库塔姆格沙漠的东侵,近年来随着敦煌绿洲的萎缩引发了"敦煌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楼兰"的忧虑。该文以敦煌绿洲为重点研究区,运用遥感解译的方式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敦煌绿洲的土地荒漠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敦煌绿洲的土地荒漠化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2)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土资源的无序开发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3)风蚀作用成为土地荒漠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汉朝为了有效抵御匈奴进犯,在北方边境构筑了大量烽隧。这些烽隧是汉朝在北方边塞防御少数民族入侵的最小军事基地组织。汉朝并且有意识地给它们命名,从出土的汉简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现象。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汉简隧名也不例外,它是一种通过语  相似文献   

14.
绿洲植被覆盖度遥感信息提取——以敦煌绿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号  屈建军  张克存 《中国沙漠》2015,35(2):493-498
以敦煌绿洲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TM遥感数据,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混合像元分解两种方法,提取了敦煌绿洲的植被覆盖度信息。在基于NDVI提取植被覆盖度时,选取了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 在混合像元分解过程中,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反射率归一化处理和最小噪声变换(MNF),确定了3个类型端元:植被、不透水表面/土壤、水体/阴影; 最后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验证对比了两种提取方法的精度。结果表明:混合像元分解更能准确地提取敦煌地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8915,均方根误差为0.0882,而且提取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可以为敦煌植被状况监测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老家张相公屯乡位于距葫芦岛市区北30公里处的大小虹螺山脚下。大小虹螺山自古便是家乡一带芳名远播的两座大山,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宪有诗赞曰:"荆山山作紫,虹山山作红。羲和抛日梭,织出锦川雄。"在《奉天通史》中也有记载"俗称大虹螺山不大,小虹螺山不小,山脉自西而东蜿蜒百余里,从各方面观之均成型,固有八面威风之称。"大小虹螺山脉连绵,相对相拥。夹道沟是两座山的分界线。以夹道沟为界向东是小虹螺山,向西是大虹螺山。夹道沟就像一条纽带,不仅连接了两座山,还连接了连山区与南票区,连接了张相  相似文献   

16.
邻近绿洲的荒漠表层土壤逆湿和对水分"呼吸"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张强  卫国安 《中国沙漠》2003,23(4):379-384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2000年8~9月在甘肃敦煌进行的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临近绿洲的荒漠戈壁土壤湿度和大气湿度特征,发现:活动层内土壤空气湿度远离饱和状态,水分以气态和液态两种形态存在和输送;由于绿洲效应影响,临近绿洲的荒漠戈壁不仅近地层空气多为逆湿,而且这种空气逆湿在夜间较强时可以继续向土壤活动层延伸。土壤湿度日变化能清楚地被区分为湿维持(1~6时)、水分损失(7~11时)、干维持(12~18时)和水分补充(19~0时)等4个阶段,其中湿维持阶段的土壤逆湿是最主要的结构特征,这一土壤湿度结构表明夜间土壤可以通过凝结吸收大气水分,它与白天的土壤水分蒸发共同构成土壤对大气水分的"呼吸"过程;活动层土壤逆湿的形成与土壤温度状态、大气逆湿强度和大气稳定度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瓜州锁阳城     
正瓜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夏、商、周时为羌戎地,秦时大月氏居之,汉初被匈奴所占,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时,为敦煌郡三县地:冥安、渊泉、广至,唐初改称瓜州,宋、元相沿。历史上,因生产蜜瓜,春秋时期瓜州即得名。初唐时期,瓜州被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学》2012,(5):62-63
亚马孙是巴西面积最大的一个州,拥有200多万人口,其中150万人居住在州府玛瑙斯市。玛瑙斯在葡语里是"上帝之母"的意思,它是巴西北部地区的心脏,也是一座与外界没有陆路连通的孤城,当地人与外界的来往只能通过船只和飞机。当飞机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从巴西利亚接近玛瑙斯上空时,记者从机舱往下俯瞰,只见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河流缠绕着道道绿色的丛林,把玛瑙斯市紧紧怀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11,(11):52-52
千寻塔耸立在云南省大理市城西北崇圣寺内。崇圣寺,是国内外闻名的南诏名胜之一,是一座建于南诏时的古刹。现在寺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千寻塔在三塔中最人,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  相似文献   

20.
高放 《中国地名》2015,(3):39-40
一、姓氏源流(一)源于塞种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距今1600多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种人。他们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Vi-ca"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