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资源》2014,(6):78-78
<正>地质遗迹保护区据1997年统计,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区为86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3处,市级9处,县级32处。据22个省(市、区)最新统计,已建地质遗迹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9处,市、县级23处;规划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325处,其中国家级67处,省级162处,市县级96处。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据1992年统计,在606处自然保护区中,有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104处,包括国家级27处,省级71处,县级6处。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926处,其中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处左右。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与保护开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松 《地理学报》2006,61(3):227-240
国际、国内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反映出地质遗迹保护理念从单一保护到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演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地质公园将地质遗迹保护与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地质遗迹保护的最佳途径。新疆地质遗迹数量大、类型齐、等级优,复杂的地质地貌环境,造就和控制了新疆地质遗迹的类型和空间分布,主要类型为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空间分布可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塔里木、昆仑-阿尔金5个区,其中天山区和昆仑-阿尔金区是新疆最重要的地质遗迹区。基于首次全疆地质遗迹系统调研,指出新疆滞后的地质遗迹保护现状的根本致因是保护与开发协调性差,确定保护类型-形式-模式-级别-时序-分区六大保护步骤,提出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相结合的复合型保护模式优选思路和5个优选模式,并据此建立针对新疆209个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备选名录。  相似文献   

3.
根据地质遗迹点的价值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以点面相结合的方式,较系统地开展了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区划工作。以地质地貌背景及地质遗迹分布特征作为基础,进行自然区划;采用地质遗迹等级、保护现状及可保护性等因素进行保护区划,将崆峒山地质遗迹划分为2个大区7个集中区及1个特级保护区、1个重点保护区、5个一般保护区,并针对保护开发中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为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4,(6):79-79
<正>1.地质遗迹的基本状况不清,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基础资料。2.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过少,数量仅相当于自然保护区总数的2%左右。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尚未得到有效保护。3.地质遗迹破坏严重。一些重要古生物化石遗产地和重要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比较突出的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广西的许多溶洞、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地貌景观等。  相似文献   

5.
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4年6月27日至29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发表了关于保护世界地质遗迹的《地质遗迹保护——北京宣言》.兴建地质公园成了许多有重要地质遗迹的国家和地区的举措,本文在界定国家公园、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基本慨念的基础上,阐述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状况.并借鉴田外的经验为我国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十年来,全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全面履行职责,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思路,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明显增强,发挥作用进一步突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为促进全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发保护并举人与环境实现双赢 ——发力夯实基础 为了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我区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等多项与《条例》相配套的规定要求,初步形成了以《条例》为主体的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相继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评估、规划工作,以及山地丘陵区63个旗(县、市、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项工作.基本查明了全区矿业开发对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植被和水资源的破坏程度,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及危害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质灾害、地质遗迹防治与保护现状,对自治区国土资源家底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天津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1月,天津市出台《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明确了各类生态用地保护界线、功能定位及管控要求,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区域,划定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区面积约208km2,包括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范围;划定黄线区面积约163km2,包括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及水库周边200m范围。  相似文献   

8.
贵州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湿地立法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缺乏上位法指引,贵州省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存在法律概念不清、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效果不佳、公众参与制度缺失等方面的内容,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湿地保护法》的颁布给贵州湿地保护带来新契机,以《湿地保护法》为原则,根据贵州省情况调整不适应上位法的内容,适时修改以《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为代表的其他配套法律规定,努力打造美丽贵州、生态贵州。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更好地保护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在进行多次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推覆构造是地质公园最典型、珍贵的地质遗迹,也是必须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包括:典型的推(滑)覆构造体、与推覆构造相伴形成的区域性大型断裂及典型的构造和地层剖面、在区域上具有特殊性或者较为典型的其它类型的地质遗迹、“冰川漂砾”学说的学者所确认的有关重要地质遗迹等。还对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进行保护级别和范围的规划,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留下来的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美学、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开发地质遗迹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四川省地质遗迹赋存状况与保护情况的分析,针对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不足,探讨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完善的地质遗迹保护体系模式,介绍了运用ARCGIS二次开发包,开发建立在地质遗迹空间数据库基础上的,集属性及影音图片信息于一体的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空间分析手段为地质遗迹的保护提供决策分析,引导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⑴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⑵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⑷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⑸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⑹统一落实经费筹措;⑺加强部门、人员协调;⑻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评价--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地质遗迹资源作为一种自然遗产,一方面要对其进行积极保护,一方面要通过资源市场化来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关系着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资源为例,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该遗迹分别进行了保护性评价与利用性评价,得出保护一般而利用很差的Ⅲ-Ⅴ型结论。依据该结论提出了协调洛川黄土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模式,以及相应的实施措施,即明确保护内容、地质遗迹与苹果产业互动发展和建立完善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向市县级自然遗产与地质遗迹详细调查和具体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在国土资源系统与旅游部门现行分类基础之上,基于部门地貌学、岩石地貌学等传统理论与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将地貌景观地质遗迹的划分改进为大类、类、亚类、小类、景观型与景点型共6个分类级别。按照新的6级分类方法,将河南省地貌景观地质遗迹大类划分为6类、19个亚类;并将岩性地貌类划分为7个亚类、15个小类、33种景观型、约100种景点型。调查与初步实践表明,该种新的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方法,可以适应大比例尺自然遗产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及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出露有大量的地质遗迹,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和评价,可为其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系统的野外调查,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资源价值和开发条件两个方面选取自然完整性、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可保护性和基础服务设施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盆地地质遗迹类型多样,大部分较为脆弱和珍贵,目前保护措施并不完善;(2)水景类资源综合得分88.96,山石景类86.48,古生物遗迹或可疑古生物遗迹类78.22,古人类74.25,古植物73.51,冰川类68.15。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区域内地质遗迹进行分级,提出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分级保护的建议。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促进区域地学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地质公园建设等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是首批国家级海洋类自然保护区之一。受河北省海洋局委托,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技人员,经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研究,完成“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并提出《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及其近期建设方案,保护区建设工作即将全面展开。“建设规划详细论证了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提出确定了保护区类型性质和建设目标,并根据保护对象及其地域分布机制进行了功  相似文献   

16.
国内岩溶地质公园多以石林、峡谷、溶洞等景观为主,而以高峰丛深洼地地质遗迹为主要特色的地质公园较为罕见。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是以高峰丛深洼地景观为主导的岩溶地质公园。本文以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为基础,将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貌景观大类、地质剖面大类、地质构造大类、水体景观大类、古生物大类及环境地质遗迹大类6大类、12亚类等不同的地质遗迹类型,并且对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地质遗迹资源的对比分析和定量研究,对主要地质遗迹资源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地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高峰丛深洼地、甘房弄超深洼地、地苏地下暗河地质遗迹资源为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弄瑶、弄朝等深洼地为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并且该地质遗迹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科研价值。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资源,即地质遗迹资源在岩溶地貌学、地质构造学、水文地质学、地史环境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有近60年的历史,并成为我国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网络。如何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快速演变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其认定的保护区开展评估已有多年,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此知之甚少。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以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为案例,介绍了该组织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方式与过程、特点,提出了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今后如何开展保护成效评估的3点启示:1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必需转型到重建设和保护成效的新阶段;2对保护对象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是提高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3要特别重视滨海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在青藏高原选择11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区,基于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简写NPP)变化过程数据,比较分析了自然保护区与其相邻等面积区域的NPP变化差异;采用样区对比法,在自然保护区内外选取21组对比样区,比较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及其内外的生态状况,评估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研究表明:1. 1982-2009年间,82%的代表性自然保护区NPP比保护区周邻区域及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低,反映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状况更为脆弱;2. 在代表性自然保护区中,曼则塘自然保护区的NPP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NPP增长趋势最弱;除色林错自然保护区外,以草甸和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NPP增速明显高于以草原与荒漠草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3. 代表性样区的研究发现:① 自然保护区内76%以上的样区和国家级保护区内82%以上的样区NPP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对应样区的增幅;② 取得明显保护效果的有中昆仑、长沙贡玛、若尔盖和色林错等自然保护区;曼则塘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边缘地区和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北部边缘地区的效果不明显,可能与保护区及其周邻地区人类扰动增强密切相关;③ 高寒草甸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最为显著,高寒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较差。本研究展示了样区对比法在评估大区域生态变化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关键在于科学设计样区并进行合理的空间抽样。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群网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1)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2)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3)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4)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5)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6)统一落实经费筹措;(7)加强部门、人员协调;(8)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12,(13):64-64
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建立2640处自然保护区(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93%。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表示,虽然“十一五”以来新建国家级自然区120处,但是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国大会通过的《爱知目标》相比,我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为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我国开展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泽估、卫星遥感监测和现场实地核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