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露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学报》2014,69(12):1790-1798
人口空间分布及其集疏变化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2000-2010年中国人口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有待进一步梳理。鉴于此,以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2000年与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根据人口密度变化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并分析其空间格局与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11个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利用偏最小二乘法 (PLS),对全国及四类地区的人口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地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相较于2000年,2010年全国超过60%的分县单元人口密度增加,平均增速为21人/km2,主要分布在城镇密集地区;不到40%的分县单元人口密度减少,平均降低13人/km2,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老城区和边境地区;② 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密度变化均有影响,但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更大。高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条件和通讯能力是人口密度增加的主要“拉力”,而地区内稠密的人口是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推力”。上述结论基本理清了中国近10年来人口增减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地域影响因素,可为未来人口发展和区域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中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速度、社会经济影响、空间差异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初级老龄化阶段且不断加深,区域差异缩小,东部地区低速增长,中西部地区老龄化与养老负担快速增加。老年人口密度属较低密度区,从东向西呈梯度降低。 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及空间布局是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经济水平等因素相互调节与空间分异的综合结果。 各机制系数空间异质性的综合作用促使老龄化大致由南北向分异转变为东西向分异的空间格局。省际人口迁移从根本上制约如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全国人口普(抽)查等数据,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分析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地域分异特征,揭示城市群演变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群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以长三角、成渝、京津冀为最,各城市群老龄人口分布重心变动不大,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呈现由老龄人口集聚点引导的相对均衡演变格局,整体上由浅度老龄化阶段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但局部地区出现后退;初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中高级阶段城市群人口老龄化起点相对较高,珠三角、京津冀等受行政城镇化等影响人口老龄化率有所波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速度有所下降,整体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增加1%,人口老龄化率增加0. 15%。  相似文献   

4.
东北三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老工业基地,在面临新一轮振兴机遇的形势下,人口分布的集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亟待细致梳理。根据中国第四、第五、第六次分县人口普查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1990~2010年、176个县域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10个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从总体分布格局变化特征来看,20 a来人口密度始终是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且以省会城市为主的多中心“T”型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越来越明显;199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经历了从相对分散到相对集中的变化过程,且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所占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占地面积大。人口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人口密度存在高高、低低集聚现象;从人口密度变化类型来看,1990~2010年,共80个县域属于快速增加和缓慢增加类型,快速降低和缓慢降低类型的县域共96个,其中辽宁省县域人口密度变化“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同时作用于人口密度变化,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郭郡郡  刘玉萍 《热带地理》2023,(11):2087-2101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区县作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比较法、标准差椭圆、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以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 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的趋势,但不同区域及2010年前后呈现相对不同的变化;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出相似类型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考察期内低-低型集聚的区县逐渐向成渝两大城市集中,而2010年之后,高-高型集聚的区县快速向成渝两大城市中轴线的两翼集中;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在考察期内加速扩大,且不同时期区域内差异增减变化不一,区域间差异的扩大更多发生在2010年之后,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主要源于超变密度的较大影响;4)与2010年相比,不仅老龄化惯性、生育惯性、人口流入以及教育水平等因素在2020年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影响更大,且2010年后有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向人口更密集的区县集聚。  相似文献   

6.
杜春萌  焦利民  许刚 《热带地理》2018,38(6):791-798
土地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导致城市建成区总体人口密度下降,研究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6—2016年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分析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差异,并探讨人口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建成区平均人口密度由2006年的10 845人/km2降低至2016年的8 279人/km2,平均每年降低2.66%。2)超过5/6的研究城市的人口密度降低,但不同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率存在显著差异。人口密度快速降低、中速降低、缓慢降低和密度增加的地级以上城市分别占比为13.3%、30.5%、41.1%和15.1%。3)人口密度快速降低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中速降低和缓慢降低城市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呈现两极分化,主要包括北上深等人口快速流入城市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小城市。4)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区位因素、城市发展政策是影响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健康中国战略下,积极应对老龄化、建立健全养老和医疗等相关设施,成为许多城市关注的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很少关注西北城市的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养老资源错位的现象。本研究以西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0—2018年西宁市公安局各街镇人口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选用老年人口系数、赡养率、增长率和地理集中率四个指标,利用综合老龄化指数(CAI)模型、核密度函数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对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及养老资源(医疗资源、老年设施)空间错位现象进行探索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2)通过老龄化综合指数可知:主城区外围街镇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大于城区中心的街道,其中小桥街道、朝阳街道、马坊街道与乐家湾镇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2018年综合老龄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中心城区街道,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程度已从中心街道向外围街镇扩散。(3)通过空间错位指数计算可得知:城中区的养老资源数量充足但过于集中,城北区的养老资源分布合理但是数量较少,行政区之间的养老资源与老年人口分布存在较大空间错位问题。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分县数据,在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地域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人口数量增减变化和人口稳定度对近30年来河北省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口密度分布呈"西北山地丘陵区密度低—东南平原区密度高"的模式,且呈现出人口密度"高密度—高密度"相邻和"低密度—低密度"相邻的分布模式;随着地区发展差异的显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近30年来河北省各县域人口数量由普遍增加趋于人口增减频繁,人口集散进一步强化,集散程度明显提高,且在空间分布上人口减少或人口疏散地区多围绕人口显著增加或人口强集聚地区呈环状分布。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5―2010年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数据,利用ArcGIS和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了1985、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6个时间节点沿海城市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整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0年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6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9.70%,平均人口密度在640人/km2左右。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集中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大,南通市以北地区大部分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小于南通市以南的沿海城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地位与功能、国家政策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等是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人口迁入已成为影响人口密度时空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为进一步促进沿海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建议加强引导沿海地区人口有序流动,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注重提高环境的承载力,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老龄人口是21世纪我国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浙江慈溪农村老龄人口的居家养老状况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人口地理学方法研究了沿海发达地区农村老龄人口的居家养老特征。结果表明:① 农村老龄人口居住条件最突出的问题是基本生活设施的配套普及与特困户、一般拥挤户的居住面积狭小。② 农村老龄人口日常生活节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层次亟需提高。③ 农村老龄人口与子女同住比例较低,"空巢"老人的生活值得关注。④ 农村老龄人口经济状况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⑤农村老龄人口的日常自理功能要比社会服务设施利用功能好,患病就医率低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承受能力。⑥ 农村老龄人口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大,部分精神慰藉难以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1.
Tempos of Elderly Age and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to measure two types of tempos: 1) the tempo of elderly age concentration, the rate of change in the elderly proportion in a region; and 2) the tempo of elderly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the rate of change in a region's share of the national elderly population. The two measurements are applied to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both tempos vary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Relative tempos are also introduced to compare the indices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regions.  相似文献   

12.
A region's elderly population has two sources of growth: net migration and the net aging-in-place of its resident popula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he projected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these two sources of elderly population growth over time, and illustrates it with data for the states of Arizona, California, Florida, Illinois, and New York. The sources of elderly population growth differ between regions and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3.
林琳  肖纬  顾敏煜  范艺馨  钟志平 《热带地理》2022,42(8):1301-1313
以广州市长者饭堂为研究对象,采用百度地图API、居民点POI、广州市为老综合服务平台等多源数据,综合考虑可达性和运营可行性,并对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改进,通过转换测度结果和过程变量,刻画长者饭堂的供需匹配情景。研究发现:1)广州长者饭堂在“行政单元全覆盖”推广下供需空间匹配度六成合格,形成平衡型、剩余型和短缺型的数量“631”结构;2)供给和需求的主体优势、空间分布错位,需求获取优势高于供给,空间呈现“内低外高—单中心圈层”供给结构与“南强北弱—多核网状”需求结构;3)出行优势中心两级分化,成为剩余型和短缺型的主要聚集地。主核心片内出现“老城中心洼地”和“黄埔高地”,外围行政区出现多个剩余小高地或短缺谷地。最后,为精准干预长者饭堂网点布局,提出存量提升、配对整合、存量精简等适宜不同空间关联条件的不匹配型优化思路,优先考虑强空间关联的剩余型和短缺型街道配对整合;以及直接提升、主动提升、被动提升的匹配型提升思路,实现广州长者饭堂全覆盖全匹配目标。  相似文献   

14.
Formal and informal caregiving, an aspect of the environment of older elderly people, helps differentiate their residential mobility decisions from those of younger people. A recently proposed developmental model of elderly mobility that focuses on caregiving and health is evaluated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by a survey of recently hospitalized individuals over 75 years old. The model is expanded to include an anticipatory stage of mobility during which older Americans consciously try to organize their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机构养老社区的人本化构建。本文通过系统化梳理和分析美国先进案例和实践经验,甄别出其机构养老社区空间发展的四个新动向:①在区位选择上,趋向于分布在气候舒适和景观宜人的地方;②在空间融合上,趋向于嵌入具有高城市性(urbanity)的大型养老社区;③在内部规划上,趋向于功能分区弹性化和适老设计人本化;④在投融资模式上,趋向于投资多元化特别是PPP为主体的公私合营化。借鉴美国机构养老社区的空间发展新动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响应和学术启示,以期为中国机构养老事业的优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居住迁移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老年人居住迁移的地理学研究在理论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提出了老年人居住迁移的研究框架,回顾了欧美、日本和中国地理学界对老年人居住迁移研究的成果和进程,以期为未来中国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敖荣军  李浩慈  杨振  张涛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218-1228
基于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103个县区的60岁及以上人口的自评健康数据,以老年健康率为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测度指标,分析了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显著,老年健康率的高值县区主要是地级市的市辖区,次高值县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域,低值县区则广布于省域边缘。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性,但随着空间差异扩大,空间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武汉城区及其周边为HH类型县区集聚区,鄂西、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则是LL类型县区集聚区。总体上看,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热点区域一直稳定地保持在武汉及其邻近县区,冷点区域也较为稳定地集中于鄂西、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地区。除历史因素外,地区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因素以及老年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的县际差异是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结果对于促进老年人口健康的区际公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5年为一个周期,系统收集2015年-2050年中国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动预测的相关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对一些有关温泉旅游文献的整理,得出老年游客群体在温泉旅游发展方面具有的巨大优势。进而从3方面对老年游客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老年游客群体在推动温泉旅游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最后根据温泉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以老年游客为目标群体的温泉旅游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路径及其时空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时间地理学方法,通过对北京市3个典型城市社区中老年人24h活动日志的问卷调查,描述北京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类型的一般时空特征.运用日活动路径分析,从微观层面探讨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对一天的时间尺度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通过考察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的一般性规律和个性化差异,为适应老龄化趋势的和谐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能力-压力模型,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广州5个社区老年人个人能力与环境压力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社区共分为能力较高型、能力略高型、能力压力相当型和压力略高型4种类型。②能力较高型的中大社区位于边缘区,制约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主要因素是退休前职业类型和受教育程度;能力略高型的龙口西社区位于最舒适区,促进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住房质量;能力压力相当型的里仁洞村和耀华社区位于最大潜能区,制约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住房质量和社区绿化;压力略高型的新基村位于适应不良区,制约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月收入和有无独立卧室。③各类社区老年人能力压力状况与自评健康的关联性,符合能力-压力模型中老年人与环境适应分区。广州案例研究提供了老年人与环境适应理论研究的中国案例,有助于推进能力-压力模型的本土化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