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一次东灌型沙尘暴环流动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2006年4月10日塔里木盆地发生的一次东灌型沙尘暴,从气候背景、环流形势、螺旋度场、锋生次级环流、温度平流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此类沙尘暴强盛期的环流动力结构。结果表明:①里咸海脊、乌拉尔脊、新地岛脊同位向叠加,西西伯利亚横槽转竖南下,引导泰米尔半岛强冷空气爆发直插新疆,东灌进入南疆盆地,造成大范围沙尘暴天气;②西西伯利亚地面冷高压爆发性南下并强烈发展是造成此次沙尘天气的根本原因;③盆地前期的干暖形势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④沙尘暴区上空螺旋度垂直分布为低层正值、高层负值,构成低空强辐合、高空强辐散的上升运动区,揭示强旋转上升运动是大范围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条件;⑤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下沉支导致高层动量下传 ,促使对流层中低层风力加大,冷锋南压,驱动沙尘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南疆盆地翻山型沙尘暴环流动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杨莲梅  张广兴  杨青 《中国沙漠》2006,26(1):71-076
2003年4月8日至9日发生了一次超极地冷空气入侵新疆并翻越天山造成南疆盆地大范围强沙尘暴过程,分析沙尘暴强盛期的高度场、高空急流异变、螺旋度场、散度场和不稳定发展,揭示了该类沙尘暴强盛期的环流动力结构。结果表明:①伊朗高压的爆发性发展与乌拉尔山脊叠加形成长波脊,导致泰米尔半岛的极地强冷空气南下,并直插新疆越过天山到达塔里木盆地,造成大范围沙尘暴天气;②强沙尘暴天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西西伯利亚地面冷高压爆发性南下并强烈发展;③高空西风急流发生异变在南疆盆地上空形成急流区,并通过动量下传导致地面大风,是大范围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条件;④沙尘暴区上空螺旋度垂直分布低层为正值、高层为负值,揭示强的旋转上升运动是大范围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条件。⑤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易于发生近地面大风和上升气流;⑥该次沙尘暴是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中性或对流不稳定状态,但都有强的斜压不稳定发展,并冷暖空气交换剧烈。沙尘暴影响前塔里木盆地有一个能量明显聚集期,但聚集时间很短。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逐6 h 2.5°×2.5°再分析资料、葵花-8红外云图、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2019年1月7~9日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帕布"影响云南省期间造成红河州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大气不稳定层结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孟加拉湾风暴远距离影响造成的冬季大暴雨天气事件;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能把孟加拉湾风暴产生的云和水汽输送到云南省红河州上空;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水汽的垂直输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地形作用和对称不稳定是造成此次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4.
卢星  赵勇 《干旱区地理》2022,45(4):1050-1060
基于1979—2019年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数据和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的陆面逐月降水数据,分析夏季北非副热带高压(北非副高)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非副高的脊线指数和东伸脊点指数变化与中亚夏季降水联系紧密。在2个指数的单独变化和协同变化下,中亚夏季降水和大尺度环流异常分布存在很大不同。副高脊线主要导致中亚夏季降水南北反相变化,副高东伸脊点位置对中亚中南部降水存在重要影响。当副高位置偏东偏北时,里海和咸海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新疆受蒙古异常反气旋控制,降水偏少;当副高位置偏西偏南时,中亚地区主要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其东北部存在异常气旋切变,对应中亚东北部降水偏多,其余区域降水偏少;当副高位置偏西偏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当副高位置东偏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热带印度洋水汽通过两步输送的方式,进入中亚上空,形成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导致中亚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5.
利用M ICAPS资料,对临沧市2007年7月20日的暴雨天气从环流特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压脊前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印度北部低压东侧和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配合造成的;(2)临沧上空水汽条件充沛,不但有水汽向暴雨区上空输送,而且有水汽在该区辐合;(3)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有利于对流发展,形成比较深厚的对流;(4)临沧上空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此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2001~2007年初夏孟加拉湾共发生了6次风暴过程,结合风暴活动期间曲靖地区的降水概况,应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和物理量场对这6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及水汽、动力条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初夏孟湾风暴影响曲靖降水有3个较典型的环流类型,即与冷空气配合型、孟湾风暴云团北上引发强对流降水型以及孟湾风暴登陆减弱变性成南支东移影响型;孟湾风暴活动期间,90°E~120°E,15°N~30°N区域存在位置基本对应的东北-西南向强西南风速带、水汽通量大值带和强水汽通量辐合带,说明风暴的活动为云南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曲靖市2007年7月22日至8月3日的连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中高纬冷空气不断南下有关,同时两高副合使川滇切变辐合作用加强。分析OLR平均场可以看出此次强降水过程有两条水汽输送带,同时OLR低值带与强降水落区对应关系一致。过程期间,垂直螺旋度的变化对暴雨的强度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性,暴雨区位于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同时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产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江  周雅蔓  王昀  李如琦 《干旱区地理》2015,38(6):1103-1111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增多强度增大,对年降水量变化影响显著。2014年6月17~24日,塔里木盆地出现了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对强降水过程的水汽和动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垂直上升运动剧烈区域及水汽辐合区域与大降水的落区近乎吻合。中低空偏东急流加强了气旋的发展,增强了上升运动,且急流的大小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大降水的强度,急流西伸的位置决定了降水的区域。中低空偏东急流轴末端的左侧,对应着大降水的发生区域。主要水汽源地为中亚地区、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其中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水汽通过季风环流输送至青藏高原,再通过高空平流和中低空回流的方式输送至塔里木盆地。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南地区2009年秋季特大旱灾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南地区5省市126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2009年秋季特大旱灾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同期的环流特征。结果显示:(1)2009年秋季,来自孟加拉湾地区、南海地区暖湿水汽与来自内蒙古水汽均减弱;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水汽净获得减少或者由水汽净获得转换为水汽净失去。(2)2009年9―10月份西风带纬向环流较往年增强,西风槽偏东,东亚大槽西翼偏北;11月份西风带经向环流较强,但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青海东部南下偏北风经向分量较往年减弱,西风槽偏北。(3)2009年9月份副高偏西偏强,西南在副高控制下,辐合上升水汽减少;10月份云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地区受控副高;11月份副高西伸至孟加拉湾地区,偏南风只存在17.5°N以北的孟加拉湾地区,这削弱了孟加拉湾地区向我国西南地区输送的水汽量。  相似文献   

10.
2008年6月7日至6月17日,龙江河流域出现了三次连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实况天气图资料和欧洲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场实时资料,对此次降雨过程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进行动力、热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百帕稳定维持两槽一脊形势,副高压位置偏南,高原低槽活动异常,低涡强度深厚,地面弱冷空气增强了斜压性,为龙江河流域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从地面到500百帕流域维持不稳定层结,为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水汽收支和降雨量的增、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中、低层水汽垂直输送在这三次暴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10年8月10~13日,甘肃省河东出现了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是舟曲山洪地质灾害气象应急响应开始后迎来的第一场区域性暴雨过程,对前方救灾抢险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云团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但大暴雨出现时段集中,雨强大,危害性强。副高强盛,北部冷空气分裂南下,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频繁,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环流特征。500 hPa锋区和700 hPa低涡切变线是造成暴雨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低层正涡度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正螺旋度中心以及层结不稳定等因素为暴雨产生创造了热力、动力和能量条件。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是低层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和维持、偏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大气上下层抽吸作用。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沿700 hPa切变南侧发展东移,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中小尺度系统,其中低层气旋式辐合、高层辐散流场的配置是降雨范围及强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桂西2008年5月29~30日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活跃的西南季风给桂西上空输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突出特点;南支槽的东移、850hpa切变线南压、地面冷空气南下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水汽通量散度表示的水汽辐合区与暴雨中心较为对应,散度场、垂直速度场的相互配置,使暴雨系统加强,K指数、SI指数对暴雨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西南地区5省市126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2009年秋季特大旱灾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同期的环流特征.结果显示:(1)2009年秋季,来自孟加拉湾地区、南海地区暖湿水汽与来自内蒙古水汽均减弱;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水汽净获得减少或者由水汽净获得转换为水汽净失去...  相似文献   

14.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分辨率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云南省大理州2008年6月的两次大气环流背景较为相似,但降雨强度和范围却不同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在天气转折前,两次过程测站上空的垂直速度和信噪比的变化较相似,但有量值差异大、水平风垂直切变明显不同等特点。揭示了两次强对流天气在高层大气环流背景较为相似的情况下,因低层空间气流变化的剧烈和复杂程度不同而降水分布和降水特点不同的客观事实,并找出了强降水预报着眼点和定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MM5模拟结果,对2006年3月27日发生在河北省南部邢台、邯郸等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天气是由高空横槽和地面冷锋后西北大风引起的,高空急流的加强及中尺度反环流圈的形成,促使高层动量下传到地面则是强沙尘暴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低层螺旋度正值中心变化对强沙尘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沙尘暴区始终位于低层螺旋度正的极大值中心南侧,沙尘暴爆发时,沙尘暴区上空螺旋度值出现次大值中心,随着螺旋度中心值增大沙尘暴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6.
近10 a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短时强降水环境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更好地把握中亚低涡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机理特征,为新疆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和依据,利用FNL资料、探空资料等,运用天气学原理、动力诊断分析方法等,研究了中亚低涡系统不同部位发生的三类短时强降水的环境场特征及环流配置。结论表明:(1)短时强降水发生在500 hPa中亚低涡前部西南气流下为最多。(2) A指数在新疆地区短时强降水降水预报中意义不大。(3)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配置一般属于高空冷平流强迫类。(4)三类短时强降水形势配置的共性:在低涡背景下,对流层中高层都有显著气流存在,低空有切变线存在,近地面往往有辐合线,700 hPa左右往往有湿舌。异性:第I类短时强降水湿度条件较好,第Ⅱ类短时强降水高低空温差较大,第Ⅲ类短时强降水垂直风切变较强。  相似文献   

17.
陈佳毅  赵勇 《干旱区地理》2022,45(5):1357-1369
基于1971—2019年日本气象厅提供的JRA-55地表感热、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我国陆面逐月格点降水数据,研究了夏季伊朗高原和北非感热异常对同期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 夏季伊朗高原感热和北非感热均与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密切联系,将2个区域加热共同考虑,其与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关系要比仅考虑单一区域加热更为紧密。(2) 当伊朗高原感热整体偏强,且北非感热呈北弱南强异常分布时,对应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偏南,中亚和蒙古高原上空分别为异常气旋和反气旋控制,塔里木盆地上空南风加强;热带印度洋水汽在阿拉伯海与中亚的异常环流配合下北上进入塔里木盆地;以上条件共同导致了同期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增多,反之亦然。(3) 北非和伊朗高原加热均可单独影响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其中伊朗高原感热对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影响均显著,因此其与降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北非感热加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尺度环流方面,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和伊朗高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印度半岛上空的异常反气旋位置偏南,导致阿拉伯海水汽无法进入塔里木盆地。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对银川一次致灾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是中国西北地区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重要分界线,但是其地形对某些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并不清楚。本文利用WRFV3.4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2年7月29-30日发生在银川的罕见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削平贺兰山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贺兰山地形对其东侧银川地区低层绕流气旋的产生、垂直运动、散度场、水汽通量散度都有促进、加强作用,对此次银川大暴雨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将贺兰山削平,在贺兰山以西的腾格里沙漠东部地区低层流场将出现切变辐合,垂直运动、散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加强,会导致该地区降水强度增强、范围扩大。这表明,就该区域某些强降水天气过程而言,贺兰山加强其以东银川地区的降水,而对其以西腾格里沙漠东部的降水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8-08-27—09-01广东发生了一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被列为广东省2018年十大天气事件之一。文章综合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广东省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中国地面累年值日值数据集(1981—2010年)、NOAA日平均和长期平均向外长波辐射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低纬大气准双周振荡对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影响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为季风低压,并伴随有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季风低压减弱西移后,与南海西北部高压共同作用,广东沿海极端降水达到最强。2018年7—9月广东省降水和向外长波辐射OLR有显著的6~13 d振荡特征,同时受低纬西北太平洋对流振荡和热带北印度洋对流振荡的影响。低频振荡自西太平洋地区,向西北方向传播,引起了华南沿海的低频对流与环流的发展;来自热带北印度洋上的气流经由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到达华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低频振荡的垂直环流圈,有利于水汽输送及对流发展。两者叠加,影响了此次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贾丽红  李海燕  李如琦  汤浩  霍文 《中国沙漠》2012,32(4):1135-1141
春季是南疆塔里木盆地沙尘暴天气的高发季节。利用GRAPES中尺度数值模式,以GFS资料作为初值场和侧边界值,对新疆2011年3月12日南疆出现的强沙尘暴天气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对这次过程作诊断分析。结果表明,GRAPES中尺度模式对高空槽、西风带、地面温度等强沙尘暴主要影响系统发生、发展及强度模拟效果较好,能模拟出产生这次强沙尘暴的强风天气形势和上升运动;西西伯利亚地面冷高压爆发性南下并强烈发展是造成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地面天气系统;位涡的水平分布特征对沙尘暴的出现时间和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沙尘暴区上空螺旋度垂直分布为高层负值、低层正值;螺旋度正值的演变与沙尘暴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上升运动转为下沉运动是沙尘暴的最强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