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互动并不明显。文中首先对经济学与地理学忽视以及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分析。如果说新经济地理学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一座桥梁,那么演化经济地理学则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随着演化经济学的逐渐成熟,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演化经济地理这一新兴学科逐步发展起来。文中对演化经济地理的形成、优势以及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演化经济地理继承了演化经济学中的时间和历史的因素,将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加以融合。演化经济地理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些重要的启示:①产业的动态化认为产业梯度转移并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②关系网络指出户籍制度放开的必要性与无效的可能;③多样性则认为单一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风险性;④再演化的政策则指出政策需要具有"连贯性"。  相似文献   

2.
自1979年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出现了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考察广东经济的发展情况,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对转型时期广东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进行测度.发现广东双重二元经济经济结构的显著性,并且有加剧的趋势.与珠三角相比差距也较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转换的不同步,最后在对广东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过程和原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事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效的重点任务之一,新的发展环境及政策框架正促使海南省城乡关系快速转型。采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回归模型,从城乡空间、经济和社会等维度,分析了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城乡关系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城乡协调综合指数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态势,由1988年的0.319 9到1993年的0.153 9,2019年达0.851 9;②海南省城乡各子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耦合度主要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最后达到中级协调,城乡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增强;③海南省城乡关系演化经历城乡二元加剧、城乡二元固化、城乡关系趋缓和城乡一体化初期四个阶段,低水平城乡均衡发展是重要特征,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关键;④经济发展对城乡协调发展影响最为明显,但呈负相关,其次为市场消费、产业结构、乡村发展、交通通达性、城镇发展和政府行为,对外开放对城乡关系演化影响相对较弱;⑤制度创新、对外合作、产业优化、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结构演化及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性是一个系统的自组织水平的度量,当系统被迫远离热平衡状态并通过自组织进入有序状态的时候,复杂性结构常常涌现。作为典型、开放和复杂的巨系统,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受到了各研究领域的强烈关注。以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多度量系统揭示了城乡道路网拓扑结构演化及复杂性"涌现"过程:城乡道路网是一典型的二维平面图,缺乏"超平面性",整体呈类随机网络性质;城乡道路网是一介于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间的复杂网络,道路网整体表现出随机性和有序性的交互耦合;城乡道路网系统的复杂性演化是自组织和他组织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局部随机性干扰和规则性调控在作用强度上相互交互、此消彼涨演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时空分异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1-2005年的统计资料,借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态势和各省区间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GIS技术,选择1991、1995、1999和2003年4个年度做全国城乡二元结构空间分异图,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时空分异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孟召宜  渠爱雪  李红瑞 《地理研究》2011,30(12):2186-2198
在构建文化经济共同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对江苏省丰县、昆山的共同演化类型进行判定,进而从共同演化路径、共同演化亚型、共同演化大类、共同演化亚类、共同演化过程等方面对丰县模式、昆山模式解读和比较,研究发现:(1)区域发展模式是文化经济共同演化的结果,而区域文化是文化经济共同演化和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创新的能动因素;(2)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通达性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空间句法理论与GIS相结合,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数据,定量分析城乡道路网发育的空间通达性演化规律:1 1989~2010年,城乡道路网拓扑连接位序-规模结构日益发育典型,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结构,高等级、高控制力的高通达性轴线发育水平较低,导致整个网络伺服效率和应对"拥堵"能力的低下;2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生长发育具有时空惯性,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和"等级圈层"复合结构;并生成两条带状城乡交通走廊和多个不同等级有序融合的"轴-辐"网络体系;3城乡道路网这种通达性等级空间格局与圈域城镇体系、交通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路网发育水平,表现出复杂的共轭协调关系,表现出周期性和螺旋式的空间嬗变,是城乡道路网自组织生长机制支配,以及路网扩张和细分两种内力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是海洋经济大省,但并非强省,近10年来浙江海洋经济一直位居全国第4或第5位。海洋经济发展,深受其产业结构及布局影响。以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演化特征为研究内容,运用2001~2010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与演化经济地理学方法探讨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创造与锁定等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1)浙江海洋产业部门立足资源与区位优势趋向于多样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但海洋产业科技含量较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2)浙江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的演化过程呈现鲜明的资源依赖性和历史路径惯性作用,而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则是内生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的典范;(3)浙江部分海洋产业路径锁定解除模式与窗口选择不合时宜,如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海洋盐业等。因此,破解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演化过程路径锁定的最佳模式是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改善集聚海洋人才,形成本土研发创新能力,攻克海洋产业核心技术与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9.
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的技术关联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技术关联是现阶段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现实经济增长路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背景下,探讨技术关联的概念和测度方法,从静态和动态2个视角探究技术关联影响产品演化的微观作用机制,并在国家、区域和企业等不同尺度上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研究证明了产品演化路径显著依赖技术关联,即遵循路径依赖过程。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发现,有些区域通过向技术不相关产品进行演化从而实现了路径突破,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发现金融危机与扶持政策等外生力量和地方环境与制度等内生变量都会导致路径突破。中国发展路径的特殊性为西方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很好的案例,同时也为中国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创造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0.
演化经济地理强调与本地的技术关联对技术演化的影响,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向复杂技术的升级需要充分考虑本地技术结构及演化特点。论文以北京、上海和深圳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城市为例,将复杂性和关联性纳入研究框架,比较分析技术关联和复杂性对城市技术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技术结构、技术关联度、复杂性和演化路径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海的技术关联度较高,而复杂度偏低;深圳的技术关联度最低,技术复杂度最高;北京居中。从演化趋势看,北京经历了明显的向复杂技术演化的过程;深圳的整体技术复杂度上升幅度最大,但在2006年以后出现向低复杂度技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上海的技术复杂度上升幅度最小。计量分析表明,与本地技术关联越强的技术越有利于成为3个城市下一阶段的优势技术,但复杂度高的技术更容易成为北京下一阶段的优势技术,对上海和深圳的技术演化没有显著影响。未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本地技术基础和演化特征,并制定针对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 力模型,从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经济联系强度等方面对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状况进行实际测度, 定量分析其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结果表明: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 域差异明显,并且表现出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联系,这种轴线的方向和路径具有一定规律性;上海对江浙中心城市 的经济联系强度大,并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形成圈层结构分异;苏锡常经济圈内部经济联系紧密,南京和杭州对外 经济联系不强,中心地位亟待提高;交通是宁波对外经济联系的最主要障碍。总之,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经济发展 水平是其对外经济联系的前提条件,而加快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强 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这还与距离、行政区划和历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李郇  徐现祥 《地理研究》2006,25(5):792-802
采用Barro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构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对行政区边界效应的度量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江苏与浙江、上海与江苏、上海与浙江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邹检验发现,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的经济水平存在结构性的差异,进一步的回归检验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存在一体化的趋势,但存在着边界效应;从变动态势上看,上海与江苏的边界效应越来越小,上海与浙江的边界效应存在增加的趋势,同时,江苏与浙江的边界在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减少。最后,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行政区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分析了边界效应及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及其消除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东明  樊杰  胡宝清 《地理研究》2002,21(2):247-256
以重庆库区为例 ,首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经济的二元化特征。静态特征表现在城乡之间资本存量、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三个方面的差异。动态特征主要表现为投资结构变化中工业投资比重远远高于农业 ;比较劳动生产率演变中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部门 ;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变动中非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产业演进过程中 ,产业内部的产业分工和技术等级上的二元性。其次 ,探讨形成三峡库区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最后 ,提出改变库区二元经济结构的具体途径是加强库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发挥中心城市对库区的带动作用 ,实现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互动和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  相似文献   

14.
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合肥-芜湖双核空间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恕宏 《地理研究》2012,31(10):1895-1904
行政区划的调整导致城市地域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对整个区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11年7月, 国务院批准了安徽省撤销巢湖市, 将其一分为三, 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合肥、芜湖两个核心城市从此相互毗邻, 合肥-芜湖双核结构是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空间结构形式, 其空间整合面临着新的机遇、模式与路径。运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方法, 以及双核结构原理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合肥-芜湖双核空间整合进行分析。提出在不同时期可以分别采用轴线模式、双核模式、“T”型模式和扇面模式, 采取打破行政区界限的刚性约束、加强双核轴线整体规划、扩大产业整合力度、发挥双核中间城市的比较优势、整体推进合肥-芜湖发展轴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重庆都市区地域结构问题及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都市区位于三峡水库的库尾区,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区的地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已影响到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详细地探讨了都市区地域结构的变化特点,揭示了地域结构演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城市功能区混杂、人居环境拥挤、热岛效应突出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用地结构、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8个方面提出了都市区地域结构优化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武汉都市圈城际联系通达性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空间- 距离- 通达性已经成为城市区域一体化联系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都市圈城际联 系发展与交通网络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优化其路网通达性空间格局。 以武汉都市圈为实证对象, 构建最短距离矩阵, 引入时间、空间通达性模型, 建立高等级路网发育 评价指标体系, 从节点体系与网络体系两个角度, 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城际通达性变化及其空间 格局, 揭示出: 圈域城镇( 节点) 体系通达性空间差异明显, 与城市自身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密 切相关, 其空间格局与城镇等级规模呈共轭协同关系, 不同空间等级节点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同 心圈层与“轴—辐”网络空间格局; 快速交通干道网络( 高速公路、铁路等) 是城市通达性空间演变 的重要推动力, 使其空间收敛减速, 形成显著的带状分异格局, 初步形成沪蓉东西向、京珠南北向 的两大城市经济联系交通走廊; 圈域城际交通干网发育程度偏低, 处于回路网络水平, 高等级路 网扩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Alongwithintegratedregionalcooperation,interegionalasociationhasbenthemainpart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insome...  相似文献   

18.
多维邻近下浙江城市创新网络演化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喜  胡志学 《地理科学》2021,41(8):1380-1388
以浙江90个县级城市(城区)为对象,基于大数据专利文本挖掘析取城市间合作申请专利数,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空间网络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7—2017年浙江城市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时空演化及创新合作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浙江城市创新网络规模逐渐扩张,“小世界性”显著,通达性较好,整体呈以杭州湾区为核心的“网络局部化、辐射中心化”特征,等级层次性清晰;② 浙江城市创新合作强度与经济规模、教育水平、政策支持、技术势差、城市行政等级、技术邻近性、边界相邻效应显著正相关且受地理距离约束,认知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与创新合作间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网络效应更多在整体网层面上促进了创新合作。在特定省份县级城市层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城市创新网络协同效应,以促进地方城市间的创新联系。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自然灾害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重庆市自然灾害情况和自然灾害信息管理现状分析入手,构建了该市自然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整体设计和界面的开发。该市自然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4个模块组成:自然灾害数据库模块、远程通信管理模块、应用分析模型库和决策支持模块四大部分,四大模块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连结,成为一体化系统,对市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渝鄂湘黔接壤区正逐步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农林牧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该区商贸业,可促进大批量农林牧产品出口和第三产业发展,刺激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当前,对接壤区的产品应按不同市场剪影,分门别类采取不同措施,组织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促进产品对外倾销,拓展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