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类型防护林中樟子松的构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植物枝系构型的因素有各级分枝长度、各级分枝角度、枝径比、逐步分枝率和总体分枝率等。采用枝系构型的理论和方法,对甘肃民勤不同类型防护林中樟子松的分枝构型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防护林中的樟子松分枝格局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枝长度、分枝率等变化明显;②不同类型防护林中樟子松在不同部位处的分枝格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劣势类型Ⅰ的中下部枝条占优势,优势类型Ⅱ、中间类型Ⅲ以中上部枝条占优势,而劣势类型Ⅰ的基部分枝角度大于其他两种类型的;③优势类型防护林中樟子松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的分枝长度、分枝角度随高度呈规律性变化,在不同高度处的枝系构型指标以中上部占优势,基部较弱;④通过分枝构型特征研究认为在干旱区营造樟子松防护林以杨树和樟子松株间混交效果较好,杨树与樟子松行间混交效果较差,樟子松纯林居中。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固沙造林针叶树种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樟子松、油松等五种针叶树种在毛乌素沙地进行栽植试验,通过对成活率与保存率、生长量、蓄积量、抗逆性等14年的观测,从单项及多指标综合选优及排序,确立樟子松为毛乌素沙地针叶树造林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3.
吕荣  刘朝霞 《中国沙漠》1998,18(1):81-86
选择樟子松,油松等五种针叶树种在毛乌素沙地进行栽植试验,通过对成活率与保存率,生长量,蓄积量,抗逆性等14年的观测,从单项及多指标综合选优及排序,确立樟子松为毛乌素沙地针叶树造林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4.
赵明范 《中国沙漠》1993,13(3):53-57
“三北”地区干旱少雨多风沙,因此,适宜乔木生长的范围是有限的,而当地许多灌木树种对干旱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宜造林的范围广。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突出作用,此外,灌木林还可以提供饲料,燃料,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对于加速“三北”防护林建设,振兴“三北”经济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这一地区今后造林工作中应扩大灌木林的比例,充分发挥灌木林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河北坝上风蚀沙化地区固沙造林植物种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河北坝上沙地植被的调查和固沙造林植物种的引种栽植试验,指出适于坝上沙地固沙造林的植物种有9种。适应性强的有褐沙蒿、山竹子两个乡土植物种和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沙棘、黄柳;适应性中等的有小叶锦鸡儿、沙柳、花棒;适应性弱的有沙地柏、紫穗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北坝上沙地植被的调查和固沙造林植物种的引种栽植试验,指出适于坝上沙地固沙造林的植物种有9种。适应性强的有褐沙蒿、山竹子两个乡土植物种和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沙棘、黄柳;适应性中等的有小叶锦鸡儿、沙柳、花棒;适应性弱的有沙地柏、紫穗槐。  相似文献   

7.
玉门地区铁路防沙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润心 《中国沙漠》1997,17(4):427-431
论文分析了戈壁风沙流区铁路沙害现状,提出了玉门地区铁路防护体系建设中树种选择的依据,并筛选了二白杨、沙枣、花棒、柠条以及线叶柳等一些适合该区铁路防护林营造的树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该地区的铁路沙害防治中,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客土造林"和乔、灌、草相结合是提高铁路防护林效益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地区的沙漠化整治和铁路防沙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中林龄为20年左右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和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流动沙丘作为对照。研究表明:樟子松和小叶杨人工林可以显著改善流动沙丘土壤性状,对沙丘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均表现为小叶杨林>樟子松林>流动沙丘。樟子松和小叶杨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分别是对照的50.16倍和72.48倍,三者差异显著;樟子松和小叶杨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是对照的23.67倍和33.34倍,林地与对照差异显著;两种林地土壤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9.00倍和27.54倍、4.78倍和9.89倍、4.05倍和8.67倍、29.93倍和37.46倍、9.66倍和13.42倍,林地与对照差异显著。在科尔沁沙地,人工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流动沙丘土壤性状和微生物活性,而且还能起到固定流动沙丘的目的,樟子松和小叶杨是当地值得推广种植的防风固沙树种。土壤微生物量商(Cmic∶C)是一个衡量林地土壤稳定性和有效性较好的指标,从林地土壤养分有效性、林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樟子松比小叶杨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周智彬  李培军 《中国沙漠》2003,23(4):452-458
对不同立地类型、不同生长年限、不同季节、不同树种的防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区系组成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咸水灌溉条件下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和人工绿地建成后,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得到改善,微生物活性大幅度提高;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表层微生物数量远多于下层土壤;林地外围距林缘近的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强,3m以外微生物数量已接近流沙地微生物量;各类土壤微生物分布具不同的季节性规律,且不同立地类型防护林土壤微生物分布差异明显;随造林年限的增加,防护林的改土作用更加显著。土壤微生物分布与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pH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晋冀北部农牧交错区针阔树种人工林群落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冀北部农牧交错区5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关联维数评价林地群落稳定性、分析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群落稳定性变差,胸径和树高关联维数均呈增加趋势。针叶树种的稳定性强于阔叶树种。胸径关联维数针叶树种0.58小于阔叶树种0.64,树种排序为油松0.57落叶松0.59樟子松0.61山杏0.62杨树0.67;树高关联维数针叶树种0.53小于阔叶树种0.60,树种排序为落叶松0.41油松0.56山杏0.58樟子松0.61杨树0.62,基于两种维数,不同树种稳定性从强到弱依次为落叶松油松山杏樟子松杨树,与主成分分析法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致。因此,针叶树种,尤其是落叶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树种优选的主要树种。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整治区划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韩广  张桂芳 《中国沙漠》2000,20(1):25-29
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土地现在多处于由级向级发展的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危险性,必须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其主要成因是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不仅直接使砂质草原发生沙漠化,而且还严重影响天然樟子松的天然更新和扩展,因此必须对放牧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作者遵循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主导性原则、与已有的相关区划相统一原则,把呼伦贝尔草原划分为2个综合整治亚区和5个综合整治小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旱林作业对水分因子再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分因子严重制约着干旱半干旱条件下林木的生长,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造林技术,最大限度地创造集流条件,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干旱造林研究的主要课题。根据多年的试验观测与研究,对旱林作业技术措施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戈壁、流动沙丘地带生物治沙滴灌节水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连续5a的滴灌节水造林试验, 初步得到: 在干旱区戈壁和移动沙丘地带造林, 应用滴灌节水技术, 较地面大水漫灌节水70%以上; 苗木成活率平均可达96.2%, 保存率平均达93.4%, 年均生长量达40cm以上; 5a后的积沙总量为0.58m3·株-1(或每穴)。在试验的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滴灌节水技术在干旱区戈壁、沙丘地带造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并对应用效果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认为: 在西部干旱沙区因地制宜地推广滴灌节水型生物治沙技术, 是沙区治理、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绿洲过渡带区域龟裂土立地条件下免灌人工梭梭林生态特征,探讨林分的最佳建植密度,对莫索湾1983—2021年38 a集水造林地初始种植梭梭、梭梭自然更新苗及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梭梭生长对密度差异的响应,同时分析了各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梭梭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以期为人工梭梭林的营建与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当梭梭造林密度为6 m×3.5 m时(480 株·hm-2),母树存活率最高。随造林密度增大,母树保存率与梭梭自然更新比逐渐下降;母树保留密度越大的林地,其长势越差、生物量越低;盖度、郁闭度越高的林地,阻碍浅层土壤水分的补给,导致梭梭更新苗长势及生物量越差。(2) 梭梭母树的林木生长与其根部140~28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主要利用根部140~240 cm土壤水分,对比3个林地可知该层土壤水分含量越高的林地,其母树的长势越好、生物量越高。(3) 当母树保留密度为360株·hm-2(株行距4 m×7 m)时,梭梭长势较好、整体生物量最高,林下植被更为丰富,林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综上所述,在该地区进行集水造林时,保持该密度更有利于免灌人工梭梭林结构稳定、持续发挥防风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甘肃沙区开发中果树资源的应用及良种区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隐生  曹来均 《中国沙漠》1998,18(3):263-267
在论述甘肃沙漠戈壁地区的自然概况及沙区果树发展的现状之后,提出了甘肃沙区果树区划、适宜的优良果树树种、品种和果树在沙产业开发中的技术要点,并对沙区果树资源开发中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亮  高永  王静  罗凤敏  吕新丰 《中国沙漠》2016,36(5):1357-136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地覆盖由流动沙地向人工林地、农田及固定沙地等转变后,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最明显,为流动沙地的3.97倍且相同层间差异均显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林地、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林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较流动沙地分别增加79.78%、138.20%、73.07%,差异主要在0~20 cm土层;围封草地和中度放牧草地分别增加116.85%和133.71%,差异主要在0~40 cm土层;固定沙地比流动沙地增加49.44%,差异主要在0~20 cm土层。土地覆盖类型转变后,由于受到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20 cm土层变化较明显。8种土地覆盖类型可分为4组:CL1(农田)、CL2(新疆杨林地、围封草地、中度放牧草地)、CL3(樟子松林地、小叶锦鸡儿群落、固定沙地)和CL4(流动沙地)。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随着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in artificial forest between tree species, slope aspects, and management options in arid environments is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for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these artificial system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quantifi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in stem radial growth of trees in the arid we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Using dendrochronology, we assessed the growth of three woody species(the native shrub Reaumuria soongorica, the exotic shrub Tamarix ramosissima and tree Platycladus orientalis) by measuring the annual stem radial increment. We also describe the long-term growth trends and responses to climatic factors on slopes with different aspects during periods with and without irrigation. We found that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main growing season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ing growth for all three species and both slope aspects. In addition, supplemental water(e.g., irrigation, rainwater harvesting) greatly relieved drought stress and promoted radial growth.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s the main afforestation species in the Loess Plateau used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 orientalis is more suitable than T. ramosissima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However, a landscape that combined a tree(P. orientalis) with a shrub(R. soongorica) and grassland appears likely to represent the best mean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arid western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植被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黄土丘陵区油松、刺槐、沙棘和草地4种典型退耕恢复植被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 不同恢复植被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刺槐的SOC、STN最高,油松的SOC、STN最低,STP表现为草地>刺槐>油松>沙棘。(2) 不同恢复植被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SOC和STN含量呈下降趋势,而STP的变异性较弱。特别是刺槐的SOC和STN在60~100 cm呈增加趋势。(3) 不同恢复植被土壤SOC:STN(C:N)、SOC:STP(C:P)差异不显著(P>0.05),刺槐的土壤STN:STP(N:P)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土壤C:N、C:P、N:P均低于全球及全国平均水平,研究区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较快,P的有效性高,植被生长主要受N元素限制。(4) 研究区土壤C:N、C:P和N:P主要受SOC和STN影响;土壤养分与土壤含水量(SWC)和土壤容重(BD)呈负相关,与土壤粉粒(slit)和黏粒(clay)含量呈正相关,STP对土壤细颗粒的响应强度大于SOC和STN。研究区土壤化学计量在不同退耕恢复植被间差异显著,其中刺槐的土壤养分含量较其他植被类型更好,可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