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疆铁路沿线城市现代物流发展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产生,核心思想是一种综合集成,总成本管理和客户至上的思想,集中体现其高效、快捷、节约成本的特点。新疆富含国家战略性资源,北疆铁路承担国家大宗物资运输,其沿线分布着新疆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密集区,培育物流经济作为新疆经济的新增长点有重大意义。然而如何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来优化组织本区域物流空间体系,建立符合现代技术条件、经济和时间效益目标的地域物流网络系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北疆铁路沿线的物流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北疆铁路沿线城市形成的三大物流空间格局:乌鲁木齐都市圈的一级节点区域;奎(奎屯)-克(克拉玛依)-乌(乌苏)“金三角区域的二级物流节点区域和北铁沿线西部地段的伊犁、塔城、博乐等口岸区域的外向性物流节点,这三大物流节点构成了北疆铁路沿线物流发展的空间格局,代表着北疆铁路沿线现代物流空间格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基尼系数、人均收入差异系数、“崔王指数”、锡尔系数4种区域差异演化指数的计算,结合GIS空间分异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极化水平不断增强;南北疆内部区域经济差异与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北疆内部、城市内部的经济差异对总体差异的作用显著。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断北移,极化中心基本显现;空间自相关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天山北坡,低值区域不断扩大至整个南疆地区;北疆极化中心克拉玛依市“高-高”极化作用显著,乌鲁木齐市、鄯善县的“高-高”作用不显著,有待提升;南疆极化中心库尔勒市仅在改革开放初期“高-低”作用显著,近年来阿克苏市“高-低”作用显著,有望发展成为新的极化中心。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位置?(ЭГП)是H.H.巴朗斯基提出的,现已成为苏联经济地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其定义为:“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地点,地区或城市与外部具有某种经济意义的客观实在的关系”。这一定义提出了关于被研究的各个地理客体或作为不同区域系统组成部分的一组地理客体区域联系的思想。任一区域的经济地理位置都可以通过对多维空间中经济地理客体(经济点、中心等)位置的评价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疆北部的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应用新疆北疆地区以及天山山区26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新疆北部地区、天山山区、北疆沿天山经济带、北疆平原、北疆北部流域、北疆西部流域6个区域的年、暖季(5-10月)、冷季(11-4月)以及各月的降水量线性趋势特征。结果显示:6个区域及26个气象站的年降水量45a年来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暖季降水量6个区域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北疆区、天山山区最显著;冷季降水量6个区域全部呈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月降水线性趋势变化较显著的月份为1、2、7、11、12月,其它各月没有通过0.10显著性水平检验,12个月中增湿趋势站数明显占优势的月份可占80%左右,3、9月呈下降趋势的站数较多。增湿结果已给新疆带来风吹雪、雪崩、畜牧业雪灾、洪水、融雪性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状态评价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从县域、地州区域和三大区域(北疆、南疆和东疆)三个层面,选择综合指标体系,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6.
新疆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韩延玲 《干旱区地理》2004,27(2):273-278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收入差异两方面对新疆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和启示:(1)北疆和东疆基本处于同一一发展水平.而南疆与它们则有较大的差距;(2)在三大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异要远大于城镇居民货币工资收入差异;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较大的相对差异中可以透视出.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相对差异也较大;(3)北疆、东疆与南疆之间的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4)北疆、东疆与南疆之间居民收入的绝对和相对差异在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呈扩大态势:(5)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及其过大,会对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等各方面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运输型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广州市3 040个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空间属性资料,揭示广州市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规律,剖析不同区域运输型物流企业的集聚机理。研究表明:①全市运输型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是中心城区高度聚集、其它地区零散分布,呈现"三心一轴"的格局。②各个区域呈现不同分布格局,白云区是三纵一横一个中心,越秀区是均质分布,荔湾区和海珠区是零散分布,天河区是轴线分布基础上的小规模集聚,黄埔区、萝岗区是双集聚中心。③影响各区域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城区历史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因素(城市主干道),经济活动中心因素(商业、商务、工业园区),物流节点因素(机场、货运站场、批发市场),规划政策(物流规划)因素和土地因素。  相似文献   

8.
董冠鹏  郭腾云  马静 《地理科学》2010,30(5):679-685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ESDA)划分出京津冀都市地区的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并在传统经济收敛模型基础上,运用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和局部空间回归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地区经济收敛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都市地区已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和唐山为核心的中心区域和以张家口市、保定市为核心的环绕京津的外围区域,京津冀都市地区整体上存在微弱的经济收敛。其次,京津冀都市地区中心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空间外溢效应较大,加之中心地区接受知识、技术扩散的能力较强,存在经济收敛,并且收敛速度较快,而外围区域则不存在经济收敛。再次,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内部存在经济收敛系数结构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天山山区与南、北疆近40a来的年温度变化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分析天山山区近40 a来年温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比较,其结果是:(1)天山山区年平均温度在冷暖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2)新疆三大区域年平均温度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步变化,但同步性的程度北疆较好,南疆及天山山区较差;而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南疆及天山山区较好,北疆较差。(3)三大区域年平均温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但均以20世纪90年代为最暖。(4)近40 a的显著线性增温趋势以年平均最低温度及年平均温度表现得空间范围最广,年平均最高温度最差;年平均温度的长期增温率以北疆最大,天山山区和南疆较小;年平均最低温度的10 a增温率变化在0.34~0.37℃之间。(5)三大区域最佳升温趋势出现的时段比较一致,增温率以北疆为最大,天山山区和南疆相同。(6)北疆与南疆年平均温度分别在1960年和1978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
1995年以来中国城市体系格局与演变——基于航空流视角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于涛方  顾朝林  李志刚 《地理研究》2008,27(6):1407-1418
在国内外城市体系研究航空流视角的成果基础上,运用1995年以来的中国航空统计数据,基于数据描述及重力模型和模糊参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体系格局和变迁。主要结论有: (1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互动符合"距离衰减原则"。同时上海、北京两大全球性城市强化了在全国的枢纽机场的地位,西部地区形成了若干区域性的枢纽机场。 (2 )枢纽度最大的城市是京津冀、长三角、厦漳泉、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辽中南、山东半岛、江汉平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枢纽度并不突出;南京、杭州、福州和重庆虽然作为各自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但其枢纽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区首位城市或门户城市的压制。 (3 )中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相对地位变化有如下几种类型:稳定型、上升型、下降型、先升后降型和先降后升型。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表现出强盛的区域带动势头,而珠三角、京津冀发展相对平稳,成渝在中西部具有特殊性,表现出日益强化的区域枢纽地位,辽中南、福建沿海、关中、江汉平原等地区经济中心城市的枢纽度则相对发展缓慢,甚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新疆近半个世纪以来季节性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分析新疆不同季节的干旱时空分布,讨论干旱对新疆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四季干旱整体异常均表现为北疆旱(湿润)南疆湿润(旱)或西部干旱(湿润)东部湿润(干旱)2种基本结构。新疆夏季和冬季有向湿润或涝的趋势发展;2北疆西部及北疆南部干旱影响范围减小趋势明显;冬季干旱影响范围减小明显;3北疆地区的受旱面积增加趋势不显著,南疆地区和东疆地区受旱面积显著增加,干旱除受降水影响外,还受到抗旱灌溉设施、抗旱能力、耕地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天山山区近40年秋季气候变化特征与南、北疆比较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利用新疆1959~1998年的秋季温度降水资料,分析天山山区近40年来秋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所得结果如下: (1) 天山山区秋季温度在冷暖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但其秋季降水在干湿变化阶段上与南、北疆不同。 (2) 秋季温度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北疆为最好,南疆最差,天山山区居中。秋季降水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南疆最好,天山山区最差,北疆居中。 (3) 20世纪60~90年代,天山山区表现为波动升温,而南疆和北疆表现为持续增温,均以90年代温度最高,80年代是三大区域秋季降水最多的年代。60,70及90年代,三大区域的秋季降水均低于30年均值。  相似文献   

13.
近10 年我国地表比辐射率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生  徐静  柳菲  高守杰 《地理学报》2012,67(1):93-100
基于Terra-MODIS L3 级产品MOD11C3,得到2001-2010 年10 年我国地表比辐射率时空数据集。结果表明,我国地表比辐射率最小的区域是西北沙漠地带,该区域比辐射率一年四季变化不大、分布范围固定。东北地区和北疆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东华南地区等区域比辐射率变化明显。冬季,东北地区、北疆地区地表比辐射率比较大。青藏高原地区11 月-次年3 月维持在一个中低比辐射率水平,其他月份比辐射率则呈现增大趋势。长江中下游、华东、华南和四川盆地地区的比辐射率7-10 月减小,其中8 月份面积达到最大。低比辐射率区(0.6163~0.9638)、中低比辐射率区(0.9639~0.9709)、中比辐射率区(0.9710~0.9724)所占面积都不大,分别维持在20%、10%、20%左右;中高比辐射率区(0.9725~0.9738) 所占范围最大,达到我国陆地面积的40%~50%,且变化十分明显,表现出明显的波峰、波谷变化,春季和秋季是波峰、夏季和冬季是波谷;高比辐射率区(0.9739~0.9999) 面积变化也很明显,冬季是一个明显的波峰,面积可达10%,而其他季节则维持在1%、2%以下。我国地表比辐射率时空分布与温度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比辐射率越高、气温越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省域中心城市(指17个地级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日渐增强,市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制约愈加突出。这在中部地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河南省中心城市市区行政区划问题,对于培育中心城市,加快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河南省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一)河南省已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远低…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区域发展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型协调度评价为基础,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河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县(市)协调度高,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层和紧密层;中心城市协调度低,主要中心城市处于资源环境滞后型失调发展阶段;弱协调区域与经济社会滞后型区域面积广,后者主要分布在豫西南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和黄淮平原广大地区;区域协调度在空间上由高至低依次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和豫东地区。最后,根据不同协调性类型区提出了分区管制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7年北疆37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结合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分析北疆地区初、终霜日和霜期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疆平均初霜日以2.2 d·(10a)-1速率推迟;平均终霜日以1.7 d·(10a)-1速率提前;平均霜期以3.9 d·(10a)-1速率缩短;初、终霜日和霜期的主周期均为2 a左右。(2)北疆霜期缩短趋势较大(小)的地区,能较好的对应其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较强(弱),伊犁州、塔城地区北部及东天山东北部霜期的缩短趋势最为显著,博州至天山北坡一线居中,阿勒泰地区霜期的缩短趋势最弱。(3)北疆大部分地区初霜日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其初霜日的推迟速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垂直递减率为-0.077 d·(a·km)-1;秋季气候变暖是初霜日推迟的主要原因,春、秋季气候变暖同时影响霜期缩短,且秋季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闽南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的对外开放区域,它是福建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仅开放了厦、漳、泉三市和十一个县,按行政区划分,闽南地区实际上包括三市十六个县(即厦门市辖一个县;泉州市辖六个县;漳州市辖九个县)。全区土地总面积有24984,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0.6%;总人口9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6%,人均耕地仅有0.56亩(1985年)。闽南地区处在我国南亚热带区域,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福建省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面对外界各种流体的汇集和离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构建福建省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功能和空间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功崛起乃是福建省在今后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四个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2个主中心(厦门市、福州市辖区)、1个次中心(泉州市辖区)、6个地方中心和一批较大生产规模城镇;②闽东南地区城镇整体水平高于闽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城镇沿线发展程度仅次于沿海地区城镇密集带;③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适中;④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梯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熵模型、GIS技术、变异系数、改进的锡尔系数分解等方法,对1980-2011年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内部差异演化及其机理做出定量化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全国和西部12省市区,新疆的经济均量水平较低,增量和效益拉动较强;2011年新疆经济发展水平在均量、增量及效益分量中呈现出各自的空间分异特点;自1980年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断北移,极化中心基本显现。(2)以变异系数测度的县域经济极化态势呈波动减小特征,且差异大致可以分为4期扩张期和4期收缩期;扩大区域差异贡献率大的因子逐渐从增量和均量转化为增量和效益,资源开发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3)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南疆内部差异和县域内部差异对新疆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影响较显著;南疆内部、北疆内部个别年份、县市各自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均同新疆的经济总体差异变化规律一致,南北疆之间和县市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小,变化振幅亦最小。  相似文献   

20.
构建多指标分析模型,利用淮海经济区2011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经济区内20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图示聚类结果,发现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离散型的空间结构形态;2)核心区的边缘化;3)行政界线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工业化中期)不相适应,聚集型空间结构是该时期理想的空间结构形态。以建立一个内部连接紧密、聚集型和外向型的经济空间为目标,提出一个经济中心、两条一级轴线、三条二级轴线的网状空间结构模式,并论述了中心城市和轴线的选择依据及轴线上主要节点城市的主导产业类型。在分析区域空间重构的动力和阻力的基础上,指出规划约束、政策引导和聚集牵引是区域空间重构的途径,建立区域重构协调管理机构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