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利用Landsat卫星1972-2013年间五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和室内解译分析,运用RS和GIS技术,提取影像中盐湖湖水边界信息,并绘制了五个时期盐湖面积变化的图谱。并结合库木库勒盆地气象数据(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对盐湖面积变化进行响应分析,探究盐湖变化与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并讨论气候变化对库木库勒盆地地区内盐湖面积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不同气象因子对盆地内盐湖面积变化的作用。得出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对盆地内盐湖的面积扩大均有促进作用,而且平均气温的作用占主导性的,这为库木库勒盆地盐湖的演化以及盐湖资源开发提供相应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盐湖集中分布区和资源化工产业基地,湖泊快速扩张明显影响着水资源利用、盐湖资源保护和湖区生态环境。文章收集柴达木盆地气象数据和前人研究的盆地内17个典型盐湖面积变化数据,结合报道的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增幅率及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探究柴达木盆地湖泊快速扩张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温度和降水量数据呈现同步增加,但增幅不同且不同位增长的特征,该特征是导致不同空间位置湖泊扩张的影响因素;降水增幅引起的流域水量增补是盆地中东部湖泊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温度增幅明显引起的冰雪融水补给增加是盆地西部湖泊缓慢扩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计算了洮儿河中上游地区1961—2012年的干燥度指数I_a,利用干燥度指数来评价洮儿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分适宜性,采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了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量和I_a的变化趋势,通过计算I_a对各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分析了I_a对各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并结合各气象要素多年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I_a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除平均气温、降水量有递增趋势外,其他的气象因子及I_a都呈现减小趋势;I_a对降水量的变化最敏感,其次是相对湿度、风速、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和平均气温是I_a变化的主导因子,其他气象因子对I_a变化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在各气象因子中,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I_a变化呈现出正贡献,其他气象因子均呈现出负贡献。  相似文献   

4.
东昆仓山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伟的昆仑山耸立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以其巨大的高程,独特的自然景观著称。本文着重讨论东昆仑山库木库勒高位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通过地层剖面,构造地貌特征的分析,并辅以生物化石资料,笔者对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时代,地貌发育各阶段的构造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了探讨。对构造迁移、岩溶地貌、盆地成盐演化以及盆地周围山地上升幅度等若干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辽河三角洲区域1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参考蒸散发(ET0)对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的敏感系数,结合各气象因子的多年变化定量分析参考蒸散发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气温对ET0变化为正贡献,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为负贡献;综合考虑敏感性分析和趋势分析的结果,滨海干湿过渡区气象因子对参考蒸散发变化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风速、平均气温、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半湿润亚区由大到小依次是风速、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半干旱亚区由大到小依次是平均气温、太阳辐射、风速和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相似地理特征下湖泊变迁的差异,选择锡林郭勒草原达里诺尔湖及查干淖尔湖作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和20世纪70年代1∶10万地形图为数据源,统计1986—2016年两湖泊面积变化数据,并结合湖区附近气象站点的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数据,分析其近30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湖从1986—2016年湖泊面积明显呈线性下降趋势,湖泊面积从228.3km~2减少到179.3km~2,共减少49km~2;查干淖尔湖从1986—2016年湖泊面积大致呈线性下降趋势,湖泊面积从103.8km~2减少到29.2km~2,共减少74.6km~2。分析湖泊面积变化与湖区附近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关系表明,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与湖泊面积萎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对比研究在相似地理特征下的两湖出现了差别明显的演替变化,说明人为干预在一定时间内会对局部区域的湖泊变迁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库木库里盆地盐湖形成自然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资料 ,总结了库木库里盆地盐湖分布 ,卤水化学成分 ,盐类矿物组成 ,盐湖沉积特征 ,盐湖地质地理背景和盐湖形成演化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8.
乍得湖位于中非撒哈拉沙漠边界, 是非洲重要的淡水湖, 湖面大小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近40 年, 由于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灌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乍得湖面积急剧减少, 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多种光学遥感数据提取1973-2012 年乍得湖面积, 分析其变化趋势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1973-2012 年间乍得湖面积总体上在变小, 1973-1975 年间乍得湖面积急剧减少了约71%, 1975-2012 年面积在2000~5000 km2范围内波动。为验证变化趋势的可靠性, 本文利用MODIS影像与同期Landsat 和AVHRR影像的提取结果进行比较, 来检验多源数据的可比性;通过MODIS影像监测乍得湖面积的月变化, 来检验所选数据时相对乍得湖面积变化分析的可能影响。根据气象资料分析, 乍得湖面积与降水量变化存在一致性, 沙里盆地降水量变化是乍得湖面积变化的重要原因;其次, 大量修建水库是导致面积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最后, 将乍得湖分为南北两部分的天然拦截坝通过阻碍水流增加蒸发, 也加剧了乍得湖面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龙滩水库贵州库区及其周边10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贵州库区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做变化趋势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方法对各要素比值的平均值进行水库蓄水前后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库区年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多,其变化趋势主要是大尺度大气环流影响造成的,水库影响不明显;水库蓄水后,使近库区年平均气温降低,年平均相对湿度增大,水库对年平均气温产生影响的最大距离在14~17 km,而对年平均相对湿度产生影响的最大距离〈14 km。  相似文献   

10.
可可西里盐湖湖水外溢可能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9月可可西里地区卓乃湖溃决后,关于盐湖湖水能否外溢进入楚玛尔河继而成为长江的最北源是公众及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基于2010-2015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SRTM 1弧秒数据、Google Earth高程数据和五道梁气象台站观测数据,首次对盐湖变化、湖水外溢条件及其可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卓乃湖溃决后,盐湖在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期间面积急剧增加,之后湖泊进入稳定扩张期,2015年10月27日盐湖面积为151.38 km2,是2010年3月3日湖泊面积的3.35倍。盐湖发生湖水外溢的条件是湖泊面积达到218.90~220.63 km2。由于SRTM和Google Earth高程数据间的差异,盐湖湖水外溢时的水位将比当前高12 m或9.6 m,相应湖泊库容增加23.71 km3或17.27 km3,届时湖水将由湖泊东侧流入清水河流域。尽管盐湖在未来10年内不可能发生湖水外溢,但是随着盐湖集水区的扩大及预估的区域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在更长时间尺度内盐湖发生湖水外溢并成为长江支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石羊河流域1961-200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5年石羊河流域上、中、下游当地气象站的逐月20 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研究了近45 a石羊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45 a来,石羊河流域及上、下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中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上游上升趋势最明显。四季中,春、秋、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上升最明显的是冬季,其次为秋季,春季变化不明显,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呈下降趋势。石羊河流域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年蒸发皿蒸发量都存在明显的6~7 a周期和1~2 a的短周期,并都发生了突变。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影响石羊河流域及中、下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降水,上游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气温。四季中,春季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降水;夏季影响石羊河流域及上、中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相对湿度和气温,下游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降水;秋季影响石羊河流域及中、下游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气温日较差,上游其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降水;冬季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气温和相对湿度。影响年以及春、夏、秋最显著的因子是相对湿度,冬季最显著的影响因子是气温。  相似文献   

12.
利用银川市国家基准气象站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麻黄山气象站1961—2015年气温、降水及相对湿度资料,对比分析了城市化及湖泊湿地修复对银川市城市气候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银川市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整个城市的暖干化程度日趋严重,城市周边湖泊湿地的修复和重建对银川市大范围气候的调节作用明显弱于城市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自1961年以来,银川站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46 ℃·(10 a) -1,比麻黄山站快0.16 ℃·(10 a)-1,银川市城市化使城市内年平均气温较对比站麻黄山站升高1.1 ℃,特别是2001—2015年上升了0.8 ℃,2011—2015年上升了0.5 ℃,其中冬季上升快,夏季相对稳定,气温年较差减小;从1975年以来,银川市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下降了11.2 %。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为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基于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气象站观测数据,以高程为协变量,结合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对气温和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0—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0.30 ℃·(10a)-1,春季增温显著。(2) 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73.20 mm·(10a)-1,春夏季增速显著、秋季变化不明显、冬季趋于变干。(3) 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差异显著。从年尺度来看,气温和降水量莫兰指数(Moran’s I)为-0.66,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面积比为67.56%,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从季节尺度来看,青海湖流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温和降水量Moran’s I分别为-0.49、-0.80、-0.32和-0.14,均为空间负相关。春夏季,流域低海拔区域气温逐渐升高,高海拔区域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和降水量空间负相关面积逐渐增大,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值得强调的是青海湖巨大水体对环湖区局地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是青海湖流域的“气候调节器”。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地1969—2009年主要气候因子时间序列小波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Morlet复值小波变换法对毛乌素沙地5个气象站点1969—2009年主要气候要素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周期和突变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主周期预测了未来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9—2009年,毛乌素沙地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平均上升0.401℃/10a,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毛乌素沙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多重时间尺度上的复杂嵌套结构,在不同的尺度周期中,表现出不同的冷暖、干湿振荡规律,总体表现为由小尺度无明显规律的剧烈振荡向大尺度有明显规律的振荡变化;目前气候正处于"暖干"向"暖湿"的过渡阶段,且这种暖湿化主要受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湖泊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局地气候和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之一。湖泊面积增加和水位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流域内水量平衡变化过程,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的反映较为敏感。利用线性趋势法对青海湖流域长时间序列气象、水文资料以及流域水热条件和植被生长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计算了各因素与湖水位的相关关系,旨在定量评估区域气象、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变化对和湖泊水位变化过程的贡献,开展细致的青海湖水位变化特征的影响因子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气候呈现显著的暖湿化趋势,其中流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弱的增加态势,气候倾向率为10.8 mm·(10 a)-1;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P <0.01)。流域年可能蒸散率和年实际蒸散波动较大,年实际蒸散虽有波动但增加趋势非常明显(P <0.01)。流域净第一性生产力(P)平均值为2.86 t DM·hm-2·a-1,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P <0.01)。从1961年开始湖水位呈现逐年波动下降的趋势,到2004年水位最低(P<0.01);2004—2015年的近10 a连续上升,上升速率达14.4 m·(10 a)-1P <0.01)。流域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流域气候呈显著的暖湿化特征,入湖河流径流量也呈现出弱的增加态势;气候暖湿化特征导致流域生物温度增加,植被生长状况得到改善,[WTBX]NPP[WTBZ]显著增加。年降水量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大,湖水位抬升;前一年的降水量、≥0 ℃积温、温度、径流量、NPP和蒸发量对湖水位的影响更大;NDVINPP的增加反映流域植被生长状况得到好转,从而增加了流域植被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对湖水位产生间接的影响。降水量、≥0 ℃积温、温度、径流量和NPP对青海湖水位起到正反馈效应,而蒸发量对湖水位主要起负反馈效应,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是湖水位变化的最直接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湖泊面积可反映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信息。选取1989、1994、1999、2004、2009、2014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人工目视解译、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毛乌素周边气象站点气象数据、所在县区统计年鉴数据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湖泊近30年总体上处于萎缩状态,具体表现为1994年前湖泊面积增加,后持续减小,不同面积等级湖泊变化情况不同;从空间上看,30年间湖泊面积减小明显的湖泊主要在东北部地区,面积增大明显的湖泊主要在西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湖泊面积相对稳定;(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近30年影响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的主要因素。2000年前,湖泊面积主要受气温、降水的影响。特别是1989-1994年,湖泊面积变化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2000年后,随着区域内人类活动的加剧,湖泊面积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湖泊面积变化量在空间上未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塔克拉玛干地区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杨莲梅 《中国沙漠》2003,23(5):497-502
从地面水汽压(大气含水量)、平均风速、湿润指数、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角度分析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塔克拉玛干地区气候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具有显著减小的线性趋势,并于1973年发生了由大到小的突变。②夏、秋、冬季和年地面水汽压(大气含水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较大幅度波动式上升,具有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夏、秋季地面水汽压于1969年和1973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秋、冬季大气含水量的显著增加并没有导致降水量的增加,降水量的变化不能充分反映大气含水量的变化。③夏季湿润指数有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夏季和年有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说明综合反映气候干湿变化的湿润指数变化与单用降水量表示的气候干湿变化不完全一致。④夏、秋季和年相对湿度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夏季和年相对湿度分别于1970年和1974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⑤年和四季的平均气压40a来无变化。  相似文献   

18.
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近50 a来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9个气象站的1960—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及1960—2008年逐月平均风速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了该区近50 a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40 ℃/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四季平均气温的升高亦很显著,以冬季的升温速率最大;年、季节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年、季平均日较差则显著减小,且以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为特点。年降水量以0.87 mm/10a的速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略有差异且均不显著,春季降水量略有减少,夏、秋和冬季略有增加。湿润指数的变化不明显,总体来看,年和冬季湿润指数略有增大,春、夏和秋季湿润指数略有减小。年日照时数以34.8 h/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各季节日照时数亦均有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增加最为明显。年平均风速以-0.092 m·s-1·(10a)-1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各季节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小,以冬季的减小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19.
裴亮  刘阳  陈晨 《地理科学》2017,37(9):1403-1410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大凌河流域1986~2014年7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并结合1986~2014年流域气候变化情况,发现大凌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气候变化具有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近30 a大凌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表现为:建设用地和农林用地的大幅度扩张,面积分别增加了322.30 km2和1 504.94 km2,并伴随着水域和旱地及其他未利用地面积的显著减少,面积分别减少了102.42 km2和1 724.61 km2; 大凌河流域近30 a来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及平均风速小幅度下降,分别减少了14.94 mm、0.2%和0.04 m/s,平均气温缓慢上升,增长了0.1℃; 退耕还林还草及成立凌河保护区等工作能提高流域植被覆盖面积、使流域水域面积得以回升,从而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温度升高,提高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