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的洪水     
黄河的洪水灾害历来就是十分严重的。为了根治水害,必需很好地了解洪水。本文将简略地介绍黄河各段洪水的一般情况。一条河流的水文现象是流域自然条件的综合产物。为了研究水文现象,除了从这些现象的本身加以分析外,还必需从流域的自然情况(尤其是气候与地貌)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ENSO循环与黄河上游径流的丰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黄河上游径流主要形成区——唐乃亥以上流域的气象和水文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 El Nino 现象及 La Nina 现象与黄河上游径流的丰枯的对应关系,探讨了 ENSO 事件对黄河上游径流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ENSO 现象与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的径流丰枯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伴随着 El Nino 事件的发生,黄河上游出现枯水的概率较大,而黄河上游的洪水常伴随着 La Nina 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数十年湘江流域河流水文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景保  吴桂生 《热带地理》1997,17(3):295-302
湘江是长江中游主要支流之一,作者从制约河川水文要素变化的自然环境因素着手,依据湘江流域有代表性水文测站多年实测水文气象资料,较全面地分析了河川径流,水位,暴雨洪水,泥沙。水化学等水文要素的组成,发展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易受到严重的洪旱灾害威胁。近年来,在大规模梯田建设和植被恢复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水平稳步提高,发挥了消洪抗旱减灾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黄河中游植被建设导致土壤干层加剧、产流产沙下降,增加了干旱风险;城市扩张也导致城市化地区孕灾环境剧变,暴雨洪水风险增加。目前针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泥沙—植被协同演变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清楚,需要充分考虑工程扰动后流域水文—泥沙—植被重新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科学评估大规模梯田建设、植被恢复工程和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对洪旱灾害风险的影响,发展变化环境下黄河中游智慧化生态水文模型,预估大规模人类活动对洪旱灾害的长期后继影响,为黄河中游生态建设与水利工程协调发展有效防范化解洪旱灾害风险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尹国康 《地理研究》2000,19(1):45-52
从黄河下游河道平面和断面形态特征、河型沿程变化、河槽淤高与外延相互反馈、河口拦门沙消长、及蚀退型三角洲海岸地貌过程诸方面,论述了冲积扇—三角洲系统适应环境功能与自组织行为。指出了这种自组织行为完全是为了将流域来沙均匀地分布在扇三角洲面上和同步地均匀分布在三角洲沿岸。因此,坚持沿线长期计划放淤及河口三角洲流路计划改道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黄河下游洪水问题的一种由突变变为均变、化害为利的措施,是使区域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淤积河道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利用人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河段泥沙的可能性,建立了计算黄河三湖河口与头道拐站次洪水输沙量非线性模型。通过洪水计算获得了该河段各级洪水冲刷河道泥沙的最大冲沙量、最优冲沙历时以及相应冲沙效率。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的淤积是河流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受水流堆积作用形成的,用龙、刘两库联合调度水量形成的人造洪水冲刷河道淤积泥沙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清淤手段之一,但耗水量较大,冲刷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及其参数综合在洪水灾害防治中起着关键作用。变化环境引发暴雨洪水等水文极值增加,中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对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全过程及参数综合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并对目前常用的产汇流计算方法及其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行探讨。流域下垫面和暴雨特性的空间异质性大,产流损失根据其地理特征形成以经验和半经验方法为主的计算方法;汇流计算以推理公式和单位线法为主,流域地形地貌汇流特征能基本反映,但流域形状和微地形在当前计算方法中反映甚少;当前使用的参数成果均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数据得到,限于资料精度和技术水平,参数综合要素较为简单,多地出现不适用现象,亟需开展新一轮的暴雨洪水计算参数综合;在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模拟及实时预报上,结合雷达测雨、高分辨率遥感、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方法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建议加强利用新兴技术计算流域产汇流参数,推进其在暴雨洪水设计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流域山洪灾害成因机制分析与防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从灾害系统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等3方面分析探讨湘水流域山洪灾害的成因机制,主要结论是:下垫面因素对湘水流域山丘区洪灾的产生频率和强度有极大的影响,承灾体对灾害的形成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对流域山洪灾害实施防灾减灾首先需从下垫面因素着手采取措施;其次从承灾体本身着手,降低脆弱度,缩小洪水灾害对自身造成的损失。根据流域内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湘水流域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有:加快坡地的改造、清扫河道。在河道边培植护岸林、加强承灾体自身的承灾能力。  相似文献   

9.
黄河小花间石山林区产汇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汇流机理研究是水文模拟的基础 ,从实测水文资料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是认识产汇流特性的有效手段。黄河小花间 (小浪底 -花园口间 )洛河卢氏以上流域为典型的石山林区 ,产汇流特性不同于黄河流域的一般地区。从选取的 43场暴雨洪水资料分析得出 :该地区的暴雨空间分布不均匀 ,存在着明显的暴雨中心 ,产流机制和产流模式复杂。进一步分析变化环境下的降水径流特性后 ,发现年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降水特性 ,下垫面的改变和人类活动对年降水径流关系影响并不显著 ;但对次洪而言 ,该区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产流能力 ,提高了暴雨径流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河上游洮河流域详细的野外考察,在临洮段下堡村(XBC)发现保存有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地层剖面并对该剖面进行系统采样,综合野外观测和室内理化数据分析确定为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结合全新世地层对比、文化遗物分析和释光测年,确定这期古洪水事件发生在300~480 a BP左右,相当于我国"明清小冰期"气候转折阶段。利用ArcGIS耦合HEC-RAS模型,在获取河道水文参数条件下,恢复其洪峰流量介于4 865~6 700 m3·s-1。保持水文参数不变,对河道糙率系数进行灵敏度测试,给定糙率±25%的变幅,结果误差在-9.12%~6.57%之间。依据2012年洪痕高程,采用HEC-RAS模型恢复其洪峰流量,与实测结果相比较误差仅为-2.9%,说明利用该模型得出的结果是比较可靠的。该研究成果有效延长了黄河上游洪水数据序列,这对于该流域内防洪减灾、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水量过程模拟——以黄河河源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文章分析了分布式水文模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流域径流模拟过程中的结合点,采用数字网格技术,以流域水量变化对地表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为目的,讨论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下垫面和气候变化下流域水量响应过程的一般方法,并以黄河河源区为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研究太湖地区上游的西苕溪流域洪水发生机制和动态规律,本项目研制了中小尺度的综合水文模型。该模型设置了较多的参数,每个参数经过大量实测数据的严格率定,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利用1961~2002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年流量呈现出逐年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明显;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在90年代以来尤为突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是导致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气候原因,其中降水量是影响流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夏季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黄河上游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4.
不同视角下InVEST模型的土壤保持功能对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胜  曹明明  刘琪  张天琪  邱海军  刘闻  宋进喜 《地理研究》2014,33(12):2393-2406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河中游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继续开展黄河中游地区土壤保持研究,对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生态补偿以及水库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以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的源头(营盘山库区)为研究区,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和交易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从水文和土地利用两个角度出发,对研究区地块截留能力、输出能力和保持能力进行对比研究,重点探讨哪种角度的结果更科学合理,并进一步研究清淤情境下2010年营盘山库区的土壤保持能力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基于子流域边界和土地利用边界的计算结果差异悬殊,水文学意义的子流域边界可以保证沉积物沿水文路径迁移过程的完整性,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InVEST沉积物模型应该采用水文意义上的自然流域边界,而不宜将土地利用边界作为子流域单元进行评价。② 2010年营盘山库区在清淤情境下的沉积物截留总量为586482.60 t,输出总量为129868.61 t,平均输出量为12.93 t/hm2,保留总量为1559198.40 t,平均保留量为151.57 t/hm2。③ 地块的沉积物截留能力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强,而沉积物输出能力却刚好相反。无定河西侧支流的土壤保持能力比东侧支流偏高,两大支流平均土壤保持量低值区均出现在河流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5.
太湖地区西苕溪流域水文模型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彤  曹文清 《地理科学》1997,17(2):150-157
西苕溪流域位于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上游源头地区。受自然和气候特性的影响,该流域频繁遭到洪水灾害的袭击。为了定量研究西苕溪流域洪水发生机制和动态规律,本项目研制了一个局地尺度综合水文模型。该模型由若干个子模型组成,包括新安江模型及明渠河网非恒定流的水力学模型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改善流域洪水空间变化与水库调节影响的模拟,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在考虑大型水库调节模拟的基础上,对东南沿海晋江流域的暴雨次洪进行多站点率定模拟分析。选取1972~1979年晋江流域15场特大暴雨洪水,以洪峰误差、洪量误差、峰现时间、效率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10场参数率定和5场模型验证。安溪、洪濑、石砻三个水文站在模型率定期的平均效率系数分别为0.892、0.895、0.921,验证期的平均效率系数分别为0.866、0.822、0.853,模拟效果较好,精度较高。结果表明:利用多站点模拟的方法,可以从流域尺度上更客观地率定模型参数,改善模型的模拟效果;初损率与起涨流量相关性显著,为模型洪水预报应用时初损参数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山美水库的径流调节对洪濑站和石砻站的模拟结果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气象和水文资料,采用自然经验正交函数、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中上游流域年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对三门峡库区水沙来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黄河中上游流域年降水量具有3种典型的空间分布结构;在不同的降水空间结构下,三门峡库区各水文站水沙变化差异显著;3种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和周期;三门峡库区沙源可分为四级源区,水源分为三级源区;未来20年,库区水沙来量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黄春长 《地理学报》2021,76(3):612-625
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古湖泊消亡、黄河贯穿盆地、黄河源区现代水系格局形成,是黄河发育演变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青藏高原东部水文环境变化的转折点。关于其发生年代问题,目前尚无确切结论。本文根据野外考察所获资料和实验室测试分析数据,结合历年来前人多方面研究的结果,针对若尔盖盆地古湖泊消亡与黄河贯穿盆地的年代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与展望。其中在玛曲—欧拉秀玛河段的最新研究,发现由古洪水沉积物记录的黄河特大洪水事件,发生在OSL年龄(13590±1200)~(12980±1090) a期间,其洪水主要来自于若尔盖盆地上游广泛分布的高山冰川的冰雪融水。这证明在末次冰消期Bolling-Allerod全球性相对温暖阶段,黄河就已经贯通若尔盖盆地,流经玛曲—欧拉秀玛断陷谷地,并且发生了若干次特大洪水事件。可见从河流古洪水沉积学、年代学与水文学新途径的研究,将会为解决黄河贯通若尔盖盆地的年代问题提供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M 的数字降水径流模型在黄河小花间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DEM是目前用于流域地形分析的主要数据,在流域地形分析及水质构建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算法,基于DEM的水文模拟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水文模拟方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栅格型DEM,应用最新引进的WMS专业水文处理软件,结合Arc/info、Areview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以黄河小花间(小浪底-花园口区间)卢氏以上流域作为研究区,进行了数字降水径流模型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0.
GIS支持下中小流域洪水风险图系统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中国东南沿海中小流域经济发达,洪水灾害频繁发生,防洪减灾研究十分重要。洪水风险图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洪水灾害等多种信息,在防洪减灾中可发挥重要参考作用。以中国东南沿海甬江流域为例,开展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持的洪水风险图信息系统研究,借助历史洪水数据库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结合流域空间信息动态分析,探讨流域洪水风险图快速编制的方法和途径。该研究为洪水风险图动态更新创造了条件,提高洪水风险图的准确性,为中小流域防洪减灾快速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