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绵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具有缓解雨洪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构建城市水文安全体系的重要意义。山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区域之一,其海绵城市建设受到自然地形、气象水文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以重庆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山地水文过程特征的基础上,将生态水文体系与海绵城市规划两者间的理论性和技术性耦合,提出重庆都市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一般途径,从建设目标、生态空间、雨水单元、场地规划等角度制定规划管控措施,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实现山地海绵城市规划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临沂市东风东关片区改造为例,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到园林景观建设中。通过对临沂当地降雨量的分析,制定区域降雨控制管理目标,采取了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渗井渗管、车库顶板处理、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和植物绿化等措施。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工程完成后,通过夏季的几场大到暴雨的检验,实现降雨后片区道路雨水下渗明显、无积水,基本达到规划设计的目标要求,该方法将有助于海绵城市在临沂市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LID技术设施的成本效益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对现代城市雨洪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运用情景分析法研究中国城市典型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技术设施的成本效益。分别以80%与95%降雨场次控制率对应的场次降雨为情景,以30年为服务期计算技术设施的雨水管理效益。研究发现:北方城市的建安成本与维护费用均值高于南方城市,同时受区域降雨量差异的影响,南方城市LID技术设施的雨水处理效益普遍高于北方。而北方城市之间效益差异亦较大,其中京津冀地区及西北地区的城市雨水处理效益尤低。不同技术设施之间差异表现为:原地入渗设施的雨水处理成本在6~188元/m3之间,显著高于具有汇流功能的设施。对降水较少的北方城市建议采用成本低、效果好的下沉式绿地结合雨水湿地的方式;对雨量大、雨强高的南方城市建议采用生物滞留设施结合调节塘的方式,可增大调蓄能力达到降雨场次控制率的要求,同时能够净化地面径流、增强雨水下渗。  相似文献   

4.
蒋绍阶  黄新丽  向平 《湿地科学》2012,10(2):170-175
流态模拟实验作为评价人工净化湿地系统运行状况、物质在其中停留时间的有效工具,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罗丹明B背景浓度低、重现性好,被选为评价升流式、降流式和填料层高度对水力流态影响的示踪剂。实验使用罗丹明B和NaCl作为示踪剂,在湿地系统中进行流态实验,探究升流式、降流式和填料层高度对人工净化湿地流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升流式人工湿地比降流式人工湿地处理效果好,示踪剂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的体积利用率分别为82.0%和76.8%,升流式人工湿地无效体积中死区占更大比例,而降流式人工湿地滞留区占无效体积的比例更大;人工湿地填料层高度对示踪剂停留时间分布影响不大,体积利用率都在80%以上,但是,其死区和滞留区随着填料层高度的变化在无效体积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差异,死区所占的比例随着填料层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滞留区所占的比例则先减少后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生物炭对西双版纳土壤性质及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幼苗生长的影响,评价其对橡胶人工林固碳增汇的潜在能力,将不同量的生物炭(与土壤质量比分别为CK:0;B2.5:2.5%;B5:5%)与复合肥(0 kg/hm2;F:300kg/hm2)交互(共6个处理:CK,F,B2.5,B2.5+F,B5,B5+F)加入土壤中进行1 a的橡胶幼苗盆栽实验研究,对土壤进行水分、温度、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养分测定,对幼苗进行地径、株高、光合速率以及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生物炭增加了土壤p H值,降低了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雨季较对照提高了26.9%~76.3%,旱季则提高了30.8%~63.5%);生物炭显著增加土壤全碳和全磷含量,降低了土壤硝态氮,B5和B5+F处理的土壤有效磷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18.3倍和16倍;在雨季和旱季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B5+FB2.5+FB5FB2.5CK,CK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处理;施肥处理的幼苗生物量显著高于CK和所有单施生物炭处理,以B2.5+F处理效果更明显;施肥与生物炭均显著提高了橡胶幼苗光合速率。综上所述,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性质,保持和提高水分和大部分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具有促进地上固碳及土壤固碳的潜力。从本短期的实验来看,单施生物炭不能促进橡胶幼苗生长,与肥料配合使用更能促进橡胶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6.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中菲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影响较大。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300℃、500℃和700℃)下制备的稻壳生物炭(BC)对3种土壤(草甸土、水稻土和黄壤)吸附菲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土壤以及添加生物炭的土壤对菲的吸附数据都能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R2为0.996 8~0.976 5)。生物炭对菲的吸附容量(Kf值)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生物炭添加对土壤吸附菲的Kf值的影响程度跟生物炭的制备温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700℃下制备的生物炭(700BC)对3种土壤吸附菲的Kf值都能显著提高;500℃下制备的生物炭(500BC)对有机质含量低的黄壤和水稻土的Kf值有显著提高,但对有机质含量高的草甸土提高有限;300℃下制备的生物炭(300BC)只能显著提高水稻土对菲吸附的Kf值。因此,在用生物炭修复PAHs污染土壤时,生物炭和土壤的性质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建设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内涝、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自2015年起共确立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区,为今后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提供示范。基于实地调研、查阅资料并对比分析穿紫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植被和气候等自然要素变化。结果表明:常德市城市内涝有效缓解,但在暴雨发生时局部仍出现积水和内涝现象;穿紫河水质总体上由劣Ⅴ类转变为Ⅲ类,但在冬季周期性恶化及污染物富集;穿紫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同时也表现出植物种类单一、具有环境净化功能的植物种类较少、生态系统不完整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常德市夏季的热岛效应有一定程度缓解。常德市2004-2019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穿紫河流域的生态效应,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础,也为合理评价其他试点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漂浮植物修复技术净化城市河湖水体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阐述了漂浮栽培植物修复系统的技术原理、特点与系统组成, 研究了在该系统中种植美人 蕉和旱伞草2 种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这些植物对城市河湖水体中氮、磷等的净化效果。尝试了将 漂浮栽培植物与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结合起来, 并研究了植物与生物填料的组合系统对水质的改 善效果。结果表明, 美人蕉和风车草在漂浮植物修复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 漂浮栽 培植物与软性填料的组合系统对水中CODMn 的去除率达46%以上。  相似文献   

9.
连作障碍严重影响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的产量和品质。生物炭在土壤改良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将竹炭和稻壳炭加入兰州百合连作土壤,测定了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探讨生物炭对连作退化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1)生物炭的添加提高了百合连作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2)生物炭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酶活性。(3)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检测了土壤样品微生物群落,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益细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的丰度升高,而兰州百合主要致病真菌镰刀菌属(Fusarium)的丰度下降,降低了枯萎病发生的可能。(4)在盆栽试验中,各处理的根系活力和生物量皆高于对照,生物量提高11.85%~13.21%,根系活力提高了57.88%~58.88%。施用生物炭对克服兰州百合的连作障碍、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排放是影响河流氮通量输出的关键,本研究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模型和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计算了山美水库流域2001—2010年人为氮排放强度,模拟估算了同期的河流氮通量,对山美水库河流氮输出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之间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山美水库流域年均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强度为11 023 kg N·km~(-2),其中氮肥施用量占NANI总量的60%,是NANI的主要来源;河流氮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深受河流年径流变化影响,与NANI并无显著相关;NANI、滞留氮库以及自然背景源对流域河流氮输出总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2%、44%和4%,包括NANI和滞留氮库在内的人为氮输入是影响山美水库流域河流氮通量输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杨默远  刘昌明  潘兴瑶  梁康 《地理学报》2020,75(9):1831-1844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城市水系统的重构,明晰海绵城市系统所涉及的水循环过程是海绵城市研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以海绵城市建设区为研究对象,本文定义了海绵城市系统的内涵,明确海绵城市系统的输入项与输出项,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系统的城市水循环过程,即海绵城市建设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管网水—地下水”转化过程。分别从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区的降水与污染物输入、掌握典型海绵设施的径流及污染物转化过程、重视排水管网径流监测与汇流特征参数确定、准确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区的径流及污染物外排过程、综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与地下水回补效益共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海绵城市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要点,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启发和帮助,促进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Development of Xiong'an New District (XND) is integr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Integration Initiative. It is intended to ease the non-capital functions of Beijing, optimize regional spatial patterns, and enhanc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is urban agglomeration. Applying multi-stage remote sensing (RS) images,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data, ecosystem services assessment data, and high-precision urban land-cover information, we reveal the regional land-cover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ew district as well as across the planned area of the entire BTH urban agglomeration.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re also propos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uilt-up areas were rapidly expanding, leading to a continuous impervious surface at high density. Urban and impervious surface areas (ISAs) grew at rates 1.27 and 1.4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2000s, respectively, seriously affecting about 15% area of the sub-basins. Construction of XND mainly encompasses Xiongxian, Rongcheng, and Anxin counties, areas which predominantly comprise farmland, townships and rural settlements, water, and wetland ecosystem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XND should ease the non-capital functions of Beijing, as well as moderately control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growth. Thus, this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cluded within the national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ilot area in early planning stages, and reference should be made to international low-impact development mod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Early stage planning based on the exi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should conside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patches and ecological corridors between XND and the cities of Baoding,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proportion of impervious surfaces should not exceed 60%, while that of the core area should not exceed 70%. The development of XND needs to initiate the concept of ‘planning a city according to water resource amount’ and incorporate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recycling.  相似文献   

13.
植物通过茎叶吸水能够极大地改善自身水分条件。为研究科尔沁沙地植被茎叶吸收水分变化特征,于2017年7-8月选取科尔沁沙地常见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通过自然降雨、茎叶隔雨、根部隔雨的控制试验,运用压力室法测定了降雨前后的植物水势(Ψ)变化。结果表明:(1)根部隔雨试验中,差不嘎蒿、小叶锦鸡儿和猪毛菜降雨后的水势值与降雨前相比分别升高了约66.7%、59.5%和87.9%,在降雨后第2天的水势值与降雨前相比分别升高了约73.2%、86.7%和90.6%。(2)差不嘎蒿和猪毛菜在不同部位隔雨试验中的茎叶水势值差异不明显(P>0.05),小叶锦鸡儿茎叶水势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3)差不嘎蒿、小叶锦鸡儿和猪毛菜都存在茎叶吸水现象。小叶锦鸡儿比差不嘎蒿和猪毛菜更能够适应科尔沁沙地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基于雨洪安全格局的城市低影响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胜  韩静艳  周敏  蔡勇  韩宗伟  黎贝 《地理研究》2018,37(9):1704-1713
城市调蓄用地总量减少、泄洪网络被建设用地割裂、汇流用地与建设用地重叠等是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本文尝试在产流源头、产流途径以及汇流地三个层面,充分利用原有自然雨洪调蓄系统,建立能够消纳极端暴雨水的城市低影响开发模式,以长沙市苏圫垸为例,基于地形数据、水文气象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CS水文模型,模拟极端降雨的雨洪淹没区和雨洪廊道,并建立雨洪安全格局。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结合模型模拟确定苏圫垸低影响开发设施位置及规模,即开发后应保留雨洪斑块面积228.2 hm2,控制水量107.5万m3,雨洪廊道面积51.5 hm2,控制水量10.1万m3。可为探索基于极端气候下内涝防控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对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有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期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数据以及高精度城市地表信息等专题数据集,从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京津冀城市群区域背景和规划区覆盖范围两个层面揭示了新区建设的区域地表本底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管控建议。结论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正呈现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下垫面不透水地表高密度连绵集聚式态势,城镇用地和城市不透水地表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27倍和1.43倍,且接近15%的子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到不透水地表的严重影响。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以农田、乡镇及农村聚落和水域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其开发建设应围绕实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目标,适度控制人口、产业规模,建设宜居生态健康城市。规划初期,应将其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畴,参照国际低影响度开发模式,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当前下垫面特征,前期规划应考虑构建新区与保定、北京和天津城市之间的绿化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新区内建设用地不透水地表整体比例应控制在60%之内,核心区不超过70%。新区建设过程中需确立“以水定城”理念,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供排水方面充分考虑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焦点历经管网设计、不透水面阈值控制、低影响开发及土地利用管理等过程,呈现“多尺度多视角衔接”趋势。本文聚焦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调蓄功能变化机制及管理应用,揭示了1985-2015年来建设占用耕地是调蓄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发现基于小流域的调蓄功能变化与建设用地强度整体低关联,但局部高相关,高相关的地区位于大城市或某些乡镇周边的建设增长热区,而这些热区的建设用地与调蓄空间规模较大且接触机会更多,是开发之前调蓄空间保护、开发控制以及开发之后综合管理等3个土地利用调蓄目标因子协调不当的结果;最后提出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345”模式,即以3个目标因子和5类控制要素为基础,实施土地利用调蓄创建、防御、拓展与保护等4类差别化战略模式,从更大尺度认识老城区和新区的雨洪关联,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本土认知和视野。  相似文献   

17.
雨水净化湿地属于人造湿地系统,其设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去掉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质。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沙河水库上游存在多种水体污染来源,这些污染物质可通过雨水径流进入库区。沙河水库作为饮用水源保护地,有必要在上游湖泊滩地内建造雨水湿地,保护库区的水质。通过分析雨水湿地的设计因素及标准,提出适合基地条件的雨水湿地类型及其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沙地降雨入渗水分动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刘元波  高前兆 《中国沙漠》1995,15(2):143-150
应用土壤水动力学基本原理,结合先进仪器的使用,从动力学角度,以能态观点定量研究沙地水分入渗动态。通过野外现场观测,分析不同深度含水率和吸力随时间变化过程,研究沙地降雨入渗水分传递过程,探讨入渗条件下沙地水分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住宅小区分散式雨水人工湿地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区为单位的城市雨水分散式收集利用有利于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减小城市排水管网长度和管径,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对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小区地表径流并回用于城市地下水补给、绿化的思路,论述了城市雨水人工湿地再生处理利用系统中主要工艺的设计计算方法,为缓解城市用水压力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