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对广东现有143条政区名称按照政区地名、命名规律、名称出现最早时间和距今(截至2007-12-31)时限等属性建立广东省政区地名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省143条政区名称中,有一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明代以前就已产生.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大量以“市”和“区”为通名的新政区地名,但专名多保留不变.在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城镇地名规划是地名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加快城镇地名规划,全方位推进地名工作,实现地名工作的超前发展是困扰地名工作的难题之一。本文对城镇地名规划的基本原则、城镇街巷专名命名规划的方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市政府《地名管理办法》有关地名命名、更名的规定,沈阳对全市572个住宅小区的名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实现了住宅小区名称的正名、正音和正字。凡是与标准名称不符的小区名称以及更名前的原名一律作废。今后所有新建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单位以及有关单位,在小区开发建设前必须到市地名办公室办理新建小区的名称审批手续。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不得随意私自为小区命名和更改小区的标准名称。沈阳市启用住宅小区标准名称@沈明  相似文献   

4.
周文德 《中国地名》2013,(10):12-15
至2009年,重庆市辖境内共有1048个政区地名,其中,区名19个、县名21个、街道名156个、镇名574个、乡名278个。不计“乡”、“镇”、“街道”、“县”、“区”等政区通称,仅对专名部分进行考察。一共有310个地名尾字,其中,通名汉字100个。这100个通名汉字中,自然地理实体通名最多,52个,占了总数的52%;聚落通名11个;人工建筑地物通名31个;行政区划通名6个。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南海诸岛地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张争胜  陈冠琦  南文龙 《热带地理》2016,36(6):1045-1056
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政治敏感地带,多国为主权归属问题摩擦不断,研究其地名文化历史演变问题可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提供有力证据。基于南海诸岛地名命名、变更和演变等资料,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更路簿》和不同时期公布的南海诸岛命名资料,并利用 GIS 将地名的演变情况进行地理可视化表达,同时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者--渔民和老船长等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南海诸岛的土地名主要依据岛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命名,地名的更替、消亡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1935 年公布的地名以音译英文地名为主,1947 年更名以去外国化、美化、纪念地名为主,1983 年对 1947 年所公布的标准地名更改很少,在这 118 个地名中,增加了前几次未公布地名 39 个,这些地名几乎都沿用渔民命名的土地名。  相似文献   

6.
如何对沿海城镇地名加强管理,给发展变化了的地名实体和街、路(巷、胡同)及时进行科学命名或更名?应遵循那些原则进行命名? 笔者认为,除遵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中规定的外,理应遵循“尊重历史、反映特点、体现规划、照顾习惯、好找好记”的原则。藉此再抒管见,以求方家、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区域差异最明显的省区——陕西省现有117条政区地名的命名规律、命名缘由和命名时间等属性的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陕西全省现有半数以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其以前就已产生,且越早出现的政区名称,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愈突出;越晚出现的政区名称,因社会人文事象得名越明显。从时空分布看,陕西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与三大地域开发序列相对应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区域开发、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全国政区体制变化是陕西省政区地名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沿海城市地名管理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继承恢复历史的传统名称,坚持地名命名、更名原则,严把地名命名关,以及怎样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做好沿海城市地名管理工作的问题,是地名工作者经常碰到和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批判转向以来地名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人文地理学在内的国外学术界对传统地名学进行了批判转向,重视剖析地方命名与更名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权力斗争。本文首先评述了批判转向以来,国外地名研究在政治、经济、社会与管理维度上的相关进展;其次,评述了目前国内的政区更名、地名商品化、地名争夺、地名与文化认同等可归为批判地名学范畴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批判转向给国内地名学研究的启示,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快速城镇化背景对地名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地名办决定从8月22日起,开展为期6个月的《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宣传执法活动。该市地名办有关人士指出:违法乱起名者应立即予以更改,逾期不改者将被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对他人构成欺诈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擅自命名、更名逾期不改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据了解,近年来,该市一些单位未经批准,随意给项目起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洋名、怪名、大名、虚名。据统计,仅该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擅自给开发项目起名、乱用地名的约占 1/3。这种大名、虚名实际上是开发商对其开发项目所作的一种不实宣传,极大…  相似文献   

11.
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林甫 《地理研究》1998,17(2):193-200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1.5万个地名,其中对1052处地名作了渊源解释,既涉及到自然地理部门的因山为名、因水为名等十项种类,也包含了人文地理部门的人物地名、史迹地名等十四项类别,不仅引录了前人的规律性认识,而且还进一步归纳了一系列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精辟见解,有些论述已上升到地名学理论的高度,并且还在多处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对于地名的音、形也有独到的看法.它的地名渊源解释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一千,在种类上多于以往着作,在质量上也胜过前人,并且引述地名文献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地名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赵逸才  王开泳  华林甫  王甫园 《地理学报》2022,77(12):2972-2990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格局和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借鉴和发挥行政区划设置在国家与地方治理中的支撑作用。综合梳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史·地理志》的考证结果,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档案、《清实录》《清会典》《大清一统志》以及清代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全面分析1683—1911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的时空变动过程与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主要有9类调整模式,以自下而上的申报调整为主,关键是总督和巡抚的提议权,督抚体制是行政区划调整推进的制度保障;② 行政区划调整的频次受最高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影响较大,波动明显,雍正朝是清代行政区划调整的绝对高峰期,光绪和宣统两朝是一个相对高峰期,道光、咸丰到同治时期调整最少;③ 县级行政区划的调整以新设最多,其次为改隶和析分,同级变更和合并是频次较少的两类调整;④ 升级、迁治、裁撤、新设4类调整在清代23个省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各省域分布较为广泛均衡,变更专名、合并、改隶、同级变更4类调整的分布范围集中于直隶、河南、山西等省;⑤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安全和统治方便是决定性因素,总体上体现出层级明确、权责明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国家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3.
赵逸才 《地理研究》2019,38(8):2058-2067
市管县体制确立以来,地级市成为了中国统县政区的主体。虽然统县政区与辖县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但现今存在的市县同城而治现象与少数民族自治州城市的管理模式,使一些市县的空间隶属关系不甚明晰,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附郭县制度。中国传统的行政区划体系中,统县政区与辖县的空间隶属关系一直比较模糊,二者主要依靠附郭县建立起长效的空间联系。清末以后,附郭县被大量裁撤,随着城市型政区和市辖区兴起,传统的由附郭县管理城市的“城乡合治”模式走向“城乡分治”。20世纪,统县政区与辖县的空间隶属关系逐渐完成了历史演替,走向界线化、明确化的方向。新时期的行政区划改革,尤其是市县空间隶属关系的优化,应充分考量中国发展实际,重视中国政区发展的历史积淀过程。  相似文献   

14.
吴建民  丁疆辉 《热带地理》2018,38(6):799-809
系统地梳理了2000—2016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631个案例,归纳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类型,包括撤县(市)设区、撤县设市、行政区合并、增设行政区、边界调整、隶属变更和建制升格7类,发现各种类型变更的背后都隐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的需求。详细分析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数量和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具有时间上集中和空间上聚集相结合的特点,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不同,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构成和指向会随之发生变化;县级行政区划变更有着明显区域差别,经济发达和城镇化发育较高的地区是调整重点,城镇化导向突出;县级行政区划较多的省份变更频繁,减少了县和县级市数量;注重了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变革,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边疆地区发展。立足于空间治理,认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和优化基本上围绕城镇化、区域发展、边疆治理和民族地区发展等战略的要求展开,代表了未来调整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的空间差异及优化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戚伟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9,38(2):207-220
中国的城市界定与行政区划紧密关联。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不同尺度城市行政地域与城市实体地域的界定及其空间差异。主要结论:① 按照直辖市或地级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设街道的市和不设街道的市的层级,城市行政地域范围依次收缩,但是都大于城市实体地域范围。按照实体地域界定,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仅占30.18%。② 城市实体地域更能客观地反映城市位序规模的分布状态,而按照城市行政地域会导致规模或排序偏差。③ 未来在行政区划调整时,着重考虑撤县设市、增设地级市、确立乡级行政区划调整标准等,在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时,可从独立市辖区、县城、特大镇等方面优化,并加强统计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6.
多元视角下的新疆行政区划调整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宇  董雯  刘毅 《地理学报》2013,68(10):1367-1379
受城市发展、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新疆的行政区划调整一直滞后于全国,现行行政区划已经不符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各省市对口援建新疆的大背景下,适时进行新疆行政区划的调整优化,对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不同视角对理想状态下新疆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进行了思考,得出以下结论:① 在交通优先原则下,应着重构建交通主廊道,在成片绿洲区域建立起支撑区域城镇功能组织优化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等。② 在经济优先原则下,可以将绿洲区域看作相对均质的空间,强化各绿洲区域中心城市基本职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③ 在功能区原则下,应着重考虑新疆城镇的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严格约束,行政区划的调整应有利于实现地域主体功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④ 不同原则下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侧重点不同,应对不同原则下共同指向的城市优先进行调整,而对于某一原则下须调整的城市则可结合国家的战略方针、区域稳定和新疆经济发展形势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期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网格化重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潘倩  金晓斌  周寅康 《地理学报》2015,70(9):1449-1462
针对当前历史土地利用空间重建研究多基于单一地类且空间分辨率较低的特征,提出较高分辨率全地类土地利用空间重建方法。以1820年为时间断面,以现代江苏省域为研究区,以历史文献记载、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现代统计数据、自然环境数据等为支撑,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聚落用地(含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含林草地及未利用地),考虑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征,提出理论假设,对府级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进行修正;沿用以现代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反演历史土地利用格局的基本思路,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采用治所邻近度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重建了1820年100 m×100 m空间格网下的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同时,通过不同地理分区统计及降尺度对比间接验证等分析了重建结果。结果表明:① 1820年江苏省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域用地及其他用地面积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48.49%、4.46%、0.16%、15.03%和31.86%;② 1820年研究区内土地垦殖率较高,但建设用地比率较低,受人口分布、地形及河网密度等影响,不同地理分区土地利用差异较为显著;③ 农村居民点用地及耕地的降尺度分析结果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结果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功能区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绍兴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顾朝林  王颖  邵园  顾江 《地理学报》2015,70(8):1187-1201
本文构建了基于功能区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框架。首先,运用功能区思想,以大城市地区的街道或乡镇为空间单元,采集相关的自然、历史、文化、产业、客流和信息流数据,进行要素功能区的分析,准确获取不同层次相互依赖的功能空间单元,使城市在空间上充分适应和支撑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城市的多样性提供充分的弹性空间依据。其次,在城市基层单元的要素功能区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可以为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基于城市功能区有机的空间组织科学依据。在上述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绍兴市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域内自然、文化功能区清晰,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基层区之间的经济、文化、通勤和信息联系已经突破现在的市县行政区边界,按照综合功能区的思想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总体上说,基于功能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大城市地区或城市群地区,保证其物质环境和社会空间的快速和谐发展,有效利用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的空间过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龚胜生 《地理学报》1996,51(6):489-500
2000多年来,两湖平原城市行政等级体系由两级演变为四级,分别经历了以江陵和武汉为首位城市的两在阶段;城市分布由低级均衡向高级均衡螺旋式上升发展,城市重心由西北向东南迁移;城市空间扩展呈圈层辐合型,丘陵与平原交错带的外缘中心城边缘效应强烈;城市空间结构为雏形的交通-市场最优原则复合型中心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