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南省泥石流发生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全国二、三级地貌阶梯的过渡带,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首先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归纳出10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与评价;按耗散结构熵变的观点,建立了河南省泥石流灾害趋势系统熵模型并进行了评价与验证,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河南省泥石流趋势分析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沙漠化灾害监测评价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分类编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熙章  吴薇 《中国沙漠》1994,14(1):41-44
介绍本系统空间数据分类编码设计方案、原则及其特点,探索沙漠化灾害监测评价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途径,为沙漠化灾害信息的计算机存贮、管理、识别及提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晓朋  潘懋  徐岳仁 《山地学报》2006,24(2):177-180
进行泥石流区域危险性评价时,首先要选取合适的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已有多种评价单元,如栅格单元、斜坡单元、单一条件单元等。作者认为国内评价工作中常采用的栅格单元、行政区划单元都没有体现泥石流发生特定的地貌条件,故提出以流域为评价单元的思路。根据水文学D8方法,介绍了在计算机协助下基于DEM数据自动完成流域单元划分的方法,并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作为实例,将全区划分为1024个流域单元。将流域划分结果与历史灾害点位置相对比,每个流域内基本上只包含一个灾害点,该情况说明流域划分精度满足研究工作需要。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泥石流区域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以流域作为评价单元能充分体现泥石流发生的地貌特征和物理机制,利于评价指标取值,而且危险性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减灾防灾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牧交错带沙漠化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国定 《中国沙漠》1994,14(3):76-78
在农牧交错带沙漠化灾害遥感监测评价中,我们着手建立了沙漠化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本文就该系统已完成的研究与设计作简要论述,包括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查询、数据维护等模块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纪念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是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本文对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资纪念。研究涉及4个方面:① 水系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变,包括大江大河水系历史发育和山区河流地貌;② 侵蚀与产沙过程,包括有物理成因基础的侵蚀产沙模型、侵蚀产沙过程的尺度效应、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及临界现象、坡面细沟发育过程模拟等;③ 河床过程与河型,包括河道冲淤过程、河床演变、河型成因与演变等;④ 河流地貌系统研究,包括流域系统不同子系统的耦合关系、河流地貌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和多营力地貌过程、河流地貌系统对于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河流地貌系统中的泥沙灾害和河流地貌系统的实验研究等。50年前沈玉昌先生与钱宁先生提出在地貌学与河流动力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河流学科。文中对此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需要深化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预警预报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质灾害对我国铁路建设及其正常运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利用GIS技术对铁路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是减少灾害损失的一条重要途径。针对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中数据的标准化、可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与要求,基于GIS技术构建的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预警预报系统实现了铁路地质灾害多源海量数据的统一存储与管理,集铁路灾害信息“数据采集-查询检索-预警预报-Web发布”功能于一体,具有较好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能力。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功能特征,并详细讨论了系统实现中的三个关键问题:铁路地质灾害多源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存储;铁路地质灾害分析评价与预警预报模型与GIS技术的耦合;铁路地质灾害信息Web发布系统的设计。该系统的最终实现及运行将对我国铁路部门减灾防灾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这次会议由我国甘肃省滑坡泥石流研究会与国际地理学会地貌委员会联合召开,带有讲习班性质,旨在促进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 会议内容广泛,含黄土地貌过程和灾害的理论分析,野外观测和调查,室内模拟与试验,应用、预测和研究进展等。具体内容有:1.黄土地貌及其形成过程;2.黄土侵蚀及其地貌形态和水土保持;3.黄土地貌与经济建设规划的关系;4.黄土工程地貌;5.黄土区灾害地貌,以及灾害的形成机制与防治。  相似文献   

8.
野火灾害对区域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野火灾害风险评估和火蔓延研究对防火、灭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可燃物模型、可燃物类型图的制作方法,野火蔓延模型、蔓延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火灾风险评估的最新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对野火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综述分析表明:①基于遥感信息和地面调查数据,建立较完善的可燃物模型,为全球或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火蔓延研究提供有效数据信息成为必然趋势;②利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解决火灾模拟海量数据问题.实现火行为的实时、动态模拟仿真的监测系统和网络信息发布系统:③结合可燃物模型,蔓延模型评价火灾区域的脆弱性和致灾因子,利用"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对野火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④我国应建立集成化、实用化、多维化、标准化的野火蔓延的模型体系、决策支持系统和国家火险等级系统,为我国野火火灾的预测与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沟谷网络是黄土高原流域地貌的重要侵蚀产沙区和最主要的产沙运移通道,深入了解沟谷网络的形成过程和演化特征,对黄土高原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和流域地貌演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流域内部沟谷网络的发育演化过程与整个流域地貌演化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得到有效揭示.该文基于室内人工降雨试验条件下获取的9期人工模拟黄土小流域DEM数据,提出一种表征流域地貌系统内部沟谷网络演化有序程度的方法,并利用小流域地貌系统的势能信息熵及其熵变规律对沟谷网络演化过程及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以侵蚀为主的均质黄土小流域在地貌发育的幼年期,势能信息熵呈不断减小态势,沟谷网络有序性不断增强,在幼年期末达到最高;进入壮年期后,势能信息熵呈缓慢增加态势,沟谷网络有序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演化特征与该系统势能信息熵的熵变特征及流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高度一致,流域地貌的势能信息熵和沟谷网络有序演化特征能有效指示流域地貌的侵蚀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研究与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成虎  程维明 《地理研究》2010,29(6):970-9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是全面反映我国地貌宏观规律、揭示区域地貌空间分异的国家级基本比例尺基础性图集。本文回顾了我国地貌制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全国百万数字地貌遥感综合解译和地貌图集编制的过程,从图集内容结构、数值地貌分类体系、数据基础、地貌遥感解析技术、数字地貌数据库共享系统、地貌图图例系统、图集编制及印刷技术、图集蝴蝶装帧技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地貌图集的研究内容和编制特色。地貌图集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土地调查、区域规划、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等多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表示的DDES辅助决策系统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炜 《地理科学》2006,26(1):52-57
介绍了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决策专家系统(DDES)辅助决策系统的构建原理与实现方法,讨论了DDES中专家知识的表示方法与推理控制策略。系统将领域专家知识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型,采用框架网络数据结构和产生式规则表示地理学领域专家的专门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使知识的表示简洁易于理解。在知识的推理策略中引入不精确推理机制,保证了推理机制的实现。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试验区,阐述了流域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决策专家知识的表示方法,以及专家知识表示的基本规则和系统专家知识的组织方式。此外,还讨论了系统推理机推理规则的设计原理与组织方法及推理算法。  相似文献   

12.
地理专家知识表示的框架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炜 《地理研究》2002,21(3):357-364
基于框架网络结构模型的专家知识表示方法 ,采用知识的框架网络结构描述地学环境的实体单元 ,将各级专家知识的表示以指针连接 ,形成了由知识到语义的专家知识表示的框架网络。以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决策专家系统的构建为例 ,阐述了该模型的构造方法和实现方案 ,并讨论了系统知识库的组织结构和推理规则的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13.
黄土地区水土保持专家系统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傅炜 《地理科学》1995,15(1):71-79
  相似文献   

14.
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研究概况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数字地球空间数据的集成研究及应用始于本世纪 60年代 ,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及应用、多元数据的使用推动了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研究及其应用。本文首先对地球空间数据概念进行描述 ,然后对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数据集成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论文分析了数据集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地理专家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马蔼乃  周长发 《地理学报》1992,47(3):252-259
80年代人工智能与地理学的结合产生了地理专家系统(GES)。地理专家系统是继地理信息系统之后,对地理知识与推理形式化,建立的具有一定地理专业水平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由地理数据库,地理知识库和地理推理机三大部分组成。地理数据库是GES的数据管理模块,我们设计了一套地理信息系统MCGIS来作为微机地理专家系统MCGES的综合数据库;地理知识库是GES的知识管理模块;地理推理机则是GES的推理控制策略的程序体现。本文结合一个用C语言自行设计的基于规则的产生式微机地理专家系统MCGES阐述了地理专家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土壤类型遥感识别推理决策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付炜 《地理科学》2002,22(1):72-78
介绍了干旱区土壤类型遥感识别推理决策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在用TM遥感图像对土壤类型进行非监督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正向推理与逆向推理相结合的推理机制,对土壤类型进行分类识别决策。用知识表示的产生式规则与框架式规则相结合的数据结构表示土壤学专家的土壤分类识别知识。用像结构模式建立了土壤分类识别的规则,构造了土壤分类判决树,并用典型像例模式进行了各类型土壤判据文件的组织。用该方法对新疆天山北麓阜康试验区的土壤分类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类精度可靠,为干旱区土壤分类识别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地籍数据质量检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效率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关键,传统手段只能解决部分质量问题且效率较低。该文提出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地籍数据质量检查方法,通过分析提取和依靠专家经验建立地籍知识与规则库,包括空间关系规则与属性知识规则。基于该知识与规则库开发地籍数据质量检查系统,有效地保证了地籍数据的建库质量。  相似文献   

18.
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空间数据具有海量、非线性、多尺度、高维和模糊性等复杂性特点,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是对空间数据中非显性的知识、空间关系等模式的自动提取。该文从空间数据挖掘的知识类型、方法、体系结构、过程以及与GIS系统集成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空间特征及区分规则、空间分类及聚类规则、空间分布及关联规则、空间序列及演化规则等知识类型以及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探索性数据分析、可视化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应用和系统实现等方面研究方向、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集数据库、知识库、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可视化工具、网络等技术于一体的空间数据挖掘系统是其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The introduction of automated generalisation procedures in map production systems requires that generalisation systems are capable of processing large amounts of map data in acceptable time and that cartographic quality is similar to traditional map products. With respect to these requirements, we examine two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hat should improve generalisation systems currently in use by national topographic mapping agencies. Our focus is particularly on self‐evaluating systems, taking as an example those systems that build on the multi‐agent paradigm. The first approach aims to improve the cartographic quality by utilising cartographic expert knowledge relating to spatial context. More specifically, we introduce expert rules for the selection of generalisation operations based on a classification of buildings into five urban structure types, including inner city, urban, suburban, rural, an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reas. The second approach aims to utilise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to extract heuristics that allow us to reduce the search space and hence the time in which a good cartographical solution is reached. Both approaches are tested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for the generalisation of buildings from map scale 1:5000 to the target map scale of 1:25 000. Our experiments show improvements in terms of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both approach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at a combination of expert and machine learnt rules give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individual approaches. Both approaches are sufficiently general to be applicable to other forms of self‐evaluating, constraint‐based systems than multi‐agent systems, and to other feature classes than buildings. Problems have been identified resulting from difficulties to formalise cartographic quality by means of constrai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generalis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velops a knowledge discovery procedure for extracting knowledge of soil-landscape models from a soil map. It has broad relevance to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other natural resource maps. The procedure consists of four major steps: data preparation, data preprocessing, pattern extraction, and knowledge consolidation. In order to recover true expert knowledge from the error-prone soil maps, our study pays specific atten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representation noise in soil maps. The data preprocessing step has exhibit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btaining greater accuracy. A specific method for sampling pixels based on modes of environmental histograms h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terms of reducing noise and constructing representative sample sets. Three inductive learning algorithms, the See5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Naïve Baye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re investigated for a comparison concerning learning accuracy and result comprehensibility. See5 proves to be an accurate method and produces the most comprehensible result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ules (expert knowledge) used in producing the soil map. The incorporat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to the knowledge discovery process is found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ed knowledge, but also to add to the explicitness and extensiveness of the extracted soil-landscape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