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巴西等国先后对本国欠发达地区进行了开发建设。它们以城镇化为动力、大力发展城镇工业,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经验,也有着深刻的教训。中国西部大开发可从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中受到启迪,以城镇化为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强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西部地区城镇工业独特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藏地区城镇开发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青藏地区域镇发展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对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如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资源开发条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提出符合青藏高原地区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城镇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3.
区域开发中城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土工作或区域开发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之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产、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区域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自然资源的采掘、社会资源的利用或是工农业的布点,都将导致人口的集聚和城镇的出现,城镇一旦形成,它逐渐成为地区经济活动的聚焦点,人员、物资、能量、信息交换的结节点。城镇赖区域经济开发而形成发展,城镇的成长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前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  相似文献   

4.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发展一直是区域研究的一个焦点。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在区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小城镇不发达的原因,并从发展战略、城镇职能、城镇形象、城镇软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欠发达区域小城镇成长的建议。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小城镇的合理发展,并且对于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北大平原南部,是我国东西往来,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的过渡地带。河南今后将在全国战略重点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和区域经济开发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研究河南城镇体系布局具有现实意义。 一、河南城镇体系的形成演变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夏商时期就产生了城镇,但在战国以前,城镇发展极为缓慢,所谓的城镇只是少数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  相似文献   

6.
合肥区域城镇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研究这一地区城镇的历史发展情况,揭示其形成发展规律,对于加深认识本区域城镇现状,编制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一) 合肥地名最早见于史籍,此后直到解放前的两千多年中,按其政治、经济总特征的变化,合肥地区及其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利用南疆铁路沿线37个县级以上城镇的城镇人口和10项社会经济数据,对南疆铁路沿线城镇按人口规模进行等级划分,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增长极类型分类。研究结果显示:(1)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不连续分布的状态,5个地州首府所在城市人口规模均超过20×104人,剩余32个县级政府所在的建制镇,除库车县城过5×104人外,其余县城人口不足5×104人,其中9个县城人口不到5 000人。(2)南疆铁路沿线城镇可以划分为工业增长极城镇、工农业复合型增长极城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性增长极城镇等类型。(3)南疆铁路沿线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城镇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农业的发展,加工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还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州首府所在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集聚基本特征基础之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对该地区城镇集聚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经济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县市分布相对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呈现明显的“序位-规模”分布,具有行政区经济的特点,政府主导度与投资集中度成反向关系;(2)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城镇集聚过程首先以经济集聚和土地的非农化过程为主,其次是城镇人口的集聚,最后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3)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代表的政府行政力是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集聚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对行政级别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城镇的集聚作用更强;(4)不同时期天山北坡经济带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集聚的作用效应并不相同,初期投资主要促进城镇人口和空间规模的扩大,对城镇经济集聚作用较小;末期投资对城镇经济集聚、人口与空间规模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社会人均基础设施及生活水平有较小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9.
武伟 《地理研究》1996,15(2):108-108
铁路干线在沟通我国区际联系及促进沿线地带经济开发等方面的作用独特而重要。以铁路干线为主的铁路运输通道与其吸引域相互作用及人口、经济活动和城镇沿干线轴向集聚运动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经济类型—铁路经济带构成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宏观框架,是我国经济活动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0.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伊春市城镇体系的演变及对策--一个"边缘化"地区的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修春亮  袁家冬 《地理科学》2002,22(4):495-499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边陲,小兴安岭腹地,社会经济和城镇系统是伴随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的区域发展中,与主流和核心地区相比,在先进生产力和生态方式发展方面的差距在拉大,表现出日益“边缘化”的特征,此间,市域城镇体系特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特征表现为作为支撑各城镇发展的新的基本经济部门成长缓慢,各城镇的成长已经走向分化,而且这中分化在市域内部印证了“边缘化”现象的存在,作为地广人稀,生态条件优越的地区,伊春也存在摆脱边缘化趋势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应用σ收敛与β收敛方法对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2000—201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收敛测算。从时间断面把握兰西城镇密集区经济收敛或发散趋势的同时,以人均GDP为指标,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近10年来兰西城镇密集区经济收敛或发散状况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分析兰西城镇密集区经济发展过程。结果表明:①兰西地区整体经济增长自2002后呈现出σ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为缓慢。局部空间结构相对稳定,收敛较弱。②兰西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微弱的绝对β收敛,且以每年2%的速度收敛。通过控制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实力等内生变量,收敛性得到明显改善,条件β收敛在缩小兰西地区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上具有一定稳健性。③以劳均GDP为指标,从截面回归分析结果可判断,2000—2010年,兰西城镇密集区城市间经济同时存在新古典主义和新增长理论的收敛机制。  相似文献   

13.
确定塔里木盆地城镇影响范围,是新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区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建立城镇综合实力指标体系,运用Voronoi图在空间分割和地图制图应用中的诸多特性,提供一种新的城镇空间影响范围的划分方法,来实现对塔里木盆地城镇空间影响范围的生成和界定.结果表明:综合实力指数较高的城镇的影响范围一般会超过其所在市县的行政范围,较低的则小于其行政范围;盆地北部、西北部城镇密度较大的区域,城镇的辐射半径较小,影响范围绝对面积不大,南部、东南部城镇密度较小的区域,城镇的辐射半径大,影响范围绝对面积较大.此外,塔里木盆地南部县域的中心城镇的辐射范围呈现为竖向的条块状,并与其行政区划基本吻合,反映出塔里木盆地南部绿洲经济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的增长与收缩新现象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杜志威  李郇 《地理学报》2017,72(10):1800-1811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和城镇发展“增长奇迹”的典型地区,当中以东莞为代表的“外向型城镇化”模式长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对东莞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市域范围同时出现了普遍增长与局部收缩两种截然不同的新空间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逐渐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讨论。基于此,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结合经济、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提出理解城镇增长与收缩的分析框架,并对不同类型特征的城镇进行区分: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与显著收缩。在实证分析部分,文章以东莞为案例,通过考察各镇街单元城镇增长与收缩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结合典型城镇案例分析,从经济危机冲击、刘易斯转折点、路径依赖存在、制度环境安排四个方面探讨东莞城镇增长与收缩的形成机制,最后对增长与收缩的未来深化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福建省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面对外界各种流体的汇集和离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构建福建省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功能和空间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功崛起乃是福建省在今后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四个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2个主中心(厦门市、福州市辖区)、1个次中心(泉州市辖区)、6个地方中心和一批较大生产规模城镇;②闽东南地区城镇整体水平高于闽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城镇沿线发展程度仅次于沿海地区城镇密集带;③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适中;④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梯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群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的关联分析是揭示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的重要切入点。采用等时线叠置法和指标分区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交通可达性及交通优势度与城镇空间扩展的时空格局、关联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具有内在联系,呈现出互动耦合、协同演进格局。从作用机理来看,交通运输体系通过直接效应、外部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城镇空间扩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城镇空间扩展在“量”和“质”上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要求,刺激并保障了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两者相互反馈、相互依赖。从政策启示来看,交通运输体系的空间不均衡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制定差别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完善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城镇居民休闲活动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雪琼  贾莲莲  朱竑 《热带地理》2005,25(4):384-388
以县级城镇蒙自为例,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找出县级城镇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居民的年龄、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等人口社会特征角度,探讨其对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此结论可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城镇进行城市休闲设施的供给和空间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泉州市域城镇发展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  汤小华 《福建地理》2000,15(4):31-34,38
泉州市是福建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市域内城镇建设与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在考察泉州市域城市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城镇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布局,并提出一些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8年多时空高分辨率全球城市边界解译数据,从省域、市级和县区级3个尺度测算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并综合应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探等方法探讨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 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不高,在县区尺度上68.3%的县区土地经济密度低于平均水平,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高土地经济密度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山东沿海地区;在市级尺度上,57.5%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低于平均值,空间分布上集中在中下游地区,空间分布不均衡,以河南省最为显著。② 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在地市尺度和县区尺度都表现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其中高值集聚区(HH)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低值集聚区(LL)集中在陕、甘、宁等西部地区,低值异质区镶嵌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周围。不同尺度上的空间集聚区的空间分布范围也表现一定的差异,在县区尺度表现出了局部性和分散性特征。③ 人均GDP、人口规模、地方财政科技教育投入、二三产业劳动力密度、区位质量指数等对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影响较大。同时在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表现一定的差异性,总体来说,资本投入强度、人均GDP和区位质量指数对于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城镇土地经济密度都有较高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从阐述本地区资源开发、交通运网和城镇体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地域布局的变化,提出了西北地区“三角两轴两疆”的社会经济建设的空间战略格局,得出了资源,交通、城镇的相互作用与布局的演变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空间格局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