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利用PSR模型的椒江河口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研究方法,筛选出32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状态相关指标,建立河口生态系统评价体系,评价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河口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建立的河口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对2003~2011年的椒江河口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和劣5个等级。结果表明,2003年的研究区河口生态系统指数最大,为0.502 5,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等级为中;2004~2007年,该河口生态系统指数都小于0.4,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等级为差;2008~2011年,该河口生态系统指数有所增大,都大于0.4,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等级都为中。椒江口河口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压力是生境破坏,大规模的围海造地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山西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基于PSR理论模型,从生态系统结构、状态、功能和协调度4方面选取了26项指标,构建了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二级综合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在健康级别的隶属度综合得分是0.095;在亚健康级别的隶属度综合得分是0.368;在一般疾病级别的隶属度综合得分是0.398;在疾病级别的隶属度综合得分是0.139。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滹沱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属于一般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3.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将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精细化管理。本文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典型区域文山市为例,分析2000—2017年食物供给、产水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旅游文化6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其分异特征;运用K-means聚类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并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措施。结果表明:① 2000—2017年间,除生境质量服务下降外,文山市其他5项服务均呈上升趋势。② 空间分布上,文山市6项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中部;6项服务的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有差异,但整体上具有重叠性。除旅游文化服务的热点和冷点区分布面积占比分别为2.56%和0以外,其他5项服务的冷热点区面积占比均在21%~32%;能够同时提供3项及以上高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较少,85.50%的区域只能同时提供2项及以下高值服务功能。③ 根据服务簇聚类结果,文山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过渡区、农业主产区和人类生产生活区4类功能区,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山区城市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算,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转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能值总投入共计1.225×1021sej,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以供给服务输出为主,调节服务次之;渔业产出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一项经济服务,但能值产出并不全是正面效应。此外,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转过程表现为与湿地空间、资源的内在统一性和系统开放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东北林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协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协同关系,是识别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内在综合关联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森林物质合成、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五项服务指标和林分结构活力、组织力、恢复力三项综合指标的估算与评价,对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国有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进行相关性分析与热点识别。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群落的分异,各植被类型在空间上体现出差异化的优势生态服务类型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分布规律,而两者的热点分布均呈现"南多北少/东西部多中部少"的空间格局;相关分析显示,协同作用是各样本类型之间的主导关系,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的增长并不会导致另一些指标的下降,不考虑木材供给的森林景观多功能性可以实现。研究结果可以为国有天然林停伐后林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管理模式优选和空间差异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立程  刘春芳  王川  李鹏杰 《地理学报》2019,74(9):1921-1937
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是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来满足需求和提高自身福祉。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消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特征与空间权衡关系,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为例,利用全市2017年土地覆被、气象观测和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应用InVEST模型、ArcGIS和GeoDA等空间分析工具,计算了研究区产水、食物供给、碳固持和土壤保持等4项服务的供给量及需求量,并对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① 兰州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空间异质性显著,各项服务总供给量均大于总需求量,且在不同区域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② 兰州市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为0.039,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存在差异,产水服务(0.098)>碳固持服务(0.066)>食物供给服务(0.030)>土壤保持服务(0.001),且城乡供需匹配差异显著;③ 兰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有“高高型空间匹配”、“低低型空间匹配”、“高低型空间错位”和“低高型空间错位”4种类型,且各项服务的主导空间匹配类型有所不同;④ 兰州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状况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分别是“高高协同”与“低低协同”。  相似文献   

7.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在中国广泛开展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工程。本文在构建生态多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评估工程实施的生态成效,对于其进一步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遥感、生态系统质量等多源数据融合,采用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指标的现状和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小陇山地区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00-2010年)实施成效。结果表明:①工程实施后,小陇山地区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木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其中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转好趋势明显好于长江流域。②研究区叶面积指数(LAI)和最大植被覆盖度(FC)在2000-2010年期间的多年变化斜率分别为0.022和0.510,生态系统质量上升趋势明显。其中黄河流域改善程度高于长江流域。③2010年研究区固碳量为700.20 t/hm2,相比工程初期的2000年增加了4.69%;工程实施之后的10年间,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呈增长趋势,土壤保持量亦呈增长趋势;就流域而言,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程度均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地区各类生态系统土壤的 性状及其形成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形成是MA框架下生态系统支持功能的基本内容。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测算了青海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支持功能,结果表明:①源区土壤形成和生态系统支持功能呈从东南向西北降低的趋势;②源区各生态系统土壤形成的支持功能具有湿地生态系统>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和裸土地及裸岩石砾地的特点;③源区各生态系统支持功能具有从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到荒漠和裸土地及裸岩石砾地依次降低的趋势;④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诱导草地土壤形成功能的退化,进而驱使草地生态系统支持功能的降低;⑤强度人为干扰造成生态系统土壤各种性状向退化方向发展,土壤形成及生态系统支持功能下降。结果有助于丰富人们从土壤形成视角,对生态系统支持功能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受环境因子和服务间权衡/协同两个维度的驱动。在保障区域与国家生态安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厘清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机制对该区生态系统的管理优化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生态保护红线区为例,考虑土壤保持、产水量和植被固碳3项生态系统服务,运用地理探测器判断并识别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的影响变量,进而基于偏相关方法定量分离并比较服务间净关系与环境变量两个维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任一生态系统服务而言,环境变量和服务间关系对其空间异质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两种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会增强单一变量对该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决定力。各服务形成过程的差异性使得影响服务间关系的重要环境因子存在区别,但土地利用强度均是3对服务空间关系的极重要因子,表明北京生态保护红线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优化至关重要。剔除极重要因子后比较服务间净关系与环境变量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变量(坡度和降水)对土壤保持时空变化的驱动力更强;降水和植被固碳服务两个维度对产水量的影响相近;植被固碳的时空变化与其他两项服务密切相关,环境变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完整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生态系统完整性( ecosystem integrity) 的内涵不断发展, 正在逐步成为现代环境伦理和环 境政策的价值基础。对生态系统完整性有多个侧面的研究视角和定义。结构的视角注重系统组成 的成分, 功能的视角注重系统整体的、动态的特性; 人类的价值判断对生态系统是否具有完整性 起决定作用; 从自组织演化的角度, 一个健康、且具有不断自演化和进化能力的系统才是具有完 整性的。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来看, 不同的生态系统, 因其管理目标的 不同,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也有侧重。最后, 生态系统完整性在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 得到广泛应用, 生态系统完整性应视为区域生态系统规划和管理的价值内核。  相似文献   

11.
多情景模拟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衰减,威胁城市的生态安全;掌握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量化,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效益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利用InVEST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995—2018年间产水服务、固碳服务、土壤保持服务、食物供给服务共4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设定历史趋势情景、规划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借助GeoSOS-FLUS模型进行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情景分析,探讨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 1995—2018年间,粤港澳大湾区产水服务出现增加趋势,固碳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食物供给服务出现下降趋势。②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产水服务高值区域其值增大,低值区域其值减小;固碳服务低值区域,其值下降更大;除香港外,土壤保持量减小的区域呈零星状分布;食物供给高值及减小的最大值位于东莞、佛山、中山和深圳等中部区域。③ 产水服务在规划情景下达到最佳,固碳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佳,历史趋势情景下食物供给服务最佳,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在生态保护情景下达到最佳。④ 历史趋势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程度最大,生态保护情景下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程度较高。基于生态耦合模型进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估算,揭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或协同的变化关系及作用机理,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的生态系统服务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自然环境与人类福祉的桥梁,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在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流动与需求等研究前沿,提出了未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研究结论认为:①国际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发展迅速,SAORES模型是中国生态系统服务模型优化与参数本地化的突出代表;②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具有相对复杂的时空尺度,权衡分析的前提是辨析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的作用机制;③自然因素是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的基础,土地利用能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社会经济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差异;④为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耦合关系,需进一步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运移路径;⑤未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需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分析、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流动与需求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评价集成与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与人地系统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与大数据集成等。  相似文献   

13.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徐燕  周华荣 《干旱区地理》2003,26(2):166-17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研究工作,是资源开发利用,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关的几个概念,进而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评述,总结了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10类典型稻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开发表数据基础上,本研究评价了全国6大稻作区10类稻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服务包括稻田初级产品生产、气体调节、氮素转化、土壤有机质累积以及水调节和洪水控制等5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结果显示,稻田谷物产量为4.71–12.18 t ha^-1 y^-1,稻草为4.65–9.79 t ha^-1 y^-1;O2调节量为8.27–19.69 t ha^-1 y^-1,温室气体调节量为-2 .13–19.24 t ha^-1 y^-1 (CO2 当量);氮素输入量为209.70–513.93 kg N ha^-1 y^-1,输出量为112.87–332.69 kg N ha^-1 y^-1;土壤有机质库变化为0.69–4.88 t C ha^-1 y^-1;水调节量为-19 875–6430 m3 ha^-1 y^-1,洪水控制量为1500 m3 ha^-1 y^-1。研究结果还显示,10类稻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8605–21 405 美元 ha^-1 y^-1,除了初级产品生产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仅占74%–89%。在施氮量为275–297 kg N ha^-1时,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高。目前仅以农产品生产来计算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显著低估了稻田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森林、草地等转为城市和工业用途,农田特别是稻田生态系统将具有越来越高的生态重要性。农田生态系统农产品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服务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上游固原市为例,采用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社区评估方法,研究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认知及消费,并对两种方法认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农户问卷调查方法农户认知到食物供给、净化空气、净化环境、水土保持、供给洁净水、减少自然灾害、提高收入、薪柴供给、景观愉悦、牧草供给和防风固沙11项生态系统服务,农户日常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占有和消耗及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的重要性程度影响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参与式社区评估(PRA)方法农户可以充分进行信息交流与讨论,与农户问卷调查法相比对生物多样性服务有了认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发生很大变化,食物供给和薪柴供给服务明显减弱,收入增加;受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农户食物和能源消费存在明显时空差异,总体而言,农户食物消费总量下降,大部分农户薪柴消费数量减少,农户对蔬菜、肉类、煤炭、天然气等的消费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生态构建--恢复生态学的新视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结合对恢复生态学的前沿认识,分析目前恢复生态学方面存在的争议,提出把生态构建作为恢复生态学的新视点,并通过对生态构建和生态恢复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恢复是指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的再现,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时间、空间及社会的发展已不允许它恢复到原始状态,一个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在对其恢复的过程中,更多表现出生态的改进和构建,它强调了参考条件,生态系统结构的因子;而生态恢复表现的是一种动态的结果。2)生态构建不仅适合于受损的生态系统,而且适合于一个退化的生态系统。3)生态恢复强调与人类无关的生态系统的复原,其社会意义不明确;生态构建强调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受损或退化生态系统有意识地进行恢复,有明确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价值转换方法在中国生态服务评估中的应用和发展(英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国内和国外生态系统服务物理量和价值量的评估都难以得出让公众和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结果,这反映了该领域研究方法还不成熟,需要继续完善。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单位价值量是核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核心。由于中国缺乏完善的市场环境,如何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作为衡量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位价值量仍然还是一个难题。目前普遍采用的市场价格很难真实反映消费者剩余,从而导致单位价值或者说最终价值评估结果的不准确。本研究将生态服务划分为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景观愉悦、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持、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共9项,就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体和荒漠6类生态系统的9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生态重要性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形成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单价体系,通过结果对比发现,该生态系统服务单价体系与基于物质量估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可较准确地反映中国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对重要性,在没有其他更为可靠的方法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该方法对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可以作为适合中国生态系统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具。对上述方法的合理性我们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约7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估方法,约20%的被调查者认为并不合理,可以肯定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技术取得更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前,这种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将长期存在争论。本方法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动态性有待考虑,具体应用时可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生物量调整因子来做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流动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北京市建成区扩张迅速,对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上升。本文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利用能值评估方法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各生态系统及其与城市系统之间的服务流动和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生态系统类型上看,2012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对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贡献最大,占到生态系统服务总能值的79.7%,其次为农田和水域生态系统,分别占总能值的19.7%和0.6%;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上看,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生产和水源涵养是其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别占总能值产出的40.4%和35.8%。粮食供给是农田系统的主要能值输出,占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的70%。水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中,能值比例较高的依次为水源供给、洪水调蓄和水产品供给,分别占水域生态系统能值的35.1%、28.6%和28.2%;从能值转移矩阵分析可以看出,对城市来说,森林生物量、森林土壤水、水域地下水和农田生物量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组分;系统能值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到2012年森林和水域生态系统重要程度增加,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程度有所减少,城市系统的角色由主动变为被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对森林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育应给予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新的长江上游植被图为基础数据源,以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特殊生境等5项指标作为评价准则,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借助GIS分析工具,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特点,提出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重点分布区.结果表明,长江上游301类生态系统中有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83类,其中森林生态系统40类,灌丛生态系统16类,草原生态系统7类,草甸生态系统6类,湿地生态系统10类,荒漠生态系统4类.根据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分布特点,筛选了秦巴山区、横断山北端-岷山地区、横断山南端地区、川黔渝鄂交界处山地、长江源区、三峡库区6个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集中分布区域,这些地区可作为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的重点地区.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布局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提高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对了解消落带的内部结构、功能变化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为框架,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监测数据,筛选出19项代表性指标,构建官厅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兼顾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变性和模糊性等特征,结合模糊数学理论与突变理论的方法,提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兼顾的多层突变模糊评判方法。评价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对应的突变级数依次为0.964、0.961和0.974。2005年和2010年官厅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一般",综合健康指数依次为3.110和2.969;2015年其健康等级为"良",综合健康指数最高,为3.520;3个时期中,2010年官厅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相对最差,压力主要来自"自然因素"与"人类生存"指标的突变,表现为水位降低、水面面积持续减少,同时水污染、人口密度增大等人为问题较为突出。总体上,官厅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向趋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